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牧函—籌拍記錄片(二)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聖誕投遞小天使-黃念謹執事、謝怡雯神學生
  
      開麥拉~讓我們跟著記錄片同工隨走,看看最近我們記錄了些什麼?

      順便一提,每個活動或故事的影像記錄約有1~3小時、甚至更長,但當剪輯成為「記錄片」時,可能只會看到幾個鏡頭、幾秒鐘的時間,因為我們和平的故事真的好多、好精彩,也繼續在發生與創造歷史中。

       開麥拉(一)「敦親睦鄰」活動2010年12月14-22日

       工地開工之後,我們早已經遠在華神六樓主日禮拜和各項活動聚會,因此,我們感受不到與大型器械共舞共聲共存的拉鋸戰,但是我們的鄰舍們,卻是在午睡正甜時,被「蹬~蹬~蹬蹬蹬蹬蹬~」聲響震醒,許多媽媽們要比平常多打掃與擦拭灰塵;當我們興奮一層層樓往上蓋時,鄰居們的窗戶關得更緊,免得宵小趁機而入,過去遠眺青田巷弄綠映如今成了帆布遮日。我們都知道這是「過程中」,也祈願將來成為青田「好厝邊」、成為「廟口」,但如今在這不便施工中,社區部同工期待藉著小小禮包投遞與拜訪,祝賀聖誕快樂,也表達我們深深地歉意與謝意,於是我們嘗試做此接觸,有聽到客氣的回應,也有聽到他們忍耐的心聲,求主紀念,也幫助我們如何真正成為社區的好朋友。
小禮包生產線-王輝珍執事、洪麗莉姐、黃念謹執事

         開麥拉(二)工程人員聖誕感恩餐會 2010年12月18日
        為感謝辛苦的工程人員為我們蓋教堂,教會特別辦桌舉辦「聖誕感恩餐會」來表達謝意,約有50位工程人員與會,以及教牧同工20位參加。席間設有卡啦OK與摸彩活動,雖然中場因有鄰居的抗議檢舉暫停卡啦OK歡唱,但仍看見工程人員們在高歌中嶄露笑容,並在人人有獎中,歡樂一堂,也在主持人旻諺兄與蔡牧師的機智問答中,有人吟唱平安夜、有人回答耶穌降生是要帶來救贖;最後在我們牧長與同工齊唱平安夜中結束餐會,並一一向工程人員握手致謝與祝福。

工地裡也有聖誕—社青勇士前來佈置會場


     開麥拉() 菩提老樹搬家週年活動新生附幼 2010年12月22

新生小朋友拓印菩提葉活動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和平樂活讀經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四8)

        基督徒的信仰,是以聖經為中心,聖經就是上帝的話。我們要明白上帝的旨意,就必須從明白聖經開始。2011年1月3日起,和平教會將推動全新的「四年讀經計畫」,這是一套「全教會統一進度的讀經計畫」,包括我們的兒童、少年、青年、社青、成年到松年的會友,都可以一起被上帝話語來建造,透過一套讀經計畫,讓全教會能有齊一的讀經進度,配合不同年齡層的分享、默想與靈修的內容,滿足各個肢體不同的需要。在同一個進度當中,父母可以與孩子交流彼此的讀經心得,分享自己在那一句話最得造就、最得幫助與感動。藉此相互激勵與溝通,使家庭被建造成祭壇,生命也被建造成主的樣式,一起來過榮神益人的生活。

        這次的四年讀經計畫,我們將全部的聖經共1189章扣除了部分族譜、人名等單調不易讀出意義的章節後,以週一到週五,每天讀一章,讀完一卷舊約後,再讀一卷新約的方式來進行,期待每位弟兄姐妹都能夠一起來參與。

        如果您對讀經有興趣,建議兄姐可以採取「四定」的方式來讀經,這可以幫助您更有效地持續讀經:

一、定時: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讀經。
許多人沒有時間讀經,是因為生活太忙碌,如果我們能以讀經為重心來安排每天的生活作息,讀經的時間一到,排除萬難非要讀經不可。一天一章的讀經,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完成。建議兄姐在每天清早起來,或晚間固定的一個時間,在不易被打攪的情況下,閱讀聖經。

二、定點:找一個安靜不被干擾的地點讀經
讀經必須安靜、專心、不被干擾。兄姐可以先安排好小孩的作息,避免手機、電話、電視的聲音。若有需要,可以告訴家人我現在要靈修,請代為隔絕其他干擾的事物。在一個固定、安靜、整潔、獨立的空間專心讀經,效果會更好。

三、定量:讀經不在量多,在於持之以恆
每天讀經的分量不用多,只要持之以恆,就能讀完整本聖經,每天讀一章聖經,加上禱告、默想,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將每天這十分鐘分別出來。不論如何的忙碌、辛苦,總沒有忘記要讀經。

四、定象:讀經後有固定的對象分享
找一位弟兄姐妹分享。先生可以找太太,弟兄找弟兄、姐妹找姐妹。特別是與自己相互了解、經常一起分享的人。將自己的讀經心得與對方分享,相互地勉勵、彼此提醒,一起激勵讀經。透過電話、網路、部落格使讀經的習慣得以持續。

       聖經不是曾經讀過幾遍就夠了,它是我們每日的靈糧,信徒對於聖經的需要,不會隨著聖經讀過愈多遍而減少。透過每天的讀經,我們可以天天思想主的話語,幫助我們更深地與主連結。我們期待,不論年長或年幼,所有的兄姐都能夠一起來參與在這四年的讀經活動,讓我們的教會成為一個人人讀聖經、人人愛讀經的教會。未來的四年,期盼和平教會的每一個肢體,都能同心合意地在上帝的話語上同得恩典,同被造就。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5-16)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禱 告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禱告是人類與上帝之間親密的溝通與互動。我們相信上帝所具有的特質會影響我們禱告的意義。

       上帝是具有位格 (persona) 與意志 (will) 的最高存在者,而不是不具位格與意志的力量 (impersonal will-less force)。相信宇宙最高存在是不具位格與意志的力量的宗教就不會有禱告,而是會設法去學習如何操控 (manipulate) 這個力量來達到個人目的之儀式 (ritual),這個現象在人類學上就稱為魔法 (magic)。禱告則是誠心向這位自己所信靠的具有位格與意志的最高存在者坦誠表達自己的需要與願望,盼望這位最高存在者會給予最佳的回應。魔法者的信心對象是自己操控的技術,禱告者的信心對象是傾聽並回應禱告的最高存在者。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8-9)

        上帝對人類滿有慈愛 (omni-benevolent)。使徒約翰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約壹3:1) 聖經用父親對子女那樣的愛來愛人類。主耶穌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7:11)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會把對我們最好的賞賜給我們,我們就會很願意向上帝禱告說,不要照我的意思,乃是照你的意思而行。

       上帝無所不知 (omniscient)。大衛在詩篇這樣說,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詩139:1-4) 因此,我們還沒有開口禱告之前,上帝已經比我們還瞭解一切的狀況。有時候,我們難過到說不出話來的時候,保羅說: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6-27)

       上帝無所不能 (omnipotent)。上帝也掌管宇宙萬物與人類歷史 (sovereign)。因此,我們禱告時,可以向上帝存有全然的信靠,不必擔心上帝會發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或是情況發展到讓上帝無法掌控的亂象。當耶和華向亞伯拉罕與撒拉應許在隔年月經已經斷絕的撒拉將要懷孕生子時,撒拉忍不住掩臉偷笑。耶和華說: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創18:14) 當耶穌告訴門徒說,富人要進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時,學生問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回答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26)

        所以,當我們向上帝禱告時,堅定相信上帝是充滿慈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有位格有意志而且掌管一切的至高者。我們應該存著謙卑信靠、樂意順服、真誠感恩的態度,到上帝施恩寶座前,將我們一切所需要的,向他傾訴,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7)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待降節第三主日---宣佈、喜樂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聖誕節的腳步近了,這週已進入待降節的第三主日。待降節就是溫馨、期待主耶穌降生的日子,可分為四個主日,各有不同的主題:

待降節第一主日,主題是「期待、希望」,
待降節第二主日,主題是「準備、信心」,
待降節第三主日,主題是「宣佈、喜樂」,
待降節第四主日,主題是「啟示、仁愛」。

或在教會,或在家中,可佈置一個聖誕環(Advent Wreath),上面插有五支蠟燭(環上插的是三支紫色或藍色蠟燭,與一支粉紅色蠟燭,分別代表希望、信心、喜樂、仁愛四個主日之主題;中央則放置一支白色蠟燭,代表基督,是世界之光)。

        在每個待降節主日禮拜中點亮一支蠟燭,若在家庭中則可選定一個晚上,當全家團圓的時候,於飯前點上待降節蠟燭,並由家庭成員輪流主持,待降節的第一主日的人們從期待彌賽亞降臨,到第二主日以信心、準備迎接救贖主,再到第三主日用喜樂宣佈救世主降臨的日子將至,而第四主日是代表上帝對全人類的愛與啟示。

        這位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成為「以馬內利」與人同在的神,祂帶來上帝的愛。祂自己也是愛的本身。祂要親自來宣佈:『上帝悅納每一個人。』在路加福音中,記載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傳道:「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祂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祂在各會堂裡教訓人,眾人都稱讚祂。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祂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祂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祂,祂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祂。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加福音四:14-21)

         這經不僅應驗在當時聽見的人,這位彌撒亞也用他大能的膀臂拯救了世人完成了神所差大使命,卻是用最卑微的方式死在十字架上,又用慈愛的膀臂聚集祂的羊群、懷抱、安慰、引導他們走義路。

    願我們用喜樂的心宣佈:『請來,請來,以馬內利、我們歡迎你!』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關心我們的神學生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時序進入十二月,是溫馨的月份、是領受恩典祝福的時刻、也是關懷傳遞愛的機會!因祂道成肉身從天而來帶給我們救恩與盼望,進入我們的世界與生命之中,使我們的生命不再一樣。祂更不斷呼召許多的兒女們「來」跟隨祂的腳步、「去」分享愛與恩典。願在這歡慶的日子,讓我們再次關心在神學院裡受裝備的神學生們。其中有五位神學生,是我們和平的家人,有的在和平長大、有的大學四年在和平青契成長、有的是和平的好同工、有的是在和平找到異象與呼召,不同時候、不一樣的情況成為和平人,但如今都成了耶穌的門徒,在臺灣神學院受裝備造就,讓我們聽聽其中兩位的分享,也在禱告中為他們健康、學習與未來侍奉道路守望代求:

王道仁(道碩三年級):  前陣子家醫科園遊會時,我跟很多之前的同事在聊天,發現我的薪水都是他們的十分之一不到,其實我自己覺得,走神學院這條路,不管是當牧師或出來後做什麼,所賺的錢比起我當醫生一定是少很多,甚至有一次我去一間教會,那邊的會友就非常不能夠接受,我居然會拋棄當醫生來唸神學院,可是我覺得,錢賺得很多那又怎麼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很有錢,但他們的生命是有問題的。我覺得人生追求的很多目標,不管是金錢或名聲等等,這些都會過去,但只有遵行上帝的旨意才是永遠長存的。醫治身體當然是一個很有意義和價值的工作,但如果醫治身體很重要,那醫治病人就更加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來唸神學院的原因。來唸神學院我學習到很多,課程的安排對我在讀經、查經、講道很有幫助,實習時有很多機會可以實踐我在這裡所學習的,研習未來所要學習的。在學生會也學到很多有關行政、溝通方面的事。另外這個暑假我參加馬偕醫院的「臨床關顧牧養訓練(CPE)」,也是透過台神與馬偕醫院合作才可以去參加,也學到很多對自我認識,和對我的婚姻生活都非常有幫助。最近的學習是我在實習教會的侍奉後,不斷的經歷上帝,透過不同的經驗來教導他要我學習的功課,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體驗。最後我想要分享一下對台神感恩的地方,來到台神,我深深地體會到學校老師以及職員對學生的愛,還有老師們和職員都很包容我很多的意見,這是我覺得最感恩的地方。

李俊佑(道碩三年級):  首先謝謝和平兄姐的代禱和關心,我在這邊生活雖然很辛苦很累,但一路靠上帝的恩典走過來。為什麼我要來唸神學院呢?耶穌在約翰福音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有時我們常常看到這段經文中的「豐盛」,就會覺得豐盛真好,可是事實上,在台灣有非常多的人是連生命這個議題都不能接觸的。我覺得成為一個基督徒最大的一個福氣就是跟上帝一起同工,一起傳福音,一起看見別人得著生命的那份喜樂,這是我覺得最開心的事情,也是我很想要藉著神學院走進教會、走進服侍人群中的一個方式。神學院真的是需要大家的關心,特別現在讀神學院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也可以想見,將來這個福音果子會有各式各樣的人在裡頭,所以很需要大家的關心、禱告,甚至奉獻在其中,讓台灣神學院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對將來台灣的福音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
(備註:另有賴聖玟、張主憫、李旻諺等三位的分享,請看講道信息)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按一個讚到行動參與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如果你覺得這件事不公平,請你把這封信轉給十個人,

讓越多人知道越好」
「聲援楊淑君,為台灣討回公道」同意的人就按個讚!
「淘汰不適任法官,全民怒恐」同意的人請按個讚!

        這樣的場景,相信許多人都看過,網路的發達,讓我們有更多達自己意見的機會,轉寄一封信,按一個讚,加入聲援。透過在電腦前按按滑鼠、打幾個字,我表達了特定的立場與看法。
        按一個讚,代表心意、認同、關心、支持,這都是好的。但有些問題,要做的比這些更多。有些事,不是按一個讚、轉寄給十個人,讓越多人知道問題就解決了。更需要有人實際地站出來採取行動,實際地去解決問題,才能讓我們的環境變的越來越好。
        這些重要、需要有人來做的事。往往實際去做這事些,可能很會辛苦,比按一個讚,要花上千百倍的力氣與時間。在和平教會裡,就有像這樣的事。需要的不僅僅是認同,不僅僅是聲援,而是採取行動。
        我們教會每個禮拜開始前,都需要有一組人(5-6人)出來先預備場地,他們必須提早一個半小時來,搬器材、教具、資料、桌椅,並且加以佈置。結束後,也需要有另一組人,來恢復場地。因著他們的辛苦,我們每個禮拜才能夠有適合的場地來敬拜上帝。看到這些努力付出的兄姐,相信所有的教會會友,都會對他們按一個讚,肯定他們。因為他們願意,比別人更早到、比別人更晚走,付出更多的時間、力氣來使我們可以敬拜上帝。
        對他們按一個讚,是一種鼓勵,是一種肯定。這樣做很好,但是還是不夠。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人站出來說:「我願意更早一點來」、「我願意出更多的力氣」、「我願意做的比現在更多」。為的是讓我們的兄姐可以來到禮拜堂的時候,沒有阻攔地敬拜上帝。
和平教會總務部的場地組,經過一年半來華神的場地預備,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需要更多的兄姐來參與場地預備,需要更多的人來投入佈置,讓輪值的人變得更多,才不會讓參與的同工太辛苦。
        所以我們要大聲的呼籲,有力氣、有體力、能早到的兄姐,能否為了幫助別人能好好的敬拜上帝,而說,我願意早一點來,就是要服侍。雖然不方便,但是為了服侍兄姐,我願意提早一些,不方便一些。
我們期待由目前的一個月輪值一次能在大家的參與下,變成兩個月輪值一次。未來我們在華神聚會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52個禮拜中,你能否有六到七個禮拜可以提早到,協助場地預備?
        還有一年,這一年,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兄姐站出來說。這是我的教會,我在這裡禮拜,我在這裡服侍,我願意參與行動。我願意鼓勵我的團契、小組、小家、家族的弟兄姐妹,我們一起來,兩個月一次提早到教會來,預備教會的禮拜場地。這不是太長、太久的時間,只有一年,只有六到七次,和平教會總務部真的需要、期待有力氣的兄姐一起參與。讓我們的付出不止是按一個讚,而是採取捲起袖子,用行動來參與。
       經上記著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試探與試煉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上帝為亞當與夏娃精心設計伊甸園,特別是伊甸園正中央長了兩棵樹。一棵叫做生命樹,另外一棵上帝稱之為分別善惡樹。上帝特別交待亞當,伊甸園中所有樹木上所結各樣美味的果子,亞當可以隨意摘下來吃。只有園當中那一棵分別善惡樹,它的果子是不可以吃的,因為,在吃的當日亞當便會死亡。這棵樹的存在,代表人類從上帝領受自由抉擇的特權與責任。撒旦也就藉著這棵樹上的果子來試探亞當與夏娃。我們也可以說,上帝許可撒旦前來試探亞當與夏娃,是要藉此試驗亞當與夏娃會如何使用上帝所特別賞賜的寶貴自由意志。上帝期待亞當與夏娃能夠在這個試驗當中,善用自由意志,選擇聽從順服上帝的話,拒絕撒旦的試探與誘惑,而與上帝建立更深一層愛的關係。從上帝的角度來看,這個試驗是上帝給予亞當與夏娃的試煉。從撒旦的角度來看,這個試驗是讓撒旦有機會迷惑亞當與夏娃,使他們背逆上帝的命令,與生命源頭的上帝關係斷絕而失喪永遠的生命。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則是在撒旦的試探與上帝的試煉之間,要如何作出關鍵性抉擇,並經由這個失敗或成功的經驗,學習如何使用自由意志與為自己的抉擇負責讓人格成長的機會。
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對門徒說到他將為他們犧牲捨命,但是門徒們卻仍然在主面前爭權奪位。主耶穌也提醒他們,在他們中間有人會出賣耶穌,彼得自信滿滿、拍胸膛向主掛保證,說,別人或許會出賣主,他就是為主受死,也不會出賣耶穌。主耶穌輕輕的對彼得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22:31) 果然不出主所料,當晚主耶穌被補,通宵被送往大祭司家裡舉行宗教法庭審判時,彼得大膽的混了進去,卻不小心被人認出他的身份來,情急之下,三次公開否認主耶穌。撒旦趁著這個機會,讓彼得也跌倒了。彼得是十二個門徒當中最勇敢的門徒,也是對主認識最深的門徒,卻被撒旦給篩了下去。施洗約翰在介紹主耶穌給猶太人時說,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2) 主耶穌不會用有洞的篩子,把麥子篩到地上去,而是用沒有洞的簸箕,把麥子揚起,讓聖靈的風來作分離的動作,讓空有外表、沒有實質的糠粃被風吹走,使麥子留在簸箕裡面,好收在倉裡。在此我們看到的是篩子與簸箕都是農夫收割時,用來作為區分麥子與糠粃的工具,他們都將收割進來的麥子搖動,來造成麥子與糠粃的分離。這都是麥子的試驗。只是篩子讓麥子掉落,而簸箕將麥子保存。篩子讓好的墜落,簸箕讓壞的飛走,去蕪存菁。我們在受到試驗時,並不像麥子一樣,完全被動的任憑篩子或簸箕來搖撼。我們在受撒旦試探與上帝試煉時,必須妥善使用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自由意志,做出正確的抉擇。讓我們靠主的恩典,抵檔魔鬼,魔鬼就會離開我們逃走 (雅4:7)。讓我們靠主的恩典,選擇親近上帝,讓上帝親近我們 (雅4:8),經過試煉後更像愛我們的主。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最大的誡命—要彼此相愛 從關懷談起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有人說:一個國家的強盛不是從她的國防或經濟來評估,而是看她如何照顧弱小同胞來估算。
換言之,一個神所喜悅的教會,不是以有雄厚的財力、有令人羡慕的聚會人數或是華麗的建築來評估,因為神要看的是,她是否遵守誡命,是否有彼此相愛的能力?是否看得見弱小的肢體的需要,而能付出具體關懷的行動。
主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說:「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所以,基督這樣命令我們:那愛上帝的,也必須愛自己的弟兄和姊妹。」(約翰一書4:20-21)約翰在此用了一段假設語:假設有某一個人說:「我愛上帝」,卻繼續不斷地恨弟兄,那這人就是說謊話,因為這人既然不愛所看見的弟兄,那看不見的神他就不能愛,或者說:不能繼續愛,也可譯為:證明他並沒有愛神。所以約翰很合理地稱這個人是撒謊,因他心中有恨,就不能愛神,而他還說他愛神,那他豈不是在說謊。接著21節說:「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而有關這命令記載在馬可福音1229-33節,「有一個經學教師聽見他們的辯論,覺得耶穌給撒都該人的回答很好,就上來向耶穌提出一個問題:「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重要的?」耶穌回答:「第一是:『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的上帝是惟一的主。你要全心、全情、全意、全力愛主─你的上帝。』第二是:『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沒有其他的誡命比這些更重要的了。」那經學教師對耶穌說:「老師,你說得對!正像你所說的,上帝是惟一的,他以外沒有別的。以全心、全意、全力愛上帝,又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比在祭壇上獻燒化祭和其他的祭物給上帝重要得多了。」在此耶穌已非常明確地闡明守命令勝於獻任何祭物,只要遵行也就會蒙神的喜悅。
我們教會新堂在不久的將來即將完工,我們也同時在規畫搬回新堂後,當要如何作才能成為青田社區的祝福。然而在這段預備期,我們需要的是更內聚,讓弟兄姐妹彼此相愛,所以我們當從關懷做起,就是彼此關懷,其實當教會的弟兄姐妹每一個人都能自發性的有彼此關懷的能力及行動,教會的關懷就可落實。
如何落實彼此相愛呢?其實我們可以從簡單的請安做起,在每次聚會時主動認識三個人,花點時間找三個人講話、問安,記住他們的名字、容貌,在團契、小組中,多一點關心。就像雅各書所言,「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書1:22-25)從簡單的關懷做起,我們的教會必蒙神的喜悅,弟兄姊妹必然得福。

2010年11月6日 星期六

籌拍記錄片(一)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為什麼「要」拍記錄片?
因為想透過影像方式記錄上帝在和平教會的恩典與軌跡,藉此獻上感恩與榮耀神。
       為什麼「怕」拍記錄片?
       因為六十多年的歷史事蹟無法在短短數十分鐘一一呈現,不同的時代記憶和期待。
在「要」與「怕」之間,曾經掙扎許久;在不同的意見看法中,也曾想放棄過,但站在歷史的這一刻,同工們感受到一個深沈的呼召與使命,若因為「怕」而卻步,那麼在未來就難以「要」有什麼了!在有志的奉獻下,同工邀請不易中,我們開始籌備記錄片,希望成為一個開始,讓以後的人可以在這基礎上繼續更新再製,不斷敘說和平故事。
   
       目前記錄片分為三組:編劇組、拍攝組、後製剪輯組,由Discovery導演楊守義老師擔任導演,帶領我們一群非專業同工從頭學習起,從年初讓導演認識瞭解和平歷史、邀請同工、討論和平過去與現在重要事件以及未來展望、影片風格、購買錄影器材…,終於在上週六我們完成記錄片大綱初稿、學習專業錄影器材,接下來我們將進入第二階段,編寫劇本以及影像實習課程。
  
       記錄片有許多不同的拍攝記錄方式,以及不同的影像風格;我們認為教會是由一代代的上帝兒女,在這裡所建構出來的信仰團體,禮拜堂與建築物是我們活動聚集的場所,教會裡所發生的故事才是我們想要記錄的,因此這記錄片將會以類戲劇的方式重新回溯和平的過去、現在與展望未來,不是一部建堂建築體的記錄,而是上帝子民的旅程故事「Hoping 望•和平」是神給和平人一個夢,為主夢想的機會,藉由每世代的和平人,持守著這個盼望,完成每個世代可以預備的、可以實踐的夢,進而累積、交織成我們將看到2012年和平教會的新堂!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宣道年會有感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感謝主的恩典以及宣道部曾牧師與宣道部長執的努力與安排,十月23日(六) 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我們和平教會的兄姐,有這個寶貴的機會,聆聽十九個和平教會所支持的宣道團體或個人以及和平短宣隊同工的分享。

今年參加宣道年會的兄姐,看起來人數比去年稍微增加。感謝主的恩典,當教會正在進行教堂的重建,和平兄姐對於宣道事工的關心與投入,不但沒有降低,而是持續成長。我內心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繼續賜下宣道的靈給與和平教會,當新堂重建完工時,和平教會可以更進一步的投入參與普世宣道的事工。

        我坐在會眾中間,聆聽著這十九位來自各地的宣道士分享他們從上帝所領受的宣道異象與使命,發現後現代的宣道工場真的變得非常多元化。從英國遠渡重洋,前來台灣宣道已經三十五年的內地會宣道士石安莉姐 (Angela Symonds),一直忠心從事大學福音工作,特別是帶領歸納法查經。鄧開福、蘇恩惠宣道士夫婦則在台灣神學院任教並帶領神學生配偶的小組,他們還認養一位可愛的愛滋寶寶。鄉福與工福都長期從上帝領受在台灣從事基層福音事工。鄭君平牧師與林熙皓傳道則分享針對大專學生的福音事工。林愛翎姐與陳毓豪兄分別分享網路福音事工。陳怡真牧師在崙上教會推動客家福音事工,Apin傳道則是在紅葉教會推動布農族福音事工。路加傳道會從事醫療傳道事工,勵友中心則關懷中輟生青少年的福音事工。莊信德傳道專心推動有關青年奮興運動的研究,林焜煌傳道則分享學園傳道會要到日本與穆斯林地區開拓福音工場的計畫。賴毅穗傳道分享基督精兵協會到緬甸短宣的計畫,李晶晶牧師則從今年前往肯亞與泰國之短宣經驗分享在台灣北部地區尋找和平教會可以長期投入扶持的弱小教會的感動。吳雅真姐分享橋頭福音隊、李依龍兄分享好茶福音隊、張世娟執事分享台大愛心晚會的福音事工。

        我似乎看到上帝再一次打開我的眼界,並擴大我的心胸,讓我看到拓展上帝國度可以從事宣道事工的多樣性與多元化。但願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更多的弟兄姐妹,能夠打開心靈的眼睛,看見普世宣道的廣大禾場;打開內心的耳朵,聽見馬其頓的呼聲以及上帝在我們內心的呼召。讓我們懷著謙卑感恩的心,對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和平教會宣道之路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和平教會一直是中南部學生北上台北聚會的一個重心,許多青年學子在此受到了信仰的造就,在上帝的呼召下,獻身成為傳道人。曾經與他們一同聚會的同伴,常常有一個感動,這些一起同受造就的夥伴,獻身於宣道禾場,其他的人該如何來參與、投入、關心呢?於是當時的和平教會社青團契,為了關心由和平教會獻身的全職傳道人,以及預備心要獻身的契友們,在1981年首次舉行「獻身者研討會」,往後每年一次,邀請已獻身的前輩前來分享他們的經歷,討論獻身過程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介紹福音工場。這樣的聚會成為現在宣道年會的濫觴。1985「和平教會社青差傳禱告小組」正式開始。每個月一次大家聚集在一起,為所關心支持的事工及傳道人禱告,並請這些傳道人偶爾回來分享。

    當時的社青團契更編輯出版一本書,名為「差傳之路」,那時在社青團契之下設置一小組,負責推動宣道的工作,由卸任的會長擔任當任的召集人,小組持續地與和平教會出身的傳道人聯絡,關懷他們,了解他們的需要。不僅關懷要到位,奉獻更要到位。如果真的有需要,和平人也非常樂意與他們同工。 一開始我們所關懷的對象,是針對從和平教會出身的傳道人,這個小組名為「差傳禱告小組」,後來覺得,我們並沒有實際從事差傳的工作,並且長老普遍使用「宣教」而非「差傳」一字,所以在1996年更名為「宣教關懷團契」希望透過我們的關懷,使從事宣道的兄姐能夠得到真正的幫助與支持。當年參加「獻身者研討會」的人數最多曾達百人,包括社青團契和青年團契的契友,和平出身的傳道人約有50人,其中有好些人因著「獻身者研討會」受到激勵,而走上全職服侍的道路。在不同的時期,和平教會一直有人接續這樣的事工,關懷支持這些傳道人。

    一開始「宣教關懷團契」的預算都是契友們自行奉獻編列,後來規模越來越大,因此正式向教會長執會報告,在教會正式體制下成立宣教關懷團契,這個團契不是以年齡為基礎,而是以事工為導向,認同宣道事工的兄姐,都可以來參加。漸漸地,這個事工關懷的對象從和平教會出身的傳道人,拓展到台灣島內及國外宣道的傳道人及福音工場。從一個團契的事工,變成是整個教會的事工,經費的來源也由契友編列,改為由全教會兄姐一同來認獻。在每年的十月,和平教會特別舉辦宣道年會,除了邀請所支持的傳道人回和平分享,也會邀請在宣道事工有成果的教會牧長前來分享經驗。同時宣道部也會提出明年度的事工計畫,詳列支持單位,所需預算,配合主日講台,邀請有負擔的兄姐一同來參與認獻。

    今年和平教會的宣道年會,邀請了十九個所支持的宣道單位與個人一同前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事工,除了少數幾個聯絡不上,或無法參加的個人或單位外,差不多所有我們支持的事工、傳道人都熱情地回應參加這次的聚會。我們期待透過這次的聚會,讓關心宣道的兄姐,能夠更明白我們所支持的宣道事工,了解他們的工作、異象、計畫,並且知道他們的需要、挑戰。幫助更多的兄姐能夠投入關心,為他們禱告,用實際的行動來參與、支持他們。求神保守我們和平教會能夠持續地投入宣道的事工,也能夠持續地關心不同宣道禾場的需要。

    (本文參考和平教會六十週年特刊「和平鐘聲」--同心打造上帝的國度(王偉華長老);和平的成主與宣道(王榮德長老)兩篇文章)。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賜阮日食

撰寫者: 蔡茂堂牧師

    在唸主禱文時,這一句“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目前處於物產豐富美麗寶島台灣的我們,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呢?

    當我年幼時,家境貧困,常常會遇到要煮飯時,米缸裡面卻沒有米可以煮的窘境。媽媽便會要我到廟旁那家雜貨店去賒一些米回家。全家常常是用一塊錢買三斤高麗菜,吃一個禮拜。早餐如果有稀飯,上面可以和一些醬油加豬油,我們三個孩子,就要高興好久。在那個年代,主禱文中這一句“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我們來講,是有實質切身的意義。

     現在我家的冰箱常是蔬菜水果魚肉等各種食物擠得滿滿的,米缸的米也從不匱乏。我如果再向上帝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它的意義,應該不是在於祈求上帝的供應,而是感謝上帝賞賜豐富的宏恩。同時,也再度肯定,這滿滿的食物,雖然都是我們努力工作所賺來的金錢所購買而得,但是,我們工作的能力、智力、體力、與機會,都是上帝的賞賜與保守之下才有的。

    另外一層意義,是我們不只是為自己的家人衣食無缺,就感到自足自滿。我們也要明白,主禱文中這句祈求上帝供應每日所須用的飲食的“我們”,應該包括那些在今天仍然活在饑餓邊緣的困苦人們。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姐妹,他們與我們都是同一位天父的子女。因此,這一句禱詞,應該也是認同那些活在饑餓中的困苦同胞,並且替他們向上帝祈求。並且也願意盡自己所能,來幫助他們脫離這樣的苦境。

    這句禱詞的英文是譯為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我們向上帝祈求的是daily bread,有神學家就說,這不是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cake. 麵包也就是我們的吐司 (toast),是用粗麵粉所烘烤製成的麵包。上帝是會供應我們生存所須的各樣必須物質 (need),而不是滿足我們的貪婪慾望 (greed)。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重陽節-敬老愛老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從重陽節談耶穌的憐憫,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5-38)

    馬太福音是為猶太人而寫,它描寫耶穌是上帝所應許要給猶太人(包括全人類)的拯救者,因此一開始就闡明耶穌正統猶太人的身分、家譜,耶穌有教導權柄,他教導天國的真理,最有名的山上寶訓及談論天國百姓的品性、行為,及宣稱若只是用口代替行動的人是不能進天國的,耶穌說:「唯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接著聖經告訴我們,耶穌用行動向世人展現「天國」的本質,他行了許多神蹟,治好許多病人,包括加大拉被鬼附的人、治好癱瘓的病人、兩個瞎子得醫治、治好啞巴等。

    耶穌走遍-看見-憐憫:他走遍各城各鄉,看見有一群人困苦流離,就叫門徒來吩咐他們出去幫助他們。耶穌在走遍中,看見需要產生憐憫。

    兩千年後的今日,進天國的真理不改變,一樣要照主耶穌兩千年前說的:「唯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因此當今的耶穌跟隨者,是否能進天國,有一準則可尋就是「遵行」:照著做。

    『耶穌在走的同時,看到需要,心就生出憐憫』,反觀我們教會在青田社區,我們是否至少需走遍這社區?今日 神把我們擺在這社區,我們就應當看看青田社區的需要,(雖然青田社區有許許多多的需要)然本週六剛好是九九重陽節,我們至少可從這區塊的需要開始思考,而這區塊其實也是目前全球性普遍的需要且是急需關心的問題,亦是人口高齡化問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現象愈來愈嚴重,如何讓老人維持尊嚴及被愛和自主性的生活是一項挑戰,為了不讓高齡化變成社會負擔,就要讓我們的長輩「愈老愈少年」「愈老愈被敬疼」,讓老年人身、心、靈更健康,讓青田滿街都是健康、快樂、有尊嚴、可愛的勢大人(台語)。

    老年的生活照護,包括老人日託、陪伴就醫、居家送餐、居家聊天、(還可記錄他們的故事)還有老人的終身學習、老人的社會福利、老人的飲食照料、老人的休閒活動和老人的身體保健等,教會是不是可以辦理松年大學?是不是要辦養老院?教會還可以對老人家再提供什麼貼心的服務、照顧?我們究竟需做什麼?該做什麼?什麼先做?優先順序如何?是我們必須考量的,我很高興我們長執共識營,其中有一共識就是我們將大力的開放我們的教會並推動社區事工,更多注意社區的需要。歡迎大家多集思廣益,提供您的好點子,讓我們多一些為我們的未來盡一份心力。更期待我們一起早日投入關懷老人成長的區塊。

肯亞短宣分享(二)

撰寫者: 李晶晶牧師


To See and To Be Moved

     曾有長輩如此質疑地告訴我「作什麼短宣!短宣就是帶一群少年人去『七逃』(台語:玩耍之意),把錢花光回來而已。」對於海外短宣,那更是覺得讓年輕人「花」更多的錢去『七逃』而已。真的是這樣嗎?

     這次肯亞短宣中負責帶隊與面試團員的謝團長,居然讓七十四歲的老醫生夫婦、十二歲的小六生,以及幾位大學生和剛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參加,也有人要問「你帶這些人有啥『路用』(台語:功效、果效之意)?」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沒『路用』或只是去『七逃』而已嗎?

     這次肯亞短宣中,有一位連續兩年參加肯亞短宣的年輕女孩,他不是參與在義診醫療服務、也沒有帶領兒童福音營,而是拿著相機穿梭在人群之中的攝影師;看在旁人眼中這下可真應驗了「來七逃」和「無路用」,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她,一位台北都會的女青年,在貧民區用鏡頭記錄下每位短宣隊員的侍奉與貧民區關懷的足跡,留下每一個小黑豆們(對肯亞黑人小孩的暱稱)渴望殷盼未來的臉龐與燦爛的笑容;在快門喀嚓聲響中,也同時在她心中留下輝之不去的感動。去年肯亞短宣回來後,她設計了2010年的桌曆義賣,為貧民區COMIDO恩慈學校裡奮發向上考上省中的孩子們募款繼續升學,因著她,在肯亞,這群省中的孩子今年得以繼續升學讀書,在台灣,讓一群年輕人共同經歷了一次的神蹟—上帝的恩典。我將她的分享轉載於下方。

原來,我們這麼幸福

    一直以來,都不覺得自己有太多傳福音的恩賜。也從來沒想過能參與海外的短宣。二○○九年,就在肯亞醫療團出發前幾個月的主日聚會後,沒理由地把週報從頭到尾看了一次,還特別注意到一則徵人啟事──肯亞醫療短宣隊徵求電腦志工。當時並沒甚麼特別的想法,直覺反應想著:他們應該是找會修理電腦的人吧?接下來的主日,我仍舊看到這則徵人啟事。事隔幾週之後,突然心底浮現了一個想法,「也許我可以去應徵看看?」於是我撥了通電話,就這樣我意外地加入了這個「短宣醫療」團隊。就這樣,我真的啟程前往位在東非的肯亞,一個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一個印象中很落後又貧瘠的地方,以及一個身邊從來沒有朋友去過的非洲大陸。因此能有機會在肯亞愛鄰的電腦教室教導當地年輕人一些基本的電腦文書處理。

    我們的車子飛快地行駛在肯亞的公路上,當我意識到車速開始減緩後的一個左轉彎,車速慢了,路人多了。原來,我們轉進了通往此行目的地的貧民區街道。沿路上,路邊兜售著物品的小販越來越多。而就在經過肯亞愛鄰協會的建築物後,我們在車內隨著路面顛簸開始跳動了起來,我的視線也隨著因崎嶇路面而減緩的車速緩慢地移動著。

    映入眼簾的畫面,可說是怵目驚心。這是我第一次拿起相機看不清楚眼前的景象,也是第一次想按下快門卻閃過到底該不該的猶豫。走在貧民區的忠孝東路上,來往的不是擁擠的車潮,在這頻繁往來的是當地的居民。之所以稱為忠孝東路,因舉凡生活大小事都可以在這條街道上完成。買水、買衣、買鞋、買菜、還可以買水桶和鍋碗瓢盆、甚至是買蔥油餅 。貧民區人們的大小生活都在這條街上,看似生活機能正常,但他們卻住著簡陋的房舍,臨著髒亂的環境,伴著成群的蒼蠅,踏著酸臭的泥土。他們真的就生活在這樣的一條街上。

    貧民區裡的孩子,因為資源的匱乏,連受教育的機會都不一定能擁有。但接受教育,卻是他們期望並藉以脫離貧困的方法。在肯亞的那幾天,這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裡。然而我的肯亞日記卻只停留在第三天,不是對肯亞的景象麻木了,而是心中的感受太過複雜,而能用文字表達的言詞過於有限。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樣的心情起伏。原來,我們這麼幸福。天天走著相同的路,從有柏油路走到沒有柏油路,從有水龍頭到需要用桶裝水來洗手。想到貧民區的人們,想到他們的食物缺乏,我很難在盤子裡剩下任何的食物。想到他們就算擁有食物,也沒有一個足夠衛生的環境。看見那些孩童毫不遲疑的問候與純真的笑容,我不禁開始懷疑擁有這麼多的我們到底從何而來的憂慮。

沒有比較,不知道自己幸福。

沒有比較,不知道自己擁有多少。

沒有比較,不知道自己能唸書有多麼幸福。

     一直到現在,我仍舊無法把心中那個複雜的情緒轉化為文字清楚的表達。去年出發之前甚至還在考慮是不是該做牙齒矯正的我,其實連齒模都做好了,就差還沒有付錢開始矯正。但從肯亞回來後,我對矯正牙齒猶豫了。每當想到牙齒矯正的費用能幫助那麼多的孩子,我一點也沒辦法把錢拿出來。眼淚像潰堤一樣的流著。我想起那些有著純真笑容的小孩,那些天天帶著燦爛笑容,天天在街上對著我們喊「How are you?」的孩子們。

    神是奇妙的。祂不只給了我們憐憫的心,還給了我們一個付諸實踐的想法。儘管手忙腳亂,但我們透過肯亞拍回來的照片,在兵荒馬亂中製作成二○一○年的桌曆。因為我們期望,桌曆能傳達我們對肯亞貧民區孩子的負擔,藉著我們用相機紀錄下來的畫面以及用心寫下的文字。
祂是聽禱告的神。不僅讓小信的我們經歷桌曆一刷再刷,一點也不剩的賣出了將近七千本。扣除印刷成本後的所得,距離當初心中浮現的數字「五十萬」不遠。而最後的臨門兩腳,來自於一位年輕團員的感動以及另一位只見過一次面的朋友。因為我開玩笑似的在facebook上貼了一句「 差一點就五十萬了,天上會掉下錢來嗎?」

    天上真的掉下了錢。我知道這是神為著肯亞的孩子所預備的。感謝神!祂巧妙地一連串安排,讓我從一個看週報的會眾,變成了能寫見證的肯亞短宣隊員。祂賜給我同理心,更擴張了我的境界。(Anita恩賢—一位台北靈糧堂的青年)

後記:Come and Go

    耶穌說:「來跟從我」,祂又說:「你們要去」,不分年齡,無論長短,國內或海外,宣道的侍奉是在Come and Go 之間學習、經歷、體驗、改變與繼續被呼召與跟隨,直到一路奔跑。……待續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宣道博覽會

撰寫者: 曾昭瑞牧師    

和平教會將於10/23(六)上午九點開始至下午六點舉辦一年一度的全教會宣道年會,在此邀請所有長執、兄弟姐妹一同來關心參與宣道年會的聚會。


今年宣道年會的主題是「和平宣道博覽會」。主要邀請的對象,是過去一年中,和平教會有直接參與、奉獻、關心、投入事工的單位。為的是要與兄姐分享,和平教會投入的宣道事工有那些,我們所奉獻的宣道獻金、去到了那些地方、做那些事、得到了什麼樣的果效。並且我們希望從這些宣道單位、個人他們的分享,讓我們兄姐能夠有新的眼界,看見宣道的需要,鼓勵兄姐一同來參與。

目前我們邀請到的單位、個人有:

一、內地會:石明理與石安莉姐,他們曾經在和平教會與我們一起同工,目前他們在內地會的服侍。

二、鄉村福音佈道團:陳文逸牧師一直委身在偏鄉、農、漁村,教會弱小的地方投入福音工作。

三、基督精兵協會:專注於長老教會的社青、青年、青少年培訓工作。

四、紅葉教會:Aping傳道,原住民教會的牧養、宣道工作。

五、工業福音團契:蔡國山牧師委身在弱勢的勞工、外勞宣道事工。

六、勵友中心:專注關心中輟生、偏差青少年的輔導工作。

七、哇咧網站:關心青少年的慕道友福音關懷網站。

八、青年奮興運動:莊信德傳道推動的長老教會青年牧養策略研討事工。

九、信望愛網站:全球華人基督徒網路資料庫。

十、路加傳道會:專注於醫療宣道事工。

十一、鄧開福牧師:南非宣道師,於台灣的神學教育工作。

十二/十三、台北、花蓮大專中心:長老教會大專青年的牧養、宣道工作。

十四、陳怡真牧師:屏東崙上,客村聚落弱小教會的宣道事工。

十五、學園傳道會:大專青年的福音工作與門徒訓練。

另外還有和平教會親自投入的宣道事工分享包括:

十六、李晶晶牧師:肯亞宣道的經驗、心得分享。

十七/十八、好茶/橋頭福音隊:偏鄉、原住民福音隊的經驗、心得分享。

十九、台大愛心晚會:台大醫院的福音事工分享。

和平教會一直都是一個關心宣道的教會,從早期的差傳小組,到後來的宣道關懷團契,我們一直關心、支持許多宣道事工的需要。也鼓勵了許多傳道人、宣道士、福音工作者。雖然和平教會目前正在建堂,但是我們對宣道事工的支持、奉獻沒有中斷,仍然要持續下去。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的宣道年會,有更多的兄姐看到宣道事工的迫切與需要性,並且激勵我們願意委身、參與、投入在宣道的事工上。


透過宣道事工,我們可以讓“成為萬民的祝福”現在就落實出來,求神幫助我們,更多看見宣道事工的需要,更多看見上帝在這些機構、同工身上所彰顯的恩典,也讓我們的兄姐被感動,一起獻身、投入在教會的宣道事工中。

聖與俗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學術界對於只有人類才特有的宗教現象有許多研究。
這些學術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稱為本質性理論 (substantive theories),研究焦點集中於宗教的本質。第二類稱為功能性理論 (functional theories),研究宗教現象對於人類社會可能具有那些功能。

第二類又被稱為減縮性理論 (reductionist theories)。這些學者從某個層面去研究宗教現象。然後就宣稱宗教只不過是達到某種功能而已,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研究的結論,多少是要否定宗教現象本身有它特有,而且無法簡縮或解釋掉的本質。
在歷史上,第二類學者包括:將宗教解釋成社會階級鬥爭與經濟剝削工具的馬克斯 (Karl Marx);將宗教解釋成為個人心理軟弱而衍生為精神官能症的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以及將宗教解釋成為幫助社會組織與功能的杜克漢 (Emile Durkheim)。


第一類學者包括:人類學家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他認為宗教是人類為了解釋世界現象而產生的對於超自然存在的信念。泰勒相信,這些信念會隨著時間而進化。他認為宗教現象會從神話 (Myths)演進為多神信仰 (polytheism),再演進為單神信仰 (monotheism),最後會演進成為科學信仰 (scientism)。
另外一位學者法拉哲 (James George Frazer) 則追隨泰勒的理論,進一步區分魔法 (magic) 與宗教 (religion)。魔法是人類企圖藉以操控自然而發展出來的儀式與定律,宗教則是建立在人類對於超自然存在的冒險性相信。

神學家奧圖 (Rudold Otto) 主張宗教現象是人類特殊的生活經驗,是無法被縮減 (irreducible)為理性或是感性或是知覺的經驗。奧圖為了說明這種特殊體驗的本質,他採用一個特別的字 (nouminous) 來表達,可以譯為“神聖”(Heilige),英文是 Holy,意義是絕對的他類 (Wholly Other)。他主張這種體驗可以再分為兩個成份,戰兢的奧秘 (mysterium tremendum)與著迷的奧秘 (mysterium fascinans)。前者是人類遭遇宗教現象時會產生恐懼害怕 (terrifying tremor) 的反應,後者是人類遭遇宗教現象時會產生著迷好奇 (fascinating curiosity) 的反應。

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則將奧圖的理論進一步發展,主張宗教是超自然存在向在自然界存在人類顯現時 (Hierophany),人類所產生的感覺與反應。上古的人類渴望接近並參與神聖的存在,是已經失落的樂園 (lost paradise)。歷史的時間墮落成為毫無意義的過程 (meaningless process)。


古代的人渴望回到起初那完美的神聖他世 (nostalgia to return to the otherworldly perfection)。因此,人類在他所生存的時間與空間中,必須劃分出一個特殊的神聖時間與神聖空間,好讓他們比較容易與完美的神聖他世接觸。

人類為了追求完美的神聖,而將時間與空間用各種方法區分為“神聖”(sacred or holy) 與 “世俗”(secular or profane)。如此的兩分法 (dichotomy) 幫助人類去體驗神聖,但是同時也將人類的生活世俗化了 (secularization)。


主耶穌基督從天而降生為人的歷史事件,表明上帝願意將他的神聖,帶入人類的世俗。更進一步可以將人類的世俗再度贖回而成為神聖。

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在受洗接受主耶穌的寶血救贖,而享受因信稱義的恩典之後,就要進入將我們已經世俗化的生活,靠著聖靈的更新與轉化,逐漸成為神聖的終生成聖過程。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一起來作夢

 一起來作夢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和平人,向來愛作夢,和平教會已過一甲子,和平人作了許許多多的夢,有些已實現,例如造就了許多神的僕人。和平人口中也一直自許著『復興長老教會從和平教會開始』,到現今我們刊在週報上的教會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期許和平教會能成為上帝大使命的使者。

        在建堂的夢方面,其實在二十年前我們就一直在作著要重蓋教會的夢。但是這可是靠著神的恩典,透過早期許多會友的智慧與努力,預備土地、經費、及人力,以致能在去年底破土、動工正式圓夢,在神的保守眷顧下,我們新的教堂下個月即將出土(一樓即將浮出地面),因此,牧長們特別於9月24-25日,將舉辦一個從未有過的營會,我們稱它為「分享會‧共識營-看見和平的亮光」,前半段分享會,即要讓長執彼此有更多的認識,並同時分享個人、家庭生活及工作狀況,彼此主前代禱。後半段共識營部份,乃希望長執能思考和平新堂完成後和平教會的願景以及明年教會的目標,一起來想想這大使命,其中包括:
向上 (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如何讓我們的崇拜更合神的心意。
向下 (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如何讓我們的屬靈生命更為進深。
向內 (我們與兄姐的關係):如何在實際互動更落實彼此相愛。
向外 (我們與社會的關係):如何推動社區宣道與網路的事工。

又當扮演什麼角色?

    就和平人的語言,我們可一起來做什麼樣的夢? 蔡牧師在帶領教牧團隊時常提到:現在就要開始想新堂獻堂後有什麼目標? 預備要作什麼? 不能等到新堂蓋好了,才來想要做什麼? 而是現在就要作預備。現在就要擬定目標,例如:我們的社區需要什麼?我們可以為社區推展什麼事工? 我們在社區的宣教關懷上,可從事什麼預備?

       當我們從神領受大使命之後,主耶穌基督在升天前,最後差遣門徒「他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可十六:15-18),「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我們繼續往下看使徒行傳的記載,在耶穌升天之際,門徒個個看傻了眼,呆呆的站在那兒,當祂升天之際,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旁邊,說:
你們為什麼望著天? (使徒一:10)。整段經文是如此:「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當他往上去,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旁邊,說: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一:9-11)

        當時或許門徒是被天上的那朵雲彩給震住,或嚇呆或因眼前的美到極致而無法移動,或…,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他們就是站著,呆呆的望著天…。使徒行傳作者告訴我們,當門徒移動腳步回到耶路撒冷同心合意禱告,在五旬節領受聖靈,開始傳道亦得人如得魚,就像耶穌的預言。明年我們的新教堂一定是美輪美奐,然我們是否與門徒一樣,站著望著它而忘記必須移動腳步?今日我們也須發揮創意,有策略、有效的作社區宣教關懷事工的預備,明年開始移動我們的腳步,讓神的教會成為青田社區的祝福。就像耶穌差遣門徒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凡主耶穌所吩咐我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上帝就常與我們同在。讓我們一起來作「成為萬民的祝福」的夢吧!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肯亞短宣分享(一)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詩50:14)

感恩與省思

在參與肯亞短宣期間,感謝所有親愛的兄姐們,因您們大能禱告之手守望扶持,使我順利豐富地完成這趟「西遊記」—part1,並且平安健康地回到這塊乾淨富饒、予取予求、水電無慮的國土上。

喝水、開燈之於我們是每天舉手可得之事,但在肯亞貧民區卻是一種捨求;偶爾踩到狗屎、黏到口香糖就會令我們覺到倒楣、環境不整潔,但在奈若比COMIDO的學生每天腳掌所踏之地就是由這些垃圾混合著泥沙糞土而成的路徑;美白矯正牙齒是我們現代人稀鬆平常之事,但在那邊緣之境的人們卻是忍痛遙盼一年一次的義診機會一口氣拔光痛牙。曾幾何時我們忘記為這些便利生活與進步獻上感恩與珍惜資源,也漠視在社會公義的議題上有我們的信仰責任、關注與行動回應?!這不是開發中國家與第三世界的對照,這同樣存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不公義的社會與貧富差距,我們以為沒有看到就是不存在,但它就在圍牆外咫尺之間,在台灣、在肯亞、在各處有著一樣的人性。感謝上帝讓我這個久居冷氣房裡的牧師,有機會呼吸到原始的空氣、看見另一個視野。

多元與合一

一行三十二人,有十二歲的小女生、七十多歲的一對老公公老太太、懷孕兩個月的孕婦、剛考完大學的幾個新鮮人、素未謀面來自美國的一對父女和一個牙醫實習生、來自台灣北中南與東部的牙科、精神科、小兒科、婦產科的醫生們,以及臨危受命的年輕領袖、不同教派的牧師,還有三位非基督徒,如此大不同的組合要遠渡重洋來到非洲大地一起生活侍奉,而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出發時、在機場第一次見面,沒有經過長期的訓練與熟識,卻要彼此配搭進行海外短宣?對於凡事要有周詳規劃的我著實不可思議?!但這是上帝的「A-Team 天龍特攻隊」,他自己呼召人、自己親自作成,將合一擺放在我們當中,看似如此多元不同,卻在早晚敬拜禱告中將我們連結在耶穌基督裡面,在密集忙碌的各項侍奉中,彼此幫補相助與同工,每天我的心不住地吟唱著: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133:1)
那詩人的經文真實地體現在這團隊之中,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台上的主角,感謝上帝這位大能的導演,使我們參與在這沒有彩排的一齣宣教戲碼演出中。

感動到行動

這其實是我第二次參與海外短宣的經驗,第一次是十年前,當時去了一個鄰近國家(稱為創啟地區Creative Access Nations,簡單地說,進入這些地區需用「創意」的方式去接觸各民族、分享福音,因為當地政府不歡迎宣教士並禁止任何宣教活動),那也是我第一次經歷到宣教師可能遇到的危險—「被抓」,幾個彪形大漢的policemen一把揪住不放,指控我到此地有傳教嫌疑,直等到當地傳道人透過關係、塞了紅包才得見天日;也因如此,令人感受到福音在那地被宣揚與認信的可貴與不易,更感佩於許多傳道人與宣教師在「地下」為福音所作的奮鬥與委身。

這一次,往西進來到了東非肯亞,一個陌生遙遠的國家,卻是我長久嘟嚷與夢想要一探非洲之父李文斯頓足跡之地,如願以償我來了,在那又經歷「被抓」了:是被貧民區裡天壤之別的生活環境、醫療義診室裡貧民趨之若騖、穆斯林婦女專注聽福音的眼眸、小黑豆們的天籟美聲與環抱,以及COMIDO恩慈學校鐵皮屋所帶來的夢想與盼望,歷歷在目無以名狀,從震懾到深深被吸引。(註:小黑豆是我們對於黑人孩子們的暱稱)

這趟肯亞短宣,充滿無限的恩典與感動,從在台灣聽聞到在此地親眼看見阿爸天父的慈愛與憐憫與這地貧困的百姓同在,透過宣教師Melody與當地牧者James的跨文化婚姻與侍奉,在貧民區建立第一間教會與COMIDO恩慈小學,突破各種艱難與挑戰,讓家長與孩子們在屬靈生命與基礎教育上得著幫助與成長,並經歷耶和華以勒的信實從各地帶來「幫助者」,意外地提供土地、協助校舍修建、孩童午餐、升學入省中學費…等。

此次短宣中得知一位自美國教會日裔美籍的醫生,當他瞭解當地水源與水質是極大的民生問題後,用兩年時間前來探勘、評估與募款,今年前來COMIDO學校開挖水井,就在我們短宣隊進行的第六天終於挖到水了,我們歡呼稱頌,但隨即又發現「沒有電」無法將水打到水塔,目前得知要電力公司供電到COMIDO的水塔,所有的架設電線、轉接與供電器材都要COMIDO自行負責,光架設費用就要1,200,000先令(約台幣60萬)。於是這位醫生承諾將會與教會討論要如何處理與協助此事。

Melody 如此告訴我:「…就是這樣,上帝帶領我們,我們就這樣走,從教會到學校,從來沒有想過,上帝使它成就,就從幾個孩子到現在380多位,還上了省中,明年也將有孩子能考上大學,這是上帝的工作,我們就是參與,也走過很多的辛苦、被誤解、跟政府爭取土地,教育孩子也教育家長,……如果你們願意,就來吧,我們不奢求,但相信上帝預備,這一路走來,是我們的經歷,put our trust on Him. He provides. 」………待續


【肯亞短宣侍奉剪影】

 醫療義診中                                                                向穆斯林分享福音



上圖左:COMIDO恩慈學校兒童營 
上圖右:於貧民區探訪COMIDO學生家

 
 於貧民區環境衛教講座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受洗之後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上主日(8/22)我們和平教會有十一位兄姐接受成人洗,兩位兄姐本宗轉籍,兩位兄姐外教派轉籍,三位小朋友接受幼兒洗禮。這是上帝賞賜給和平教會很大的恩典,也是責任的託付。我們非常盼望,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足夠的福音夥伴,願意陪伴這些兄姐,在人生信仰的旅途中,一起走第二里路。

這次受洗的兄姐中,有幾位是在幼稚園或是國小時期,就有機會接觸到耶穌基督的福音。這個福音的種子,在他們心底深處,潛伏了四、五十年之久,才找到機會生根發芽,結出福音的果子。
有幾位是在中學時,由基督徒同學帶領而接觸基督信仰,經過十幾年的教會與團契的生活與栽培,終於自己決定要公開告白信仰,接受耶穌基督做救主,以及生命的主宰。
有幾位是因為自己的配偶或是女朋友的好見證、代禱、與帶領,而漸漸的被主的愛所摸著,決定進入主愛的大家庭。
有的是被自己的女兒或是鄰居帶領,而接觸教會。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上帝帶領每一個人信主,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以及關係。因此,我們向所愛的親人傳福音,不要氣餒,求主幫助我們,能夠活出美好的生活見證,並且在適當的時機,開口為主作見證。
然後,替他們主前的代求不要停止,等待上帝所預定的時間。我們的幼主、兒主的事工也是非常重要的撒種工作。
我們不知道所撒的福音種子,什麼時候會發芽成長。我們也要鼓勵我們少年團契的契友,有機會就要帶領同學來參加少契的退修會或聚會,上帝也會藉由此而將福音的種子撒下。時候到了就會發芽。有一位是因為職場上受邀請參加小組,而被神的愛感動,前來教會受洗。我們教會的職場小組非常稀少。懇求上帝,興起更多願意在職場傳福音的兄姊。

有一位是被鄰居帶領信主的。求主幫助和平的兄姐,能夠成為好鄰舍,用美好的見證來帶領鄰舍信主。

這次受洗的兄姐當中,有不少是家裡面第一位成為基督徒的。他們受洗之後,在家裡須要面對許多與家人因為信仰不同,而帶來的緊張與壓力。祖先牌位的跪拜,常常是他們要面對的挑戰。

讓我們舉起禱告的手,為他們主前代求,求主保守他們,在受洗之後,能夠在家裡活出美好的見證,也能夠常常為家人禱告。真盼望聖經中“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的應許,能夠早日應驗在他們的家裡。盼望我們的教育部牧長同工們,能夠為他們開初信造就課程,好讓他們屬靈的生命,能夠得到好的栽培與照顧。

我們小組部的牧長同工們,能夠努力安排,讓每一位剛受洗的兄姐,都能夠有所歸屬於一個小組或團契,在實際生活上面,能夠有好的關懷網將他們托住在主的愛裡。

讓我們替他們主前代求,求主在這些剛受洗的兄姐心中,興起愛靈魂的心,能夠開始成為領人信主的福音夥伴。讓我們大家手牽手、心連心,在主的愛裡,彼此扶持,互相鼓勵,建立充滿主愛的大家庭,拓展上帝的國度。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在好茶部落的學習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來到好茶部落,我們有很多學習。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天真、純真,雖然在物質上不一定很富足,但是從來沒有減少他們的快樂。在孩子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關係的滿足。孩子們的快樂,是來自於與部落中其他孩子有美好關係的快樂。孩子們的快樂,是來自於部落中,許多哥哥姐姐的關心照顧。從這些關係當中,我們有許多的學習、反省。

我們學到了,應該對自己的群體多付出一些責任、多一些關心。不是單單把自己給照顧好,也同時要關注到整個群體的需要。我們反省到,信仰絕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就足夠了,信仰是一個群體關係的呈現,群體間的互動,肢體間的關係、往來,都是真實呈現出我們所相信的。

從孩子們的身上,我們看見部落的力量,雖然在大水過後,我們許多人離開了原本的家,但是我們還是在部落之中,部落就是我們的家,許多人在部落中,重新站起來,孩子們在部落更多地認識信仰。有族人聚集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部落,從中我們實在願意看到,這樣的部落,在瑪家農場,再次地發揮影響力,幫助我們的族人,使我們能夠不斷地面對挑戰。

我們知道五天的營會能夠給他們的很少,我們所做的不足以改變他們什麼,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夠的,來關心、愛這些孩子們,讓他們感受到他們是被關心的,雖然我們做的並不多,但是我們期望他們能體會上帝的愛透過我們讓他們體會到一點點。

我們會記得為這群孩子禱告,記得為教會禱告、為部落禱告。因為我們能做的有限,禱告是我們能給你們最持久的祝福。我們相信,福音隊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在主裡的愛與關心,卻是可以持續下去的。也請你們為我們禱告,讓我們能夠願意更謙卑地向你們學習,與人分享、彼此關懷,在關係中找到真正的滿足。

看見孩子們學習信心、勇氣與愛心,我們期盼這些孩子們,將來長大都能成為一個有信仰的勇者,帶著對族人、部落的愛心,來承接我們的文化。我們是一個樂觀、知足,又愛唱歌敬拜上帝的民族。願上帝與我們同在,在我們新的家園中,帶著信心、勇氣與愛一起來建造。
(成果發表晚會與好茶兄姐的分享)


好茶教會主日學校長來信
校長何泉盛

感謝天父的慈愛,保守了我們此次的(英數品格體驗營)能夠平安順利圓滿結束。更感謝貴會能鼓勵許多有感動,且對原住民災區兒童的課業加強及信仰的增長有極大負擔的老師們,願意犧牲暑假的時間來帶領部落的孩童,體驗一個不一樣的暑期夏令營。

從孩子們快樂的表情中,看得出他們是非常的滿足於老師們的帶領。同時,教會的兄姐及小朋友的家長,也再一次的肯定和平教會的同工們的熱情與對部落孩子的關愛,每一次的互動中總是會讓孩子們有不一樣的領受與體驗,再一次的代表兒童主日學全體師生們,致上最真誠的感謝。願主大大的施恩祝福在這群願意委身在偏遠部落中服事弟兄姐妹的老師們,都能靈命增長,身體健康,凡事興盛。更期待日後能常常有這樣的機會,彼此服事,彼此學習。倘若於此次活動中有招待不周之處還請同工們多多包涵。

敬祝
主恩滿溢
以馬內利

好茶兒童主日學
校長 何泉盛 敬上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報答動機

撰寫:蔡茂堂牧師

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在八福的門徒生活倫理教導之後,接著提到他對於十誡的詮釋,從動作的禁忌 (The taboo of motion) 延伸到動機的檢視 (The scrutiny of motive)。緊接著耶穌就談到有關敬虔的議題。猶太人認為敬虔有三大柱石 (Three pillars of Jewish piety):施捨、禱告、禁食 (almsgiving, prayer, fast)。

主耶穌對於這三個敬虔的行為,有相同的教導內容,當門徒在從事這些敬虔的行為時,不要像那些假冒為善 (hypocrite) 的人,故意叫人看見,要得人的榮耀。因為,存著這種動機的人,已經得到他們的賞賜 (paid in full)。主耶穌要門徒選擇在暗中進行這三項敬虔的行為。這樣,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4, 6, 18)

主耶穌的教導,對於從事敬虔行為者的尋求報答 (reward seeking) 動機,似乎是抱持接納或肯定的態度。主耶穌只是對於他們尋求報答的內容,抱持不同的見解。主耶穌認為,假冒為善者從事敬虔行為的動機,是在於追求別人的看見與榮耀,也就是追求今生的名望地位 (temporary reputation)。主耶穌稱他們是假冒為善者 (hyprocrite)。這個字的希臘文原意是演員 (actor)。希臘羅馬時期的歌劇演員,會戴上各種不同的面具,來表演不同角色的處境與心情。主要的目的,是討觀眾的歡喜。如果有一位男演員是要表演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的愛情故事,他會戴上情意綿棉的面具,把男女主角間之愛情表演得非常逼真,以贏得觀眾的喝采。但是,在面具的背後,這位扮演羅密歐的男演員的心裡,對於扮演茱麗葉的女主角,則是一點感情也沒有。因此,當他傑出的演技,獲得滿堂的鼓掌時,這位男演員,已經得到他企圖獲得的全部報答了。這位男演員,絕對得不到這位女演員的芳心與愛情。

敬虔是我們發自內心對於上帝愛的行為表現。如果我們對於上帝根本沒有愛的感覺,那麼我們所從事的敬虔行為,只是要讓不知情的別人誤以為我們非常敬愛上帝,從而博取他們對我們的尊敬與佩服。那麼,我們就成為假冒為善的人了。我們也永遠無法得到上帝要賞賜給我們的報答了。

如果我們所從事的敬虔行為,動機是發自於對於上帝的愛,那麼,我們期待將來上帝會給我們怎樣的報答呢?一個男孩子如果對於一個女孩子發自內心的愛情而做出種種讓女孩子感受到他對於她真心愛情的各種行為,那麼這個男孩子最期待來自女孩子的報答是什麼呢?豈不是那位女孩子也是發自內心真誠對這個男孩子愛情的回應以及永遠同在、不離不棄、親暱互動、兩人一體的完全合一 (complete unity) 的喜悅嗎?

如果一個男孩子對於一個女孩子所表現出來發自內心愛情所做出的各種讓女孩子感動的行為,但是這個男孩子所期待的,卻不是這個女孩子本身和他更親暱的盟誓合一關係,而是這個女孩子父親的鉅額遺產,或是可以讓他找到更好工作的機會,那麼,我們會認為這個男孩子是把愛情工具化了(instrumentalization of love)。

我們敬虔行為的動機,應該是對於上帝單純的愛。這樣的愛所期待的報答,應該是將來與上帝之間更親密的關係,以及完全的合一的喜悅。這也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章為所有門徒在上帝面前的禱告: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1-23)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100歲 ê 父親節


1910年由美國的約翰伯士特夫人發起,每年6月第3個主日為父親節,今年剛好100歲。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以後,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一位威廉斯馬特先生,生活勤儉,雖非富有,但卻快樂無比。有一天農場夫人突然大病不起,終撒手而去,留下6名兒女,長子13歲,小的尚在襁褓中,斯馬特先生父兼母職,堅強扶養6名子女,數10年後,斯馬特先生逝世,他的女兒約翰伯士特夫人為了紀念父親,於1910年春,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她努力奔走,於1910年6月19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舉行全世界第一次父親節聚會。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發布每年6月的第3個主日為父親節,同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父親節對一般人而言,似乎不像母親節如此被重視,但聖經中教導我們孝敬父母,是需涵蓋父親,也需要我們全心全意關懷他們。聖經提到:『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0:12);『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1-2);『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23:22),也有提到關於教導兒女的經文:『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另一處亦提到:『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父親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家人的榜樣、典範,一個好父親,知道如何培育兒女的志氣,而不是激動兒女的氣,好父親對孩子以親切、全心的照顧兒女,用聖經的話語教訓他們,好父親會用「愛」來陶塑兒女的「心」,好父親能成為兒女的榮耀。聖經說『父親是兒女的榮耀。』(箴17:6),好父親更要負起教導兒女的責任。

保羅在以弗所書所提:「惹」兒女的氣,「惹」有主動引發或使之…,保羅要作父親的不要主動引發,無理的責打、斥責,使兒女失去信心、失去志氣。保羅提醒作父親當孩子在律法或宗教禮儀上有犯錯時,要糾正他,警戒、指責並改正,所以一個父親是要培養兒女的志氣,而不是激發兒女的氣,使之失去志氣。(西3:21)

兒女給父親最好的父親節禮物,並非金錢,而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聖經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且在父母年老時不藐視、不遺棄,用愛回應父母的養育之恩;父親給兒女最好的禮物,也不是金錢、物質,而是愛。有愛的家,所養育出的兒女,是會肯定自己為人的價值,有豐富的人生,行為不致混亂,且會有各種美德,更重要的是學會彼此相愛、付出愛,好父親不用負面的話罵兒女,或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兒女的身上,且不會用不當的方法管教兒女,例如:過度的溺愛,盡可能滿足兒女的需求,不責備不良的舉止。過度的期望,以強制的手段要求兒女符合自己的期望。父母不會妄用權威使兒女喪失信心,而只要照的主的教導教育他們。

在基督的家中,父母與兒女以愛彼此相待,建築一個有愛的父親節。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肯亞短宣代禱信(四) 出發



撰寫:李晶晶牧師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做神的兒女。(約1:12)

出發

7/31星期六我已經出發到肯亞短宣,與一行32人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城市(還有三位來自美國)、不同教派教會、不同年齡性別、不同職業工作與不同性情恩賜的人同行,何等恩典上帝竟將如此多元性的我們擺放在一起,用祂大愛與呼召連結每一個人、以肯亞為中心將大家招聚圓中,透過醫療義診、探訪關懷、電腦教學與兒童福音營去分享主愛侍奉當地人。就從國境本地出發了、從富庶舒適空間出發、從習以生活文化出發、從溫室牧會型態出發,從自我想像與憧憬出發,也從敬畏遙望彼端出發…,但,懇求主引導幫助,是真正的出發與跨越,不是扛上全備行囊在家後花園搭帳篷,甚願這小小出發能有真切的跨越「邊境」開始,看祂在那地與這地、人心與我心所要行的奇妙大工。

送祝福到肯亞

自從報告肯亞短宣後,許多同工和兄姐常問我:「牧師,我們可以做什麼?」,而我也總是如此回答「等我去瞭解了以後再告訴大家!」,但心裡總留有一些的「…嗯…還可以做什麼呢?」,叮咚~有的!一種超越時空距離的愛「送祝福到肯亞」,於是有了上週主日禮拜在一樓電梯口的「擺攤」寫祝福卡給在肯亞COMIDO恩慈兒童學校的小朋友們。感謝熱情的「叫賣同工」侍奉以及WEC宣教士麥教師與胡牧師提供非洲的衣物和樂器,讓我們有一點點的非洲風味;也謝謝兄姐們的參與,我們一共收到151張大大小小張的卡片,裡面有以英文、中文、注音符號和動漫彩繪寫上,還有幼主的塗鴉祝福,哇~何等豐沛與創意的祝福,我將帶著您們滿滿的愛告訴所有的孩子「ㄞˋfrom 台灣and the Lord!」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 12:3)

因肯亞而蒙福

出發前兩天一位八十多歲的老長老特別打電話來,為我到肯亞短宣祝福,因為主日沒有見到我,她擔心無法提醒我許多注意事項。聽著她老人家殷切慈愛的聲聲吩咐,淚溼了我的眼、顫抖,何等不配,竟蒙大家如此疼愛關心,在尚未將這些祝福卡送到肯亞時,我已先領受更多的恩典:有同工與我分享參與海外短宣的經驗與宣道負擔,他們願意將來成為宣道的同工;有一對夫婦數度詢問肯亞那地的需要,並且預備一筆奉獻作為此宣道事工所用;有許多兄姐為我短宣旅程奉獻、準備衣物、太陽眼鏡、防曬用品、轉接插頭、各種藥物、維他命、口罩…瑣瑣碎碎之物,非我所想所求,這「耶和華以勒」恩典使我感恩與敬畏。

同時,兩週前上帝在極其擔心我的父母親身上動工,感動父親立志抄寫全本聖經一遍,於是從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開始抄寫,每天平均抄寫8章,約十小時,在我出發的前一天,他已經「出埃及」了,要進入利未記。我原不知道他為何要抄寫聖經,以為是來教會寫了一次聖經寫出興趣來了,之後聽母親轉述才知他說:「晶晶要去肯亞那麼遠宣教,咱無法度做什麼,我來寫聖經陪她……我愈寫就愈不會煩惱…」,而我的母親在我出發前一晚陪我整理打包行李時說:「是啦!他們那邊的人一定無這些東西可以『傳』(台語)喔,妳回來的時候,就把這些衣服東西留給他們用…以後要去再帶多一點去…」,感謝主恩,讓我的父母從反對到支持我參與海外宣道侍奉,這過程讓父親退休後的生活有了新氣象,讓家人有更多信仰分享、對話與異象。

你向僕人所施的一切慈愛和誠實,我一點也不配得;我先前只拿我的杖過這約旦河,如今我卻成了兩隊了。(創 32:10)

成為萬民祝福

肯亞短宣之於我是個經歷跨文化宣道侍奉的學習,是個初探與尋求。
海外宣教士在宣教禾場作跨越文化的宣道侍奉,所付的代價是無法計算的,但是,生長在斯土斯民的基督徒更是福音的動力與主力。和平教會的異象是「成為萬民的祝福」,盼望我們從本地本家本族的福音使命出發,眺望上帝帶領我們進入跨越邊境的祝福異象。
每一個人的神,祢從來不勉強人接受祢,祢永遠不強迫我們的心,但祢把和平的光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Brother Roger/ Taize)

【代禱事項】

1. 為短宣期間的出入平安與健康、侍奉蒙恩合一,以及有智慧實際地瞭解當地的福音工作、貧民區與恩慈小學的各項需要,以及當地華人教會情況代禱。

2. 為在貧民區做探訪代禱,能接觸穆斯林孩童與家長,有機會與智慧與他們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

3. 為主理兒童佈道會的信息與呼召代禱,有清楚的語言表達和信息分享,讓孩子們領受與接受耶穌基督的愛與救恩。

4. 為8/1清早短宣隊入境肯亞通關代禱,求主看顧一切順利、沒有任何的攔阻或刁難,所有的行李、醫療器材、藥物、道具與物資,皆能順利通關,沒有任何一件被查扣或失落。

5. 為8/4肯亞修憲的投票活動,其中有關宗教法的修憲眾所注目與情勢緊張,請為選舉投票當天及前後幾天代禱,求主保守肯亞百姓與投票結果、沒有群眾暴動,並與短宣隊同在,有平安並能順利進行義診與福音侍奉。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愛與分享餐會



愛與分享餐會

撰寫:曾昭瑞牧師

今年的九月十八日(六)晚上六時,北二區十一間教會將一起在台北縣的深坑假日飯店與行福音餐會及音樂見證佈道會,當天將會邀請洪榮宏弟兄用音樂見證與大家一起分享上帝在他生命中的改變。這個活動,今年是第三年舉辦,目的是希望透過基督徒事先與福音朋友建立好友誼的關係,並且在生活中與他們分享見證,使他們對福音產生興趣,再透過一場精緻的晚宴與分享,邀請他們來認識耶穌。

所以這場聚會不是簡單的邀請一群朋友來吃頓飯,而是從一開始就為他提名禱告,求神聖靈在他的心中動工,讓他對福音產生渴慕。我們不建議你一個人邀請一大群親友來參加這樣的聚會,最好是一對一的邀請,或是夫妻兩人共同邀請另外兩位朋友,這樣更能夠深入地與福音朋友建立好的連結關係。因為分享福音是需要花時間建立關係,並且深入陪伴,才容易讓對方接受。同時由於我們只有四十個名額,我們希望讓其他有需要的兄姐都能有機會邀請他們的福音朋友參與餐會。

這次的費用原本是每人需要負擔四百元,區會補助一半,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付二百元。我們的教會並沒有計畫補助兄姐或福音朋友這二百元的費用,建議你可以負擔自己與所邀請福音朋友的費用。因為我們認為傳福音是必須付上代價的,如果我們對所愛的人靈魂有負擔,就會付上代價來得著他們的靈魂。我們不看輕這兩百元,如果我們身旁有你覺得適合傳福音的對象,相信你也會非常樂意地為他付上這樣的代價。

另外這次由於在深坑假日飯店舉行,所以交通也是一個問題,我們鼓勵你邀請你的福音朋友和你共乘交通工具,並且能夠把這段共乘的時間,用來聚會事前的分享預備,與聚會後跟進的分享,而非只是一段無可奈何的路程往返。如果自己能夠開車,假日飯店從辛亥路走國道3甲台北聯絡道只需約十分鐘,假日飯店備有停車場,可供停車,這樣的時間並不算太長。如果你可以自行開車,歡迎你提供座位讓其他沒有辦法自行開車的兄姐一起共乘。願意提供者可以向教會辦公室登記,我們會設法來安排共乘。中會也將會印製精美的邀請函,提供我們邀請福音朋友,並提供詳細的時間、地點、交通狀況。

如果你有適合邀請的對象,請你現在開始就為他提名禱告,並且告訴他九月十八日有這樣的一個福音餐會,請他把時間空下來,一起來參加這個餐會。並及早向教會辦公室登記報名,由於名額有限,希望我們能夠把握這樣一個與親友分享福音的好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聽見耶穌基督的福音。

禱告、建立良好友誼與真實的生活見證,是向福音朋友分享耶穌救恩的重要關鍵,盼望我們心裡面都隨時的一個禱告、傳福音的對象,遇到適當時機時,我們能夠把握機會,與他們分享耶穌基督。

如果你希望對這樣的一個福音餐會有進一步地了解,或想要詢問更多的問題,可以直接與曾牧師聯絡,我們會盡力地解答所需要知道的所有問題。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芳莉乾媽

芳莉姊(圖右三)與蔡牧師全家合照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芳莉回到天父懷抱裡了。她的笑容與愛心,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坎裡。還記得1981年夏天,芳莉比我們全家早幾天南下,回應上帝的呼召與感動,前往恆春基督教醫院侍奉。

我們家老二天申個性比較倔強,常常用話勸不聽,只好用打的。芳莉在樓上宿舍,聽見天申的哭聲,就會衝到我們家裡,把天申抱起來。有幾次我要打天申,芳莉護著天申,還讓我不小心打到芳莉的身上。芳莉就這樣特別疼愛天申,將天申收為她的乾兒子。芳莉乾媽就成為我們家裡的一份子了。依稀記得當我們家有了老三,信貞在三個幼子中忙得團團轉時,有次休假她自告奮勇帶著老大銘恩及天申到高雄玩,好讓信貞可以有一天輕鬆些。這事讓信貞非常感動,事隔多時才聽說,孩子們從鄉下進城到百貨公司,事事好奇還打破一個擺設的瓶子呢!

芳莉乾媽在恆基服侍時,除了負責藥局大大小小各項事務以外,也參加了恆基的小詩班。恆基小詩班美麗無比的歌聲,飄揚在我家餐飲店,將神無比的愛唱了出來,撫慰了多少寂莫的心靈。芳莉乾媽離開恆基之後,我們相繼出國,就失去了聯絡。

當我們夫婦於2005年從美國芝加哥台福教會返台,受邀前來台北和平教會牧會時,萬分高興又遇到芳莉乾媽在和平教會聚會。芳莉乾媽還參加了服侍詩班、新朋友招待組的關懷事工。她那笑瞇瞇的臉讓每一個初踏入和平教會的朋友,感到特別的溫暖與安詳。

芳莉乾媽剛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時,非常勇敢的接受了開刀與化療,並且抱著滿滿的信心與盼望。當芳莉乾媽在完成全程治療以後,信貞有機會為她慶生,她表示為不增加藥局同事的負擔,雖然她有權利可以再請病假,但她打算請侍親假留職停薪。她告訴信貞除了改善飲食,運動健身之外,她的心願是要盡心盡力愛神。也希望多陪伴爸媽,帶領他們信主。不久,又被診斷出癌症復發時,她非常勇敢的決定要接受緩和治療。復發的癌細胞在芳莉乾媽的肺部擴散得非常快速,使得芳莉乾媽的呼吸越來越困難。但是,芳莉乾媽處處體諒親朋的愛心,倚靠主的信心與永生的盼望還是一樣那麼堅強。

當小詩班的娓娜姐因為車禍過世時,芳莉乾媽寫一篇短文紀念她。當芳莉乾媽的理性找不到為何娓娜姐那麼年輕就去世時,她的心中充滿許多疑惑。芳莉乾媽彷彿聽到上帝慈愛的聲音對她說:「喔!孩子,不是的,不是這樣的,我要的是最好的,你沒有細細去察看我的作為、計劃嗎?」

噢,主啊!原來整個事情都在祢的旨意下,是經過祢允許才發生的,娓娜被祢接去,乃是當跑的路她已跑完,那美好的仗她已打了,是她夠資格被祢接去了。喔,主啊,原來她現在正安穩在祢手中,被接在祢的榮耀裡了。啊!讚美主,在榮耀裡了。

雖然我們非常不捨芳莉乾媽就這樣離開我們去了。但是,我們深信,上帝有祂美好的旨意與帶領。芳莉乾媽已經跑完當跑的路程,打完美好的勝仗,守住所信的真道,從今以後,芳莉乾媽不必再忍受這世上的勞苦,上帝也擦乾她一切的眼淚,有榮耀的冠冕為芳莉乾媽存留。感謝主的恩典。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超越苦難




撰寫:何淑珍牧師

苦難一詞通常不被人喜歡,因它所帶來的痛苦、灰心、沮喪、失望、懼怕、無助、無奈,就像被重力壓得喘不過氣,甚至想結束生命來離開苦難。

古今中外,皆不斷嘗試想解釋苦難,尋找能力或方法戰勝超越苦難。

苦難大致可分為三類:
1.他人造成的苦難
例如:因他人的不小心造成車禍,讓無辜的人受苦,或因個人的生命不成熟,在遇見
打擊時,選擇用憎恨、傷害,使他人遭受痛苦,所形成的苦難。

2.自己所造成的苦難
例如:駕車不當,傷及身體,受傷殘障等。或因自己的迷失、犯罪吸毒等,造成自己
身心的傷害,也是自己要負責的苦難。

3.苦難不明的奧祕性
造成苦難的原因、時間不明亦不可預言,且來勢洶洶,讓人招架不住,其隱含著少許
神秘,如此苦難,可歸屬於-奧秘,是人不可知的層面,也是人最想知的。

聖經中最典型的例子:約伯

約伯記一開始,上帝很得意的向撒旦介紹祂的僕人約伯,耶和華問撒旦:「你曾用心查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他敬畏上帝…」撒旦對約伯會如此敬畏上帝,似乎不以為然,撒旦對上帝說:「約伯敬畏祢,豈是無故?祢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並他手所做的都蒙祢賜福,祢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他必當面棄掉祢。」接著上帝答應將約伯交在撒旦手中。15節開始,約伯前後四次接獲僕人來報:「你的牛、驢被擄,僕人被殺;還說話時,又有人來報,有火從天而降,將羣羊和僕人都燒滅;還說話時,又有人來報,駱駝被擄,僕人被殺;還說話的時候,又有人來報,你的兒女在長兄家吃飯,不料,有狂風颳來,房屋倒塌,他們全都死了。」

約伯一天之內不只家產全毀,連兒女都喪命,但約伯並沒有棄掉神。因此天堂出現第二幕,耶和華問撒旦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敬畏上帝…。你雖激動我攻擊他,無故地毀滅他,他仍然持守他的純正。撒旦再問上帝,要挑戰試探約伯本身,上帝也答應了撒旦,因此撒旦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

試想,約伯已經夠痛苦了,牽手沒安慰,還加入戰局,對約伯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上帝,死了吧!」接著約伯留了一句名言:「…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很不幸的,約伯交了三個自以為義的朋友,無法體會約伯的苦難,還加罪名給約伯。最後上帝並沒有直接回答約伯所受的苦難,而用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提問約伯:「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馬的大力是你所賜嗎?…鷹雀飛翔,展開翅膀一直向南,豈是借你的智慧嗎?誰先給我什麼,使我償還呢?」約伯回答:「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最後上帝加倍賞賜約伯比先前更多。

對約伯而言,苦難這二字並沒有得到直接的解答,但當他與這位創造的神對話時,他的苦難已算不得什麼,這位神的大能與愛,已遠遠超越他的苦難,然而我們似乎沒有像約伯那樣受苦,但也沒有像約伯那樣幸運,有上帝親自與我們對話,或許這是許多受苦者深深的盼望,期盼神親自在苦難中顯明。然經驗卻告訴我們,上帝通常是沉默無語,在我們最需要祂回應時,祂總是靜默無語。

我們是否願意學習約伯,雖然神沒有直接與我們對話,但我們同時也可從神向約伯闡訴大自然中看見神的大能,神參與在我們的苦難中,神與祂所創造的萬物同在,包含與受苦者的同在,主耶穌自己就是受苦的僕人來到世上,祂沒有逃避苦難的十字架之路。

苦難可以讓我們學會幾件事:

1.彼此相愛
苦難中:受苦者學習被愛,接受愛;不是受苦者,學習付出愛。(林後1:3-4)分擔苦難,可讓我們彼此向前邁進-苦難成為甜蜜的負擔。

2.苦難可以帶來改變
台灣最近的「新英雄」人物-盧彥勳,在受訪時他說他是依靠神走過困境與低潮,雖然在他的人生有困苦、不順利,這些苦難並沒有擊倒他,反而採取積極地依靠神。苦難的環境可讓一個人走向正向的改變,當然也可能讓人走向負向的改變,端看你的信念引導你走向何方。

3.苦難中存著盼望-指向永生
當人在受苦時,若存著盼望,受苦的當下就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保羅在羅馬書 8:18:「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當我們想到至今的短暫與永永遠遠的榮耀相比時,就不足掛慮了。而且這盼望是指永生的生命,而非盼望短暫的今生。

人的生命不只是為今生而活,更可貴的是為了永恆的生命而活,若今生因著苦難能認識神而得著永生,那苦難就非徒然。神應許我們在困苦中祂會引領我們超越苦難。(詩4:1)。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肯亞短宣代禱信(三) 見證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

是什麼讓人踏上宣教之路?是什麼讓宣教士明知困難依然赴行?是什麼讓他們在挫敗中不喪志?是什麼讓他們能持守那起初的感動與呼召繼續前行?保羅說「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不是那地的需求呼聲大、不憑己身一時的悲憐感動,乃因耶穌基督十架上的大愛幫助祂的僕人來回應呼召。看!上帝透過保羅的見證、歷世歷代宣教士們的見證如雲彩般環繞我們,使我們得開屬靈眼光、蒙受激勵來仰望神、回應祂的愛。

上週收到肯亞宣教士錢韻中Melody的見證,也才知道Mukuru貧民區COMIDO恩慈學校現在孩子上學人數已經近400位,Praise the Lord!很受感動與激勵!

想與您們分享,願我們一起為他們在肯亞的宣教與侍奉代禱守望,並求問上帝,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參與回應的。

【來自肯亞宣教士Melody錢韻中的見證】

高中時期曾看過一電視影集<根>,劇情是美國南北戰爭前黑人成為奴工的悲淒故事,當時年輕的我不是十分明白這份美國歷史中真實的記載,但不能忘懷的是,當一黑奴被打受傷流血時,一位白人孩子看到並訝異的說『你的血也是紅的!』。一份感動、一份明白、一份心酸,我的眼淚當時就流下來了,原來19年在東非洲肯亞宣教,神在我生命中的預備,就從那時刻起,而當時我還沒信主呢。

進入貧民區服事完全是神的帶領和感動,和願意愛人愛神的老公James,一起把我們的年輕歲月給了貧民區, 在肯亞貧中又貧的一群人(the poorest among the poor)中宣教服事,說不完也說不盡的挑戰和辛苦,但我們願意學習捨己,做神要我們做的。

貧民區辦學一轉眼也13年了,從將我們微薄的生活費全然擺上開始,直到如今, 神愛貧民區並孩子們,一直信實顧念我們願意跟隨的信心,如今已有近400位孩子們來上學,並已有三屆孩子們從學校畢業,且30位成績優異的孩子們繼續在省中唸書。奇妙的是,藉著這貧民學校,神為我們開向穆斯林傳福音的門,貧民區有索馬利亞的難民,後來他們成為肯亞公民,願意將孩子們帶來上學,每日孩子們能聽到神的話語,認識愛他們的主耶穌基督。

看到我和James進入貧民區服事,附近住宅區的居民常以好奇並難以相信的口氣問我:「你怎麼可以早晚進去又窮又髒又亂,危險的kigiji(貧民區的意思)?」, 對他們來說僅只相鄰的kigiji似乎完全是異類區,忘記他們仍然是說著同樣語言的手足同胞。

貧民區的人們過著外界人們無法想像的生活,連溫飽都缺乏,更別提孩子們有機會接受教育。一間小小的鐵皮屋是全家大小唯一生活的空間,孩子們靠著父母一天打工之後的收入才有飯食,一天一餐,有時甚至沒有。

孩子們來唸書我們也照顧他們飯食,早晨有營養粥,午飯有豆和玉米,十分簡單的飯食,但孩子們總是吃的開心從沒聽過他們抱怨,並天天為他們的飯食並能來上學向神感恩,一次發小包牛奶,聽到一位小女孩開心的說她第一次自己一人喝到一包牛奶。

孩子們在我們學校的鐵皮屋上課,要忍受艷陽天鐵皮吸收的熱,和下雨天雨點打在鐵皮屋上的鼕鼕大響聲,在十分簡陋的學習環境下,孩子們一年年完成他們的小學教育,相信堅忍毅力的精神從小在貧困中就被磨練出來。

雖不能明白為何有人生來樣樣都有,卻有人生來一無所有,想到我們的主耶穌,最能知道什麼是一無所有。神憐憫困苦窮乏的人,祂一定能幫助,相信也願意全然仰望交扥,愛我們的主會讓貧民學校更加俊美。(by Melody)

【感恩與代禱】

1.感謝和平許多兄姐收集與奉獻禮物、玩具、文具用品給肯亞兒童,這些我將會送到謝
禮欣團長的牙醫診所整理、稱重、打包,隨短宣隊一起帶到肯亞;若是過重的物品則
會另行處理,送至需要的地方。

2.7/11(日)下午最後一次肯亞短宣之福音隊行前會議,求主引導幫助我知道如何與福音
隊同工配搭與侍奉。

3.肯亞的國家語言是「史瓦希里語」、官方語言是英語,為我開始練習英語及簡單的史
瓦希里語代禱,以及認識東非文化、準備短宣之行相關必須備品代禱。

4.為肯亞短宣31位團員的合一侍奉與配搭代禱:因為這次的團隊成員具有多元性,有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教會以及不同年齡差異的團員。願基督的愛激勵每一個人,能彼此順服接納、相互支援配搭,以及負責各自工作責任區,同心合一侍奉。

5.為義診隊及福音隊的預備:為義診隊所有藥品的預備及打包裝箱無誤禱告、為福音隊的活動、戲劇、遊戲及道具、禮物的預備禱告。

6.為短宣期間八月四日有肯亞修憲的投票活動,民眾都要返鄉投票,請為選舉投票之前、當天及之後幾天,沒有群眾的暴動,有主平安與我們同在。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同負一軛



撰寫:蔡茂堂牧師

以斯拉第九章的禱告重心乃在於被擄歸回以色列民與當地異族異教通婚所引起的危機 (拉9:1-2)。文士兼祭司以斯拉的反應是到聖殿面前,撕裂衣袍、拔下髮鬚、驚懼悶坐、俯伏哀泣,吸引一大群會眾圍觀。一直到獻晚祭的傍晚時分,文士以斯拉才在聖殿面前跪下雙膝、高舉雙臂,向耶和華大聲認罪 (拉9:5-6)。

異族或異教通婚一直是教會中爭論不休的議題之一。保守的聖經學者傾向照字面意義引用舊約中有關禁止異族或異教通婚的禁令,例如:申命記第七章1-6節 「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要得為業之地,從你面前趕出許多國民,就是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國的民,都比你強大。耶和華你神將他們交給你擊殺,那時你要把他們滅絕淨盡,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憐恤他們。不可與他們結親。不可將你的女兒嫁他們的兒子,也不可叫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因為他必使你兒子轉離不跟從主,去事奉別神,以致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速速地將你們滅絕。你們卻要這樣待他們: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砍下他們的木偶,用火焚燒他們雕刻的偶像。因為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耶和華你神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 這一段經文是摩西對於將要進入迦南應許美地的以色列民提出警告,要將迦南地七族原住民滅絕盡淨,不可憐恤,更不可結親。因為,這些異教徒會影響他們的宗教信仰,讓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去敬拜別的偶像,以致於遭受上帝的審判。保守的聖經學者選擇性的將有關異族異教通婚的禁令詮釋為上帝對於選民普世永遠的禁令,再將選民由以色列民轉為基督徒。但是,這些聖經學者卻將有關以色列民對於迦南七族原住民趕盡殺絕、毫不憐恤的命令,詮釋為當代社會文化下的歷史事件,或是轉為屬靈的意義,迦南七族原住民代表我們舊生命中的各種罪惡本性。

有些聖經學者主張,主要的問題應該是異教通婚,而不是禁止異族通婚。摩西與古實女子結婚,而遭受姐姐米利暗與哥哥亞倫的批評論斷。耶和華出面肯定摩西的人格與角色,並且公開處罰米利暗 (民12:1-16)。有關摩西這位古實妻子的信仰,聖經並未提及,因此,我們無法從這個個案來討論異教通婚的議題。波阿斯娶摩押女子路得在舊約聖經被視為一段美好的田園愛情故事 (得4:10-13)。路得在跟婆婆拿俄米返回猶大地之前,已經表明願意皈依猶太教信仰 (得1:16-17)。因此,這個個案可以作為支持聖經並不反對異族通婚,而是只有反對異教通婚。
到了新約時期,主耶穌對於異族通婚或是異教通婚的議題,似乎沒有留給我們任何相關的教導。使徒保羅則在哥林多後書六章14-18節說到,「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

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彼列就是撒但的別名)有什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麼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 保守的聖經學者會把這段經文,詮釋為上帝經由使徒保羅,很清楚的反對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結婚。有些學者甚至主張,與異教徒結婚是犯罪。我們如果仔細查看這段經文,就會發現,這段經文的重心,是不要與異教崇拜有所沾染。但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七章10-17節,卻對於異教通婚的基督徒,有很清楚的教導,要他們盡力帶領其非基督徒配偶,進入基督信仰之中,並不鼓勵以宗教信仰不同,而提出離婚。

保守學者將此段經文,詮釋為這只是針對一對非基督徒夫妻,其中一位先信主的狀況。但是,如果與異教徒結婚是犯罪的話,是否應該要盡快離婚,脫離罪惡的狀況,再求神饒恕赦免才對呢?

我們都知道,婚姻是在所有人際關係中最親密的關係,真誠的信仰則是我們與上帝之間最親密的關係。這兩個最親密的關係之間會有相當緊密的互動。這也是主耶穌所提到最大誡命的內容。因此,就算異教婚姻不是犯罪,也會對我們的信仰,帶來相當困難的挑戰。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默想-你、我、祂的關係



撰寫:何淑珍牧師

「默想」二字,在拉丁文的意思是「專注」。默想並非遙不可攀的屬靈境界,默想是禱告的一部份,是在我們每天的禱告中用一段時間安靜,單單專注於神、基督、聖靈,聆聽
等候神的回應,也是一種反省的靈修。每天靈修、默想-你、我、祂的關係。

「你」:自己與鄰人的關係-我是否有漠視鄰人的需要。
「我」: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我是否有輕視自己的職責。
「祂」: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我是否有輕忽上帝的旨意。

默想靈修經文:
耶穌說:「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綿羊安置右邊,山羊在左邊。王向那右邊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渴了;我作客旅;我赤身露體;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義人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王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王又向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裏去!因為你們不給我吃,不給我喝,不留我住,不給我穿,和不來看顧我,這些人要往永刑去。……』」。
(馬太二十五:31-46)

默想:
一、「你」:自己與鄰人的關係-我是否有漠視鄰人的需要。

在這段經文中很明顯的看見,在我們所行的每件事上不知不覺中已接待了基督,也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因漠視而拒絕了基督。經文中綿羊、山羊不約而同的問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或在監裏,不伺候你呢?』看來綿羊似乎不知道自己是綿羊?山羊也不知自己是山羊,還以為自己是綿羊。我們可以從這一問?一答中來默想:我們是否漠視鄰人的需要,還自以為是綿羊,或我們是受主的邀請進入祂所為你預備的國。

二、「我」: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我是否有輕視自己的職責。

在經文中所提到的「萬民」,不只是外邦人,猶太人也在內,不只是基督徒,非基督徒也在內。人子將要來審判,如同牧人分別綿羊、山羊,在巴勒斯坦常見牧人站在牧場的門口,把綿羊輕輕地趕到右邊,山羊則到左邊,因山羊會踐踏各種草類,一棵長在山坡上的樹木,也會被牠們連根折掉,而山羊通常是黑色,綿羊為白色,牧者很容易分辨。在每日的靈修中,以禱告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很容易就可被分別是綿羊、山羊?其關鍵應該在於我們是否看見需要者,而去「給」需要者飲食,給需要住宿者住所,給赤身者衣物,給生病者安慰,給…基督徒的本份就是學習基督用行為有行動的去給,這是基督徒的職責,因我們已先領受了白白的恩典,我們已無可推諉,惟有儆醒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會被主判定在右邊的綿羊。

三、「祂」: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我是否有輕忽上帝的旨意。

猶太人有句格言:若想逗天、地笑,就先逗孤兒笑。因為孤兒一笑,天、地會跟著笑。
上帝的心意是照顧孤兒、寡母、並與需要者在一起,我們從經文中可看到,耶穌對右邊的說:「你們…可承受那為你們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你們作在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主用:「我」將自己等同於需要者,用「我」來與受苦者認同,因此若有人行這些事在我身上,就等同於行在基督的身上。我們若說:我們愛基督,我們就必須讓孤兒、寡母及需要者笑,並效法基督,讓無論是否是基督徒,都能得到所需要的照顧。
教會目前所用樂活讀經中也有一句話,一個禱告,我們也可從當天的經文中來作反省,
找一句話省思鄰人的需要,我是否看見而去給。
找一句話省察自己是否有盡責於基督徒的職份。
找一句話向上帝禱告。

基督徒每日都必須讀經、靈修、默想、是在提供一個約會的地點給你的心靈,可以專注於神與神獨處。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雅比斯的禱告


撰寫:蔡茂堂牧師

魏肯生牧師 (Bruce Wilkinson) 於2000年出版一本93頁的小書 “雅比斯的禱告” (The Prayer of Jabez: Breaking Through to the Blessed Life) [2001年11月香港福音證主協會已經將其譯為中文,名稱為 “雅比斯的禱告:擴張你的生命境界”。2002年3月已經第三版]。2001年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同年也獲得基督教福音派出版聯盟 (Evangelical Christi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 頒發的金牌獎。根據魏肯生牧師網站公佈,到今天為止,該書已經銷售一千一百萬冊以上。

這本由福音派牧師所寫的有關歷代志上4章9-10節的詮釋與應用的小書,竟然在全世界引起如此廣大的迴響,讓出版商 Multnomah Press 決定乘勝追擊,立刻出版婦女版、青少年版、學童版、與幼童版的雅比斯禱告,還有光碟版與影碟版,甚至有音響版問世。除此之外,與雅比斯禱告相關的周邊產品也大量出現在市場上:鑰匙圈、馬克杯、背包、滑鼠墊、T恤、文鎮、鬧鐘、擺飾、圍巾…等等。原本在教會界也鮮為人知的雅比斯突然聲名大噪,連非基督徒也對他產生高度的興趣。牧師們的主日講壇也開始越來越多人以這兩節經文來作為釋經講道。

神學家也開始注意這段經文的釋義與詮釋,有的欣賞鼓吹魏肯生牧師的解經,但是,也有不少神學家公開批判魏肯生牧師的解經。肯定的人主張:魏肯生牧師將埋在索然無味的一大串族譜人名中的一位默默無聞的雅比斯的一個無比簡短的禱告內容,加以詮釋,並且可以讓大家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當中,鼓勵大家常常在禱告中與上帝親近,祈求上帝的祝福、寬廣自己的境界、依靠上帝的能力、仰望上帝的保守、活出更尊貴的生命。魏肯生在不知前途如何而徬徨的神學生時代,發現了這個禱告的寶藏。他便每天都唸這個雅比斯的禱告,結果是上帝豐豐富富的回應了他的禱告,三十年來,他的福音事工與文字事工,擴展到全世界,這是每天唸雅比斯禱告詞所帶來的神蹟經歷。魏肯生牧師的網站上面,也充滿了來自全世界,看了這本書就每天遵行唸雅比斯禱告詞,而得到上帝神蹟式回應的見證。一個劫機事件因為雅比斯禱告而順利解除危機,一位小朋友被老鼠嚇哭因為雅比斯禱告而得到安慰等等,不一而足。

對雅比斯禱告這本書批判的神學家指出,魏肯生牧師是用成功神學 (prosperity theology) 來詮釋這段短短的經文。魏牧師在本書前言中,開宗明義就向每位讀者發出邀請,他要教導他們能夠讓上帝必然答應的大膽禱告。這個深藏在聖經之中毫不起眼的簡短禱告,卻含有能夠得到上帝超然恩寵生活的鑰匙。…成千上萬的信徒把這個真理實際應用在生活中,他們一直經歷神蹟不停的發生,你願意和我一起來對這個雅比斯的禱告做個人的探所嗎?在這本書第七章結束之前,魏肯生牧師向讀者發出一個挑戰與邀請,在未來的三十天,每天用雅比斯的禱告來祈求,把這個禱告的內容寫下來,貼在家裡醒目易見的地方提醒自己常常思想雅比斯的禱告,每週唸一遍這本小書的內容,好記住書中的亮光,並且將你相信必會發生的事情付諸實行,就可以釋放出上帝神蹟的大能,帶來生命的改變。

聖經中有關禱告的榜樣與教導,除了雅比斯的禱告之外,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禱告,像摩西的禱告 (出32:31-32)、所羅門的禱告 (王上8:22-54)、以賽亞的禱告 (賽6:5-8)、主教門徒的禱告 (太6:9-13) 等等。我們要從這些禱告當中,尋找出聖經有關禱告的教導,才可以避免只拿其中一個禱告,就做出以偏概全的禱告神學。

有關魏肯生牧師對於雅比斯禱告的詮釋與應用,我們除了肯定他鼓勵大家,要大膽的將我們心裡的期盼向上帝傾訴祈求,並且以信心仰望上帝充滿恩典的回應之外,我們也要小心,避免掉入將雅比斯的禱告詞視為一個咒語似的秘訣,以為我們只要照著雃比斯的禱告詞誠心的向上帝祈求,上帝就一定會照著我們所祈求的照單如數的賞賜給我們。我們應該相信,上帝最瞭解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上帝一定會將對我們最好的賞賜給我們,但是,那不一定就是我們開口向上帝所祈求的。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愛、信心與勇氣



撰寫:曾昭瑞牧師

今年的暑期福音隊,我們將出發到雲林麥寮的橋頭教會與屏東的好茶教會。時間分別是橋頭福音隊的7/7-11(三-日)與好茶福音隊的8/7-13(六-五)。這次的主題,是「愛、信心和勇氣」因為這兩個教會的孩子,大多是原住民的小朋友,在這幾年台灣的天然災害中,不少人的原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我們希望透過「愛、信心和勇氣」與孩子一同來探討如何重建家庭、社區與自己的文化,並在生命教育課程中,用愛、信心和勇氣做主題,讓他們可以帶著上帝給的祝福,來面對家庭重建過程中的種種挑戰,勝過困難、建立更深的文化認同,參與在社區的連結之中。

另外,這次福音隊也有安排英文、數學的課輔。我們的課輔,目標不是放在如何使孩子的課業一夕之間就好起來,也不是針對學校的功課的補強或輔導。而是希望能夠引發孩子的興趣,並且讓他們能夠在課輔之後,能有自己學習的能力。所以這次的英文課程,我們要教孩子們「自然發音」,許多原住民的小朋友,英文的學習都有障礙,因為一方面,英文不是他們常常必須用到的語言,另外一方面是孩子們在英語的發音上有困難。由於不知道怎麼唸,自然就不容易學得好。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套以自然發音為主的英語學習課程,希望每個孩子們,經過學習後,看到一般的英文單字,直接就可以唸出這個字的發音,透過能準確地唸出每個字的發音,提昇孩子學習英文的信心,並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數學課程方面,我們也由陳秀惠老師設計了一套有趣的課程,使用的道具包括七巧板的拼圖、撲克牌、百數表、猜數的的賓果活動等,希望能夠進一步地引發同學學習的興趣。這些活動,看似有趣,但是卻是在無形中,加強了學生數學的學習能力,包括邏輯、推理、計算能力的演算、空間概念的形成。讓孩子們忘卻學習數學的恐懼與排斥,在不知不覺中,使得學習數學的意願大增,並實際地增加了演算數學的能力。

目前,橋頭福音隊已經招募了將近十二位同工,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有十八位同工;而好茶福音隊已經招募了十五位同工,目標是二十位同工。我們希望上帝能夠感動有負擔的兄姐,在時間、狀況、意願許可的狀況下參與我們的配搭事奉。也請大家一起為這兩隊福音隊來禱告,求神預備足夠、合用的同工,一起來參與。

另外,這兩隊福音隊也都必須與當地教會的同工一同來配搭事奉,所以行前的訓練,雙邊教會的同工的認識、事工的配搭、默契的養成、彼此間的關係,都需要求神來保守看顧。我們希望有更多兄姐能夠成為福音隊的代禱勇士,一起用禱告來托住這兩個福音隊。透過大家的禱告,讓每個隊員都能成為福音的使者,在上帝的帶領下來見證主的恩典與慈愛。

最後也特別請大家為兩位隊長禱告,橋頭的吳雅真姐妹與好茶的陳宇寧姐妹求神幫助她們,讓她們在預備福音隊的事奉中,經驗到上帝的保守,他們的工作、服侍、家庭、生活,都能滿有主的看顧與帶領。求神來幫助我們使出隊的事宜都能榮耀祂的名。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以利亞的禱告

撰寫:蔡茂堂牧師

以利亞是一位禱告很有能力的先知。他的禱告,被雅各書拿來作為我們禱告的模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雅5:17-18) 當我們唸到這一段經文時,是否會很羨慕以利亞可以這樣呼風喚雨的向神禱告。但是雅各書緊接著説道,“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雅5:19-20)

如果我們看舊約列王記上第十七章第一節,便會發現以利亞是住在基列的提斯比人。他的名字“以利亞”的希伯來文意義是“耶和華是上帝”,他一生為了耶和華是上帝而大發熱心,勇敢的向以色列王亞哈指出錯誤。亞哈王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因此引進巴力以及亞舍拉 (Baal and Ashera) 的崇拜 (王上16:31-33)。巴力與亞舍拉是迦南人所崇拜的偶像,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受迦南人影響,開始崇拜巴力與亞舍拉 (士3:7)。迦南人相信,巴力是掌管人間風雨與生殖的神明,敬拜巴力,會帶來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的祝福。以利亞為了要喚醒以色列人回到亞伯拉罕敬拜獨一真神耶和華上帝的信仰,因此,勇敢的冒大不諱向亞哈王的巴力信仰發出挑戰。

雅各書說,以利亞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這一件事在列王記上十七章並未提到。倒是直接描述以利亞向亞哈王宣告,“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17:1) 以利亞敢如此大膽的公開宣告,其實之前,他已經按照摩西五經所記載的警告在耶和華面前迫切的禱告。 “你們要謹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離正路,去事奉敬拜別神。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使天閉塞不下雨,地也不出產,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 (申11:16-17) 並且也得到上帝應允的回應,他才敢那麼斬釘截鐵、信誓旦旦的向亞哈王宣告,雖然你帶領以色列全國敬拜掌管風調與順的巴力神明,但是,掌管宇宙萬物的耶和華要我告訴你,如果我不向耶和華禱告,將會有幾年的時間天不下雨,甚至連清晨地面的露水也會完全消失。因此,我們知道以利亞的禱告,是為了挽回亞哈王以及以色列國,從敬拜巴力神明的錯誤中轉回,並且是根據耶和華藉著摩西所啟示的摩西五經的內容來禱告與宣告,因此禱告蒙上帝垂聽。

當耶和華關閉天上的窗戶,三年零六個月的時間不降雨水與甘露在地面上時,整個以色列國遭遇五穀欠收的大饑荒。以利亞自己也與以色列百姓遭遇到相同的饑荒。耶和華吩咐他暫時逃到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喝那基立溪的水,並且會安排烏鴉每天兩餐叼餅與肉來餵養他 (王上17:3-6)。當基立溪水也乾掉時,耶和華又吩咐他前往西北邊西頓國的撒勒法,西頓國正是王后耶洗別的故鄉,也是巴力與亞舍拉崇拜的來源地。他順服耶和華的吩咐前去。這次,耶和華安排一個外國的寡婦孤兒用他們罈內最後的一把麵以及瓶裡最後的一點油,烤一個小餅給他吃。這外國異教徒寡婦,竟然有信心,照著他的要求去做。結果是,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就如他所預言的(王上17:8-16)。這寡婦的信心表現,成為主耶穌拿來講道的舉例,卻讓拿撒勒會堂裡的猶太人義憤填膺,差一點就將主耶穌推下山崖隕命 (路4:16-30)。

過了三年的饑荒,耶和華吩咐他,前往與亞哈王見面,並直接向亞哈王提出讓巴力信仰與耶和華信仰有機會公開比賽。亞哈王很有把握的找來四百五十位巴力的先知,四百位亞舍拉的先知,在巴力的壇前作法祈禱一整天,甚至用刀槍自割自刺,卻也無法讓巴力神明從天上降火來焚燒祭物。到了傍晚,以利亞找人幫忙,用四桶水將耶和華祭壇上的祭牲、木柴與十二塊石頭搭成的祭壇澆了三次,讓它們濕透,甚至讓壇四週的水溝也滿了水。然後,他向耶和華禱告,求上帝降下天火焚燒祭物,好讓以色列全國回轉歸向真神上帝。禱告以後,耶和華立刻降下大火,不只點燃祭物與木柴,甚至木柴下的十二塊石頭、石頭下的塵土,以及四周水溝的水,都完全燒個精光。眾百姓看到這個情景,立刻悔改,敬拜耶和華為獨一真神。(王上18:19-39)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情勢已經十分明朗。以利亞吩咐百姓把巴力那四百五十位先知抓住,帶到基順河邊,全部加以處死。亞哈王見此情況,不敢多說啥話,噤若寒蟬。以利亞看見以色列百姓的悔改,又想起所羅門王獻殿時的禱告,“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懲罰他們,使天閉塞不下雨;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承認你的名,離開他們的罪,求你在天上垂聽,赦免你僕人以色列民的罪,將當行的善道指教他們,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賜給你民為業之地。”(王上8:35-36) 因此,就帶著僕人登上迦密山頂,屈身在地,將臉伏在兩膝之中;迫切禱告耶和華。並且請僕人上去觀看遠處海邊七次,一直到僕人看見一小片雲從海裡飄上來,就很有信心的要僕人去通知亞哈王要套車趕下山,因為暴風雨即將來臨。(王上18:40-46)

亞哈王回到王宮之後,就把當天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向王后耶洗別報告。沒想到王后耶洗別不但沒悔改,反而惱羞成怒,派人威脅以利亞,隔天將派殺手讓他人頭落地。以利亞先前面對亞哈王的勇氣,卻檔不住王后耶洗別的一句威脅。信心崩潰,連夜南奔,逃離北國以色列,到南國猶大的南部邊疆的別是巴城,把僕人留在該處。獨自再向南走進沙漠地區,在曠野裡面走了一天之後,體力不支,向耶和華禱告,求耶和華取去他的生命,讓他離開這個充滿挫折與失敗的世界。感謝上帝,雖然垂聽並且應允以利亞的禱告很多次。但是,這一次,上帝並沒有垂聽他的禱告。因為,上帝對於以利亞,還有他想要教導的屬靈功課以及交託的屬靈使命。

雅各書說,以利亞是與我們一樣性情的人,他勇敢且對耶和華執著,但他也有軟弱與缺點。耶和華是按照他自己的旨意與慈悲,來回應以利亞的禱告。不管耶和華是垂聽應允,或是忽略不聽以利亞的禱告,都是上帝對先知以利亞的恩典。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母親-孩子的天使


母親-孩子的天使

撰寫:何淑珍牧師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預備好將要出生……

小孩問上帝:「他們跟我說,祢明天將要送我去地球。但我在那裡會變得很小且無助,我該如何生存?」

上帝說:「在眾天使中,我已為你揀選一位將會等待你、照顧你的。」

小孩又問:「但是,我在天堂什麼事都沒有做,每天只是唱歌、歡笑,很快樂,這樣就行了。」

上帝說:「我為你揀選的天使,將會每天為你唱歌,你會因為天使對你的愛而開心。」

小孩問:「但是我不懂人類的語言,我要怎麼跟他們說話呢?」

上帝說:「你的天使將會以無比的耐心、關心教導你如何說話,這些都是你聽過最美麗且甜美的聲音。」

小孩看著上帝又問:「如果我想跟祢講話,應該如何做呢?」

上帝笑了笑,對小孩說:「你的天使會教你把手放在一起,然後向我禱告。」

小孩問:「哇!我聽說地球上有壞人,那誰來保護我呢?」

上帝雙手環抱住小孩:「你的天使會保護你,就算有生命危險,她都不在乎。」

此時,小孩神情有些悲傷:「但是我會很難過,因為我再也沒辦法見到祢了。」

上帝緊抱著小孩:「我仍會一直在你身邊,你的天使會告訴你很多有關於我的事情,並且教導你歸向我的路。」

天堂是如此寧靜,但在地球遙遠的那一端卻傳來聲音,清晰可聽。

小孩匆忙輕聲地問:「哦!上帝啊!如果我差不多該離開了,請告訴我那位天使的名字吧!」

上帝答:「天使的名字為何,那不是很重要,你只需要叫她:媽咪~」

上帝為每一個孩子預備了名叫「母親」的天使,同時也賦予母親一種能力:「愛」。因此,她能用上帝的愛去等待、陪伴、扶持、教導,甚至犧牲。

母親,是上帝愛的代言人,是上帝愛的啟示者,是引導孩子到上帝面前的領航者,是照亮孩子人生的燈塔。「母親」,是無可取代的名字。

在此佳節:懇求神祝福每位母親身心健康,平安喜樂。
                    為失去母親的孩子,求神親自成為他們的母親
                    為失去孩子的母親,祈求神安慰她們。
                    為擁有母親的孩子禱告:「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言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