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宣道年會有感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感謝主的恩典以及宣道部曾牧師與宣道部長執的努力與安排,十月23日(六) 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我們和平教會的兄姐,有這個寶貴的機會,聆聽十九個和平教會所支持的宣道團體或個人以及和平短宣隊同工的分享。

今年參加宣道年會的兄姐,看起來人數比去年稍微增加。感謝主的恩典,當教會正在進行教堂的重建,和平兄姐對於宣道事工的關心與投入,不但沒有降低,而是持續成長。我內心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繼續賜下宣道的靈給與和平教會,當新堂重建完工時,和平教會可以更進一步的投入參與普世宣道的事工。

        我坐在會眾中間,聆聽著這十九位來自各地的宣道士分享他們從上帝所領受的宣道異象與使命,發現後現代的宣道工場真的變得非常多元化。從英國遠渡重洋,前來台灣宣道已經三十五年的內地會宣道士石安莉姐 (Angela Symonds),一直忠心從事大學福音工作,特別是帶領歸納法查經。鄧開福、蘇恩惠宣道士夫婦則在台灣神學院任教並帶領神學生配偶的小組,他們還認養一位可愛的愛滋寶寶。鄉福與工福都長期從上帝領受在台灣從事基層福音事工。鄭君平牧師與林熙皓傳道則分享針對大專學生的福音事工。林愛翎姐與陳毓豪兄分別分享網路福音事工。陳怡真牧師在崙上教會推動客家福音事工,Apin傳道則是在紅葉教會推動布農族福音事工。路加傳道會從事醫療傳道事工,勵友中心則關懷中輟生青少年的福音事工。莊信德傳道專心推動有關青年奮興運動的研究,林焜煌傳道則分享學園傳道會要到日本與穆斯林地區開拓福音工場的計畫。賴毅穗傳道分享基督精兵協會到緬甸短宣的計畫,李晶晶牧師則從今年前往肯亞與泰國之短宣經驗分享在台灣北部地區尋找和平教會可以長期投入扶持的弱小教會的感動。吳雅真姐分享橋頭福音隊、李依龍兄分享好茶福音隊、張世娟執事分享台大愛心晚會的福音事工。

        我似乎看到上帝再一次打開我的眼界,並擴大我的心胸,讓我看到拓展上帝國度可以從事宣道事工的多樣性與多元化。但願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更多的弟兄姐妹,能夠打開心靈的眼睛,看見普世宣道的廣大禾場;打開內心的耳朵,聽見馬其頓的呼聲以及上帝在我們內心的呼召。讓我們懷著謙卑感恩的心,對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和平教會宣道之路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和平教會一直是中南部學生北上台北聚會的一個重心,許多青年學子在此受到了信仰的造就,在上帝的呼召下,獻身成為傳道人。曾經與他們一同聚會的同伴,常常有一個感動,這些一起同受造就的夥伴,獻身於宣道禾場,其他的人該如何來參與、投入、關心呢?於是當時的和平教會社青團契,為了關心由和平教會獻身的全職傳道人,以及預備心要獻身的契友們,在1981年首次舉行「獻身者研討會」,往後每年一次,邀請已獻身的前輩前來分享他們的經歷,討論獻身過程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介紹福音工場。這樣的聚會成為現在宣道年會的濫觴。1985「和平教會社青差傳禱告小組」正式開始。每個月一次大家聚集在一起,為所關心支持的事工及傳道人禱告,並請這些傳道人偶爾回來分享。

    當時的社青團契更編輯出版一本書,名為「差傳之路」,那時在社青團契之下設置一小組,負責推動宣道的工作,由卸任的會長擔任當任的召集人,小組持續地與和平教會出身的傳道人聯絡,關懷他們,了解他們的需要。不僅關懷要到位,奉獻更要到位。如果真的有需要,和平人也非常樂意與他們同工。 一開始我們所關懷的對象,是針對從和平教會出身的傳道人,這個小組名為「差傳禱告小組」,後來覺得,我們並沒有實際從事差傳的工作,並且長老普遍使用「宣教」而非「差傳」一字,所以在1996年更名為「宣教關懷團契」希望透過我們的關懷,使從事宣道的兄姐能夠得到真正的幫助與支持。當年參加「獻身者研討會」的人數最多曾達百人,包括社青團契和青年團契的契友,和平出身的傳道人約有50人,其中有好些人因著「獻身者研討會」受到激勵,而走上全職服侍的道路。在不同的時期,和平教會一直有人接續這樣的事工,關懷支持這些傳道人。

    一開始「宣教關懷團契」的預算都是契友們自行奉獻編列,後來規模越來越大,因此正式向教會長執會報告,在教會正式體制下成立宣教關懷團契,這個團契不是以年齡為基礎,而是以事工為導向,認同宣道事工的兄姐,都可以來參加。漸漸地,這個事工關懷的對象從和平教會出身的傳道人,拓展到台灣島內及國外宣道的傳道人及福音工場。從一個團契的事工,變成是整個教會的事工,經費的來源也由契友編列,改為由全教會兄姐一同來認獻。在每年的十月,和平教會特別舉辦宣道年會,除了邀請所支持的傳道人回和平分享,也會邀請在宣道事工有成果的教會牧長前來分享經驗。同時宣道部也會提出明年度的事工計畫,詳列支持單位,所需預算,配合主日講台,邀請有負擔的兄姐一同來參與認獻。

    今年和平教會的宣道年會,邀請了十九個所支持的宣道單位與個人一同前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事工,除了少數幾個聯絡不上,或無法參加的個人或單位外,差不多所有我們支持的事工、傳道人都熱情地回應參加這次的聚會。我們期待透過這次的聚會,讓關心宣道的兄姐,能夠更明白我們所支持的宣道事工,了解他們的工作、異象、計畫,並且知道他們的需要、挑戰。幫助更多的兄姐能夠投入關心,為他們禱告,用實際的行動來參與、支持他們。求神保守我們和平教會能夠持續地投入宣道的事工,也能夠持續地關心不同宣道禾場的需要。

    (本文參考和平教會六十週年特刊「和平鐘聲」--同心打造上帝的國度(王偉華長老);和平的成主與宣道(王榮德長老)兩篇文章)。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賜阮日食

撰寫者: 蔡茂堂牧師

    在唸主禱文時,這一句“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目前處於物產豐富美麗寶島台灣的我們,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呢?

    當我年幼時,家境貧困,常常會遇到要煮飯時,米缸裡面卻沒有米可以煮的窘境。媽媽便會要我到廟旁那家雜貨店去賒一些米回家。全家常常是用一塊錢買三斤高麗菜,吃一個禮拜。早餐如果有稀飯,上面可以和一些醬油加豬油,我們三個孩子,就要高興好久。在那個年代,主禱文中這一句“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我們來講,是有實質切身的意義。

     現在我家的冰箱常是蔬菜水果魚肉等各種食物擠得滿滿的,米缸的米也從不匱乏。我如果再向上帝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它的意義,應該不是在於祈求上帝的供應,而是感謝上帝賞賜豐富的宏恩。同時,也再度肯定,這滿滿的食物,雖然都是我們努力工作所賺來的金錢所購買而得,但是,我們工作的能力、智力、體力、與機會,都是上帝的賞賜與保守之下才有的。

    另外一層意義,是我們不只是為自己的家人衣食無缺,就感到自足自滿。我們也要明白,主禱文中這句祈求上帝供應每日所須用的飲食的“我們”,應該包括那些在今天仍然活在饑餓邊緣的困苦人們。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姐妹,他們與我們都是同一位天父的子女。因此,這一句禱詞,應該也是認同那些活在饑餓中的困苦同胞,並且替他們向上帝祈求。並且也願意盡自己所能,來幫助他們脫離這樣的苦境。

    這句禱詞的英文是譯為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我們向上帝祈求的是daily bread,有神學家就說,這不是 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cake. 麵包也就是我們的吐司 (toast),是用粗麵粉所烘烤製成的麵包。上帝是會供應我們生存所須的各樣必須物質 (need),而不是滿足我們的貪婪慾望 (greed)。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重陽節-敬老愛老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從重陽節談耶穌的憐憫,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5-38)

    馬太福音是為猶太人而寫,它描寫耶穌是上帝所應許要給猶太人(包括全人類)的拯救者,因此一開始就闡明耶穌正統猶太人的身分、家譜,耶穌有教導權柄,他教導天國的真理,最有名的山上寶訓及談論天國百姓的品性、行為,及宣稱若只是用口代替行動的人是不能進天國的,耶穌說:「唯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接著聖經告訴我們,耶穌用行動向世人展現「天國」的本質,他行了許多神蹟,治好許多病人,包括加大拉被鬼附的人、治好癱瘓的病人、兩個瞎子得醫治、治好啞巴等。

    耶穌走遍-看見-憐憫:他走遍各城各鄉,看見有一群人困苦流離,就叫門徒來吩咐他們出去幫助他們。耶穌在走遍中,看見需要產生憐憫。

    兩千年後的今日,進天國的真理不改變,一樣要照主耶穌兩千年前說的:「唯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因此當今的耶穌跟隨者,是否能進天國,有一準則可尋就是「遵行」:照著做。

    『耶穌在走的同時,看到需要,心就生出憐憫』,反觀我們教會在青田社區,我們是否至少需走遍這社區?今日 神把我們擺在這社區,我們就應當看看青田社區的需要,(雖然青田社區有許許多多的需要)然本週六剛好是九九重陽節,我們至少可從這區塊的需要開始思考,而這區塊其實也是目前全球性普遍的需要且是急需關心的問題,亦是人口高齡化問題。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現象愈來愈嚴重,如何讓老人維持尊嚴及被愛和自主性的生活是一項挑戰,為了不讓高齡化變成社會負擔,就要讓我們的長輩「愈老愈少年」「愈老愈被敬疼」,讓老年人身、心、靈更健康,讓青田滿街都是健康、快樂、有尊嚴、可愛的勢大人(台語)。

    老年的生活照護,包括老人日託、陪伴就醫、居家送餐、居家聊天、(還可記錄他們的故事)還有老人的終身學習、老人的社會福利、老人的飲食照料、老人的休閒活動和老人的身體保健等,教會是不是可以辦理松年大學?是不是要辦養老院?教會還可以對老人家再提供什麼貼心的服務、照顧?我們究竟需做什麼?該做什麼?什麼先做?優先順序如何?是我們必須考量的,我很高興我們長執共識營,其中有一共識就是我們將大力的開放我們的教會並推動社區事工,更多注意社區的需要。歡迎大家多集思廣益,提供您的好點子,讓我們多一些為我們的未來盡一份心力。更期待我們一起早日投入關懷老人成長的區塊。

肯亞短宣分享(二)

撰寫者: 李晶晶牧師


To See and To Be Moved

     曾有長輩如此質疑地告訴我「作什麼短宣!短宣就是帶一群少年人去『七逃』(台語:玩耍之意),把錢花光回來而已。」對於海外短宣,那更是覺得讓年輕人「花」更多的錢去『七逃』而已。真的是這樣嗎?

     這次肯亞短宣中負責帶隊與面試團員的謝團長,居然讓七十四歲的老醫生夫婦、十二歲的小六生,以及幾位大學生和剛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參加,也有人要問「你帶這些人有啥『路用』(台語:功效、果效之意)?」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沒『路用』或只是去『七逃』而已嗎?

     這次肯亞短宣中,有一位連續兩年參加肯亞短宣的年輕女孩,他不是參與在義診醫療服務、也沒有帶領兒童福音營,而是拿著相機穿梭在人群之中的攝影師;看在旁人眼中這下可真應驗了「來七逃」和「無路用」,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她,一位台北都會的女青年,在貧民區用鏡頭記錄下每位短宣隊員的侍奉與貧民區關懷的足跡,留下每一個小黑豆們(對肯亞黑人小孩的暱稱)渴望殷盼未來的臉龐與燦爛的笑容;在快門喀嚓聲響中,也同時在她心中留下輝之不去的感動。去年肯亞短宣回來後,她設計了2010年的桌曆義賣,為貧民區COMIDO恩慈學校裡奮發向上考上省中的孩子們募款繼續升學,因著她,在肯亞,這群省中的孩子今年得以繼續升學讀書,在台灣,讓一群年輕人共同經歷了一次的神蹟—上帝的恩典。我將她的分享轉載於下方。

原來,我們這麼幸福

    一直以來,都不覺得自己有太多傳福音的恩賜。也從來沒想過能參與海外的短宣。二○○九年,就在肯亞醫療團出發前幾個月的主日聚會後,沒理由地把週報從頭到尾看了一次,還特別注意到一則徵人啟事──肯亞醫療短宣隊徵求電腦志工。當時並沒甚麼特別的想法,直覺反應想著:他們應該是找會修理電腦的人吧?接下來的主日,我仍舊看到這則徵人啟事。事隔幾週之後,突然心底浮現了一個想法,「也許我可以去應徵看看?」於是我撥了通電話,就這樣我意外地加入了這個「短宣醫療」團隊。就這樣,我真的啟程前往位在東非的肯亞,一個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一個印象中很落後又貧瘠的地方,以及一個身邊從來沒有朋友去過的非洲大陸。因此能有機會在肯亞愛鄰的電腦教室教導當地年輕人一些基本的電腦文書處理。

    我們的車子飛快地行駛在肯亞的公路上,當我意識到車速開始減緩後的一個左轉彎,車速慢了,路人多了。原來,我們轉進了通往此行目的地的貧民區街道。沿路上,路邊兜售著物品的小販越來越多。而就在經過肯亞愛鄰協會的建築物後,我們在車內隨著路面顛簸開始跳動了起來,我的視線也隨著因崎嶇路面而減緩的車速緩慢地移動著。

    映入眼簾的畫面,可說是怵目驚心。這是我第一次拿起相機看不清楚眼前的景象,也是第一次想按下快門卻閃過到底該不該的猶豫。走在貧民區的忠孝東路上,來往的不是擁擠的車潮,在這頻繁往來的是當地的居民。之所以稱為忠孝東路,因舉凡生活大小事都可以在這條街道上完成。買水、買衣、買鞋、買菜、還可以買水桶和鍋碗瓢盆、甚至是買蔥油餅 。貧民區人們的大小生活都在這條街上,看似生活機能正常,但他們卻住著簡陋的房舍,臨著髒亂的環境,伴著成群的蒼蠅,踏著酸臭的泥土。他們真的就生活在這樣的一條街上。

    貧民區裡的孩子,因為資源的匱乏,連受教育的機會都不一定能擁有。但接受教育,卻是他們期望並藉以脫離貧困的方法。在肯亞的那幾天,這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裡。然而我的肯亞日記卻只停留在第三天,不是對肯亞的景象麻木了,而是心中的感受太過複雜,而能用文字表達的言詞過於有限。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樣的心情起伏。原來,我們這麼幸福。天天走著相同的路,從有柏油路走到沒有柏油路,從有水龍頭到需要用桶裝水來洗手。想到貧民區的人們,想到他們的食物缺乏,我很難在盤子裡剩下任何的食物。想到他們就算擁有食物,也沒有一個足夠衛生的環境。看見那些孩童毫不遲疑的問候與純真的笑容,我不禁開始懷疑擁有這麼多的我們到底從何而來的憂慮。

沒有比較,不知道自己幸福。

沒有比較,不知道自己擁有多少。

沒有比較,不知道自己能唸書有多麼幸福。

     一直到現在,我仍舊無法把心中那個複雜的情緒轉化為文字清楚的表達。去年出發之前甚至還在考慮是不是該做牙齒矯正的我,其實連齒模都做好了,就差還沒有付錢開始矯正。但從肯亞回來後,我對矯正牙齒猶豫了。每當想到牙齒矯正的費用能幫助那麼多的孩子,我一點也沒辦法把錢拿出來。眼淚像潰堤一樣的流著。我想起那些有著純真笑容的小孩,那些天天帶著燦爛笑容,天天在街上對著我們喊「How are you?」的孩子們。

    神是奇妙的。祂不只給了我們憐憫的心,還給了我們一個付諸實踐的想法。儘管手忙腳亂,但我們透過肯亞拍回來的照片,在兵荒馬亂中製作成二○一○年的桌曆。因為我們期望,桌曆能傳達我們對肯亞貧民區孩子的負擔,藉著我們用相機紀錄下來的畫面以及用心寫下的文字。
祂是聽禱告的神。不僅讓小信的我們經歷桌曆一刷再刷,一點也不剩的賣出了將近七千本。扣除印刷成本後的所得,距離當初心中浮現的數字「五十萬」不遠。而最後的臨門兩腳,來自於一位年輕團員的感動以及另一位只見過一次面的朋友。因為我開玩笑似的在facebook上貼了一句「 差一點就五十萬了,天上會掉下錢來嗎?」

    天上真的掉下了錢。我知道這是神為著肯亞的孩子所預備的。感謝神!祂巧妙地一連串安排,讓我從一個看週報的會眾,變成了能寫見證的肯亞短宣隊員。祂賜給我同理心,更擴張了我的境界。(Anita恩賢—一位台北靈糧堂的青年)

後記:Come and Go

    耶穌說:「來跟從我」,祂又說:「你們要去」,不分年齡,無論長短,國內或海外,宣道的侍奉是在Come and Go 之間學習、經歷、體驗、改變與繼續被呼召與跟隨,直到一路奔跑。……待續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宣道博覽會

撰寫者: 曾昭瑞牧師    

和平教會將於10/23(六)上午九點開始至下午六點舉辦一年一度的全教會宣道年會,在此邀請所有長執、兄弟姐妹一同來關心參與宣道年會的聚會。


今年宣道年會的主題是「和平宣道博覽會」。主要邀請的對象,是過去一年中,和平教會有直接參與、奉獻、關心、投入事工的單位。為的是要與兄姐分享,和平教會投入的宣道事工有那些,我們所奉獻的宣道獻金、去到了那些地方、做那些事、得到了什麼樣的果效。並且我們希望從這些宣道單位、個人他們的分享,讓我們兄姐能夠有新的眼界,看見宣道的需要,鼓勵兄姐一同來參與。

目前我們邀請到的單位、個人有:

一、內地會:石明理與石安莉姐,他們曾經在和平教會與我們一起同工,目前他們在內地會的服侍。

二、鄉村福音佈道團:陳文逸牧師一直委身在偏鄉、農、漁村,教會弱小的地方投入福音工作。

三、基督精兵協會:專注於長老教會的社青、青年、青少年培訓工作。

四、紅葉教會:Aping傳道,原住民教會的牧養、宣道工作。

五、工業福音團契:蔡國山牧師委身在弱勢的勞工、外勞宣道事工。

六、勵友中心:專注關心中輟生、偏差青少年的輔導工作。

七、哇咧網站:關心青少年的慕道友福音關懷網站。

八、青年奮興運動:莊信德傳道推動的長老教會青年牧養策略研討事工。

九、信望愛網站:全球華人基督徒網路資料庫。

十、路加傳道會:專注於醫療宣道事工。

十一、鄧開福牧師:南非宣道師,於台灣的神學教育工作。

十二/十三、台北、花蓮大專中心:長老教會大專青年的牧養、宣道工作。

十四、陳怡真牧師:屏東崙上,客村聚落弱小教會的宣道事工。

十五、學園傳道會:大專青年的福音工作與門徒訓練。

另外還有和平教會親自投入的宣道事工分享包括:

十六、李晶晶牧師:肯亞宣道的經驗、心得分享。

十七/十八、好茶/橋頭福音隊:偏鄉、原住民福音隊的經驗、心得分享。

十九、台大愛心晚會:台大醫院的福音事工分享。

和平教會一直都是一個關心宣道的教會,從早期的差傳小組,到後來的宣道關懷團契,我們一直關心、支持許多宣道事工的需要。也鼓勵了許多傳道人、宣道士、福音工作者。雖然和平教會目前正在建堂,但是我們對宣道事工的支持、奉獻沒有中斷,仍然要持續下去。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的宣道年會,有更多的兄姐看到宣道事工的迫切與需要性,並且激勵我們願意委身、參與、投入在宣道的事工上。


透過宣道事工,我們可以讓“成為萬民的祝福”現在就落實出來,求神幫助我們,更多看見宣道事工的需要,更多看見上帝在這些機構、同工身上所彰顯的恩典,也讓我們的兄姐被感動,一起獻身、投入在教會的宣道事工中。

聖與俗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學術界對於只有人類才特有的宗教現象有許多研究。
這些學術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稱為本質性理論 (substantive theories),研究焦點集中於宗教的本質。第二類稱為功能性理論 (functional theories),研究宗教現象對於人類社會可能具有那些功能。

第二類又被稱為減縮性理論 (reductionist theories)。這些學者從某個層面去研究宗教現象。然後就宣稱宗教只不過是達到某種功能而已,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研究的結論,多少是要否定宗教現象本身有它特有,而且無法簡縮或解釋掉的本質。
在歷史上,第二類學者包括:將宗教解釋成社會階級鬥爭與經濟剝削工具的馬克斯 (Karl Marx);將宗教解釋成為個人心理軟弱而衍生為精神官能症的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以及將宗教解釋成為幫助社會組織與功能的杜克漢 (Emile Durkheim)。


第一類學者包括:人類學家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他認為宗教是人類為了解釋世界現象而產生的對於超自然存在的信念。泰勒相信,這些信念會隨著時間而進化。他認為宗教現象會從神話 (Myths)演進為多神信仰 (polytheism),再演進為單神信仰 (monotheism),最後會演進成為科學信仰 (scientism)。
另外一位學者法拉哲 (James George Frazer) 則追隨泰勒的理論,進一步區分魔法 (magic) 與宗教 (religion)。魔法是人類企圖藉以操控自然而發展出來的儀式與定律,宗教則是建立在人類對於超自然存在的冒險性相信。

神學家奧圖 (Rudold Otto) 主張宗教現象是人類特殊的生活經驗,是無法被縮減 (irreducible)為理性或是感性或是知覺的經驗。奧圖為了說明這種特殊體驗的本質,他採用一個特別的字 (nouminous) 來表達,可以譯為“神聖”(Heilige),英文是 Holy,意義是絕對的他類 (Wholly Other)。他主張這種體驗可以再分為兩個成份,戰兢的奧秘 (mysterium tremendum)與著迷的奧秘 (mysterium fascinans)。前者是人類遭遇宗教現象時會產生恐懼害怕 (terrifying tremor) 的反應,後者是人類遭遇宗教現象時會產生著迷好奇 (fascinating curiosity) 的反應。

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則將奧圖的理論進一步發展,主張宗教是超自然存在向在自然界存在人類顯現時 (Hierophany),人類所產生的感覺與反應。上古的人類渴望接近並參與神聖的存在,是已經失落的樂園 (lost paradise)。歷史的時間墮落成為毫無意義的過程 (meaningless process)。


古代的人渴望回到起初那完美的神聖他世 (nostalgia to return to the otherworldly perfection)。因此,人類在他所生存的時間與空間中,必須劃分出一個特殊的神聖時間與神聖空間,好讓他們比較容易與完美的神聖他世接觸。

人類為了追求完美的神聖,而將時間與空間用各種方法區分為“神聖”(sacred or holy) 與 “世俗”(secular or profane)。如此的兩分法 (dichotomy) 幫助人類去體驗神聖,但是同時也將人類的生活世俗化了 (secularization)。


主耶穌基督從天而降生為人的歷史事件,表明上帝願意將他的神聖,帶入人類的世俗。更進一步可以將人類的世俗再度贖回而成為神聖。

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在受洗接受主耶穌的寶血救贖,而享受因信稱義的恩典之後,就要進入將我們已經世俗化的生活,靠著聖靈的更新與轉化,逐漸成為神聖的終生成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