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生命旅程的文字稿


曾經有一份八頁的生命旅程文字稿,被我不經意放在某個文件夾中久久,今天和大家分享。
第一頁 一次機會
在這個旅程中,我將僅能有一次機會,所以任何我能夠做的,任何我所能夠對別人表達的善意,請讓我能夠及時做出來,不要遲疑拖延。因為,我將不再有機會走過這裡。---史蒂芬.葛雷
第二頁 在旅途上
生命不僅僅是關心如何到達目的地,生命也是關注整個旅程。
所以,你不必想要匆匆忙忙的到達終點。
那些你在旅程中所花上的時間,所影響的人,以及那些所學習到和經驗到的,都將是旅程本身很重要的部份。
第三頁 認識上帝
在這個生命旅程中,也關係到你如何發現上帝,並學習到怎樣去認識祂。
這將關係到生命是什麼,因為假如你沒有花時間去認識祂,那你將會錯失整個旅程的意義。
第四頁 不是意外
要知道,生命中各樣事情並不是隨意發生,也不是一件件的意外。
在你的身上早已有個美好的計畫在運行,且遠遠超過你現在所能明瞭。
上帝的力量彰顯在你所生活的世界中,且深深影響你個人的命運。
第五頁 目標&計畫
不要陷落在「萬物起源於宇宙大爆炸」這樣的說法,因此認為生命是沒有任何目的和原因,生命不是沒有任何最終極的目標。
上帝的計畫有它的時間表,所有的事都將在祂所訂的時空中來發生,每樣事情的出現都有它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能讓你的生命有所不同。
第六頁 祂真的愛你
你生命的旅程,都在上帝的照顧保守中,而且祂真的真的愛你。
在世上沒有人像祂,那樣的美麗,          沒有人像祂,那樣有能力,
      沒有人像祂,那樣了解你的感受,    沒有任何的話語,像祂所說的那樣信實,
      沒有任何的事物,像祂那樣值得依靠,沒有任何禮物,像祂所給的那樣的珍貴,
      也沒有任何的愛,像祂的愛那樣的永恆。
第七頁 最純淨的愛
要記得,祂對你的愛是無法測度、無法解釋、無法完全了解、比較及猜透,
你所能做的,就只能接受,這將是你窮盡一生,那個所能認識,最最純淨、最真實的愛。
第八頁 珍惜在終點前
所以,朋友們,請不要匆忙地走過一生,而將原本要留給上帝,以及留給你跟家人朋友歡聚的時間給放棄了,否則你將會失去人生整個重點,到時候你一生所成就的,將只是一個零。
但願你能用一生的光陰,來學習認識祂、愛祂、尋找祂、發現祂,並幫助那些在在你身旁的人們。
或許,在完全體認你生命旅程的意義之前,你將已到達人生最後一個站牌,
而祂,將會在那裡迎接你。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平安?

「王董,這房子蓋得不錯啊。」「方先生,您看看,這前庭後院,空中閣樓。尤其是這裡視野好,未來大樓前面也絕對不會有其他的建案來擋住您的視野,買到算是您賺到嚕。至於我們當初跟您報告的特殊工法,這房子耐震的級數可是高的呢。」方先生辛苦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積攢了一點錢,想說買個靠山見海的房子,離市區不會太遠,以免生活機能不佳,卻也遺世獨立的洗卻塵務。找了幾年,這回總算趁著房市波動,看準了這個新建案。眼見大樓一點一滴的被蓋起來,心裏的感動,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
「王董,這交屋的日期,應該沒問題吧?」「方先生,您放心,您看看,房子是蓋得差不多了,只差一些管線,還有相關的申請辦一辦,不會…。」「啊!地震」忽然天搖地動了起來,讓交談的兩個人霎時停止了對話,而這個地震也真是不小,看起來最少有四級以上吧。過了一陣子,地震的晃動停了,方先生緊張的望了望四處,只見王董氣定神閒的繼續把話說完。「方先生,別擔心,您看,房子好好的,一點問題也沒有。這下子您可放一萬個心了。這個地震剛好做個交屋前的測試,別擔心,這房子可讓您一家大小安心居住。我們是用“搭接組合式挫屈拘束韌性支撐"七級地震也不怕啦。」「搭甚麼?」「“搭接組合式挫屈拘束韌性支撐",整棟建築物很穩的啦。」
方先生聽了王董的解釋,滿是歡喜的離去。沒多久,只見工地主任小林,氣喘吁吁的跑了過來「董仔,不好了,地下室的柱子,有好幾根都有裂縫,剛剛的地震,影響不小啊」「小林,穩住,別慌。」王董眉頭皺了一下,跟著小林前往地下室看看現場的狀況。現場看起來,並沒有太大的狀況,除了幾根柱子出現極大的裂縫,大體來說,整棟建築物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問題。小林急著對著王董說「董仔,要不要請技師來看看,確認一下結構沒問題?」「小林,找師傅來,把有問題的地方都處理一下,再上個漆,沒問題的。」「王董,真的不用找技師?」「接下來陸續要交屋了,請技師來,測量、分析、做報告,搞得全世界都知道,這還得了,我房子還要不要賣啊。」「可是…」「照我說的做,去!」
接著幾天,關於地震的詢問電話不斷,但是王董總是以一貫的笑聲,拍胸脯的保證,要訂屋的客戶安心。甚至還在地下室整修工程完成後,大大的舉辦新屋落成介紹發表會。當中,雖然有人提議要建築結構技師出份報告,讓大家安心,卻也在王董的大力保證下,整件事情不了了之。之後整個建案賣得不錯,王董與代銷公司很快的就撤出了這棟大樓的銷售中心。
不過紙總是包不住火的,一年後,地下室的裂痕又再度出現。這時所有的住戶聯合起來,想要控告建設公司王董的不老實。不過接下來漫長的官司與居住不安心的恐慌,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訴盡的呢?
以西結書13:10他們誘惑我的百姓,說:『平安!』其實沒有平安,就像有人築牆壁,看哪,他們倒去粉刷它。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與耶穌一起夢想


去年高雄八一氣爆發生之後,小會委託社區部成立救災小組,參與八一氣爆救災和重建之工作。台灣社會有溫暖的人情味和愛,去年八月到年底之間,我們看見台灣民眾的救災款不斷湧入高雄市社會局以及民間單位,台積電更進入災區,直接參與受氣爆損毀之家戶的房屋修繕和兒童照顧。高雄市政府也非常積極修建道路和恢復交通。直到去年選舉期間,高雄市社會局收到三十九億台幣的氣爆救災款,各方善款仍持續湧入,社會局將救災款投入賑災和重建,讓受氣爆傷害的人和家庭都得到政府的賑災協助。
救災小組從氣爆發生後,開始收集資料,並參考台灣921地震、日本311地震以及美國911事件之後,災民的重建狀況。發現重大災難發生後,最初一到兩年間,大概都以身體傷害之回復、求償議題為其關心重點,而心靈關顧和長期陪伴卻是非常缺乏。救災小組了解高雄市社會局的救災方案後,經過討論和考量,決定做一個新的嘗試,將會眾奉獻的氣爆救災款,投入長期陪伴氣爆災民以及家屬的心靈重建之用。
回顧氣爆發生初期,媒體的大幅度報導,雖是引起社會的關心,但許多受災家庭或是受害者失去生活的隱私,或是被社會標籤化,甚至產生人際關係或是社區的疏離現象。在台灣的現代社會,民眾已經習慣媒體報導的新聞性,經過去年底的選舉,氣爆事件很快地被遺忘,但災民的重建其實才正要開始。
長期陪伴受災者及其家屬。當社會救助已經完成硬體的重建,傷患得到好的醫療照顧,受災者和家屬心理上慢慢沉澱,在漫長的復健之路上,有些人受創情緒從壓抑到逐漸浮現,盼望透過長期的陪伴服侍,默默地陪他們面對巨變帶來的生命轉折。
經過幾個月的禱告和聯繫,救災小組開始意識到,我們是和耶穌一起夢想。幾個月當中,受災戶和社會局主要重點聚焦在求償和受災家庭可以恢復正常生活,面對家園重建的法律和醫療的需要,大家已經精疲力竭。另一方面是社會局資源足夠,不希望造成資源重複使用,所以婉拒民間的協助。加上救災小組可能委託的單位一直無法全面地接觸受災戶,曾有一兩次懷疑這個異象是不是認知錯了,然而在人的不確定中,神在其中掌權。
上帝的時間總是剛剛好。在最近的對話中看見,原本已經是社會弱勢的家庭,在氣爆發生之緊急救助和重建過程中,是比較無法發聲的少數,近期開始受到公部門與自救會的注意。透過社會局額外協助的認可,也就是在資源不重複的情況下,關心氣爆輕傷或重傷受災者和家屬、罹難者家屬,特別是弱勢家庭,我們得以參與陪伴的服侍。另外,相關機構也樂意引薦我們認識受災戶,讓一些家屬的負面情緒可以被了解和傾聽。在溝通中,教會也特別被提醒尊重隱私的原則,因為若疏忽了一些細節,將造成受災者的二度傷害,無疑是雪上加霜。
經過許多的考量,救災小組委託氣爆當地一間專業機構,進行這項陪伴的長期事工,給這些遭受災難的家戶有尊嚴和安全感的陪伴過程,並在其成員有需要的時候,轉介給專業人員協助。請大家在禱告中紀念這項事工,盼望教會所做的正如馬太25章所記載,做在至微小的人身上,就是做在主耶穌的身上。
最後,救災小組也很關心尼泊爾地震的緊急救災和災後重建事宜,緊急救助款已經撥出,重建部分還在收集資料以及評估當中,稍後會向大家說明。
面對災難,面對與死亡和苦難搏鬥的災民,讓我們和耶穌一起夢想,相信我們的主是最大的醫生,不僅醫治人的身心靈,也醫治人生活的社會關係!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第一次 & 最後一次

當我們靜靜地回想生命歷程,應該是由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所構成。生命中的第一次,那大多是一種怎樣的感覺?不一定我們都記得,但想必都曾經歷--出母胎的第一天、第一次喊媽媽、第一次會走路、第一次會騎腳踏車、第一次上學、第一次在外住宿、第一次戀愛、結婚、當爸爸媽媽、當阿公阿媽……生命中充滿好多的第一次,伴隨著驚喜、害怕、好奇、膽怯、卻又躍躍欲試,猶如五味雜陳的綜合口味冰淇淋;又如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旅行,眼睛被打開,整個人活過來,讓自己用敏銳的五官觀察周圍環境,體驗跟平日習慣走同樣的路去上班、回家、來教會完全不同的感覺。不知你印象中最珍惜的第一次是什麼?當時又感受到什麼?
生命中的最後一次,同樣也是複雜糾結的。我們經歷學校畢業前最後一天上課。退休前最後一天上班,還有最後一天的單身、出國的前一天、搬家的前一天等等。那是生命要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生命樂章將要翻到新一章前的最後幾小節樂曲。記得那種滿懷感激、捨不得、感嘆、難過、珍惜、緬懷和回憶的連結,以及無奈、放鬆、結束鬆了一口氣的輕鬆感受。回想以往日子的點點滴滴,熟悉環境中的種種,原本習以為常的習慣,都即將在這個時間點之後,一一改變。不知你印象中最捨不得的最後一次是什麼?當時又感受到什麼?
提早知道這是最後一次,當然會捨不得,但換個角度想,至少還有機會可以預備心,可以好好珍惜。比起突如其來的變化,在錯愕、痛悔、懊惱和不安中面對改變,那種難以撫平的悲傷歷程來說,原來有機會道別,竟然也是含藏著一種恩典在其中。
這個五月天,對我們和平教會弟兄姐妹來說,正經歷最後一次道別的不捨。雖然早知道茂堂牧師的教牧團隊將離開的消息,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靠近,也真叫人心慌。我是一個喜歡照相的人,沒想到在這段時間,竟發現身邊還有一位比我更喜歡照相的蔡牧師。過去這四個多月,幾乎每個活動都會看見他拿起相機來拍照--小組聚會、辦公室會議時間、團契專講、長執會等,我靜靜地在旁看著,試著去體會那種透過拍照留住當下弟兄姐妹的身影和感受的心情,不知道他最捨不得的最後一次會是什麼?
不只是茂堂牧師,還有信貞師母,以及淑珍牧師、素英牧師,都用他們的方式面對這歷程,和平教會的弟兄姐妹們也是。上禮拜天下午開長執會,長老執事們預備一個小小歡送會,透過在詩歌中的握手、擁抱、眼淚、拍拍肩膀,紀念這段在和平教會一同服侍的美好情誼。上禮拜四晚上的禱告會,是茂堂牧師最後一次主理禱告會,來了比平常多近十位的兄姊,而創世記查經班,也已於昨天暫告一段落,並以聚餐來結束並期待日後的開始。下禮拜天,將是茂堂牧師最後一次以主任牧師的身分主日證道,隨即下午有退休感恩禮拜和五月31日教牧團隊的惜別會及茶會。
我們絕非只為盡諸般的義,如此行禮如儀。維倫牧師要大家珍惜機會,表達先前沒有說出口的感謝。還沒真的離開,而思念早已開始。誠如茂堂牧師在禱告會中所說,感謝神給我們和平教會有如此教牧團隊轉接的過程,這是在長老會體制中很少有的恩典。讓我想到使徒行傳20章保羅對以弗所長老最後的勸勉,以及撒母耳記上12章對百姓的一席話,都是發自牧者之心的肺腑之言。
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沒有結束也就沒有開始。讓我們珍惜這樣的歷程,台灣也實在不算大,現在高鐵方便,日後常有機會可以見面,透過line和電話聯繫也都不成問題。因此這看似結束,同時也是新的開始,是最後一次也是第一次,讓我們陪伴茂堂牧師的教牧團隊,能繼續回應上帝在他們心中的呼召,並帶著我們眾人的祝福,一路向前。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新興教會 (Emerging Churches)

後現代 (Postmodernism) 是二十世紀末所興起,在藝術、建築、與文學批判各領域對現代 (Modernism) 思維的反思與解構 (Deconstruction) 的運動。該名詞第一次出現是查普曼 (John Watkins Chapman) 用來描述繪畫風格開始脫離法國印象派 (Impressionism) 的現象。1921年看見後現代藝術,1925年聽見後現代音樂,1942年唸到後現代文學作品。1939年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 (Arnold J. Toynbee) 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掀開了後現代時代的序幕。1979年法國社會哲學家李歐塔 (Jean Fraçois Lyotard) 描述後現代狀況,電腦已經把知識 (knowledge) 轉化成為資訊 (information)。科學對真相的描述以及哲學對真理的描述,實際上只是權力意志 (will to power) 所把玩的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
後現代思潮追求實用與真誠 (pragmatism and authenticity);看見相對與片面 (perspectivism and relativism);肯定多元與寬容 (pluralism and tolerance);珍惜直覺與體驗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擁抱神秘與模擬 (mystery and ambiguity);強調群體與關係 (community and relation);渴慕靈性與親暱 (spirituality and intimacy);理性與科技有限 (rationality and technology);與生態和諧共存 (ecology and harmony);共同學習的旅程 (journey of learning)。當整個世界的潮流已經往後現代邁進的時候,大部份的主流教會卻仍然緊抱現代主義 (modernism) 的窠臼,而對後現代思潮給與嚴厲的神學批判,產生的結果是基督教會逐漸與時代脫節,被普羅大眾忽視與排斥,教會人數逐漸凋零,許多教堂被迫關門。
看到這樣的警訊,許多基督教傳道人從不同的國家、宗派紛紛自動發起一個草根運動,盼望基督教會能夠再度被聖靈更新與轉化,對當代文化回應與接軌 (respond and engage)。1989年紐西蘭的瑞戴爾 (Mike Riddell) 與皮爾森 (Mark Pierson) 出版 “浪子企劃:走入新興教會之旅程” (The Prodigal Project: Journey into the Emerging Church),鼓吹敬拜更新,強調文化相關、創意媒體、與社群體驗。從此揭開新興教會運動的序幕。2003年澳洲的弗若斯特 (Michael Frost) 與赫市(Alan Hirsch) 出版 “將來之事的形像:二十一世紀教會的創新與宣道” (Innovation and Mis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Church),主張英國傳統教會必須經歷一場革命,成為宣道教會 (missional church),從吸引進入教會轉為差遣進入社會;打破聖俗二分的高牆;從階級領袖制度轉為恩賜領導關係。不久,全世界各教派中屬於X世代的年輕一輩傳道人與基督徒紛紛追尋新興教會模式,如同雨後春筍,遍地開花。2003年美國的馬克拉仁 (Brian McLaren)、瓊斯 (Tony Jones) 與巴濟 (Doug Pagitt) 等人共同建立 “新興鄉村” (Emergent Village),將全世界嚮往新興教會理想的教會領袖以網絡連結,以部落格分享個人對此議題的經驗與觀點,並出版相關書籍,以及舉辦各種研討會,成為大家交談的平台 (conversation platform)。2006年英國的莫斯比 (Ian Mobsby) 出版 “新興教會的新表現” (Emerging and Fresh Expressions of Church),在英國聖公會推動新修道院式的另類崇拜、情境宣道、與後現代社群。
新興教會的主要理念與特徵包括:三一真神教會觀 (Trinitarian Ecclesiology)、後基督教國福音 (Post-Christendom Evangelism)、後現代聖經詮釋 (Postmodern Hermeneutics)、寬宏大量的正統 (Generous Orthodoxy)、基督中心的模式 (Christ Centered Set)、坦誠的彼此交談 (Authentic Conversation)、宣道式生活型態 (Missional Living)、平等參與的社群 (Egalitarian Community)、創意的靈性敬拜 (Creative Spirituality)、科技網路與媒體 (Internet Media Technology)、促進社會的公義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生態系統的復原 (Ecosystem Restoration)。
很盼望和平教會牧師長執同工與會友,能夠有機會更深的認識新興教會,並且盼望和平教會也能夠成為上主在這個世代的美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