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神聖相會 (Numinous)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6/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澳洲神學家哈伯 (Norman Habel) 認為人類的宗教經驗可以分為媒介經驗 (mediated experience) 與直接經驗 (immediate experience) 兩種。前者的宗教經驗是透過某種媒介才能得到,例如:特別的場所、儀式、或人物等。後者的宗教經驗則是直接的經驗,可以再分為下列幾種: 

1. 靈魂出竅 (Ecstasy):靈魂脫離軀殼而與靈界直接接觸的經驗,乩童常會有靈魂出竅的經驗。使徒保羅似乎也曾經有過此類經驗 (林後12:2)。

2. 神靈附身 (Possession):感覺有被神靈影響或掌控自己身體的經驗。先知以西結是這種經驗最頻繁的先知 (結1:3)。

3. 神秘合一 (Mysticism):感覺自己的靈魂與神靈之間沒有阻隔與距離,完全融合成為一體。有人認為主耶穌為門徒禱文中就提到這樣一個與神完全合一的經驗 (約17:21-23)。

4. 神聖相會 (Numinous):感覺自己的靈魂與神靈相會時所經驗到的神秘震撼與希奇。摩西在曠野那焚而不燬的荊棘旁有這種經歷 (出3:1-12)。

神聖相會 (Numinous) 的觀念是由德國神學家歐圖 (Rudolf Otto, 1869-1937) 所提出。歐圖認為人類的宗教可以有三方面的表現:

a. 理性解釋 (Ratio Aeterna)

b. 倫理辨明 (Ethical) c. 神聖相會(Numinous) 這三方面的表現當中,神聖相會是宗教經驗中最獨特 (unique)、非理性 (nonrational)、非知覺 (nonsensory) 而且無法將其簡化 (reduced) 或描述 (described) 的經驗。這是人類與自己“絕對他者”(Wholly Other)的存在相會時所有的經歷。

歐圖嘗試去描述這個無法描述的宗教經驗。他用一個拉丁片語來表達。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 ,我們如果將此拉丁片語直接譯成英文,可以譯為 trembling and fascinating mystery. 中文或可以譯為 “戰兢又吸引的神秘”。當人類與神聖相會時,會產生三種反應。

1.神秘反應 (mysterium):神聖是一個 “絕對他者” 的存在,人類無法對其分析、瞭解、描述、或掌控。只能目瞪口呆、啞口無言。(提前6:16)

2.戰兢反應 (tremendum):神聖是一個 “超大權能” 的存在,人類在祂面前自覺渺小、不配、恐懼、戰兢。只能敬畏自卑、俯伏下拜。(創18:27)

3.吸引反應 (fascinans):神聖是一個 “超大權能” 的存在,人類在祂面前自覺被吸引、渴望、依靠、親近。盼望得到恩典、憐憫幫助。(來4:16)

在我們一生的信仰旅程當中,是否有過像雅各在伯特利的天梯經驗,像摩西在曠野的焚棘經驗、以賽亞在聖殿的四活物經驗,或是保羅在大馬色的大光經驗?我們對上帝偉大而奇妙的創造是否曾有神秘反應?我們對上帝的公義審判是否曾有戰兢反應?我們對上帝的救贖恩典是否曾有吸引反應?求神讓我們每一位都能夠有與神相會的神聖相會經驗。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關於奉獻的----「納、獻、捐」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7.06.17
作者:曾昭瑞牧師

曾經有一個人問一個問題,「我已經在外面的機構奉獻超過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二的金錢,我還要不要奉獻十分之一給教會。或者是我可不可以把十分之一的奉獻捐給其他的基督教機構?」

對許多弟兄姊妹來說,奉獻常常是我們在信仰裡要面對,考量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來看聖經中關於「金錢的奉獻」有那幾種。

一、聖經中金錢的奉獻,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十一奉獻」

有些人將十分之一的奉獻當成是上限,每個月奉獻只要擠到了十分之一就夠了。其實十分之一不是上限,而是下限。聖經說:這是「當納的」(瑪3:10)。「當納的」表明人在這件事是沒有選擇的,這是一定要的。若沒有奉獻上十分之一,就是在奪取上帝的東西(瑪3:8)。想看看沒有奉獻上十分之一,在上帝的眼中,不是沒有奉獻,而是搶奪上帝的東西。因為該給的沒有給,所以被認為是搶奪。如同「納稅」一樣,「納」是本分,是義務,而且是不可少的。

二、「獻」是在「納」之外給「神」的

「納」是本分。在本分之外,人若有感動,願意甘心樂意額外地「獻上」的就是「獻」。也就是說,信徒在應納十分之一以外,特別奉獻為建堂、宣教、感恩、事工等類的奉獻,都是「獻」,這樣的奉獻聖經一再地強調乃是要出於人的甘心樂意,是沒有勉強的(出25:2)。

三、在「納」與「獻」之外,還有一種奉獻,叫做「捐」

「捐」是本分之外湊款項幫助「人」的,是盡了本分以外的奉獻,因為給的對象是「人」所以與「獻」不同,例如為了風災、水災、地震的捐款,要幫助不足者有困難者的需要。「捐」也是要出於甘心,聖經上說:「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9:7)捐雖然對象是給人,不是給上帝,但是對人所做的,其實是為上帝作的,因為經上說「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13:16)

當我們清楚了聖經對「奉獻」的教導,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如何奉獻,也能更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地管理我們的金錢,並且,在奉獻的時候,知道該怎樣規畫。或許就不會出現「乾坤大挪移」,把「當納的」作為其他事工奉獻使用,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學習在金錢上依靠上帝,做回應上帝的信心操練。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宗教人類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6/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人類學家一直在探討的一個問題是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種類動物有所區別與不同的到底是什麼?從基因組成看來,我們跟最接近我們的猩猩在基因組成上面有98.4% 完全相同。(我們與酵母菌的基因組成也有百分之五十是相同的) 由此可見在基因組成上面我們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差別並不是太大。

在猩猩與人類之間還存在有直立類人猿(Homo-erectus),這是在印尼爪哇以及北京周口店被考古學家所挖掘出來已經絕種的類人猿,他們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使用兩隻後肢穩定站立,使他們能夠自由使用所空出來的兩隻前肢來運用工具改造環境。

現代人類(modern-human)在學名上被稱為智慧人類(Homo-sapiens),他跟直立類人猿或是猩猩之間最大的不同是有一個高度發展的大腦,尤其是額葉部份的發展,使得現代人類成為具有理性質疑、自我分析的能力。這個能力配合直立類人猿已經達成的運用工具的前肢使人類也成為工作人類(Homo-faber)(這是由Hannah-Arendt與Max-Frisch提出的理論)。人類由此而發展出高度的科技文明而對大自然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

現代人類與其他靈長目(primates)一樣,是群居性動物,但是人類的喉嚨以及臉部的解剖結構以及理性思考的大腦配合之下,讓人類可以發展出一套很複雜的語言溝通體系來彼此分享,並且建立互相合作或競爭的關係,而成為社會人類(Homo-socialis)。人類對於旋律、影像、顏色的想像與創意以及彼此間快樂的互動使人類也成為遊戲人類(Homo-ludens)(由荷蘭歷史學家Johan-Huizinga 所提出的理論),由此發展出人類在文學、藝術、音樂、遊樂上的許多成就。

現代人類另外有一項特徵,就是會思考並尋求生存的終極關懷問題:我從那裡來?我往何處去?生命有何終極目標與意義?這是人類具有一個價值體系(value-system) 所表達出來的現象。這種現象使人類也成為宗教人類(Homo-religiosus),這是芝加哥大學宗教歷史學教授伊利亞德(Mircea-Eliade,-1907-1986) 所提出的理論。人類對於自己有限的存在一直存有想要突破的意念,對於所有存在之外可能尚有完全他者存在 (The Wholly Other) (這是Rudolf Otto的理論) 也保持高度的興趣與專注,這是極為複雜的既恐懼戰兢又興奮期待的感覺(mysterium- tremendum-et-fascinans)。所以人類會不斷去尋求一個對象來滿足這個需求。

傳道書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作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人類心中被神所放置的永生則成為人一生的追尋。聖奧古斯汀說:我們的心靈將永遠不得安息,除非安息在祢懷裡。但願我們每一位和平的兄姊都能夠在每次的敬拜中經歷到與上帝親自相會的喜樂,也在上帝的靈裡享受那來自天上的安息。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認識上帝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6/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基督在大祭司的禱告詞中一開始就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由於上帝是個靈 (約4:24),且住在人所不能近的光中,是人所不能看見的 (提前6:16),所以要認識這位獨一的真神天父上帝的唯一管道,就是認識由聖父所差遣而降世為人的耶穌基督。約翰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約1:18)。

知道關於某人的資訊 (know about someone) 與認識某人 (know someone)之間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前者只是蒐集到與某人相關的許多資料,對於該某人本身並不一定有任何的接觸,後者則是必須與某人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互相建立信任與坦誠的互動之後才能逐漸進入彼此的認識。我認為耶穌在此禱文中所謂的認識應是指後者的認識。

主耶穌基督的門徒在跟耶穌生活了三年多的時間之後,對於耶穌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很膚淺的狀況。約翰福音十四章記載,當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他告訴門徒他將離開他們去為他們預備地方,多馬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宇宙空間的地方,因此他要主耶穌告訴他們那個地方與前往該地方的道路。主耶穌只好告訴他們,主耶穌是我們要前往天父那裡去的唯一道路。因為到天父那裡去並不是到宇宙外太空的某個場所去與上帝相會,而是我們的心靈經由與主耶穌基督的認識而認識上帝並與上帝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到此腓力也顯出他對主耶穌基督認識的膚淺,他請主耶穌將上帝顯明給他們看,他就知足了。主耶穌因此很傷心的向腓力說,認識耶穌基督是我們要認識上帝的唯一管道,主耶穌已經與門徒們相處那麼久,腓力對主耶穌的認識程度還是那麼的膚淺。另外一位學生猶大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主耶穌基督只向門徒們顯現,不向世人們顯現。主耶穌的答案告訴我們,這種位格與位格之間的顯現與認識是必須經過彼此坦誠相愛的互動才能夠逐漸加深進展的。

如果那些有福氣能夠與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一起生活三年多的門徒們對主耶穌基督的認識都那麼膚淺,那我們這些距離主復活升天這麼久遠的信徒們又當如何才能認識主耶穌基督呢?天父為了要幫助我們能夠更認識主耶穌基督,在主耶穌離開這世界以後,當五旬節時特別差遣聖靈降臨,住在我們心裡,常與我們同在,並且要幫助我們進入主耶穌所教導的一切真理裡面。

讓我們大家學習對內駐的聖靈敞開我們的心扉,聆聽聖靈在我們內心深處發出那微小的聲音,並且用心去注意聖靈在我們心靈所發出的小小感動,讓我們用討神喜悅的態度去遵行那些聖靈所發出的聲音與所帶來的感動。如此,我們一定能夠越來越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也更認識我們的天父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