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時間與時機

時間與時機

蔡茂堂牧師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有兩個與時間相關的神明,其中一位長著白髮長鬚的老者,稱為克羅諾斯Chronos (Xrovnos)。他代表每天二十四小時、每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時間。這是上帝起初創造天地時所最先創造出來的秩序。「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創1:1-5)


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初,第一天是從〝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中毫無內容的空虛(void)與毫無秩序的混沌(chaos)創造出第一個秩序,也就是光明與黑暗的分開,在這同時,也創造出光明與黑暗輪流出現的時序,晚上與早晨。第二天上帝才從混沌的淵面造出含有空氣的空間,將該淵面分為空氣之上與空氣之下的水面。因此,中文的宇宙就包括時間與空間的兩個部份。《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人類自古就學會利用地球的自轉來測量每天的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秩序(chronological order),用地球繞太陽的公轉來區分一年四季的自然季節(natural seasons)。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離世,上帝都量給我們一定份量的時間。保羅在雅典的雅略巴古神廟面前,對著當地的各派哲學家說:「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17:26-27)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要靠著這個由鐘錶來呈現的時間秩序來安排我們的起居作息,這個社會的各種功能才會順利的往前進行。上帝給予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很公平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對每一個人是鐵面無私的。大家在時間的壓迫之下,努力的搶時間、省時間,因為,時間似乎永遠都不夠用。時間像流水一樣,是不會停止的。論語子罕篇記載孔子曾經在河川上面這樣的感嘆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一去是永不回頭的,往事只能回味,過去的事已經無法改變,將來的事則是尚且未到面前,只能憧憬。只有現在的剎那是我們所能把握的一刻。


古希臘神話中代表時間的神明,除了剛才所提到的長髮白鬚老者克羅諾斯Chronos以外,還有另外一位年青活潑,健步如飛的凱羅斯Kairos(Kaivros)。希臘神話有關凱羅斯的描述比較詳細。他是以腳尖踏在地球上,鞋子上面各長有兩隻翅膀,表示他常是快跑前進,健步如飛。他的頭髮只在前額長成一束長髮,後腦袋瓜卻是光禿無髮。當他跑到你面前時,你很容易就可以一把抓住他的長髮束,可是他一旦跑過你的身旁,你就完全無法抓住他了。這個時間的觀念應該稱為時機(opportune time)。時機的含意比時間更為豐富。

時機是處理某事的最恰當時間點(perfect moment, best timing),在該時間點所作的決定或動作會給個人或環境帶來決定性的重大影響。因此,時機所強調的是可以決定或動作的現在,而且是該時刻的決定或動作對於個人所賦予的意義與價值,遠比該時刻的長短為重要。當該時刻對於個人的意義是很深遠時,個人會全神貫注的完全投入(engaging),甚至會完全無視於時間的流逝。這個時刻的抉擇或動作,常常對個人或環境的將來帶來重大的影響或改變,因此,也常被稱為是危機(crisis)。演講學(rhetoric)主張一個會把握時機的演講者,會注意聽眾的反應與現場的氣氛而決定演講的內容與表達的方式。


主耶穌基督出來傳福音時,他呼喊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這個日期,在希臘文聖經,就是用Kairos這個字。因此,就聖經來說,時機就是當永恆切入時間的那一個時刻。這是一個攸關緊要的時刻,是上帝要拯救世人的重要時機,也是每一個人在聽到福音時,要決定是否要勇敢的作信心的跳躍,冒險來抓住這個得救的機會。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兄姐說: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前6:2)


主耶穌勸告他的門徒說:要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主耶穌也勸告當代的人們說: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12:36)


在舊約末底改對以斯帖說: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帖4:14)但願我們都能夠把握上帝給我們的寶貴時機,來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重返「樂園」

重返「樂園」
何淑珍牧師

有一個孩子問母親說:「什麼是愛?」,母親要這孩子取一杯水來,再拿些糖加入水中攪拌後,請孩子喝看看是什麼味道?孩子說:「是甜的」;母親對他說:「你在水中看不見糖,糖已變成水,它無私的奉獻給對方,當它們相溶在一起時,是那麼甜美,這就是『愛』」。

聖經創世記一開始就記載上帝的創造,上帝創造後宇宙六天說:「上帝看是好的」,上帝在伊甸園中所創造的人是照著祂的形像及樣式造的,原來,人能明白「愛」,是因為有上帝的形象。人本來與「愛」的本體在一起,然而人因罪的緣故不能再自由的愛那位「愛」的本體,但「愛」的本體卻因著愛祂所創造的人而將自已代替了人所不能承擔的過錯(罪),甚至以自己的生命換生命的方式,以無罪代替有罪獻上自己來完成救贖的功效。

上帝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傳講悔改的信息,叫相信福音的人可以重返伊甸園的好消息,當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時,祂向相信祂的那個犯人提出邀請,與祂同進入「樂園」。在路加福音二十三:39-43:「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我們姑且不論這個犯人對彌賽亞的認識有多少,但在此時,我們看見耶穌已經為他打開在他死後可以與基督同在的那地方—樂園。

「樂園」一詞譯自波斯文,後來希臘文就採用此指「伊甸園」,「樂園」二字在新約中有出現二次: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4節中,保羅稱「他被提到樂園裡,聽見隱祕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以及啟示錄二章7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啟示錄所描述「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的「生命樹」是表示永遠的生命,這生命樹以前是在伊甸園,現在則是「神的樂園」,在此是指神住的地方,也是指在基督裡蒙恩的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天堂。

耶穌基督已經來過世上,祂已經為我們戰勝了一切,祂已經在樂園裏,因此,在祂要升天時,祂要祂的門徒去傳講悔改的福音,無非就是要讓祂所創造的每一個人都能重返「樂園」,再次享受與愛融合在一起的甜美。

上週主日蔡牧師講道中提到「屬靈的生殖」—耶穌的門徒生門徒;現今是2OO9年,我們是耶穌的第幾代門徒?想必很難回答這問題,而我們是第幾代門徒應該不是那麼重要,要緊的是我們是否有遵照祂的吩咐傳悔改的福音,去生殖屬靈的後裔,帶他們回到「樂園」。

上帝一直深愛和平教會,賜給和平許許多多的新朋友(這是別的教會所羨慕的),然而,我們是否願意一起努力陪伴他(她)們走二里路,讓他(她)們因著我們的擺上而認識上帝的愛,領他(她)們一同回到愛的「樂園」。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生殖 (Reproduction)

生殖 (Reproduction)
蔡茂堂 牧師
生物的生命都有一定的長度,死亡是所有生物都必須共同面對的最終結局。因此,為了讓生物不致於絕種,上帝讓每個生物都有產生下一代生命的能力,這就是生殖(reproduction)。每一個生物的生命特質是保存在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所組成的基因(gene)裡面。因此,生物要產生下一代的生物,就必須進行基因的複製(duplication),如此才能達到生命繁衍、生生不息。

生物細胞中的DNA,有的是赤裸裸的躺在細包質中,稱為原核生物(prokarya)。他們除了細胞膜以外,細胞裡面並沒有其他由細胞膜所包裹的器官,DNA所組成的染色體是單套(haploid)環狀的染色體。他們可以生存在極熱或極冷的環境,也可以生存在極酸或極鹼的環境。他們進行生殖時,只是將染色體的DNA複製成兩個單套,再將細胞質一分為二,稱為二位分裂法(binary fission),分裂的過程,並沒有產生拉動染色體的細絲。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原核生物,包括細菌(bacteria)與古菌(archaea)兩大類。這是地球上面最早出現的生物,古菌類出現於約三十八億年前,細菌出現於約三十五億年前。他們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

我們目前所認識的生物,絕大部份是屬於真核生物(eukarya)。他們在地球上面出現的年代比較短,大約出現於十億年前。剛開始也只是單細胞生物,約在五千五百萬年前,他們開始形成多細胞生物,結果是產生了類似生物大爆炸的現象,在短短的期間,演化出各色各樣的物種。目前分類為五大類:紅藻類、褐藻類、綠色植物、黴菌類、動物類。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在細胞質中,產生了內膜系統(endomembrane system)。他們可以將細胞膜向內凹陷,將體外的食物顆粒包入體內[內吞作用(endocytosis)],形成液泡(vacuole),該液泡的膜就是在細胞質內的內膜了。除了液泡之外,真核細胞還含有內膜所包圍形成的功能各不相同的小體,像高式器 (Golgi apparatus)、溶小體(lysosome)、粒線體(mitochondria)、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等等。在這些內膜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染色體包成細胞核的核膜(nuclear membrane)。被包入核膜的染色體,也從單套環狀演化為雙套線狀(diploid linear)。真核細胞在生殖時,細胞質內都會產生細絲,用以牽引複製後成對的染色體前往兩端的中心粒(centrioles)。
真核生物的生殖可以再分為無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與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無性生殖是由母細胞經由有絲分裂(mitosis),產生兩個子細胞。兩個子細胞的遺傳基因染色體與母細胞完全相同。這種生殖方法比較簡單、經濟、方便、快速。但是,由於所產生的子細胞在基因的組成上面,缺乏差異性,因此,當環境有巨大變化,或是可以侵入該無性生殖生物之致病生物有所突變,以致於母細胞對其無抵抗力時,整個族群將會因為缺乏應變力或抵抗力而很快的被消滅。大部份的植物都有經由其葉、莖、或根而進行無性生殖的能力。

上述各種原核生物的二位分裂法也是屬於無性生殖的一種。有些黴菌是以發芽(budding)方式進行無性生殖,海星類動物當被切成碎片時,每一個碎片都可以獨自再長成一個完整的海星。這是碎片(fragmentation)生殖法。另外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無性生殖法稱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母體所產生的卵子,或經過有絲分裂(mitosis),或經過減數分裂(meiosis),所產生的雙套或是單套的卵子,沒有經過授精,就自己發育成為一個個體。這種生殖方法可見於水跳蚤(water flea)、蚜蟲(aphid)、蜜蜂(bee)、蠍子(scorpion)、甚至某些鯊魚(shark)。

有性生殖的方法是在遺傳演化上面最進步的生殖方法。這類生物會分為雄性與雌性兩種。他們的生殖細胞會經過減數分裂,從雙套染色體細胞,產生單套染色體細胞,稱為配子(gamete)。雄性配子再經由體外授精或是體內授精的過程,與雌性配子相結合,產生結合子(zygote)或稱為授精卵(fertilized egg),再由授精卵發育成為成熟的個體。這種有性生殖看來好像增加很多代價與麻煩。但是所產生的後代,卻有各種基因組合而產生對於環境變化的高適應力。感謝上帝的恩典,我們人類的生殖是屬於這種有性生殖。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行動 (Locomotion)

行動 (Locomotion)
蔡茂堂 牧師

上帝所創造的各種生命當中,有介於生物與無生物之間的濾過性病毒(virus),有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一生永不動搖的植物(plant),還有可以到處奔跑行走、自由行動的動物(animal)。

在動物當中,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像草履蟲,是用其細胞膜上面的許多纖毛(cilia)在水中不停的擺動來移動自己。比較複雜的多細胞動物則須要靠經過分化的行動系統(locomotion system)來幫助自己在環境中移動。

行動系統是由會收縮的肌肉與可以作為槓桿支架的骨骼系統所組成。骨骼系統又可以再分為靜水骨骼(hydrostatic skeleton),外骨骼(exoskeleton),以及內骨骼 (endoskeleton)三類。靜水骨骼是由充滿體液的密閉腔室所組成,像海葵與蚯蚓,靠縱行肌肉與環狀肌肉的交互收縮與伸張來移動其身體。外骨骼則是節肢動物 (arthropod)的昆蟲類所使用的行動器官。外骨骼形成盔甲般籠罩著節肢動物的外面,有很優良的保護作用,再靠附著其內側面肌肉的收縮來移動。外骨骼的重量以及機械性約束,使得節肢動物體型一定要保持嬌小,而且堅硬的外殼會阻礙身體的成長,因此,牠們每隔一段時間就須要進行金蟬脫殼的換殼動作。

脊椎動物(vertebrate)發展出最進步的內骨骼系統,包括位置在最裡面的軟骨與硬骨(cartilage and bone)作為槓桿(lever),骨頭與骨頭相接處的各種關節(joint)作為支點(fulcrum),還有經由肌腱(tendon)附著於關節兩邊骨頭,可以收縮放鬆的肌肉作為施力點(effort)。這種由骨骼、關節、肌肉所組成的槓桿系統(lever system)可以根據支點、施力點以及阻力點(resistance)之相對位置再分為三種。

第一類槓桿(first class lever):
支點在中間,施力點與阻力點在兩邊。這是翹翹板式的關節。頸背肌肉經由寰椎枕骨關節(occipital atlas joint)保持頭部直立乃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槓桿(second class lever):
阻力點在中間,支點與施力點在兩邊。這是手推車式的關節。跳芭蕾舞的舞者墊起腳尖時,小腿肌(calf muscle)經由腳跟腱(Achilles tendon)將全身重量由腳跟提起的優美姿勢乃是使用第二類槓桿。

第三類槓桿(third class lever):
施立點在中間,支點與阻力點在兩邊。這是我們身體中最常見的關節類型。一個舉重選手在拿啞鈴訓練臂力時,其上臂的二頭肌(biceps)就是藉著肘關節作為支點,來舉起啞鈴(阻力點)。這一類的槓桿最費力,但是卻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大距離的移動。

這幾種槓桿原理只是能夠將肌肉收縮的力量,轉為各種行動的表現。讓我們可以行動的最主要施力點之能量來源乃是肌肉的收縮。肌肉的收縮是我們的肌細胞把三磷酸腺苷(ATP)中所含的化學能量轉換為肌細胞裡面肌凝蛋白(myosin)與肌動蛋白(actin)相互滑動的機械性能量的結果。

生物學者的研究所提出的滑動細絲模式(sliding filament model)是目前解釋肌細胞如何進行收縮與放鬆的最廣為大家接受的模式。根據這個模式的理論。當運動神經元將大腦要有行動的決定傳到肌細胞時,運動神經元軸突終末(axon terminal)會將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釋出在神經突觸(synapse),刺激肌細胞膜的鈉幫浦(sodium pump)作用,將此刺激傳到整個肌細胞,使其中的肌漿質網(sarcoplasmic reticulum)所含的鈣離子大量釋出進入肌細胞中,與肌動蛋白上的旋轉素(troponin)結合,拉動旋轉肌球素(tropomyosin)的位置,而使肌動蛋白的結合點(binding site)曝露出來,可以和肌凝蛋白的頭部(myosin head)的橫橋(cross bridge)結合。再加上三磷酸腺苷(ATP)的作用,而將肌動蛋白(actin)所組成的細絲(thin filament)向一方滑動,因此,產生肌肉收縮的現象。

感謝上帝的恩典,為我們預備了這麼完美的行動系統,讓我們用我們的每一個行動來榮耀祂的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