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褥子團契

我們很多人都有社群網站的帳號,有人使用FB,有人上微博、有人愛好Twitter。社群網站聯絡了許多沒有見面者的感情,讓身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都可以有機會透過社群網站得以交換生活訊息,了解現況。
在新約的時代,沒有社群網站,但是我們在聖經中,卻有看到彼此真實互動的社群。初代教會裡所記載:信的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徒二42-47)這是耶路撒冷的教會,他們是一個很大且彼此互動的社群,除了耶路撒冷教會外,聖經中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社群團體,就是癱子和他的四個朋友。(可二1-12)
這個癱子,在當時失去了健康,也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他沒有辦法為自己賺錢,甚至沒有辦法照顧自己。在他看起來似乎失去一切的時候,他還有一項最寶貴的事物沒有失去,他的四個朋友。這四個人顯然與他有深厚的關係,關注他的需要,願意花代價採取行動,甚至願意為他克服各樣的困難。若非是出於與這個癱子有深厚的關係,大概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與別人建立社群關係,我們也都有自己的社群關係。你的社群關係是那一種呢?有沒人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願意像癱子的四個朋友一樣,他們肯花時間、付代價為你克服困難?若是有這樣的社群關係,我想,那是一件非常美的事。
基督宗教與其他台灣的諸宗教除了在教義上有所不同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那就是基督宗教看重信徒彼此之間的關係。一般的台灣宗教,大家一起到廟裡,大家各拜各的,我不用和你認識,也不用與別人建立深刻的關係,一樣是可以好好敬拜自己的神明,也可以做一個充份的好信徒。但是在基督宗教裡就不是這樣,一個基督徒來到教會,我們不會期待他只是來參加禮拜,我們會期待他與別人能夠建立關係,與弟兄姐妹能夠相互認識。不論是參加團契、小組或是詩班,我們總是會期待信徒在主日的禮拜之外,他能夠擁有一個自己可以歸屬的團體。這樣,我們才會感覺他們在信仰上是處在一個完整、豐富的感覺中。
我們都需要社群,不單單是年輕人,也包括長輩與每一個人。在教會,我們不該是孤單的存在,我們都需要有個可以成為支持、幫助的團體。如同聖經中那個癱子一樣,雖然,他在困難之中,雖然,他的挑戰很大;看起來似乎快要絕望、沒有機會了。但是,因著他在一個關心他的社群中,這些人沒有放棄他,他些人支持、幫助他。讓癱子有機會可以與耶穌相遇。
親愛的弟兄姐妹,你有自己的信仰支持團體嗎?我們希望你是很享受在這樣的一個團體中,如果你已經有了,請珍惜並且好好的委身投入在其中。若你沒有適合的信仰支持團體,我們真的很期待,你能夠加入。若你想要找到適合的信仰團體卻沒有機會,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也請你不用客氣,直接聯絡教會各個團契的會長、輔導、或是曾牧師、何牧師。表達你們的需要,我們會儘快為你們安排適合的團契、小組,以利你在信仰裡找到可以相互扶持、幫助的人。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以一不能蓋全 (One Size Doesn’t Fit All)

自從2月2日我正式向和平小會提出退休申請,2月22日牧師團隊也依照總會法規正式向小會提出離任申請之後,小會員就定時聚會分享討論,有關牧師團隊離任與接續的進程。大家的共識是在這過程中,培養會友與同工間的親密關係與向心力最重要。於是偉華長老開始著手邀請幾位同工一起討論思想,要如何才能達到這目標,經過次幾次討論之後,大家決定先採用電影欣賞與分享的方法,並且選擇播映一部日本電影 “幸福的麵包”。
6月22日五個委員會的牧長執與同工們相聚在新堂五樓禮拜堂,一起觀賞這部影片 ,接著大家分享心得,並分組討論,結束時大家共同領受聖餐並將自己內心的話寫在心型便利貼紙上面,再貼到前面十字架前的玻璃上面。然後,一起分享幸福麵包與南瓜湯之後再各自回家。這部影片強調幸福來自Companio,而Companio的意思就是有人陪伴與分享。
牧師團隊緊接著就討論,要如何才能夠在我們離開和平教會前這兩年的時間,讓和平教會的會友與同工,都能感受到有人陪伴與分享的幸福感。推動這樣的事工,原來是屬於關顧委員會的職責。四十歲以上的會友由何牧師帶領關顧委員會長執同工,一起推動探訪與腓立比小組的關顧事工。四十歲以下的會友則是由曾牧師帶領培育委員會長執同工推動社青、青契、少契、與兒主的關顧事工。何牧師這兩年來,一直面臨缺乏小組長的困境。因此,牧師團隊決定,由整個牧師團隊一起投入栽培更多腓立比小組長的巴拿巴小組事工。李牧師與何牧師推動成人的小組長培訓,我則和曾牧師一起推動青年兒童的小組長陪訓。
當我們想要推動巴拿巴小組事工時,我們必須面對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我們從那裡去邀請小組長來接受培訓呢?自從2005年我從美國返台牧養和平教會時,我就想要培訓長執們成為腓立比小組與比撒列小組的小組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長執們由於負責教會事工,實在沒有時間再作腓立比小組的陪伴與分享事工。另外,我們有機會前往新加坡三一基督心學習小組事工,以及參加來自韓國豐盛教會雙翼事工的培訓。我與李牧師及曾牧師就一起研發一套適合長老會使用的SELF小組事工。從2008年到2013年之間,我們從會友中邀請對小組事工有負擔的兄姐,前後推動了四個梯次的安得烈小組事工,除了帶領許多福音朋友信主受洗之外,這些接受過小組培訓的兄姐,許多位成為今天的長執、同工或帶領教會腓立比小組的小組長。過去這幾年,牧師團隊比較沒有時間同時推動腓立比小組以及巴拿巴小組的事工。
當我在思想如何能夠推動巴拿巴小組時,上帝讓我想起來,當我還在美國時,台福教會也面臨當教會人數多到一定程度時,都要面對會友彼此不認識,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的困境。台福總會特別邀請美國福樂神學院教會增長教授麥金塔 (Gary McIntosh) 來作這方面的專題演講。他曾經對會友人數與教會增長的關係作了很深入的調查與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出版一本書,書名是 “以一不能蓋全” (One Size Doesn’t Fit All)。他發現人數在兩百人以下的小教會,以及人數在四百人以上的大教會,還有人數介於兩百人到四百人之間的中型教會,三種教會的組織、決策、事工、牧者、問題、增長策略等,都不相同。我把這本書所描述的內容,與和平教會現況比較一下,就發現和平教會目前是介於由中型教會要邁入大型教會的過渡時期,其中有一些議題是值得我們一起來深思與討論的。
教會替每位牧長執與幹事買了這本 “以一不能蓋全” 的書,請大家一起來研讀。同時,我們請五位牧師傳道們分頭訪問,目前在台灣人數已經超過千人以上的教會,瞭解他們教會的現況與困難。我們預定在8月3日舉行一場讀書討論分享會。祈求上帝帶領我們,能夠學習如何在教會人數增加更多時,讓每位和平會友都能感受到有人陪伴與分享的幸福。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負傷的治療者

今年6月22日是今年教會長執、同工聯誼會的日子,此次以聯誼、交心、建立關係為主軸。因此,一開始先撥一部影片讓大家欣賞—幸福的麵包。這部影片是在描述一對青年夫婦從東京到北海道開了一間名叫「瑪尼」咖啡麵包店,片中配合北海道的四季陳述了四個故事,他們提供了一個「瑪尼」的空間,讓四個受傷的人來到「瑪尼」後得著療癒。故事雖然簡短,卻都叫人深感戚戚焉。
看完這部影片後,大家有些分享的時間,有位姐妹補充說明,在原著小說中女主角「理惠」,是在東京工作的上班族,她的內心是充滿憂愁和不快樂,甚至想要自殺,也就是說她的內心是負著傷來到「瑪尼」。
「幸福的麵包」讓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叫「濃情巧克力」。「濃情巧克力」這部電影的背景發生在法國的一個寧靜的小鎮上,女主角「薇安」帶著小女兒,披著一件大紅色的風衣,來到這個只有黑白穿著的小鎮,所以引起許多異樣的眼光。薇安從家族中遺傳製作巧克力的天賦,透過她細心觀察鎮上人們的內在心靈需要,適時的送給他們巧克力。她幫助阿嬤與孫子重溫親情、她勇敢的捍衛受暴婦女…等,故事到最後她喚醒這個只守著傳統,卻沒有自由的生命,甚至連她自己也解脫家族的遺傳神話,走向繽紛的世界。
這兩個雷同的故事,主角原本都有被某個因素牽絆著,心中都負著傷,然而當她們用心去陪伴每個受傷的心靈時,奇妙的事就發生了。
今天當我們看過「幸福的麵包」後,同工們也開始在思考:
如何讓和平教會的每位弟兄姐妹們有「幸福」感?
如何讓每位新朋友來到和平教會這個大家庭有「幸福」感?
我想,我們若能讓人們幸福,仍是承如盧雲所著「負傷的治療者」一書中所言:「祂藉著自己傷痕纍纍的身軀、帶來了健康、釋放和新生。故此,就像耶穌一樣,要宣示釋放的人(牧者),不單要護理自己和別人的傷口,還要讓他的傷口成為治療力量的主要源頭。
然而,我們的傷口是甚麼呢?不同的人已用很多不同方式述說過,諸如「疏離」、「分離」、「孤絕」和「寂寞」等字詞都是用以描述負傷狀況的。」(p86)其實我們深知,在我們的內心中多少有些不為人知的傷痕,然而我們若願藉著祂所帶來的新生,料理自己的傷口,也願同時準備治療他人的傷口。換句話說:我是負傷的人,也是治療的人。然不是說我們可以療癒他,仍是我們願意將負傷的人帶到祂的懷中,讓祂醫治且得釋放、得新生、得療癒。
因此「幸福」感,不外乎是當我們遇見神並被神療癒之後,也用心去看見每一個人內心的傷口,真誠的去關懷、陪伴,帶他們遇見神,讓神親自包裹他的傷口,使得著痊癒。
相信和平必成為「幸福」的大家庭。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夢想行動家

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問你自己,有什麼事會讓你充滿活力,然後就去做吧。因為這世界需要的,就是充滿活力的人。(神學家瑟曼)
上週主日下午在教會有一場由外展同工發起的午後夢想論壇,有三十多位同工與兄姐一起參與,分享所看見的需要、一起腦力激盪可以如何做、相互回應彼此的洞見與提議…,有具體可行的策略建議、有議題性的拋出、有需要繼續再思與觀察的、也有分享過往的見證…。席間外展同工做了逐字稿紀錄,作為日後我們可以慢慢實踐的可能和繼續討論與試試看的基石。茲將這些紀錄摘分次與大家分享:
外展同工引言:
為什麼會有夢想論壇?
首先呢,這論壇的開始是因為外展同工在為宣道年會的準備。去年宣道年會的講員與我們分享「看見需要」所以開始事工,但是若累了,就沒有力氣去做事工。會累可能是因為我們失去異象與方向,因此試想何不從頭來過,思考我們的需要,以及異象。希望宣道年會成為各個事工、肢體的幫助而非負擔。
    談需要
每個人看見的需要都不一樣,期待有這樣的時間,從我們的角度、群體、眼光來看教會的需要,如此來腦力激盪,但講出需要並非讓別人去做而已,而是大家一起來想想如何團隊事奉與同工。
前兩週同工靈修會看了一部電影「幸福的麵包」,馬尼咖啡屋的氛圍讓人覺得有安全感,因而帶來關係的療癒。關懷的行動更甚於言語的計畫。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看,期待我們教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氛圍。看見需求,談談可以做什麼,來取代「這沒有做,那沒有做」的負面氛圍,這是我們的期待。
大家談摘要:
1.今年聖誕節的主題為回家,何不宣道年會也以此為主題。
2.回家─營造教會成為「家」
-期待和平營造有家的感覺。
-「靈修會」:同工會累,需要靈修會,其實平信徒也需要,讓大家都有這樣一個信仰靈性的造就與激勵,使會友們能得牧養、培靈,安靜的心和靈。
-除了感動以外,教會應加強提供靈命的造就,感性上可以延續感動,理性上有真理的教導。讓初信者能深入地被造就。
-教會一樓空間使用:營造類似電影中麵包屋的氣氛,可藉由音樂、分享、食物等營造,期待硬體設備得改善。
-回家從認同做起,認同從認識開始。回過頭來說,若我們推動更多彼此相愛的活動,使我們有能量,由內而外地影響社區。譬如,推動讓所有人都能做教會導覽。金瓜石教會進行了一個事工,就是讓教會成為一個導覽的地方,讓來的人主動發問,藉此傳福音。青田的資源就是文化。像是教會做了很好的紀錄片,也有許多人想要來參觀,因此,導覽,愛我們的家,可以成為傳福音的起點。
3.長執同工可以看「幸福的麵包」分享與感動,我們信徒也希望可以有這樣的機會與時間一起看電影與分享。
4.大家在看影片時,有很多的感動,但事實上那個地方就是一個人想去的地方。我們是否也來營造那種「讓人很想要來」如同影片一般的地方(教會)。
5.瞭解青田社區的需要是很重要的,了解「我們的客群是什麼」,尋找符合這個社區特質的活動與接觸點。
6.建議宣道年會能夠結合新朋友歡迎會,邀請過去一年新朋友來參加,也訓練會友如何接待新朋友、後續接軌等活動。
7.如何讓鄰舍、路人願意走進教會?
-要先瞭解週間時段社區居民的動線,也許教會並不是他們會經過的路線。
-夏天天氣熱,教會因為開冷氣、大門都關上,門上只有寫「請拉此門」,如果門上寫「有冷氣可吹」,或許可以吸引人進來教會,如同巷口的國立編譯館和隔壁巷子的毛毛蟲基金會,有許多人在裡面吹冷氣、看書報。
8.在今天我看見一個教會從不同事工角度來整合的可能性,不再是各事工各自做,今天的論壇讓我看見:「整合與合作」是所期待的。有時會友不明白我們在做什麼,因此思考如何傳遞信息與透明化是很重要的課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