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牧函-感恩與懷念

        感謝上帝恩典,在虎年歲末,迎接將來臨兔年的時刻,內心對上帝充滿感恩。週二安得烈第三小組在我家聚會,我們就以歲末感恩作為分享的主題。在預備聚會所要吟唱的詩歌時,我的腦海中,浮現了我在芝加哥開拓松柏教會時的一位我所懷念的同工陳映徹長老的身影。我在1997年隻身離開洛杉磯的東安教會以及家人,前往芝加哥追隨我所仰慕的老師保羅希伯 (Paul Hiebert),在三一國際大學攻讀文化間研究博士的學位。同時,我向台福教會總會申請同意,差派我在Schaumburg嘗試將已經關閉兩年的松柏教會重新建立。
        當時,原松柏教會會友已經都四散到其他的教會,或是流離失所,沒有固定主日崇拜。還記得我在1997年8月間第一次在松柏教會主持主日崇拜時,當場呼召願意重新建立松柏教會的會友站到台前和我一起作主前立志的禱告,當時,有十二位兄姐勇敢的站到台前。我向上帝感謝賞賜我這十二位可愛的同工。我也向這十二位兄姐開玩笑說,主耶穌剛開始傳福音時,也是只有十二位門徒跟隨他。因此,只要我們同心,也可以在芝加哥建立上帝的教會。但是,我要求神保守,你們當中不要有一位叫作猶大。當時,陳映徹長老與他的妻子張雅惠姐妹也在十二位之中,他們成了我很得力的同工。
        陳映徹長老夫婦當時在Naperville開一家Pier34 西式海鮮餐廳。為了全心投入建立教會的事工,他們將餐廳頂讓給別人經營。陳映徹長老常帶著他心愛的夏威夷小吉他 (Ukulele),自彈自唱他自己創作的短詩。其中有一首叫作:上帝感謝你,歌詞與旋律都非常簡單。
        陳映徹長老在1998年決定完全獻身於宣道工場。他們夫妻將芝加哥的餐廳與住宅出售,搬到加州聖荷西,在海外神學院唸完道學碩士學位,就前往匈牙利布達佩斯 (Budapest, Hungary) 宣道。後來又轉往塞爾維亞 (Serbia),在貝爾格萊德 (Belgrad) 與潘切沃 (Pancevo) 兩個城市各建立一間華人教會。他還夢想要前往阿拉伯國家宣道。但是神在2006年12月28日卻接他回到天家。這是我一生常懷念的主內好同工與好榜樣。他的妻子在他安息之後,又回到塞爾維亞繼續宣道的事工。他所留佳美腳蹤,讓我感念,願上帝記念並祝福他的家人。
        在年終歲末的時刻,除了感謝我們的父上帝之外,您的身旁是否也有讓您感恩與懷念的人呢?使徒保羅說:我們在神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神呢?(帖前3:9)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牧函-BB關懷系統

        感謝上帝恩典,帶領我們進入新兔年。為了預備在新堂重建完工啟用之後,和平教會能夠歡迎更多的福音朋友加入上帝愛的大家庭,今年我們教會的目標是成全建立。我們除了推動全教會同步進行和平樂活讀經運動之外,也推出為期一年半的小組事工培訓課程,感謝主的恩典,到今天為止,有六十四位兄姐已經報名要參加這個培訓課程。我們盼望經由這個培訓,上帝能夠在和平教會興起更多的小組。

        和平教會一向就有很好的團契與主日學。2005年我們返回和平教會牧會時,發現參加團契的兄姐,約佔參加主日禮拜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其餘百分之七十的兄姐,只有來參加主日禮拜,為了讓這些兄姐能夠在和平教會有所歸屬與關懷,和平小會決定讓教牧團隊發展和平小組事工。教牧同工與幾位長執前後接受新加坡三一基督中心的GLN事工培訓,以及韓國豐盛長老教會雙翼事工在中原大學的培訓。教牧團隊決定自己研發適合和平長老教會使用的小組事工。我們規畫成立四個不同屬性的小組:投入教會各項服侍事工團隊的比撒列小組 (Servant Group),陪伴福音朋友成為主的門徒的安得烈小組 (Evangel Group),由各種小組的小組長與副小組長組成的巴拿巴小組 (Leader Group),以及共同學習在實際生活中活出彼此相愛的腓立比小組 (Friend Group)。我們將四個小組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集合起來,就稱和平教會小組事工模式為SELF小組事工。感謝上帝的恩典,和平教會從2008年初開始推動小組事工,到現在已經成立了十五個小組,還有許多團契也決定分成小組來進行關懷事工。
        和平小會為了加強對於兄姐的關懷事工,決議要加強主日禮拜出息狀況的點名,感謝主的恩典,邱煌森長老願意將他為土城長老教會所規劃的主日禮拜出席點名電腦系統贈送給和平教會使用。感謝辦公室的努力,我們在2009年9月正式開使始用BB關懷系統。辦公室每個禮拜都可以將主日禮拜出席電腦記錄送給關懷部牧師長老執事。但是由於我們教會主日禮拜參加人數將近五百人,關懷部的牧師長老執事一直都無法進行整體會友關懷探訪事工的推動。
        2010年底小會與牧師們舉行年度懇談會時,為了突破這個困境,我向小會建議調整牧師服侍內容,從2011年開始,原則上李晶晶牧師會每個月講道一次,如此,我每個月有一到兩週可以空出預備講道的時間,好推動BB關懷系統的建立。在我推動BB關懷系統的建立期間,何淑珍牧師會暫時牧養禮拜部與聖樂部的長執同工群。
        感謝主的恩典,我找到了林世光執事與林瑜琳執事,他們願意和何牧師以及我與師母一起規劃推動BB關懷事工。我們在舊曆年前,將一起進行三次的會友家庭探訪。然後在舊曆年後,我們將有四組會友家庭探訪團隊,分別由何淑珍牧師、林世光執事、林瑜琳執事、以及我各負責帶領一個家庭探訪團隊。現階段和平教會的會友或福音朋友的家庭,若有需要教會進行家庭探訪,請與蔡師母連絡。從四月開始,我們也要推出三期的關懷探訪事工培訓課程,每期三個月,上六堂課。我們盼望教會目前所有的團契、小組、與主日學都可以有負責關懷的同工,在自己所屬的團契、小組與主日學推動關懷探訪的事工。但願經過這樣的努力,和平教會能夠落實遵行主耶穌要我們彼此相愛的命令。

牧函-青年與兒童事工二三事

        最近與一些從事大專事工的工作者一起分享,他們分享到一個觀察,就是一個擁有比較高生活自主權大學生的信仰狀況。

        幾乎大家都同意一件事,就是不可否認,現在要找到所謂純粹長老教會的青年已經不容易了。在長老教會長大的青年,多少有接觸一些其他教派或是超教派的經驗,不論是參加學校的團契、或是自己在電視上看Good TV,年輕人對於信仰的看已不再是單純的限制在自己教會宗派的神學傳統中。他們對於教會體制、聖經的了解乃至於教會存在的目的,都有一些與傳統教會不同的了解與認同。
        另外一方面,傳統的教會青年對於自己教會的認同度起了不少的變化,過往相互識別身份的宗派認同,例如「你是長老會的;我是浸信會的;他是信義會的」這種辨別認同的語言,已經漸漸被其他的方式所替換;例如他們會說,「我參加過第二屆的康希特會、我參加過天國文化特會、我參加過第三屆萬國敬拜讚美」。對於這些年輕人而言,擁有共同的記憶所帶來的群體認同,有其某種特殊的意義,當他們相互訴說自己曾經參加同樣特會的當下,也同時尋索對方與自己擁有的相同符號,這樣的認同,在無形中打破了宗派的距離與差異。
        加上年輕人通常有一種求新、求變、喜好活動與實踐。使得傳統教會的年輕人認同流失的現象越發明顯。大家的分享是,在認同模糊模的世代當中,教會當如何加強年輕人對教會的認識、認同與委身。    
        因為認同的模糊,年輕人在選擇教會,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有吸引力的教會,而不是以宗派為優先考量。這使得不少年輕人在大學時期選擇教會時,會離開自己的宗派,投入其他的教會。
        另外一個更值得注意的情形,是一個從青年若沒有在學童時代養成上主日學、參加團契聚會的習慣,在其進入大學時代,當其自主權提高時,家長即使勸告、鼓勵甚至於命令,都很困難令學生回到教會參加聚會、禮拜。特別是離開家鄉到外地就學的年輕,以往的主日學、團契經驗,深深地影響他在大學時期的聚會狀況。
        這對教會提醒是,教會其實不是在大學時期才失去這個年輕人,而是在他更年幼的時期便流失了,成長過程中的信仰學習,其實深深影響一個人信仰的發展。若我們沒有在孩童、青少年培養起他們對參與教會的習慣,在他們自主性提高的狀況下,選擇不去教會,離開信仰的比例自然是會高出許多。
        孩童、青少年沒有養成穩定聚會的習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許是教會沒有能夠提供好品質的主日學、團契聚會,或是孩子參與教會聚會沒有得到好的關心、照顧,使其對參加聚會失去興趣。也有可能是家長對於學生參與聚會的不夠重視,而安排其他的活動,讓孩子去學習、參與。箇中的原因可能有許多,但是共同的結果是孩子失去對信仰活動的興趣,這是傳統教會需要面對的難題。
        我們的教會需要更用心在青年的養育、栽培的過程,特別是他們還在孩童、青少年時期,就培養他們認識主,使他們到老也不會離開。這一點需要有更多的兄姐一同來投入兒童的教育、牧養工作;同時也需要父母一起來配合,願意與教會配合,一起來養成子女對信仰的重視與養成參與聚會的習慣,好在他們能夠自己抉擇的時候,會選擇持守這個信仰到一生。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牧函-愛,在哪裡?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有一首詩歌:

如果你想知道,愛在哪裡?愛就在你的周圍;
如果你想知道,愛在哪裡?愛就在每個笑臉上。
笑,是上帝給人的恩典禮物,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懷工具。
笑,不管是微笑、微微笑、大笑、狂笑,都會帶給人幸福的感覺。
今年我所負責關懷的團契中,有婦女團契、夫婦團契,他們不約而同地都想將團契經營成愛的團契,特別是要讓契友有幸福的感覺。
愛在哪裡?幸福就在哪裡。
然,若愛是因,幸福是果,那其中必然有過程。也就是說:愛若要愛到結出一種果實,這果實名叫幸福,那這其間就需要有一段結果實的過程,我稱它為「關懷」。
有個預言故事是這樣說的,從前有一位老智者,他開了一家商店名為「不用錢」,店內任何商品的標示都是「不用錢」。有一天,一位太太看到這家店,就很興奮地走進去,她看到店裡架上的所有東西真的都標「不用錢」,而且每件商品都正是她所需要的。她先看到「學業進步」,想著:「哇,這正是她孩子需要的」,就從架上取下,放在籃子裡。一眼又看到「成功」,她想:「更好,這是我丈夫最需要的」,趕快取下放在籃內。再看到「健康」:「這是我婆婆目前最想要的」,取下放進籃裡。看到「美麗」:「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快取下」。但她又自言自語:「世上有這麼好的事情嗎?為什麼不用錢?是真的嗎?」她回頭,望了一眼櫃台邊那位正對著她微笑,並向她點點頭的老者,好似在對她說:「沒錯,不用懷疑,凡店裡所有的,都不用錢」。這位太太就提著塞得滿滿的籃子,走到老智者的櫃台那,他一樣樣的計算,機器上顯示的都是「不用錢」。
這太太把一大袋的東西帶回家後,立即將它們一一打開。她開啟「成功」,裡面是一粒種子;再打開「健康」,還是一粒種子。她打開每樣東西後,才恍然大悟…。
德雷莎修女曾說:「愛的種子,必須親手撒出。」愛的種子必須親手撒出,是什麼意思呢?她真的如此做,創立「臨終之字」幫助那些家人臨終時能在愛的關懷中離開世界。然而,德雷莎修女也可以只在修院中成立基金會,僱用別人去做即可。但若是如此,我想人們就不會對德雷莎修女有今天這樣的尊敬了。我們看到的,是她親手撒出愛的種子,也就是說,她親自關懷,而結出果實,讓這些臨終的人感到被愛,幸福地離開世界。
因此,當我們教會、團契或小組,要讓人感受到愛,唯有我們親身去關懷,經營一個幸福的教會、團契、小組,每人因著被愛,而更以愛去關懷別人,同時懂得謙卑接受關懷,這樣,愛在哪裡呢?愛在關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