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牧函--不以量取勝的靈修生活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在教會負責培育事工,常常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會友在信仰上靈命能夠被造就。這一年來,我們在兒童主日學教學中,常鼓勵小朋友於合班時間,完成每日讀經的進度,並且填寫每日讀經靈修卷。許多主日學的小朋友很認真地參與,並且帶回家完成問題思想與禱詞。雖然有些小朋友年紀還小,但是他們已經開始參與這個讀經、禱告的生活。
       在青年團契的部分,今年也是鼓勵大家依照教會的靈修進度,並且每天填寫樂活讀經手冊。我對他們提出一個要求,凡是團契的核心同工、敬拜團同工,需要將每個禮拜所完成的靈修心得帶到教會,以便我可以確認同工們的靈修生活狀況。(不看靈修內容,只看有無確實靈修)有不少同工按照時間準時的完成每日的靈修。這讓我感到欣慰,這些年輕人真的有用心在意與上帝建立關係。
        但是在這過程當中,有時候學生遇到考試、時間的壓力,也會有一段時間沒有靈修,沒有交靈修記錄的狀況發生。這些已過去的時光,未寫上靈修心得的怎麼辦?我的答案很簡單,就算了。因為我認為──信仰,並不是建立在一定要讀完某一卷書,或是在限時內讀完一整本的聖經,我們不該以每天讀多少聖經來評估一個人信仰是否成熟。讀聖經、靈修、禱告的意義在於──與上帝建立關係,與上帝保持連結。所以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地靈修,直到變成一種習慣。過去沒有辦法養成習慣,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從每一個當下開始,願意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願意開始建立靈修的習慣才是重點。過去的經文沒有讀到,只要好好建立靈修習慣,自然有一天會讀到,如果是抱著追進度的心態來讀經,往往會因為一時間的忙碌,導致進度落後太多,致使無力追上,而完全放棄。
        事實上,我們讀經不是為了修功德、積點數。即使是基督徒,也會陷在一種迷思裡,就是喜歡以「量」來衡量一個人的信仰狀況。但是,一個人信仰的「質」,往往與「量」是無關的,以量來評量,往往容易落入迷失。因為,不是這個人唸過那一段聖經、讀過幾遍新舊約全書,他的功力就必然比較高。其他的宗教,常常會以讀某些經書、經文、咒語的次數,來評量、決定這個人信仰的程度。但是基督徒的生命卻不是這樣,我們的生命永遠與愛上帝愛人有關,而不在於聖經讀了幾遍。每日的靈修讀經,是建立與上帝關係的重要管道,一個愛上帝的人,必然是一個渴望上帝話語的人。透過讀上帝的話語,我們更能夠明白上帝的旨意與心意,並且讓我們照著祂的話語去生活,並在真實的處境中學習去愛人。
        所以在靈修的這條路上,不在於過去讀過多少聖經,也不在於有沒有跟上教會的進度,重要的是,我是否真實地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渴望讀神的話語,是否是我內在生命重要的特質?上帝的話語,是否改變了我的態度、生活方式?當遇到作選擇的時候,上帝的話語是不是我最終的判斷標準?
        現在開始並不遲,過去有沒有跟上教會的讀經進度,不是問題。從現在起我要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才是重點,求上帝幫助我們每一位弟兄姐妹,渴慕神的話語,我們都希望一生照著上帝的話語來行,我們都能建立與神同行的生命。求上帝幫助我們每一位兄姐,能夠建立靈修的習慣,一生親密地與上帝相連結,來活出神的旨意。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盡己愛神(Utmost Love to God)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主耶穌告訴那位想要試探他的法利賽人律法師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 因此,愛神與愛人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主耶穌親自交待被放逐在拔摩海島那位主所愛的年邁門徒約翰,要寫信給位於小亞細亞的以弗所教會。在信中,主耶穌指責以弗所教會離棄了起初的愛心 (啟2:4) 。在這裡中文聖經翻譯成“起初”,英文是翻譯為 “first”,聖經希臘文是 prw/toj (protos)。Protos 可以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時間上的第一 (chronology first),另外一個意思是排列上的第一 (priority first)。很明顯的,中文的翻譯是採取時序上第一的起初。英文的翻譯則可以包括時序上以及優序上的第一。主耶穌建議以弗所教會改正這個問題的方法,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看來以弗所教會所離棄的愛心,是從高處往下墜落,因此,主耶穌或許比較可能是指以弗所教會的愛心,從排序最高的首位上面往下掉了。

       如果我們把主耶穌回答那位法利賽人律法師的答案,以及主耶穌對於以弗所教會離棄愛心的指責,拿來一起思想,也許我們可以考慮將這句經文改翻譯為 “你把首要的愛心離棄了。”主耶穌告訴那一大群願意跟從他的門徒,發出一個很嚴肅的挑戰,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作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 做主門徒最大的挑戰是,要把對於主耶穌的愛擺到門徒生命中的首位,遠遠超過人世間親情與愛情的愛,甚至要超過保守自己生命那最基本的自愛。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愛耶和華你們的神,盡心盡性事奉他 (申11:13)。我們可以借用摩西這句話,來進一步瞭解盡己愛人的三個部份。第一是盡心,這是我們的理性。第二是盡性,這是我們的感性,第三是事奉,這是我們的言行。如果採用神學專有名詞來說,盡心是 Orthodoxy (正確的瞭解),盡性是Orthopathy (正確的情感),事奉是 Orthopraxy (正確的行為)。我們愛神,必須在這三方面都有平衡的表現與發展。只有正確的瞭解卻沒有正確情感與行為,會成為雅各書所說的死的信仰 (雅2:17)。只有正確的情感卻沒有正確的瞭解與行為,會成為保羅信主之前的狂熱 (徒22:3-4)。只有正確的行為卻沒有正確的情感與瞭解,會成為只有留下敬虔的外貌 (提後3:5)。主耶穌對於以弗所教會的指責,就是以弗所教會在正確的瞭解與正確的行為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主耶穌那亮如火燄的雙目,卻可以透視進入以弗所教會會眾內心的深處。主耶穌很憂傷的發現,他們在很傑出的神學知識與倫理行為表現之下,卻是逐漸下墜的最重要的對神與對人的愛心。主耶穌鼓勵他們要回想、悔改、回復。求神也差遣聖靈,來光照我們內心的深處,看看我們對神對人的愛心,是否也逐漸的失落了。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彌賽亞---耶穌基督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舊約到新約的四百年,猶太人期盼的彌賽亞遲遲未出現。當耶穌出現在他們面前自稱是彌賽亞時,想必這些宗教領袖一定是細細地查驗祂的身世。故,若從護教的角度來看,這一群人其實是「有力的護教者」。單憑耶穌在世上的家世,他並不符合「彌賽亞」的條件。根據聖經中的記載,猶太人所等待的「彌賽亞」必須具備三個身份--君王、先知、祭司三者同時於一身。就身世論,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大衛是君王;是先知,但不是祭司,因祭司必是亞倫的後裔,是利未支派才能擔任。所以,這些宗教領袖很容易就可判定耶穌不是「彌賽亞」。因為是大衛的子孫,就不可能是亞倫的子孫;是亞倫的子孫,就不可能是大衛的子孫。這道理應該很簡單,因此這些宗教領袖連想都不用想,就可馬上判定這人是騙子!?在聖經中,從沒有一個人同時擁有彌賽亞所需具備的三個職份。在聖經中曾有過二個職份於一個身的。如:大衛是君王,也是先知,但不是祭司。麥基洗德是君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卻不是先知。施洗約翰身為祭司的兒子,所以他是祭司,同時也是先知,卻不是君王。因此當耶穌說:祂是彌賽亞時,難怪這些宗教領袖會;毫不留情一定要將祂釘十字架了。


       接著我們要從聖經裡來看基督耶穌是彌賽亞的印證,惟有基督耶穌是集此三個職份於一身。

第一印證:他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太1:1)
       先知以賽亞曾在預言未來君王之經文中提到「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賽9:6-7)且這位君王就是將來還要來施行審判的君王。約翰在拔摩島上看到異象「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馬的那位在他的袍子和腿上寫著『萬王之萬、萬主之主』」,在世人眼中耶穌是約瑟的兒子,但更重要的是,祂是從聖靈感孕而生,是直接由天父而生的聖子,是天父設立的萬王之王。末了,將以萬王之王的身份,來審判全地,建立國度,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第二印證:他帶著「先知」的職份來世上
       基督耶穌是上帝親自差派來世上傳講上帝國的「代言人」。馬太福音:「從那時開始,耶穌宣講信息說:「悔改吧,因為天國快實現了!」(4:17)馬可福音:「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基督耶穌是上帝為世人預備的先知,路加福音中提到老先知西門受聖靈的感動來見嬰兒耶穌,即稱頌上帝道:「…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約翰福音中寫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基督耶穌是上帝親自派遣來世上應驗祂曾經透過以賽亞預言的話「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1-2)及拯救的好消息:「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賽61:1-2a)當主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傳道,進入會堂,有人把以賽亞書交給他時,他唸了這段經文,表明基督耶穌是上帝親自膏立的先知,且是上帝自己的靈與祂同在的先知,祂是來傳講上帝國信息的先知。

第三印證:他是上帝所立的大祭司  
        對猶太人而言,君王出於猶太,祭司出於利未,是不爭的真理。十二支派中,唯有亞倫的後裔利未支派可以作祭司,且要在聖殿裡事奉上帝,其他十一個支派的人都不能擔任祭司的職份。而耶穌若是大衛的後裔,就不可能是利未支派,耶穌既不是利未支派,就連獻祭的資格沒有,就更別說所獻的祭怎麼能算數、有效?難怪當時的宗教領袖死也不會承認耶穌是彌賽亞,因這是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耶穌是大衛子孫,就不是利未支派,是不能獻祭的,這些宗教領袖在律法下受教導,嚴守律法。因此,他們堅持將耶穌釘十字架,是非常符合邏輯的。
       
        然,我主基督耶穌是祭司,不但是祭司,還是大祭司,且是永遠的祭司。聖經希伯來書作者告訴我們,祂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希6:20)這麥基洗德又是誰?希伯來書作者繼續說「這麥基洗德是撒冷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在亞伯拉罕殺了諸王,從戰陣回來時,麥基洗德去迎接他,並給他祝福。亞伯拉罕把自己所取得的都會十分之一給他。(首先,麥基洗德名字的意思是「正義的王」,又因為他是撒冷王,他的名字也有「和平的王」的意思。)麥基洗德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身世族譜,也沒有生死的記錄,他跟上帝的兒子相似,永遠祭司。」(希7:1-3)聖經告訴我們,從亞伯拉罕獻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後(創14:20),到摩西、亞倫頒布律法,中間相隔了四百多年,才有祭司的職份。況且利未支派的祭司在還沒有為別人獻祭時,要先為自己贖罪,才能為百姓贖罪。且每一位祭司都只是暫時性的。因每個人的生命有限,年限一到,事奉就要交給下一代。因此每位祭司都有期限,沒有哪位利未支派的子孫能永永遠遠任祭司之職。唯有基督耶穌祂是承接麥基洗德的等次,是在律法還未形成時就有的大祭司。「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嗎?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前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便叫蒙召之人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希9:14-15)基督已為我們獻上,成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祂一次的獻上,就永遠有功效。
       
        今天是復活節,那位彌賽亞早已應驗上主的預言,來到世上,且完成了上帝的使命,復活了。然,今天我們也當思想,我們與耶穌同為上主的兒女,因此我們也是君王、先知、祭司。我們的主曾允許我們在祂的國度裡與祂同作王。我們是先知,我們在世上需扮演先知的功能,傳講上帝國的福音。我們是祭司,我們可以為世界、為人類、為弟兄姐妹代禱。故,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當存敬畏神的心,遵行神的旨意,儆醒等待主,盼望主再來的日子,一同進入那榮耀裡,與主同享復活的生命,直到永永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