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家庭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2/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家庭是上帝所設立與祝福的最基本人類社會架構 (創1:28)。根據創世記的故事,最起初的家庭是由婚姻中的一夫一妻以及其婚生子女所組成,也就是所謂的 “核心家庭” (nuclear family)。但是在舊約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不同家庭組成。 “多妻家庭” (polygyny family)始於拉麥 (創4:19),以掃、雅各、基甸、大衛、所羅門都有很多妻子。 “傳宗家庭” (levirate family) 是兄死無後時,弟弟必須與嫂子結婚為其兄留後代 (申25:5)。 “女奴家庭” (female slave family) 撒拉因為不孕而將其女奴夏甲給與亞伯拉罕為妾,並產一子以實馬利。當撒拉自己終於生下以撒以後,就把夏甲及其子逐出家門 (創16:3)。 “女俘家庭” (female prisoner of war family),根據民數記31:1-18,以色列軍人可以將戰爭中的女俘虜娶為妻而組成家庭。 “寡婦家庭” (widow family),拿俄米和路得是由不幸喪夫的婆媳組成家庭 (得1:16)。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全世界各種不同的民族與文化都有家庭的社會架構來滿足性與親暱的需求以及養育下一代。但是家庭的組成與功能與角色則因文化與歷史背景而異。在狩獵時代,適婚女性數目遠超過適婚男性,一夫多妻是常見的現象。到了農耕時代,為了密集勞力的需求而有多代同堂 (extended family) 的組織。在工業與商業時代,由於交通便利與都市化現象,核心家庭逐漸成為主流。當我們走入後現代的資訊時代,獨身家庭 (single household)、同居家庭 (cohabitant household)、單親家庭 (single parent household) 與同性戀家庭 (homosexual household) 逐漸將家庭的結構也推向多元化的時代。

從1980年代以來美國的共和黨以 “家庭價值” (family values) 來爭取保守選民的支持。布希總統的2004年總統連任選舉也是以 “家庭” 為勝選策略。但是很明顯的,共和黨與布希的所謂 “家庭價值” 事實上是強調傳統核心家庭的組織,以及反對墮胎、單親家庭、同性戀家庭、雙薪家庭、強調男性為一家之主的極保守主張。

我們除了要鼓勵並支持傳統的核心家庭以外,對於後現代的各種不同的家庭形態也應該加以接納與支持。特別是鰥寡家庭、單親家庭、未婚媽媽家庭、單身家庭、再婚家庭、續弦家庭、失婚家庭等等,我們更應該以教會為屬靈的大家庭來給這些各式各樣的家庭最大的接納與支持。

2005年12月4日 星期日

Kephale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2/0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Kephale 是希臘文之英文直譯,中文則翻譯成“頭”。這個新約希臘文 所含有的可能意義與詮釋是近年來福音派教會神學家非常熱烈討論爭辯且仍無共識的一個議題。其中爭議的焦點之一在於以弗所書5章23節 “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 中這個“頭”的正確意義與詮釋。

大概說來,有兩個針鋒相對、誓不兩立的學派:“階級論”hierarchist)以及“平等論”(egalitarian)。第三學派為“互補論”(complementarian),乃是把傳統“階級論”的強硬立場加以軟化的努力成果,但是平等論學者也有提出相對的“平等互補論”(egalitarian-complementarian)。階級論以“聖經中的男性與女性學會”(Council-on-Biblical-Manhood-and-Womanhood)的格魯頓(Wayne Grudem)為代表人物。平等論則以“支持聖經平等的基督徒”(Christians-for-Biblical-Equality)的比列基建(Gilbert-Bilezikian)為代表人物。

階級論主張基督是教會的頭,代表基督對教會作慈愛與犧牲的領導(loving-and-sacrificial-leadership),教會則對基督作自願與快樂的順服(voluntary,-glad-submission)。這是上帝為婚姻中夫妻關係所設立的標準與榜樣。所以丈夫作妻子的頭是指丈夫要效法基督對教會的榜樣來對妻子盡到保護與供應之僕人領導責任 (servant-leadership-responsibility-of-protection-and-provision),妻子則應該尊重丈夫而有順服其領導的態度與聽從其引導的傾向 (honoring-husband-with-inclination-to-follow-his-leadership-and-disposition-to-yield-to-his-guidance)。

平等論則主張在這段經文中基督作教會的頭的主要表現乃是基督為教會捨己,把教會洗淨,使教會成為榮耀無瑕疵可以獻給自己。因此在此段經文中基督是教會的頭的意義是生命的源頭,而不是帶領的領導。所以丈夫是妻子的頭也是指丈夫要供應、保護、成全妻子,而不是帶領與引導。

另外在以弗所書5章21節所提到的“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平等論者高舉此節為重心,強調敬畏基督是我們每個人絕對順服的對象,而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彼此順服(egalitarian-mutual-submission)。階級論者則認為這句經文是指一般信徒間之彼此尊重與推讓,而不是指夫妻間之領導權柄 (leadership-authority),他們認為基督與教會之間是不可能基督順服教會的,只有教會順服基督的絕對權柄,這是單向的順服,這也是夫妻間的榜樣。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在短期內可能不容易達成共識,因此每個基督徒必須自己在這兩種詮釋之間尋找一個自己較能接受的說法。我個人的感覺是比較偏向平等論的說法。

2005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周哈利窗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1/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1955年加州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約瑟魯夫特(Joseph Luft)與哈利英翰(Harry-Ingham)一起以他們的名字前幾個字母發表一個研究團體動力與領袖特質的簡單圖解“周哈利窗”(Johari-Window)。這個簡單的周哈利窗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團體或小組中的自我表現與自我認知。

自己

知道 不知

別人 知道 公開 忙點
不知 面具 無知

公開的區域是我們的社交生活,是我們與別人都知道的部份。當小組成員間的公開區域愈大時,表示這個小組成員的關係愈親密且互相信任度很高,彼此的溝通與互相的瞭解都很好。

面具的區域是我們的隱私生活,是我們不要別人知道的部份。當我們的面具區域範圍很大時,表示我們不太信任小組中的其他成員,擔心這個區域的公開會造成對我們很大的傷害。當我們對別人的信任度增加時,才會經由自動分享將其移至公開區域。

盲點的區域是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部份。別人對我們的信任度以及我們的謙卑受教態度會影響別人是否願意告訴我們這些個人的盲點,好讓我們更加有自知之明。當我們以謙卑受教的態度向別人請教並且贏得其信任時,別人才願意指出我們的盲點而將其移往公開區域。

無知的區域是自己與別人都不知道的部份。這也是精神分析學派所主張的潛意識部份。這須要靠自己的自我反思訓練或是別人的同理心訓練才能夠將其挪移往面具或盲點區,再進一步經由自動分享或是請求回饋而將其移入公開區域。

當我們的教會在推動各種小組時,但願我們都能夠在教會中找到幾位可以彼此信任分享生命的好朋友,形成分享小組。經由小組彼此相愛與互相幫助的互動,我們可以有勇氣逐漸放下各樣的面具,也有愛心彼此指出對方的盲點,好讓大家對自己與彼此間都能有更深入的認識。也盼望上帝所賜下的聖靈,能夠光照我們無知區域那隱而未現的罪,讓我們在成聖的道路上彼此扶持,互相鼓勵,使和平教會成為榮耀上帝的教會。

2005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休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1/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1995年3月6日的新聞週刊 (Newsweek) 以“耗竭:快速與死亡的國度”(Exhausted: A Nation of the Quick and the Dead) 的封面文章向當代美國人發出警訊。該文章認為美國人被工作煎熬,被時間不足磨損。科技並未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而是逼使我們更加忙碌。我們必須設法放鬆自己,否則遲早會崩潰。新聞週刊民調顯示美國有四分之一人口覺得自己有耗竭現象。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 (Juliet Schor) 曾出版一本書“過勞之美國人:休閒生活之意外減少” 根據哈利士民調 (Harris Poll) 美國人的休閒生活時間比1973年間減少百分之四十。為了生存很多公司都設法裁員,結果是沒有被裁員的員工一個人要當兩個人使用,事情還是做不完。可是在不景氣的壓力下,能夠逃脫被裁員的命運已是萬幸,對於所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只好以加班來應付,也不敢吭聲。有些人為了應付高生活水平的經濟壓力,甚至還夜間兼差才夠開銷。科技的進步發明了傳真機、手機、呼叫器、個人電腦與網路的結果,讓許多人更方便把工作帶回家,結果是家居休閒的時間一再的被侵蝕與剝奪。

更糟糕的是甚至連我們的休閒生活也被商業化或工作化了。心理學家阿奇巴特 (Archibald Hart) 發現目前睡眠不足成為焦慮的最常被呼略的原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把子女下課後的休閒時間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鋼琴班、繪畫班、英語班、體操班等等。追求效率的價值觀也使很多人把自己的休閒生活轉化為體能訓練、社交活動、終生學習。休閒生活的節目也排得非常緊湊,把自己壓得連休閒也很緊張,喘不過氣來。

我們出生時以吸入第一口氣開始我們人生的旅程,我們闔眼時以呼出最後一口氣向這世界告別。在這一吸一呼氣之間我們的生命是依靠很規律的呼吸循環以及心跳循環來維持。如果有人一直只有呼氣或是心臟只是不停的將血液打出心臟,他是無法生存的。我們的生活也一樣須要有工作與休閒的循環才能保持身、心、靈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的健康。

工作是我們生存必須的活動,但是休閒是我們生命更豐盛的活動。前者有其強制性,後者的特點則是其自由性。前者是善盡社會的責任,後者為享受個人的喜好。前者強調其經濟性、功能性與效用性 (economic, functional, and utilitarian),後者則散發出其文化性、關係性與形上性 (cultural, relational, and metaphysical)。

雖然工作佔據我們清醒時間百分之六、七十,但是休閒卻是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多彩多姿,充滿快樂、幸福、與意義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不只要好好用心工作,我們更要好好享受休閒。我們不只要在工作中榮耀上帝,我們更要在休閒中也享受上帝、榮耀上帝。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告訴我們 “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2005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職場宣教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從死裡復活要被接升天之前與祂的門徒們聚集在加利利山上,耶穌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這是我們的救主耶穌離開世界以前對祂的門徒們所說的最後一段話,我們把它稱為“大使命”(The-Great-Commission)。在這段教會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宣言中,耶穌是獨一的差派者,所有的門徒都是接受主耶穌基督所差派到各地傳揚福音的宣教士。

當門徒們遵從主的命令走遍各城各鄉、宣揚天國福音、建立地方教會一段時間以後,安提阿的教會領袖們在一次為教會禁食禱告的時候,清楚領受到聖靈的感動,就差派巴拿巴與掃羅,成為由聖靈與教會所共同差派出去的第一支宣教士團隊。這支宣教團隊經由四次宣教之旅把福音傳到地中海許多不同的文化與地區。(徒13:1-4)

我們可以看到從教會開始的使徒時代就存在有兩種不同的宣教理念:一個是每一位基督徒都是宣教士,另一個是只有少數特別蒙召的人被教會差派才能夠成為宣教士。這兩種不同的宣教理念在教會歷史中呈現彼此消長的現象。當教會逐漸走向制度化與體制化以後,這種傳道人與平信徒兩極化的兩分法(Clergy/Laity-Dichotomy) 也逐漸明顯,到中古世紀更接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變本加厲的演變成聖俗兩分法(Sacred/Secular-Dichotomy)。教會高舉傳道為神聖的事奉,平信徒的工作與職業就相對的被貶為世俗的謀生。

這種聖俗對立的兩分法一直到宗教改革時期才有所改變。馬丁路德主張每一個工作都是上帝的呼召(Vocation),讓每個基督徒可以藉著工作服事鄰舍而服事上帝。因此,工作都是神聖的。加爾文則認為工作是人類活出上帝形像(Imago-Dei)的一部份。每位基督徒都是祭司(Priesthood-of-all-believers),在工作中為主作見證,成為地上的鹽與世上的光。(太5:13-14)

後來敬虔派(Pietism) 興起,並且演變成為福音派(Evangelism),在職場上為主作見證又逐漸的被窄化成為採用一套有效方法在短時間內幫助慕道友作決志禱告的活動。英國一位皮鞋匠威廉凱立(William-Carey) 於1793年前往印度加爾各達當宣教士前後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掀起了十八世紀風起雲湧的普世宣教運動。宣教士逐漸成為被教會差派前往落後地區衝鋒陷陣、從事跨文化傳揚福音建立教會的專業人士。把他們差派出去的教會弟兄姊妹們則是留在家鄉為他們主前迫切代禱並且奉獻金錢支持他們宣教事工的後勤支援。被差派的宣教士是為主擺上一切的全職傳道人。差派他們出去的教會弟兄姊妹則成為平信徒。

二十世紀全世界各國紛紛由歐美殖民地尋求獨立自主。第三世界的教會也逐漸被建立,甚至在靈命增長與宣教參與上超越第一世界的教會。共產主義國家迫害驅逐宣教士以及回教國家嚴峻拒絕宣教士入境傳教逼使傳統宣教事工尋求因應之道。帶職事奉(保羅的織帳篷宣教法Tentmaking-Mission) 逐漸的成為這些地區宣教活動之主流。二十一世紀我們更看到聖靈在各個地方不同教派教會的基督徒當中又興起“職場宣教”的浪潮。每一位基督徒在他的職場上都是一位宣教士,都願意在職場上不效法這個世界,心意更新而變化,去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人。

2005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靈恩運動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我們所信奉的是三一真神上帝,也就是聖父、聖子、聖靈。聖父上帝是創造宇宙的主宰,聖子耶穌是救贖人類的救主。但是在我們的信仰生活當中,聖靈似乎比較被忽略。根據聖經的記載,聖靈是耶穌得榮耀以後 (約7:39) 所差來的保惠師 (約15:26),祂要永遠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裡面 (約14:16),叫我們為罪自責 (約16:8),讓我們想起主耶穌的話 (約14:26),並能明白一切真理 (約16:13)。我們在受洗歸入基督蒙恩得救以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 (帖前5:19),我們的靈命會在成聖的道路上 (帖後2:13),不斷長大成熟。我們的生命,也會結滿聖靈的果子(加5:22)。

聖靈除了在我們的靈命上會幫助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以外,祂還會賞賜給予我們各種屬天的恩賜 (弗4:8)。主耶穌在復活以後升天之前,吩咐祂的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聖靈從上頭所賜下的能力 (路24:49; 徒1:4)。這個應許,在五旬節時聚集在馬可樓上禱告等候的一百二十位門徒終於得到了聖靈降臨所帶來說方言的恩賜,為主作見證,帶領三千人信主。 (徒2:4) 這 個聖靈充滿會說各國方言的神蹟現象,後來在初代教會演變成為會說天使的話語 (林前13:1),甚至還造成哥林多教會混亂的問題 (林前12-14)。漸漸的在主流教會當中就慢慢發展出“靈恩停止論”(cessesionism),主張聖靈的恩賜只限於使徒時期的教會,當正典形成、教會建立以後,這些神蹟性恩賜就停止了。除了極少數的五旬節教派以外,聖靈在教會的角色也逐漸式微。

一直到1900年代,在美國Topeka的Agnes Ozman在一次禱告會中突然被聖靈充滿而說起方言,然後由Azusa Street的William Seymour加以發揚光大,造成一股說方言的靈命復興運動。他們被稱為第一波五旬節主義 (First Wave Pentecostalism)。

在1950年代聖公會牧師Dennis Bennett也經歷到聖靈充滿,他並不強調說方言,而是注重神蹟奇事的醫病恩賜,這個運動漸漸的影響到很多的主流教會,甚至連天主教也受影響。Kevin Ranaghan在 Indiana的Notre Dame大學也掀起一股熱潮。這被稱為第二波靈恩主義 (Second Wave Charismaticism)。

在1980年代由 John Wimber所帶領的Vineyard教會產生許多神蹟醫治以及趕鬼治病的現象,由在福樂神學院的Peter Wagner發揚光大,強調靈力宣教 (Power Evangelism)以及屬靈爭戰 (Spiritual Warfare)的觀念,自稱為第三波 (Third Wave)。

目前在全球各地,由這三波靈恩運動帶來許多教會的復興以及許多的人因此信主得救。我們或許可以從他們當中學習一些寶貴的屬靈功課。我們不一定要像他們一樣高舉這些神蹟性的屬靈恩賜現象,但是我們也不必像過去傳統教會一樣,主張這些神蹟性的恩賜在使徒時代以後就完全消失了。聖經說: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 我們應該可以存敬畏開放的心來歡迎聖靈在我們教會今日所要賞賜給我們的各樣恩賜。不管那個是話語性恩賜或是服事性恩賜或是神蹟性恩賜,只要弟兄姊妹的恩賜可以被發揮,我們的生活需要可以被滿足,教會整體可以被建立,上帝的聖名可以得榮耀,我們就要存感恩的心來領受。

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成形(SHAPE)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美國加州馬鞍峰教會的華理克牧師 (Rev.-Rick-Warren)在他所著的暢銷書“標竿人生”(Purpose-Driven-Life)一書中提到上帝把我們捏成形(forming-and-shaping)(伯10:8)的目的是要塑造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可以服事祂。華牧師利用SHAPE這個英文字提出上帝塑造我們每個人獨特(unique) 生命的五個方法。

Spiritual-gift-代表聖靈的恩賜。這是上帝賞賜給每一位信徒的特別恩賜,可以用來事奉教會以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要在教會中去發現、發展、發揮上帝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恩賜。我們常常是經由嘗試教會中各種不同的服事中去發現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各種屬靈的恩賜。

Heart 代表我們的熱心(passion)與偏好。當我們從事我們所喜愛的工作時,會盡心盡力去做,並且做得非常高興與滿足,不會覺得是盡責任或忍受折磨,而是享受快與成就。
Ability 代表我們與生俱來(nature) 的才幹(talent)或是後天學習(nurture)獲得的技術(skill)。這些都可以用於教會的服事。教會如何去發掘每個兄弟姊妹的才幹與技術並且鼓勵他們把這些用於教會的事奉中是很重要的一種成全聖徒的聖工。

Personality-代表我們獨特的個性。就像耶穌十二位門徒各有不同的個性,但是都可以被主使用於建立上帝國度的事工上面。內向或外向,理性或感性,守成或創新,自制或表達,合作或競爭,待人或接物等等不同的個性特質並無是非優劣之別。這是上帝賜給每一個人不同的禮物。

Experience-代表我們的生命經歷。這些生命經歷包括從出生到如今的努力成功、挫折失敗、幸福美滿、哀悼創傷、屬靈高峰、靈命低潮、教育專業、教會事奉等等。我們在這些生命經驗中所學到的各種功課都能夠成為將來我們幫祝別人與服事教會很寶貴的資源。羅馬書8章28節說“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保羅也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

我們不要羨慕或仿傚別人的樣子(shape),我們只要按照上帝所幫我們成形的恩賜、熱心、才幹、個性、經歷等等使用在上帝所賜給我們服事的教會與福音的工場上,我們就是上帝所賜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當我們教會在選舉今年的長老與執事的時刻,但願我們每位兄姊不只是以禱告的心尋求上帝的引領,以選出合神心意的同工,來帶領和平教會繼續在上帝的國度中為主發光作美好的見證,我們也要同時看看上帝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所塑造出來的成形(shape)

並且願意與我們所推選出來的長老執事一同投入教會的各樣事工,“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願一切的榮耀歸給三一真神上帝。

2005年10月2日 星期日

一連得的僕人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耶穌所說的比喻當中,記載於馬太福音25章14-30節有關三個僕人的比喻中的第三個僕人的遭遇有時會激起我們的同情。一開始他就被分到最少的他連得,當另外兩個僕人分別從主人拿到五個他連得和兩個他連得的資金時,他卻只拿到一個他連得的資金。主人似乎一開始就對他不太有信心!

他似乎對自己也很沒有自信心。他擔心把主人的資金放到起浮不定的市場可能會因為判斷不確而遭遇斷羽而歸的悲慘命運。他不只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對主人的作人態度也是沒有信心而認為主人是個視財如命、唯利是圖、不可理喻的老板,甚至沒有投下資金也想獲取利潤。因此在擔心可能會血本無歸的害怕之下,他作了他所能作的最保險且萬無一失的安排,就是把主人所託付的資金妥善保存在一個安全無虞的處所。我們會想他至少沒有將主人的資金浪費虧損,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算沒有獎勵,至少也不應該得到那麼嚴厲的處罰。

我們如果再仔細研讀這段經文,就會發現主人並非他所想像的那麼嚴苛無情。主人在分配資金時,已經考慮到三個僕人理財的才幹並不完全一樣程度。因此,他是因材授責,最有理財能力的那一位僕人分配到最多的資金,也承擔最重的責任。理財能力較普通的那位僕人則分配到較少的資金與營運職責。最沒有理財能力的僕人則分配到最少的資金。因此,資金分配的多寡是主人知才適任的考量,而非偏心歧視的作祟。我們從主人回來時前兩位僕人所提供的營運盈虧報告中,可以看出主人是位知人善任的好主管。

當這位分到一他連得的僕人企圖以主人之嚴苛與自己的害怕作為自己不把主人所託管的資金拿去營運圖利的藉口時,主人對他的回答就顯出主人的寬厚以及那位僕人的偷懶。主人說,你如果真的是害怕將資金投入市場營運可會血本無歸,至少你也可以把這些資金拿去定存在有國家安全保險銀行的裡面,而為主人賺取一些利息。可見這位主人雖然判斷第三位僕人至少有處理一他連得的理財能力,但是主人並未要求他一定要賺到一他連得才會接受。可見這位主人並未如同第三位僕人所說得那樣過度嚴苛、毫無恩典。

我們不知道,如果第三位僕人拿主人這一他連得資金前往投資,卻真的不幸遭遇股市崩盤而血本無歸的悲慘下場,這位主人會如何處理這位投資不利的僕人。我個人的猜測是如果這位主人是商場老兵,在檢討過投資過程並無不當之後,應當可以“勝敗乃兵家常事”,經商總是有賺有賠,不至於對這位僕人有苛責之處罰才是。

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也是這樣。信心的人生旅程也是一趟冒險之旅。我們對上帝的慈愛愈有信心就會愈敢為上帝去冒險。為主來夢想以及為福音而有創意都是對上帝的恩典與慈愛有信心的人才敢作的信心冒險。讓我們互相鼓勵,在上帝的大愛中克服對將來不確定性的害怕與恐懼的束縛與綑綁,而享受在父神慈愛恩典中冒險前行的自由與快樂。

2005年9月25日 星期日

時間的奧秘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9/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我們被上帝創造成為在時空限制下的生命存在(living-being-under-the-time-space-limitation)。日常生活經驗顯示我們是生活在三度空間(three-dimension-space),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時間是第四度空間。我們須要三度空間加上時間才能夠認知分辨我們自身與周遭的所有存在與所發生的事件(beings-and-events)。

三度空間是由彼此垂直的三個空間向量所組成的立體空間,可以區分為前後、左右、上下三個方向。這三個方向的位移是各自獨立而且完全可逆(mutually-independent-and-totally-reversible)。唯有時間具有它所獨有的特性,我們似乎無法改變時間的方向與速度。時間似乎是以一定的速度由將來不停地向過去湧流過去。沒有人能夠讓它走得更慢或是更快,也沒有人能夠扭轉時間的流向,讓時間由過去逆流進入將來。東方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有一天站在一條河川上,看著一江河水向海流,不盡感嘆說道: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這是我們一般的人對時間的觀察與感受。

但是理論物理學家與數學家對於時間的奧秘卻有更深入一層的探討與研究。跟據愛因斯坦的特殊相對論(special-theory-of-relativity),當一個物體以接近光速快速移動時,該物體上面的時間會變得比靜止物體上面的時間為慢。這個現象稱為時間的擴展性(time-dilation)。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對孿生子,哥哥搭乘一艘航速接近光速的太空船到外太空旅遊一趟,當他返回地球時,他會發現他那位留在地球上的雙胞胎弟弟竟然比他衰老許多。讓我們更為驚奇的是一般相對論(general-theory-of-relativity)告訴我們,當一個物體以很快的加速度(acceleration) 接近一個很大的重力場(gravitation-field) 時,該物體上面的時間也會比靜止物體上面的時間慢。如果該物體是接近宇宙中的黑洞(black-hole)時,[黑洞是當一個星球的核燃料用盡而產生強烈內縮,所產生的重力場會大到連光線都會被完全吸入而無法逃出該黑洞的命運,在該黑洞外圍某距離的地方,也就是所有到達此距離的一切物質或能量都會完全被黑洞所吸入而永遠無法返回,稱為事件水平(event-horizon)]該物體上面的時間會變慢,該物體到達事件水平時則時間會完全靜止。當物體進入黑洞的事件水平以內的距離時,時間是否可能逆向而流則目前尚無定論。

經由哈伯衛星電子望遠鏡的觀察以及使用電腦計算的結果發現我們的宇宙是處於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而且此過程是單向且不可逆。因此,目前絕大多數的天文學家都已經接受巨爆論(big-bang-theory) 的宇宙形成說。這個天文學的發現告訴我們,宇宙並非自存永存的,而是宇宙有一個開始,時間有一個生日。第二熱學定律(second-law-of-thermodynamics) 也告訴我們宇宙不止有一個開始,也無法逃避將來會步入一個結束的階段,時間也會有一個終結。

創世紀一章一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啟示錄二十一章第一節“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上帝是宇宙與時間的創造者與終結者。上帝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啟22:13)讓我們在時間的創始與終結的上帝面前一齊頌讚敬拜。

2005年9月11日 星期日

敬畏生命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9/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史懷哲(Albert-Schweitzer-1875-1965)除了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上帝,全家前往非洲大陸的蘭巴倫(Lambarene)成為叢林醫師,從事醫療傳道以外,他在非洲的叢林中也對人類科技進步對地球其他生命帶來毀滅性破壞的現象作深入的反思,因此他領悟出“敬畏生命”(Reverence-for-Life)的文明倫理。

史懷哲認為真正的文明不僅包括知識和能力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心靈與倫理的更新。他主張只有對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不論是植物、動物、或是人物,都存有敬畏與尊重的態度,這才是真正有倫理的文明。對一切生命的苦樂,能夠感同身受,能夠和諧共榮。不任意壓抑或損害任何的生命,要盡力維護、促進、發展、提高所有生命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敬畏生命”。

史懷哲把他在非洲叢林的親身體驗以及對人類文明的批判反思,寫成一本書“原始森林的邊緣(On-the-Edge-of-the-Primeval-Forest),所有曾經親身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焦慮的人,自然會產生對那些目前身陷苦難煎熬的生命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並且會設身處地的盡其力去減輕他們的災難與痛苦。

當上帝在創造宇宙萬物時,祂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物,祂也用塵土造成人類。所以,人類的生命與其他動、植物的生命之間有一種神秘的關連性(mysterious-connectiveness)。我們的生命與一切其他上帝所造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上帝是一切生命的源頭與歸宿。上帝在祂所創造的一切生命存在當中特別揀選人類而在人類的鼻孔吹了一口氣,人類才成為有靈性的生命。這一口上帝所吹的生命氣息將人類與其他動、植物之間造成差異。上帝給予人類這個額外的恩典的主要目的是要人類能夠成為良善的管家,好好愛惜、保護、栽培其他的動、植物。

可惜的是過去我們的神學過度強調上帝所特別對人類所吹的那一口氣,把人性的尊嚴完全放在只有人類才擁有的那一口氣所帶來的靈性生物層面,因而產生對於由塵土所帶來的生物生命層面的忽略與排斥。這是對人性靈、肉兩分法(Dichotomy) 的偏差,同時也帶來對其他動、植物的刻意鄙視與任意傷害。在教會歷史的長期發展中,只有聖法蘭西斯(St.-Francis-of-Assisi)是唯一強調人類應該尊重並敬畏所有一切形態的生命,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都能夠彰顯上帝的榮耀,也都擁有來自上帝的特殊生命神秘性(Mystery-of-Life)。

但願我們在感謝上帝所特別賜給人類的靈性生命的同時,也以感恩的心來擁抱上帝所賜給一切生物的生物性生命。我們能夠效法聖法蘭西斯以及史懷哲醫師對所有一切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避免對任何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與痛苦,同時也盡我們的力量去營造我們生存所依賴的生態環境使其成為所有的生命彼此間和諧共存、共榮同樂的伊甸樂園。

2005年9月4日 星期日

不義的管家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9/0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今天我們在主日崇拜中再一次從“不義的管家”的比喻中學習如何作一個聰明的管家。一般的正統解經家都主張財主預表上帝,管家是我們。因此,解經的重點都放在探討這位管家的不義與聰明。

在預備這篇講章時,我讀到一篇非常特別的解經,Justin-S.-Ukpong (The-Parable-of-the-Shrewd-Manager(Luke-16:1-13):An-Essay-in-Inculturation-Biblical-Hermeneutic,-Semeia-73:189-210,1996),他從西非國家被高利貸剝削的貧農角度以及耶穌時代奴隸管家制度的歷史背景以及路加福音的文學背景來重新解讀此段經文。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角度,我覺得非常有興趣,在此與大家分享。

“不義的管家”的比喻是被放在“無知的財主”(路12:13-21)以及“財主與拉撒路”(路16:19-31)之間,前者指出只會累積財富者之短視無知,後者說明不知幫助窮人者之死後報應。前者的財主有他的雇工,後者的財主有他赤貧的鄰舍。“不義的管家”中的財主,則有他雇用的管家以及負債累累的貧農。這位管家介於高利貸財主與負債貧農之間,為財主掌管高利貸的地下錢莊業務。根據摩西律法,以色列人是不可以從事高利貸謀利(出22:25; 利25:36=37; 申23:19-20)。當一切都很順利時,管家身處於此經濟不公義剝削社會制度中享受他白領階級的舒適生活。

那裡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人向財主誣告(διαβαλλω)他虧損財主的利潤。財主並沒有查明真相或給這位管家說明辯護的機會,未審先判,立刻將他解雇並命令他交清帳目。管家在此晴天霹靂的打擊之下,百口莫辯。他發現自己面臨耕地無力氣、討飯無臉皮,走頭無路的困境。他並沒有因此而絕望放棄,反而抓住他最後還當管家的職權機會,將那些債台高築的貧農的高利部份一筆勾銷。他這樣作不只獲得貧農的感恩與認同,將來在他落難時會對他投桃報李給與幫助,連他的主人在獲知此消息時,雖然明知管家讓他虧損更大,但是因為這是地下錢莊業務,啞吧吃黃蓮有苦難言,也讚嘆他的聰明伶俐。

這位管家在自己面臨存亡危機時,醒悟過來,在他的職權範圍內盡他所能的去挑戰高利貸的經濟不公義剝削社會制度。他的免債作為在此剝削社會制度之下享受不義利益的財主看來是不公義的,但是在耶穌基督的天國倫理中,“免人的債”正是天國的公義。這位管家的醒悟與悔改和稅吏撒該互相輝映。撒該在招待耶穌與祂的門徒之後,受了耶穌天國福音的感召,隔天上午召開記者會,當眾宣告他要變賣財產的一半來幫助貧窮人,如果他過去有對人剝削榨取不當之利,他也願意賠償四倍。主耶穌很高興的說,今天救恩臨到這家。救恩不只是將來死後靈魂上天堂,在今生也會產生幫助貧窮的實際愛心行動以及賠償剝削的社會經濟公義。

從這個解經角度來看,這位不義的管家其實跟路加福音15章的浪子以及19章的稅吏撒該一樣,都是一位懸崖勒馬、浪子回頭、蒙恩得救、因信稱義的榜樣。
 

2005年8月28日 星期日

百年愚行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8/2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當我在七月間的和平教會週報上面討論到生態神學時,社青團契呂恩賜弟兄借我看一本於2004年由日本人小崎哲哉編著,陳寶蓮翻譯,先覺出版社發行的“百年愚行”(One-Hundred Years of Idiocy) 的書。書中以蒐集二十世紀全世界約一百張記錄照片來呈現過去這一百年間人類在科技突飛猛進下對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動植物鄰居、甚至開發中國家的人,所帶來的巧取豪奪、殘害破壞,令人不忍卒睹的觸目驚心鏡頭。每張照片都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無聲的控訴。

克勞德李維史陀 (Claude Levi-Strauss) 指出,在二十世紀初才15億的全世界人口,到了2000年即成長為60億。雖然先進國家的出生率有降低的趨勢,開發中國家的人口卻仍快速成長。亞馬遜河熱帶雨林以每年減少1500萬公頃的速度萎縮,造成撒哈拉沙漠不斷的擴大以及許多動物的瀕臨絕種的困境。大量燃燒石油所帶來的溫室效應也給全球的氣候與生態帶來巨大的衝擊。

大量生產與消費帶來地球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地球環境的垃圾污染。資訊科技的進步帶來數位網路的無遠弗屆,同時也促使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互動所造成的貧富差距更加擴大與惡化。生物科技的基因圖譜解碼與基因工程的突破或許可以為糧食短缺與病蟲害找到出路,但是也可能對全球生態平衡帶來萬劫不復的危機以及在人類社會中帶來前所未見的倫理困境。

在二十世紀中,人類除了上述的大量生產與過度消費帶來地球資源耗竭與垃圾污染、快速開發與科技成長造成的生態破壞與倫理困境,還有資本主義與種族歧視所產生的貧富懸殊以及戰爭仇恨等等。開發中國家以及少數弱勢族群的生存正面臨空前的挑戰。

管家神學能夠幫助我們從這百年愚行所帶來的危機困境中找到一條出路。上帝創造這個美麗的藍色地球給予我們人類與其他生物居住。上帝看一切都甚好,上帝賜與亞當各種資源與能力,讓人類代表上帝來管理動物與治理土地(創1:28)。在創世記第二章15節說,上帝把亞當放在伊甸園中,叫亞當耕種看守。由此可見上帝交待人類管理動物與治理土地並非給予人類可以任意強暴殘害、浪費破壞的特權,而是用上帝所賜給人類的聰明智慧來服事開發自然資源,並且要對自然資源給予保護照顧,盡到善良管家的責任。否則,大自然在不堪人類的殘害之下,會產生可怕的反撲作用,人類最終還要面臨上帝的審判與處罰。但願我們都能夠成為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一直是一顆宇宙中美麗的藍色星球以及我們子子孫孫可以在此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的伊甸園。
 

2005年8月21日 星期日

真愛與順服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8/2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從小在教會參加結婚典禮常常看到節目單上用心型將以弗所書五章22-33節印在上面,牧師也常用這段經文來勉勵新婚的夫婦。

這段經文很明顯的要求作妻子的要順服丈夫如同主,作丈夫的要愛惜妻子如同基督愛教會一般。其中對於丈夫應當如何愛惜妻子有非常詳細的描述,例如:捨己、洗淨、榮耀、保養、顧惜、連合等等。對於妻子應當如何順服丈夫卻只有提到凡事與敬重兩項。

有關婚姻中的順服,傳統上的釋經常是以階級性關係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來詮釋,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頭代表首領,是統治者與決策者。我們從哥林多前書11章3節看到 “上帝是基督的頭” (林前11:3),而上帝與基督之間卻是 “同等同榮” (腓2:6; 約17:5) 的關係,而不是階級統治的關係。由此類比來看,丈夫與妻子的關係,也應該是 “同等同榮”,而非 “階級統治” 的關係。耶穌基督對祂的門徒也有很清楚關於如何作首領的教導。 “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做眾人的僕人。” (可10:42-44) 作首領者是以謙卑服事來帶領,而不是以操權管束來治理。

當我們再仔細查看中文和合本聖經中這一段經文時,會發現在22節中的 “順服” 旁邊有一些小黑點,這是中文和合本聖經的翻譯者註明這幾個字在希臘文中並沒有,是中文和合本翻譯者所加上去的。原來這兩個字是出現在21節 “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如果我們把21節加入這段有關婚姻的經文中,則婚姻中的順服是以敬畏基督為基礎,以彼此順服為互動的關係。

妻子應當順服丈夫,在凡事上敬重丈夫。丈夫則應當學習像基督愛教會一樣的為妻子捨己、洗淨、榮耀、保養、顧惜、連合等等。根據心理學家Rollo May 的研究,真正的愛會帶來真正的順服,也只有在真愛中所產生的順服是真正的順服。( Love is surrender)

生活在強調個人權力的時代,順服是一個不容易學習的功課。但願我們可以從基督如何在愛中順服上帝學會真愛與順服的功課。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 “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腓2:5-11)

2005年8月14日 星期日

約伯與苦難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8/1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約伯記是聖經中探討苦難神學非常深入的一本書。約伯記用一句簡潔的話作為開場白: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 (伯1:1)所以約伯記所要探討的是苦難神學中最為艱深的 Theodicy(全能又全善的神如何容許無辜者受苦難)。

緊接著這個簡潔的開場白之後,鏡頭馬上由人間轉到天庭(伯1:6)。在上帝與撒旦的幾句對話當中,我們看到:上帝保護我們免遭苦難、上帝允許信心成熟者遭遇苦難、撒旦企圖藉著苦難叫人離棄上帝。

鏡頭又從天庭轉回人間,我們立刻看到約伯的苦難一波接著一波的排山倒海地將約伯淹沒了。我們也看到撒旦所使用的苦難管道不外是天災、人禍、疾病、親情等等。

從鏡頭的轉換中我們看到苦難可以同時有靈界與世界了兩組不同的解讀與詮釋。有人只能接受其中一組的解讀與詮釋而否認其他一組。有人認為一定只能選擇兩組中的一組。我個人認為兩組不同層次的解讀與詮釋可以同時並存而不相悖。亦即兩組解讀與詮釋可以整全但並不排他性的解釋人間之苦難現象( comprehensive yet non-exclusive explanation of human sufferings)。

約伯在此內憂外患的多重打擊之下,再加上一生當中最親密支持者妻子的嘲諷,幾乎要完全崩潰。他對上帝的信心讓他在此苦難之下仍然能夠說出下列名句: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還好約伯有三位好友,聽到約伯所遭遇的苦難後,相約前來探望他。人際間的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s)是幫助我們不被苦難打倒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們為約伯號淘大哭,陪他靜坐不語七天七夜。這是遭遇苦難者所最須要的友誼。很遺憾的是在這七天七夜之後,他們終於忍不住要給予約伯他們善意的忠告。他們都買入很簡單的報應性公義論述(retributive justice-theory)企圖說服約伯悔改認罪,以蒙上帝赦免早日脫離苦海。沒想到這些動機善良的勸告卻給約伯帶來更深更大的痛苦。約伯無法接受這種過度簡單的報應性公義論述。雙方你來我往的,越辯越凶,毫無共識。最後,約伯放棄與這些善意卻傷害他的三位朋友繼續辯論,轉而向蒼天上帝抗議,要求上帝親自出面向他說明他所遭遇這些苦難的原由。

最後上帝終於在旋風中與苦難中的約伯進行一場對話。上帝並沒有直接了當的回答約伯有關苦難的問題。上帝反而以創造奧秘有關的問題來反問約伯。在跟上帝面對面對話之後,約伯終於找到他的答案。讓我們驚奇的是約伯所找到的答案並不是他所遭遇苦難的邏輯性或倫理性原因,而是他發現到自己理性的有限。約伯說: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3-6)

對約伯而言,他終於發現到自己理性的有限性以及人生苦難的奧秘性。能夠在苦難當中體驗到與上帝面對面的溝通與對話 (encounter and dialogue-with God in suffering) 已經足夠讓約伯恢復對上帝的信靠來渡過苦難的難關。

但願我們都能夠從約伯記學習到如何面對苦難的智慧與信心。

2005年8月7日 星期日

醫療傳道的目標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8/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路加傳道會是從事醫療傳道的福音機構,已經有三十一年的歷史,我們之所以借用聖經人物路加作為機構的名稱,因為路加是一位醫師,而且是一位肯為主作見證的基督徒醫師,因此,我們鼓勵基督徒醫務人員勇敢地站出來,成為造在山上的城,而不是潛伏在水底下的潛艦,在這淫亂邪惡的世代成為光鹽的見證。

醫療傳道和所有宣教事工一樣,都是為順服上帝的旨意,特別去遵行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馬太福音28:18-20)及大誡命(馬太福音22:35-38),筆者將二者歸納成醫療傳道的目標:「作主門徒」、「復興教會」、「造福鄰舍」。

一、作主門徒:

只有門徒才能帶出門徒,以生命影響生命,因此醫療傳道者常常要問自己是否為主的門徒?如果是的話,自然會有醫德,並影響同事來跟隨主。主的門徒是一個有紀律的人,如果沒有紀律,在醫療上會誤人,在服事上則會害人。

早期來台的醫療傳道者,如:馬雅各父子、馬偕、蘭大衛父子等等,他們都是主的門徒,他們的醫德和忠心感動許多國人歸信,因此被上帝使用成為台灣人的祝福。路加傳道會每月發行「路加雜誌」,每年舉辦全國醫務人員及醫務學生退修會,主要都是用來造就門徒,同時,鼓勵醫學生參加醫療傳道見習營及短宣,學習作主的門徒。

二、復興教會:

醫療傳道者的見證最有效,一個基督徒醫師若肯為主作見證,他的一句話勝過傳道人十句話。馬雅各父子、馬偕、蘭大衛父子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位份,就是藉著醫療來傳福音,因此他們雖然已經走了,在台灣的北、中、南開拓許多的教會,留下佳美的腳蹤。現在台灣已經有三千七百所教會,如果醫療傳道者能配搭現有的教會,一起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眾教會必能復興,而且,自己也能在教會生活中操練自己更像主的門徒。醫療傳道者一定要歸屬教會,跟教會的兄姊有團契的關係,才不至於落單,讓魔鬼有機可乘。路加傳道會努力與眾教會結成福音的伙伴關係,鼓勵教會的弟兄姊妹到附近的醫院服事,同時協助舉辦「社區健康講座」「推廣健康家庭」,拉近教會和社區的距離。

三、造福鄰舍:

如果我們不能造福鄰舍,那麼要愛我們的鄰舍如同自己,只能空談,因此,醫療傳道務必先能造福鄰舍才能實踐大誡命,路加傳道會主辦「基督徒醫學倫理研討會」,希望藉此鼓勵基督徒醫務人員能以合乎聖經的倫理原則和無虧的良心來服務眾人,期能帶給鄰舍更大的祝福,成為日漸惡劣的醫療行為的中流砥柱。我們也關心日漸嚴重的憂鬱症患者,今年六月在台北馬偕舉辦「憂鬱症的身心靈關顧研討會」,引起很大的反響,我們計畫在中部及北部也能舉辦同樣的研討會,並出版相關書籍和光碟,期能造福鄰舍。我們也建立路加網站(www.ccmm.org.tw),免費提供給鄰舍瀏覽,包括許多健康講座及醫學倫理的文章,您也可路加網站在閱讀「路加雜誌」。 

2005年7月31日 星期日

自發性簡樸生活(Voluntary Simplicity)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7/3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自發性簡樸生活 (Voluntary-Simplicity-VS)源自許多宗教傳統。例如:道教的返璞歸真、佛教的看破紅塵、儒教的簞食瓢飲、耶穌基督的無枕頭處。中古世紀時期的修道院運動更是追隨聖法蘭西斯(Saint-Francis-of-Assisi) 的榜樣而發誓一生守貧 (Poverty-Oath)。基督教當中的門諾會、貴格會與阿米士(Mennonites-Quakers,-and-Amish) 也主張過簡樸的生活。

美國的自然學與倫理學者並作家梭羅(Henry-David-Thoreau, 1817-1862)於1845年7月4日在康考特 (Concord)的華爾騰湖(Walden-Pond)畔隱居經兩年兩個月又兩天,希望能從容不迫地過活,只要處理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要素,把他的心得寫成一本書“湖濱散記”(Walden)。造成一股回歸自然過簡樸生活的風潮。1960年代的嬉皮運動的主要訴求之一就是拒絕朝九晚五的汲汲營營上班族生活,享受無慾則安之簡樸生活。1980年Duane-Elgin出版“自發性簡樸生活”(Voluntary-Simplicity)一書,又掀起另一波簡樸生活的哲學浪潮。

格拉夫 (John-de-Graff) 等人於2002年出版“奢華感冒”(Affluenza),探討西方追求消費享受文化對全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他認為這是沉浸於“美國夢”(American-Dream) (競爭、利潤、消費) 所導致的過度工作 (Workaholism)、過度消費 (Overconsumerism)、過度舉債(Overindebtedness)、過度浪費(Overwasting) 的社會性傳染疾病。

1992年11月18日超過1600位全世界科學家共同簽署發出一篇“對人類的警告函”(Warning-to-Humanity),強調以人類目前的科技與經濟發展,若不作澈底根本的改變,會導致自然生態的完全破壞而使人類也同時被毀滅的絕境。2002年5月1日有100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在“世界觀察”(World-Watch)雜誌發表另外一篇警告文章,認為將來世界和平的威脅不是來自政治野心家或強權國家的侵略,而是第三世界貧窮國家追求生存的爭扎。

主耶穌基督教導他的門徒們不要為吃什麼、穿什麼而憂慮。上帝既然看顧空中的小鳥與野地的花朵並且供應他們的需要,上帝更會看顧並供應我們的需要。這種對上帝單純的信心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對明天基本生活需求的擔憂,也會幫助我們對今天生活基本需求有困難的鄰舍伸出友誼分享的雙手。

保羅更在他的宣教生涯中學會了如何處豐富以及如何處卑賤的秘訣。“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


 

2005年7月24日 星期日

生態神學(下)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7/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林懷特(Lynn-White)於1967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生態危機之歷史根源”( Science 155: 1203-1207)。該篇文章引發了許多相關學者非常熱烈的辯論。

珊米列(H.-Paul-Santmire)探討教會歷史中基督教神學對生態神學的各種不同影響。在The-Travail-of-Nature:-The-Ambiguous-Ecological-Promise-of-Christian-Theology一書中他將神學分成三個隱喻:

高昇隱喻( Metaphor-of-Ascent):人類要不斷的超越物質世界的限制而達到超然屬靈的境界。這種神學的最佳代表乃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把屬物質的視為次等的或是低等的創造,也是靈魂的監獄。得救乃是靈魂脫離物質的羈絆達到純境的靈界。

豐饒隱喻( Metaphor-of-Fecundity):人類要不斷的超越物質世界的限制而達到超然屬靈的境界,然後再從該屬靈境界的眼光返回欣賞珍惜並看顧這個物質世界。這個神學的最佳代表乃是聖法蘭西斯(St.-Francis-of-Assisi),他珍愛上帝所創造的一切,甚至向小鳥講道,鼓勵小鳥要稱頌上帝,他也為動物祝福。

應許地隱喻(Metaphor-of-Promised-Land):人類就像以色列人一樣,被上帝拯救脫離埃及為奴之地,進入上帝所賜的迦南美地。我們在上帝所賜流奶與蜜的迦南美地中享受上帝所賜的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許多恩典。我們須要好好的珍惜並照顧這個迦南美地。土地所出產的除了供應我們生活所須,我們也要照顧孤兒寡婦以及出外客旅。我們必須讓工人與動物休息,土地也須要有休耕的時間。

從上述三個隱喻我們可以看出兩種互相對立的主題:

靈命主題(Spiritual-Motif):強調上帝的超然靈性(Transcendence-of-God),人類被上帝賦予上帝的形像(Imago-Dei),因此也具有此超然的靈性。所有不具超然靈性的物界只是提供給靈性一個暫居的所在,並無永恆的價值。

生態主題( Ecological-Motif):強調上帝的內住關係(Immanence-of-God),上帝創造萬物成為一個互相關連(Interconnectedness)的動態平衡體系(Dynamic-Homeostatic-System)。人類被賦予的乃是好好效法上帝的榜樣來供應並照顧這個生態體系,成為良善又忠心的管家。

當我們對生態的巧妙平衡關係越明白,越會讚嘆上帝創造的奇妙,也越會謙卑的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忠心、良善、見識、儆醒的好管家。在政治權利、科技發展、經濟成長、社會公義、以及生態平衡之間,尋到一條可以讓這個地球成為我們永遠安樂家園的出路。
 

2005年7月17日 星期日

生態神學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7/1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林懷特(Lynn White) 於1967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生態危機之歷史根源”( Science 155: 1203-1207)。該篇文章引發了許多相關學者非常熱烈的辯論。

根據林懷特的論點,今日全球的生態危機源自於中古世紀時期西方科技的進步以及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宇宙觀。科技的進步給與西方世界足夠的能力來征服大自然,基督教信仰的宇宙觀給予西方世界哲學理念來統治大自然。

根據創世記所記載,上帝創造整個宇宙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上帝創造人類時賦予人類“上帝的形像”(Imago Dei),使人類管理(Dominion)動物並治理全地(Subdue)。中古世紀的西方神學家就將這段經文解讀為上帝將整個大自然交給人類來統治。人類可以隨意的處置大自然。

當我們看到今日科技進步對大自然所造成的汙染與破壞時,我們必須重新檢驗對 Dominion 與 Subdue 的解釋。我們必須放棄“任意統治的專制國王”(Arbitrary Despot) 解讀,而改採取“修理看守的善良管家”(Caretaking Steward)的瞭解。創世記第二章更詳細描述亞當如何的管理與治理,中文聖經翻譯為“修理看守”( serve and keep) (創2:15)。Serve是服事,Keep 是保護。上帝對祂所創造的大自然的管理方法是“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 (來1:3)。上帝供應給所有生物生存所依賴的環境與食物(詩104:10-27)。我們要學習上帝的榜樣來善待我們周遭的生態環境以及其中的各種生物。

耶穌基督問道: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在經濟掛帥的資本主義潮流之下,我們在賺與賠的評估之間,往往忽略了建設發展對周遭生態可能導致的破壞或污染。我們並不一定能夠賺到全世界,但是我們卻可以把周遭的生態環境破壞成無法讓人類繼續生存下去的情況。今年在蘇格蘭召開的世界八大工業國會議G8中,世界貧富不均以及全球氣溫上昇是兩大重要議題。G8領袖們對第一個議題作出對非洲十四個貧窮國家免除其債務,並且雙倍提高對貧窮國家經濟援助。但是在對全球氣溫上昇的議題上,G8的領袖卻無法達成共識。由此可見,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的保護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在短期內不容意獲得妥善的處理。

但願我們在使用大自然的資源時,不要任意浪費,也要尋求對大自然污染最低的發展,能夠成為大自然良善又忠心的管家。
 

2005年7月3日 星期日

彼此認罪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7/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23節提到“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這代表與人和好是與神和好的前提與條件。但是在今天的教會生活中,我們卻較少看到這樣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我們都得到醫治的現象。

是什麼因素攔阻我們不去作這個彼此認罪的屬靈操練呢?我想我們的內心可能有不少害怕。害怕對方會瞧不起我,害怕對方會張揚出去、害怕對方會捅你一刀、害怕對方會抓你的辮子…等等。對台灣人而言,“面子”可能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當我們犯了罪,卻由於上述因素而不願意向弟兄或姊妹認罪時,我們可能會開始設法去掩飾或遮蓋這些罪行以免被別人發現,這些掩飾或遮蓋的行為就會在我們和其他兄姊之間築起一道隔斷的牆。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溝通也不能那麼坦誠與親密。沒有承認的罪會將我們從弟兄姊妹的關係中孤立(isolation-and-estrangement) 出來。亞當犯罪以後,天起了涼風,耶和華在伊甸園中行走,要找亞當聊天時,亞當就躲到樹叢中躲避耶和華的面。

為了要防止別人發現我們隱而未現的罪,我們可能會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得更為“道貌岸然”,這個在心理自衛機轉上稱為“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耶穌對法利賽人最為嚴厲的批判可能就是這種現象。“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裡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馬太23:25-28)

另外一個讓我們不願意向別人認罪的因素可能是我們的教會觀。我們以為教會總是比社會上還沒信主得救的人還要有愛心與聖潔。教會是 “聖徒的團契”(fellowship-of-saints)。但是耶穌基督卻說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9:13) 因此,教會是 “稱義罪人的團契” (fellowship-of-justified-sinners)。我們這些受洗信主的人是依靠耶穌基督的寶血,已經被上帝“稱義”了,但是我們的本質尚未完全“成聖”。我們大家都一起還在這間屬神的 “成聖學校” 當中接受操練。當我們願意彼此認罪時,我們可以彼此鼓勵、彼此代求,好讓我們的身、心、靈與關係都能夠得著上帝的醫治。我們不必再躲躲藏藏的將自己隔絕與孤立在隱而未現的罪惡黑暗中,我們可以坦然的行在光明中。我們也可以彼此洗腳(mutual-cleansing),互相督促 (mutual-accountability),讓我們越來越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將一切榮耀歸與上帝。
 

2005年6月26日 星期日

門徒的代價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2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潘霍華牧師(Dietrich-Bonhoeffer)於主後1906年2月6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父親為柏林大學精神科教授。十七歲進入Tubingen大學攻讀神學。1931年參與普世教協運動。當希特勒崛起時,他公開表示反對其獨裁傾向並組織“認信教會”(Confession-Church) 與“國家教會”(State-Church) 劃清界線。1933年前往倫敦牧養兩間小德語教會,1935年返回德國在Finkenwald神學院任院長教導認信教會神學生,1937年完成他的名作“門徒的代價”(The-Cost-of-Discipleship)。1939年Reinhold Niebuhr邀請他前往美國,但是幾個禮拜後他又重返德國並加入反希特勒組織。1943年他因幫助一些猶太人逃亡而被補下獄。1945年4月9日未經公開審判而被希特勒下令吊死於Flossenburg監獄的一棵樹上,就在第三帝國崩潰前三週。那棵樹上僅留下一個小木牌,上面刻著幾個字“潘霍華,在弟兄中成為耶穌的一位見證人。”

在“門徒的代價”一書中潘霍華認為“無價的恩典”(Priceless-Grace)被教會扭曲成為“廉價的恩典”(Cheap-Grace)。無價的恩典是上帝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犧牲祂那寶貴的生命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恩典。上帝將這無價的恩典白白的賜給所有願意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3-24)但是上帝給世人的恩典並不止於“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主耶穌基督也呼召所有信他的人要進入“受苦成聖”(Sanctification)的學校。“廉價的恩典”只是告訴人們成為因信稱義的信徒,卻沒有邀請他們也要成為受苦成聖的門徒。

主耶穌呼召每一位因信稱義、蒙恩得救的信徒都要一生跟隨祂的腳蹤行,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耶穌很清楚的告訴那一大群跟隨他的群眾,要作主耶穌基督的門徒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門徒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必須超越一切人世間的親密關係;門徒為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必須願意捨棄一切物質的擁有;不止如此,門徒還必須願意為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忍受被這世界唾棄與逼迫的苦難,甚至到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程度。(路14:25-33)

我們看看潘霍華牧師的一生,他可以說是用他的生命寫下“門徒的代價”這一本書。他的殉道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人。主耶穌基督在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主耶穌向那曾經三次不認祂的彼得三次詢問說“西門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主交待彼得要牧養他的小羊。主耶穌要彼得用愛心來栽培更多主耶穌基督的門徒。主耶穌以告訴彼得,他年老時將為主殉道來作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但是主耶穌卻要另外一位主所愛的門徒為主而活來做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一直到看見主再臨的異象。門徒的代價是生命的代價。或是為主而死,或是為主而活。保羅說“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 (羅14:8)但願我們互相勉勵,一起在主耶穌基督成聖的學校中效法我們的主耶穌的榜樣,跟隋祂的腳蹤前行,直到我們見主的面。 

2005年6月19日 星期日

小組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最近幾十年來,正統的主流教會都面臨成長遲滯甚或老化衰退的困境。上帝在教會之中,悄悄的興起另一波教會更新的運動。根據德國神學家史華茲 (Christian-Schwartz) 的研究,教會在歷史過程當中曾經歷了兩次教會更新。第一次教會更新發生在主後十六世紀德國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所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 (Reformation Movement),強調因信稱義的真理,我們可以稱之為“神學改革”(Theological-Reformation)。第二次教會更新發生在主後十七世紀德國司班諾(Philip Jacob Spener) 所發起的敬虔運動(Piety-Movement),強調信徒個人須要建立與主耶穌基督的親密關係,我們可以稱之為“靈命改革”(Spiritual-Reformation)。在教會踏入主後第三千年的二十一世紀時,教會又經歷另一次的更新運動,這次的更新是從教會組織與結構上的更新,我們可以稱之為“教會改革”(Ecclesiastical-Reformation)。

教會改革的重點在於強調教會應該不是以雄偉的教堂建築 (Property) 或是專業的宗教節目(Program) 為重心,而是應該以信徒的彼此關係(Person) 為重心。他們主張教會組織應當回復到使徒時期的教會組織,是以家庭為主要的組織架構。(參閱羅16:3-5; 林前16:19; 西4:15) 只有在“小組”的組織架構下,才能夠建立真正親密的人際關係。主耶穌基督離世之前所交待他的門徒的新命令是“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只有在小組的組織架構之下,教會內的兄弟姊妹才能真正落實彼此相愛的互動關係。

我們可以將以節目為中心的教會和以小組為中心的教會作一個比較如下:

比較 節目為中心的教會 小組為中心的教會
聚會場所 教會禮拜堂 會友家庭
教會組織 長執會、委員會 家庭小組
會友職責 參加聚會 彼此相愛
主要活動 主日敬拜 周間聚會
成員數目 成百上千 12-15
委身投入 約5% 約95%
領袖人物 神學院畢業的專業牧師 受過訓練的平信徒領袖
人際親密 偏低 較高
彼此責任 偏低 較高
傳揚福音 偏低 較高

我們和平教會不一定要完全放棄原有的教會組織與功能,但是我們應該可以鼓勵會友們成立許多家庭小組,好促進彼此的親密關係,並且能夠落實主耶穌基督“彼此相愛”的新命令。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洗禮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    

洗禮是主耶穌為我們所設立的兩個聖禮典之一。(太28:19; 路22:19) 我們非常高興今天有一位姊妹要接受成人洗禮,一位姊妹要接受堅信禮,還有兩對父母要將他們的子女帶來接受幼兒洗禮。

常常有人對洗禮提出各種問題。其中較常見的是,一定要受洗才能得救嗎?從聖經上所記載與耶穌同時被懸掛在十字架上兩位強盜中的一位。他在臨終前在十字架上向耶穌認罪並求恩。耶穌對他說,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23:43) 這裡並沒有提到他有受洗,但是主耶穌的確接納他的認信而應許他當天就可以和主耶穌同在樂園裡。由此可見,受洗並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誠心相信但是沒有機會受洗的人仍然可以蒙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

另外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所有受洗的人一定會得救嗎?保羅在加拉太書 6章15節說, “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如果說舊約的割禮就是預表新約的洗禮,那麼我們似乎也可以這樣說, “受洗或不受洗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洗禮也不是得救的充分條件。必須要有認罪悔改、重生得救、在基督裡作新造的人的經歷,才能得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

根據上述的說法,洗禮既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得救的充分條件,有的人就會說,那我為什麼要接受洗禮呢?保羅拿丈夫與妻子彼此間相愛的親暱關係來比喻與形容主耶穌基督與蒙恩得救的人所建立教會之間的關係。(弗5:21-33) 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從這樣的比喻關係來瞭解受洗在我們跟主耶穌基督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從兩位彼此真誠相愛的一對男女而言,結婚典禮本身並不能保證結婚以後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所以,結婚典禮並不是婚姻美滿的充分條件。在特殊情況下,沒機會舉行結婚典禮而私定終生結為夫婦的夫妻也不一定就會成為怨偶。因此,結婚典禮也不是婚姻幸福美滿的必要條件。其實讓婚姻幸福美滿的是兩人之間的堅守盟誓、互相扶持。那麼結婚典禮對一對願意堅守盟誓、互相扶持的男女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我認為結婚典禮對一對願意堅守盟誓、互相扶持的男女而言,至少有下列三個意義:

1. 這是將兩個人私下海誓山盟的彼此承諾借著結婚典禮向雙方家長、親朋好友,作公開的表白,以獲得大家的祝福與肯定。

2. 這是將兩人之間將自己毫無保留的完全奉獻給對方的愛向所有的其他可能進一步交往的異性友人作公開的宣告。從今天我們兩人已經完全屬於對方,不再接受任何其他親密的異性關係。

3. 如果這是新娘一生當中最榮耀、最快樂的時刻,新郎將萬分樂意盡心竭力的將結婚典禮辦得很神聖隆重。這也將成為兩人一生當中最值得回憶與懷念的時刻。

從這樣的比喻來看,受洗典禮就好比我們跟主耶穌基督的結婚典禮一般。我們可以借著受洗典禮加入屬上帝的屬靈大家庭,得到主內弟兄姊妹的祝福與扶持。我們也可以借著受洗典禮向這宇宙間所有的靈界宣告我們已經完全屬於耶穌基督,成為基督的新娘,不再接受他們的任何瓜葛與攪擾。主耶穌這樣愛我們,把祂的生命賜給我們,祂希望我能夠受洗,我當然十分願意受洗來滿足祂的心意。

2005年6月12日 星期日

母愛如鷹(四)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32:11) 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當母鷹希望小鷹開始學習飛翔時,不能夠只有把鷹巢弄得讓小鷹覺得不舒服,不舒服的感覺只能夠降低小鷹賴在安樂窩的傾向,並無法讓小鷹學會飛翔。母鷹也不能夠只是反覆的將小鷹撞出鷹巢外,小鷹常常只會按照地心引力定律往地上墜落,或是頂多也只是在驚惶失措中,毫無章法的亂動牠的全身肌肉。到頭來也只是搞得全身酸痛,卻還是學不會如何飛翔。

當我們仔細觀察老鷹在籃天白雲之上遨翔的優美雄姿時,你是否曾經注意到老鷹的飛翔和麻雀的飛翔完全不同。麻雀的飛翔是依靠雙翅不斷的拍動才能飄浮在天空不致於掉落於地。因此,麻雀的飛翔看起來手忙腳亂、力疲氣喘的。老鷹卻是張開雙翅,御風而遨翔。老鷹如此遨翔,飛得省力輕鬆,也飛得比麻雀更高,飛得比麻雀更遠。原來上帝賦予老鷹一種對熱氣流(Thermal) 特別敏銳的覺察力。老鷹常常是站在高高的懸崖峭壁或是大樹頂端,等待熱氣流的來臨。當一股熱氣流飄到老鷹面前時,老鷹就兩翅搧展、縱身一躍的跳入緩緩旋轉上昇的熱氣流之中,讓熱氣流把牠的身體緩慢地、旋轉地、向上向前飄過去。等到熱氣流上昇到一定的高度與高空的冷空氣接觸而被冷卻,失去上昇的力量時,老鷹就張開雙翼,從高處往牠要前行的方向滑翔。老鷹一面滑翔,一面也尋找下一波的熱氣流。當老鷹遇到下一波的熱氣流時,牠又會再度兩翅搧展、縱身躍入那緩緩旋轉上昇的熱氣流之中,讓熱氣流再度將牠旋轉上昇。

老鷹這種遨翔的方法給我們帶來一些屬靈的教導。我們在傳福音或是推動教會聖工時,也要學會有屬靈的敏銳觀察力,看看聖靈已經在什麼人的心裡動工。我們就順著這種聖靈動工的方向去分享福音或是推動聖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享受到與神同工的甜美(參閱:約15:26-27; 林前3:9; 林後6:1)。全世界第一隊宣教士團隊的差遣與事奉的方向也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進行的。

母鷹在攪動巢窩之後,就在小鷹以上兩翅搧展。這就叫作 “示範動作”( Role-Modeling)。這是所有教學方法當中效果最好的一種。俗話說得好,言教不如身教。當我們在教導子女學習敬虔的操練時,我們要祈求上帝教導我們自己先進行敬虔的操練。不要向孩子們說,“你們要照著我所說的去作,不要照我所作的去作。”如此光說不練的教導常常無法產生較長期的學習效果,也會讓孩子們逐漸失去對我們的尊敬。耶穌也曾警告當代的百姓要小心避免陷入法利賽人 “能說不能行” 那假冒為善的窘境(太23:3)。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兄姊說“你們當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 彼得前書 2章21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但願我們大家能夠彼此勉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效法主耶穌基督所留下那佳美的腳蹤,好讓我們也能夠成為別人在信仰上面可以效法學習的好榜樣。
 

2005年5月29日 星期日

母愛如鷹(三)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5/2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32:11) 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母鷹雖然使用“以自然為師”的“饑餓教學法”來教導小鷹學習飛翔與覓食的功課,小鷹通常不會因為饑腸咕嚕就自動跳出那溫暖舒適的鷹窩,縱身一躍而立刻遨翔在藍天白雲之間。對那隻從來沒有飛過的小鷹而言,一旦不小心掉出那高懸天際的鷹窩,結局一定是隨著重力加速度往下墜落,且會摔得粉身碎骨、死無葬身之處。死亡的恐懼總是超過饑餓的摧逼。與其慘痛摔死,不如忍饑偷生。更何況鷹窩裡面是那麼的安全舒適,外面的世界卻是那樣的冷酷危險,心中實在是千不願、萬不肯離開這個鷹窩。

面對如此眷戀舒適鷹窩的小鷹,母鷹也有牠的一套方法。母鷹開始每次離鷹巢時就順口叼走鷹巢中的一些柔軟的細毛或乾草。慢慢地,這個鷹窩中的舒適襯墊一點一點的被母鷹叼走了,剩下來的只是鷹窩下層那些粗糙銳利的樹枝支架。鷹巢對小鷹而言,再也不是溫暖舒適的安樂窩了,而是逐漸成為讓牠寢食難安、如坐針氈的苦刑所。小鷹漸漸的不再眷戀這個讓牠全身不適的鷹巢,牠開始有願意離開這個鷹窩的動機。但是每次當小鷹小心翼翼的爬到鷹巢邊緣,用牠那銳利的小鷹眼往下一瞄,鷹巢的高度讓小鷹嚇得雙腿發抖,從鷹巢下方迎面襲來陣陣冷風更是讓小鷹覺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兩隻小鷹爪也將鷹巢邊的樹枝抓得更緊。這時刻小鷹聽到遠處傳來母鷹那熟悉的叫聲,小鷹抬頭一望,看見母鷹逐漸飛返鷹巢,本來滿懷希望這次母鷹會抓回來一些食物,等到母鷹飛近時,小鷹非常失望的發現母嬰的一雙鷹爪下面空無一物。看來今天又要忍饑受餓了,至少當母鷹飛回鷹巢時,母鷹身體的溫暖以及雙翅的呵護也可以給饑寒交迫的小鷹帶來些許安慰。但是小鷹很驚恐的發現,母鷹這回飛返的情況與往常迥異,當母鷹靠近鷹巢時,並沒有減低飛速,而是像一隻利箭一般凌空飛向鷹巢,說時遲、那時快,小鷹躲閃不及,一個啷噹的被母鷹給撞出了鷹巢。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之下,小鷹從空中往下墜落,母鷹則在一旁觀看,眼見小鷹就快要摔到地面之前,母鷹一個俯衝、疾駛而下,將小鷹及時背上兩翼之間,往天上飛去。母鷹常常要如此三番兩次的“攪動鷹巢”,再將小鷹背在 “兩翼之間”,一直到小鷹學會如何展翅遨翔為止。

當我們靈命幼小時,上帝常常為我們預備了很舒適的成長環境以及很豐富的供應我們的各種需要。就像詩人大衛在詩篇二十三篇前兩節所描述的情景—“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在這種青草地溪水旁的安全舒適環境中,我們不願意出去冒險或是學習。但是為了要讓我們的靈命繼續成長,上帝有時候也必須像母鷹一樣攪動我們舒適的安樂窩,用祂的杖與竿來引導我們走當走的義路,有時候甚至必須讓我們去經歷彷彿“行過死蔭的幽谷”般的痛苦,但是上帝不會讓我們遭遇傷害,因為祂一直和我們同在。

當我們的子女長大到應該開始學習“離開父母”時,求上帝教導我們為人父母者有好像母鷹對小鷹的愛心與智慧,知道如何去“攪動巢窩”,而且在必要時,如何將他們及時背在“兩翼之間”。
 

2005年5月22日 星期日

母愛如鷹(二)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5/2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 (申32:11)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在這母親節的時刻,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母鷹為了讓小鷹可以學會如何飛翔並覓食,忍心讓小鷹熬餓,其中除了用上帝為動物所造一個很強的驅動力—饑餓—來驅使小鷹自己設法在鷹巢中學習如何啄食殘餘的肉絲以及緩慢爬行的小甲蟲,另外一個目的是要讓吃得胖嘟嘟的小鷹減肥,成為比較輕巧的體型以利初次飛行的嘗試。小鷹當然無法明瞭這些為牠好的動機,牠只知道饑餓的痛苦,甚至會抱怨母鷹的沒有愛心,為何停止既往那種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三餐供應無缺的美食。

聖經上也如此記載 “他苦煉你,任你飢餓。”(申8:3) 上帝讓以色列人在曠野困苦流離四十年,熬受饑餓乾渴之苦,好讓他們學習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要靠神口中所出的一切話。以賽亞書30:20-21我們唸到“主雖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當我們屬靈的生命長大到一個程度,必須經歷下一個屬靈生命成長的課程時,有時候上帝也會讓我們經歷這種 “成長痛” (growing-pain),我們有時候也是無法完全明白一個全能又全善的上帝,又是愛我們到願意讓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降世為人,在人間三十三年半,留下許多我們可以模仿效法的榜樣,並且甚至為我們的罪受死在十字架上,且為我們從死裡復活,將那永生賜給我們,為什麼忍心讓我們經歷這麼多苦難與折磨。我們甚至會懷疑上帝是否存在,我們會抱怨上帝對我們沒有慈愛。詩篇66:12記載“你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你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

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有時會遭遇到不如意或是挫折,就像那片又黑又重的烏雲,把那陽光完全遮蔽,甚至帶來狂風暴雨,閃電雷霹,叫我們心生恐懼。但願我們也會有那寶貴信心的眼睛,能夠看透那滿天的烏雲,看到在烏雲上面那燦爛普照的陽光,太陽是永遠不改變的不停的將它的光與熱賜給大地跟我們。如果我們的信心不夠大到可以看穿那烏雲的黑暗,至少我們的信心的眼界能夠看得夠寬廣到看到那一小條鑲在烏雲邊界的銀邊,那一小條銀邊正是告訴我們,烏雲之上陽光仍是那樣燦爛。就像先知以賽亞的經歷,“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 (賽6:1)烏西雅王的崩逝帶給以色列民以及先知以賽亞的是恐慌與害怕,但是當先知以賽亞進入聖殿時,他卻看到這個異象,耶和華上帝仍舊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祂仍舊掌管著我們的人生,祂仍然照顧著我們。

這讓我想起這一首詩歌 “無論是住在,美麗的高山

或是躺臥在,陰暗的幽谷

當你抬起頭,你將會發現

主已為你我而預備

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

雖然小雨灑在臉上,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

哈,它不改變

2005年5月8日 星期日

母愛如鷹(一)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5/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32:11)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在這母親節的時刻,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母鷹要下蛋孵育小鷹之前,會在很高的懸崖峭壁或是高聳入雲的大樹頂端用樹枝搭鷹巢。鷹巢一般都搭得很巨大,因為老鷹的展翅寬度可長達七呎;鷹巢也常常搭得很高,以免鷹蛋或小鷹遭遇天敵蟒蛇的吞食。在這些粗糙的樹枝所構成的碗形鷹巢之內部,母鷹再叼樹葉、嫩草、甚至是自己的幼羽毛,把鷹巢鋪成柔軟舒適的安樂窩。當小鷹出生時,下有柔軟的墊子、上有母鷹堅強有力的雙翅以及溫暖柔軟的胸膛,既舒適又安全。母鷹與公鷹會輪流外出覓食或在家守護小鷹。母鷹常常須要飛到有相當距離的溪流或海邊去捕抓魚、兔、雞等回來給小鷹當食物。母鷹也會用銳利的鷹喙將肉塊撕成細條,再一條一條的給小鷹餵食。當颳風下雨的時候,母鷹會展開雙翅,把小鷹保護在她那堅強有力、又有防水設備的羽毛之下。母鷹雖然全身被風雨打得濕透,小鷹卻可以在母鷹的雙翅保護之下,免受風雨之苦。大衛王在詩篇17:8向耶和華禱告說“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可見在母鷹雙翅的蔭下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安全。

但是當小鷹長大到應該學習離巢飛翔以及外出覓食的時刻來臨時,這些溫暖舒適的安樂窩以及按食餵食的細心照顧反而成為小鷹不願意離開鷹巢的主要原因了。為了要幫助小鷹願意學習展翅飛翔以及外出覓食,母鷹必須一反常態,她開始不把食物叼回鷹巢餵食小鷹。讓小鷹忍受饑腸咕嚕的痛苦。當小鷹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現飛返鷹巢的母鷹爪下空無一物時,空腹的饑餓迫使小鷹開始嘗試去啄食以前吃剩下丟在鷹巢裡那些沒有啃食乾淨、還黏貼在骨頭上的肉乾。小鷹必須很用力才能將一小塊又乾又硬的剩肉從骨頭上扯下來吃。偶而小鷹也會找到一兩隻在枯骨上面慢慢爬行的小甲蟲。雖然口味不佳,但是總是比空著肚子好。當小鷹第一次成功的將小甲蟲咬住並吞食時,這是這頭小鷹一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這是他這一生當中第一次不是依靠母鷹餵食,而是自食其力了。

我們為人父母的,也都會為子女們尋找一個理想的生活起居環境。我們也會在自己的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內,為子女們預備一個溫暖舒適的家。我們也會注意到住家附近的環境是否對我們的子女身心健康與安全有不良的影響或威脅。我們也會盡力提供給我們的子女有益身心健康的食物與活動。當我們的子女成長到了應該開始學習不再依賴我們的供養與保護而自己去供養與照顧自己安全的時刻,但願我們也會如母鷹一樣知道如何鼓勵我們的子女,在各方面能夠漸漸的不再依賴父母而能自食其力。創世記2:24a提到“因此,人要離開父母。”這是子女長大成熟所必須經歷由依賴父母到自食其力的一個不容易的過程。當子女不願意學習離開父母而自食其力時,為人父母的往往忍不下心叫子女去忍受饑腸咕嚕的痛苦,而造成終生好吃懶做、無法自立的成年子女。
 

2005年4月24日 星期日

禁食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4/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對禁食的看法與作法與施洗約翰有何差異呢?馬太福音所記載當施洗約翰被希律王抓下監時,差派兩個門徒去請教耶穌他是否就是那位要來的彌賽亞。耶穌除了引用以賽亞的預言來回應他們所提的問題以外,還公開肯定施洗約翰的事奉,稱約翰為那位應當來的以利亞。但是主耶穌同時也提到他和施洗約翰之間有一些很明顯的差異。主耶穌說,“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太11:18-19)

施洗約翰奉神的差遣,住在曠野地、穿駱駝毛衣、吃蝗虫野蜜 (太3:4)、嚴責人罪孽、施悔改洗禮 (路3:3)。他也常常不吃不喝,作絕對禁食的操練,到一個程度,被當代宗教領袖批評為被鬼附著的。主耶穌出來傳道時的作風和施洗約翰完全不同,他走遍各城各鄉、宣講天國福音、醫治各樣病症 (太9:35)、甚至還接受稅吏邀宴、席中有說有笑、又吃又喝 (路5:29-30),到一個程度讓當代宗教領袖看不慣,而被批評為貪食好酒、交友不慎。

主耶穌不只是自己沒有常常作禁食的操練,也沒有教導他的門徒作這方面的敬虔操練。以致引起法利賽人與施洗約翰門徒們的質疑。“他們來問耶穌說: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什麼呢?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新郎還同在,他們不能禁食。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沒有人把新布縫在舊衣服上,恐怕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 (可2:18-22)

施洗約翰所傳講的是悔改的洗禮,所教導的是謙卑悔改的禁食(參閱拿3:5-9; 王上21:27-29), 預備自己迎接彌賽亞(新郎)的來臨。主耶穌基督所傳講的是天國已經來到,彌賽亞已經降臨,因此不必再悲哀痛苦的禁食。但是彌賽亞將被釘死十架,離開這世界。那個時候,主耶穌的門徒,就要禁食。這種禁食是已經嘗過天恩滋味的門徒們,切慕渴望主耶穌基督早日再臨的禁食。猶太人與施洗約翰的禁食是在期盼彌賽亞首次降臨的禁食,也是女先知亞拿的禁食 (路2:36-38)。這是舊約的禁食,是舊衣服與舊皮袋。主耶穌基督門徒們的禁食是已經享受過彌賽亞首次降臨的恩典,迫切仰望等候彌賽亞再度降臨的禁食,這是新布與新酒的禁食,也是會有公義冠冕存留的禁食 (提後4:8)。 這樣的禁食所渴慕追求的是神的名被人尊為聖,神的國早日降臨,神的旨意早日行在地上的禁食 (太6:10),也是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的禁食 (太6:33),更是安提阿教會領袖們尋求聖靈帶領差派跨文化宣教師團隊的禁食 (徒13:1-4)。這也是啟示錄最後一章末了的禁食,主耶穌啊,我要祢快再來 (maranatha) 的禁食。

但願我們都能學習這種 maranatha的禁食。

2005年4月10日 星期日

彼此相愛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4/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主耶穌基督在將要離開祂的門徒之前,在最後的晚餐時,突然站起來,拿起水盆與毛巾,就一個一個的為祂的門徒們洗起腳來。這個突兀的動作,讓祂的學生們都驚恐萬分,彼得因此還和主耶穌基督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

洗完腳之後,耶穌就跟門徒們說,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13:34-35) 基督徒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呢?眾人從那裡可以認出我們真的是主耶穌基督的門徒呢?那就是彼此相愛的心。

這種彼此相愛的心並不只是掛在嘴皮上的互相噓寒問暖、請安致意而已。主耶穌基督自己給我們留下一個很清楚的榜樣。主耶穌說,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約13:14-15) 彼此相愛是從彼此洗腳的動作上表現出來的。

我們必須瞭解當代猶太人的習俗才能真正明白洗腳所代表的含意。當代猶太人是穿草鞋在外行走,因此在走過沒鋪柏油路面的泥土路之後,兩腳上都沾滿了泥土。因此,每家的大門口都擺有讓客人可以清洗雙腳的大水缸 (參閱約2:6)。替客人洗腳的卑微工作通常是由奴僕們負責的。在逾越節那一天當耶穌與十二位門徒們抵達最後晚餐的樓房時,不知因何並沒有奴僕們為他們洗腳。主耶穌就抓著這個機會教導門徒們一個非常寶貴的功課。

就我個人的領受來說,為人洗腳的動作至少含有下列兩個意義。第一,謙卑服事對方的須要。第二,勇敢指正對方的錯誤。前者表現出溫柔的愛 (tender love),後者傳達了堅強的愛 (tough love)。我覺得前者的建立是後者的基礎。

我們當如何在實際生活上活出第一種溫柔的愛呢?我覺得首先我們必須與對方有親密的關係才能發現對方真正的須要。其次我們要願意稍微犧牲才能夠服事對方的須要。為了達到前者的關係,我很希望鼓勵大家在教會會友中間能夠形成一些非正式的友誼小組,常常彼此見面、交通分享日常生活與個人靈修的心得以建立彼此親密的關係。為了有效服事彼此生活上的須要,我很希望能夠在教會內建立起互相守望相助的緊急聯絡網。

最近在教會推動大家填寫 “關懷義工志願表”,我非常高興已經有四十六位兄姊填寫。我想鼓勵更多的兄姊能夠填寫這份志願表。希望每位行動自由的兄姊都願意至少每週撥出一個半天來幫助那些家中遭遇突發變故或是家中有各種困難須要有人幫助的家庭。當我們教會建立起分享生活的友誼小組以及緊急救助的關懷網之後,我相信不只是我們都能夠享受到這種彼此相愛的幸福,別人也會認出我們真的是主耶穌基督的門徒。我更相信有許多人會因此羨慕也跟我們一起來做主耶穌基督的門徒。還沒有填寫的會友如果還想要填寫,請跟教會幹事拿這份表格。但願我們教會能夠成為一個彼此洗腳、彼此相愛的教會,吸引更多人進入上帝愛的大家庭,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2005年4月3日 星期日

正典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4/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聖經是我們信仰與生活最高的權威與準繩。聖經的形成是經過一段非常漫長與複雜的過程,才慢慢的形成我們目前手中所擁有的這本聖經。我們的聖經又被稱為 “正典”。

“正典” (Canon) 的意思是 “量尺” (measuring rod) 或 “標準” (standard)。正典是我們信仰的根基。以弗所書2章20節提到教會是被建造在 “使徒” 與 “先知” 的根基之上,並且是以耶穌基督作為房角石。因此,我們可以說,新約聖經是建立在 “使徒” 的權威上,舊約聖經則是被建立在 “先知” 的權威上。舊約聖經是預言與預表將要降臨的彌賽亞,新約聖經是記載並宣揚已經降臨的彌賽亞。這位舊約聖經所預言與新約聖經所宣揚的彌賽亞正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是我們信仰的創始成終者。(來12:2)

主耶穌基督親自接納並肯定舊約正典的權威。主耶穌基督在復活以後向他的門徒顯現,並且教導他們說, “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 (路24:44) 由此可見,主耶穌基督肯定舊約正典的權威與範圍,包括:摩西五經、先知歷史、詩篇文學三大分類。猶太人拉比於AD65 在Jerusalem以及於AD90 在Jamnia兩次大會中討論並決議接納39卷經卷成為舊約正典。

主耶穌基督也預言到新約正典的權威。他對門徒們說, “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約14:26) 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不只會叫他們想起主耶穌對他們說過的話,同時也會引導他們明白一切的真理並且啟示將來必成的事。(約16:13) 因此,初代教會的代表們於AD395在 Hippo以及於AD397 在Carthage兩次大會中討論並且決議接納27卷聖經成為我們的新約正典。

有關我們信仰的古代文獻除了上述正典以外,還有其他許多著作被保存下來。其中最引起教派間爭議的是一些被稱為 “次經” (Apocrypha) 的著作,天主教在主後1546年Council of Trent 開會決議把次經中七本著作:Tobit, Judith, Wisdom, Sirach, Baruch, I , II Maccabees 包括在舊約正典之內。以斯帖與但以理書的內容也從次經加以增補。

2005年3月27日 星期日

十字架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十字架對我們來說至少有下列七個意義:
1.上帝對罪惡公義的審判 (詩98:9)

上帝是公義的上帝,祂對罪惡一定會有公義的審判。詩篇98:9說,因為他來, 要審判遍地. 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 按公正審判萬民。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擔當了全世界的罪而接受上帝公義的審判。

2.上帝對罪人無限的愛疼 (羅5:8)

上帝雖然對罪惡要求公義的審判,但是祂又極為疼愛世上的罪人。因此,祂差遣祂的獨生愛子為我們的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 5:8 )。

3.耶穌受苦犧牲賜我救恩 (賽53:5)

主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羔羊,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以賽亞書 53:5 )。這是何等大的救恩。
4.耶穌饒恕敵人留下榜樣 (路23:34)

主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要斷氣之前,為那些將祂釘上十字架的人禱告。當下耶穌說, 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路加 23:34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留下許多榜樣,彼得前書2:21-23說,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他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彼得前書 2:21-23)。

5.我相信接受此救贖宏恩 (弗1:7)

保羅在羅馬書10:10說,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這也就是馬丁路德所強調 “因信稱義” 的真理。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以弗所書 1:7 )。

6.我效法基督而饒恕敵人 (西3:13)

饒恕是一個非常不容意學習的功課。主耶穌說,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馬太6:15)。馬太福音18:35也告訴我們,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保羅勸告歌羅西教會弟兄姊妹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歌羅西書 3:13 )。我們要求主幫助我們,真的能夠從我們心裡饒恕原諒那些得罪我們的人。

7.我被愛激勵獻上我餘生 (林後5:14-15)

十字架上所彰顯基督對我們蒙恩罪人的大愛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勵我們從此不再只為自己活,而是願意為那位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哥林多後書 5:14-15 ) 保羅在羅馬書上勉勵我們說,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 14:8 )。

 

2005年3月20日 星期日

主禱文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主禱文” 是我們禱告的範本。當一個人信主時,我們常常教導他們要把 “主禱文” 背下來。我們也常常在主日崇拜中大家同聲背頌 “主禱文” 作為我們敬拜上帝的一部份。但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我們是否也會陷入 “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的情境?

嚴格說起來,我們通常所謂的 “主禱文” 應該是稱之為 “主教門徒禱文” 才較為貼切。聖經中所記載的 “主禱文” 是在約翰福音17章,整章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對上帝所作最長最完整的禱告。但是路加11章1節記載說, “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 從這一節聖經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一個常常禱告的人。施洗約翰也是一個很重視禱告並且教導他的門徒要如何禱告的一位老師。主耶穌的教導卻是以身教作為基礎。他並沒有叫學生來開一個 “如何禱告” 的課,而是他成為一個禱告的人到一個程度,他的學生來要求祂教他們禱告。我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教學法,就是我們的禱告生活到一個程度讓周圍的人產生羨慕而來請教你該如何禱告。

一般的神學家將路加福音11章所記載的 “主禱文” 的內容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的內容是為神的國與義禱告:第二部份是為我們的需用禱告。馬太福音6章所記載的 “主禱文” 在第二部份後面又加上一個 “三重奏” 的頌榮作為結束。這樣的禱告範本正反應出耶穌基督在馬太6章33節對我們的教導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I. 為神的國與義禱告

這部份又可以再細分為三個小部份: 1.爾名為聖 2.爾國降臨 3.爾旨暢行。每一個小部份都有很多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人沉思默想的空間。我們如何在生活上讓眾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 (太5:16),甚至讓許多人因此而羨慕並加入我們這被揀選族類的行列,受造就而成為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彼前2:9)。 我們如何對周遭的社會產生作光作鹽的正面影響 (太5:13-14),讓我們所生活的社區享受更多上帝的
慈愛與公義 (詩33:5)。 我們在每天生活中努力學習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且學習順服遵行上帝的旨意 (約7:17)。

II. 為我們的需用禱告

這部份又可以再細分為三個小部份: 1.賜阮日食 2.赦阮罪過 3.免阮試探。我們活在世上每天面對三方面的關係。我們與物界的關係、我們與人界的關係、我們與靈界的關係。我們在這三方面都需要依賴上帝的供應、饒恕與保護。當我們每天為這三方面的需要而向上帝祈求或感恩時,也不可忘記耶穌基督是教導我們不只是為 “我自己” 向神祈求而已,而是要為 “我們” 向上帝祈求。問題是我們的 “我們” 範圍有多廣大,是否只有涵蓋我的核心家庭?或是我的家族、鄰舍、社區、國家、甚至包括敵人也在內? 主耶穌基督有關於 “誰是我的鄰舍” 的故事 (路10:29-37) 以及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的挑戰 (太5:44) 都值得讓我們每次唸 “主禱文” 的時候三思。 

2005年3月6日 星期日

敬虔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3/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浮士德 (Richard J. Foster)是一位近年來被神重用的貴格會 (Quaker) 牧師。他是一位擁有文字表達恩賜的神僕,可以用很淺顯的手法闡釋很深邃的屬靈真理。他從神領受的負擔與異象就是喚醒基督徒操練敬虔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他出版許多有關靈命更新的書。例如:默想禱告 (Meditative Prayer)、先求神國 (Seeking the Kingdom)、出自內心的祈禱 (Prayers from the Heart)、簡樸生活真諦 (Freedom of Simplicity)、屬靈傳統禮讚 (Streams of Living Water)、禱告真諦 (Prayer: Finding the Heart’s True Home)、屬靈操練的禮讚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其中很多本都有中文譯本上市。

浮士德觀察到當今教會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缺乏恩賜或是知識,而是缺乏深度,基督徒的靈命流於膚淺,無法與上帝建立深沉親暱的關係。當有人發現這個問題而想要努力改善時,卻又受到自己教會傳統的敬虔觀所限制而無法建立較整全 (wholistic) 的敬虔觀;或是掉入個人自我提升的枯井而沒有彼此幫助團契的扶持;或是勇於衝撞嘗試卻沒有紀律操練。因此,他成立了一個靈命更新團契 (Renovare),藉著靈命更新小組、座談會、靈修會來呼籲並鼓勵大家一起來進行敬虔的操練。

根據浮士德的研究,敬虔的操練可以分為下列三種:

1.內心的操練:這是建立與上帝間親密關係的操練:禱告、讀經、默想、禁食。

2.環境的操練:這是委身投入改善世界現況的操練:簡樸、獨處、順服、服侍。

3.團契的操練:這是參與團契生活相互扶持的操練:認罪、敬拜、輔導、禮讚。

敬虔是我們對上帝應有的兩種態度。上帝的慈愛吸引我們敬愛祂並且願意快跑跟隨、與祂親近。上帝的公義提醒我們敬畏祂並且常常自我省察、向祂悔改。敬愛上帝就會常常以天父的事為念、討祂的歡喜。敬畏上帝就會保守自己勝過試探、過聖潔生活。

敬虔的操練是一條不容易走的窄路,一邊是 “道德主義” (moralism) 的懸崖,另外一邊則是 “廢法主義” (antinomianism) 的深淵。但願我們都能用信心抓住主耶穌的十架恩典,彼此幫助、互相扶持,在這條敬虔操練的小徑上步步前行、日日長進,一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與生活上。(加4:19)

2005年2月27日 星期日

聖經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2/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 3:16) 因此,聖經是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準繩與最終依據。我們要明白上帝對我們的旨意,最起碼的條件是熟讀整本聖經。

但是聖經是那麼大本,我們怎樣才能夠成功的將整本聖經唸完一遍呢?教會當中有許多幫助我們將聖經從頭到尾唸完一遍的讀經計劃。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嘗試過幾次,卻常常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簣。仔細反省與思考之後,我發現讀經計劃無法順利完成的可能因素包括下列幾點:

1.舊約當中有一些是很容易叫人唸不下去的內容。例如:利未記的會幕擺設與獻祭儀式的繁文縟節、民數記的冗長族譜名單、申命記的律法條文細如牛毛。

2.生活的倥傯繁忙常常叫我們偶而會忘記進行每天的讀經靈修,如此一曝十寒,與讀經計劃的原定進度慢慢的脫了節,也就不了了之,無疾而終了。

3.有的讀經計劃勸我們要有雄心大志,一年之內把整本聖經唸完一遍,甚至有舊約唸一遍,新約唸三遍的。如此,每天就必需撥出相當長的時間來讀經。當忙碌的生活讓我們有困難撥出那麼長的時段時,就會知難而退、鳴金收兵了。

當我們在芝加哥台福教會牧會時,為了要鼓勵教會兄姊把聖經從頭到尾唸完一遍,我們設計了一套 “三年讀經計劃”,有許多兄姊加入,他們已經走完兩年,正在進行最後一年的讀經。返回和平教會事奉時,我們也希望能夠鼓勵和平教會兄姊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 “三年讀經計劃”。

為了要避免上述的困境,我們把聖經分為五大段落:律法、歷史、詩歌、先知、新約。從週一到週五,每天用10分鐘左右唸其中一段的一小部份,然後有一點默想的時間,並用一本小冊子 (靈程日誌) 把心得與禱告記下來,我們會提供一個藍本給大家參考使用。我們會在週報上面刊登該週每日讀經一個題目供大家作為默想的參考。我們也鼓勵兄姊們在家庭小組聚會中有一點個人靈修心得分享的時間。週六與週日沒有進度,目的是保留給週一到週五太忙或忘記讀經靈修的人把漏掉的部份補起來。如果都沒有漏掉,則可以用來把一週中比較有感動的經節作較深入的研經探索或是就用一段時間在上帝面前安靜默想,享受與神親近的甜美。

除了把聖經從頭到尾唸一遍以外,如何解釋經文的含意也是作基督徒常常要面對的挑戰。為了要幫助和平教會在釋經上面的學習,我們從3月10日開始每週四上午10-11時與晚上8-9時各舉行相同進度的查經討論會。很希望想在釋經方面有所學習的兄姊撥冗擇一來參加。要參加者請向素惠幹事報名,以便為大家準備講義。我們首先要查考的是 “創世記”。

我們在週報上面也會登出每週金句,鼓勵和平兄姊們每週背一節經文。如此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情況需要的時候,聖靈會叫我們想起所曾經背過的經文,在我們待人處世上面會有想像不到的即時幫助。但願我們互相鼓勵、彼此幫助,每天讀經靈修親近上帝,每週背頌經文把神的話存在心裡,常常與主內兄姊聚會分享靈修心得並互相代禱,好叫我們能夠把聖經的教導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每週與兄姊一起聚集討論探索如何釋經,按著正意分解真道。如此,聖經中上帝的話語將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 “腳前的燈、路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