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牧函--為2% 再加一些心力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擔任大專事工的委員,常常有機會被教界的牧長同工請問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大專中心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他們的工作果效如何?地方教會要如何看待大專中心工作者的成果?
因為北中、星中兩中會每年皆投入了不少的資源。但是,大專中心的事工似乎與地方教會沒有直接的關係,感覺上,地方教會的青年學生也沒有因為大專事工而人數增多起來。所以有不少的牧長兄姐對大專工作的果效覺得不明顯。而大專工作者感覺上很忙碌,也不能委身在某一間地方教會帶領團契。這一些的確讓不少的牧長同工對大專工作,有一些疑問。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了解是許多同工對於大專工作的關心,也對大專工作者抱有很高的期待。在實際的運作上,長老教會的大專工作者,主要的工作是牧養大專院校,除了關懷大專學生,也要保持與大專教師、行政人員有一定的連繫關係。除了每個團契每週的固定聚會以外,常常也要帶領查經班、小組聚會、安排營會、參加各項的培訓活動。遇到學生有課業、感情、家庭的問題,工作者也必須安排時間,對進行他們輔導、陪談。週末還必須常常受邀到各教會團契、教會專講、講道。這其實是一連串不停的工作。
事實上自從政府決定廣設大學,打開大學的窄門以來,目前全台大專院校共有164所,每年大學生的在學總人數已經超過一百萬人,其中將近三分之一集中在大台北地區(北中、星中地區),在這麼廣的區域中,有超過三十萬名大學生。也許有一些人會覺得,學生這麼多,隨便做每個學生團契人數都會很多。但是,事實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星中、北中地區,長老教會的教會數共180間,全部的教會牧師人數更在200人左右,面對廣大禾場的需要,許多教會常常也會覺得資源不足、人力不足。相對的,北部大專中心總共只有四位全職的大專工作者。只佔全部牧者的2%,面對這麼多的大專院校、學生、禾場,顯得資源、人力更加的不足。
更進一步來看,我們要看一個大專工作者的工作成果,不單是考慮到這個工作者,他牧養多少學生,各個團契的總人數相加有多少人。而是考慮到這位工作者能夠有多少時間與學生建立牧養、信任的屬靈關係。在我們北部大專中心,一位工作者經常需要負擔四到五個團契,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團契聚會,如果再加上查經班、同工訓練、開會。大專工作者事實上常常要面對的是一個接著一個的聚會,每天晚上都要面對不同的團契,有限的時間與過多的團契,讓他們只能與學生建立「沾醬油」的關係,很難得與年輕人好好建立屬靈的牧養關係。這一直是我們在大專工作上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是有一個大專中心,但是所擁有的人力、資源、卻又不足以應付實際廣大禾場的需要。以致於我們常常會覺得,大專事工好像不是那麼的有果效。
和平教會每年固定支持台北、花蓮大專中心的事工,我們做這些事並不是期待大專工作能帶給和平教會什麼好處。相反的,我們希望真的幫助大專中心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在信仰上札根。也求神幫助我們教會能有更多弟兄姐妹看到大專世界的需要。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牧函--以利亞的禱告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耶穌的弟弟雅各在四福音中被提及 (13:55; 6:3),在耶穌生前並不相信耶穌 (7:3-5)。可能在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才加入門徒的行列,並參加等候聖靈降臨的禱告會 (1:14-15)。在司提反為主殉道之後,教會信徒四散逃難 (8:1-4),耶穌的弟弟雅各留在耶路撒冷,很快成為耶路撒冷教會重要的領袖 (1:18-19; 15:13)。在主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雅各,也就是約翰的兄弟 (4:21; 12:2) 被希律王砍頭,成為首位為主殉道的使徒之後,耶穌的弟弟雅各關心那些因為被迫害而四散各地 (Diaspora) 的猶太人基督徒的靈命,因此寫了雅各書給他們。
根據初代教會歷史學家Hegesippus的記載,耶穌的弟弟雅各常常獨自到聖殿,為聖徒長時間跪下代求,以致於他的膝蓋長滿了厚厚的繭,因此他也被暱稱為駱駝膝 (Camel’s Knee)。他所寫的雅各書在新約各卷中,是教導禱告最多的一卷。(參閱雅1:5-8, 3:9-10, 4:2-3, 5:13-18) 禱告的教導佔了該卷書百分之十五的篇幅。
在耶穌的弟弟雅各有關禱告的教導中,雅各書513-18節的教導引起許多解經學家的爭議。受苦 (affliction) (5:13) 是指那種苦難呢?有病的原文是軟弱 (5:14),是指身體或是心靈呢? 抹油 (anointing) (5:14) 是指聖禮,或是醫藥,或是象徵呢? 出於信心的禱告 (5:15) 是指怎樣的信心呢? 這種抹油禱告治病的屬靈恩賜是否只有在使徒時代才有呢? 義人 (righteous) (5:16) 祈禱大有功效,誰才是義人呢?以利亞的禱告給我們留下怎樣的榜樣呢?
在此我要討論有關以利亞的禱告。耶穌的弟弟雅各特別提到,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這表示先知以利亞是與我們有一樣的性情與軟弱的普通人,而他的禱告是大有功效的。因此,他的禱告生活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榜樣。
我們看列王紀上1830-40節。以利亞邀請百姓一起前來參加這次重大屬靈爭戰的禱告 (王上18:30)。以利亞並非要表演爭寵,而是盼望能夠將已經離棄耶和華去敬拜巴力的以色列民,引領回轉歸向耶和華。他將百姓聚集之後,先重修已經荒廢的祭壇。(王上18:30-33) 相仿的在我們向神獻上禱告之前,也必須先處理我們生命與生活當中,阻隔我們與神的連結,以致神不聽我們禱告的地方,讓荒廢的祭壇重現 (參閱賽59:1-3; 66:l8; 28:9; 5:23-24; 彼前3:7)。以利亞先擺好祭牲之後才禱告 (王上18:33),而我們也需要完全依靠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的犧牲 (10:19-20),才能夠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祈求。以利亞在禱告之前,請人往祭壇上倒水,直到祭壇與犧牲與木柴都完全溼透了,才開始禱告 (王上18:33-35)。當我們到神的面前禱告,也需像以利亞一樣,有完全相信的心。以利亞在耶和華指定獻晚祭的時間才上前禱告 (王上18:36)。以利亞完全遵照耶和華的話語來禱告。所以,我們向神禱告,也當遵行神的話語。當耶和華從天上降下大火,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裡的水時 (王上18:38),以色列民的心即完全轉回歸向耶和華。以利亞要求以色列人,要把偶像崇拜完全清除乾淨。這是先知以利亞在大眾面前公開的禱告。
然後,先知以利亞便退到迦密山頂,屈身在地,臉伏兩膝之間,迫切為了降雨向耶和華私下禱告。(王上18:42) 他一面迫切禱告,一面請僕人到山頂向海觀看,如此有七次之久。我們看到的是,先知以利亞堅持不放棄的等候禱告。以利亞一直禱告到僕人看見海邊升起一片掌心大小的烏雲,他就請僕人立刻去警告亞哈王快驅車前往耶斯列,以免被大雨所攔阻。(王上18:44) 先知以利亞一看到神應許的記號,就立刻完全相信,並且向亞哈王宣告。我們也一定要等到神顯明他的旨意,才能宣告神的作為。
但願我們每位兄姐,都能夠學習先知以利亞公開禱告與私下禱告的榜樣。好讓我們能夠幫助人回轉歸向神。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智慧的婦人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有個弟兄被修道院院長差遣出門辦事,他到了一個水泉旁,發現有位婦人正在洗濯衣物。一時衝動,這個弟兄問婦人是否可以與他同眠?婦人回答:「要聽從你十分容易,但這樣會使你遭受極大的痛苦。」他問婦人:「怎麼會呢?」婦人回答:「犯了這罪之後,你的良心會擊打你,你若不是自暴自棄,就是得付出極大努力,才能回到你現在的狀態。因此,在你經歷那樣的傷害之前,平平安安地去吧。」他聽了婦人這麼說,馬上悔悟不已,感謝上帝和婦人的智慧。這個弟兄回到修道院院長那裡,告訴他所發生的事,院長也甚感驚奇。這個弟兄勸勉其他弟兄不要離開修道院,他自己終其一生也一直待在修道院裡,直到臨終那一刻,都不曾再踏出修道院一步。---選錄自『沙漠教父語錄』

「智慧」,何謂智慧,所羅門王曾如此訓誨:「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明智,智慧會使人延年益壽,你有智慧獲益的是你自己你拒絕智慧虧損的也是你自己。」(箴言九章10-12)

當我們看所羅門的這段話、再對照他的一年,這段話似乎是在說他自己,所羅門王的一生,論家世、論功績,可都是讓人讚頌的智慧君王。此外,還留下三本智慧書--箴言、傳道書和雅歌,其主旨皆是在訓勉世人要「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明智。」然,令人惋惜的是,所羅門王中年時用十三年的時間建立自己的宮殿,晚年時因人性的軟弱,沈迷享樂,在後宮竟然有一千多名嬪妃,其中多數為異國女子,這些異國公主將異國偶像帶進聖城,所羅門王還縱容她們祭拜偶像,以致得罪上主,所羅門王死後,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國,北國以色列歷時四十年被亞述帝國所滅,南國猶大歷時三百九十多年被巴比倫王國所滅,聖城被毀。

所羅門王為何從敬畏走到輕視上主的命令,誠如他在箴言中說:「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愚蠢的人輕視智慧。」當一個人開始不看重上主的話,而聽信自己的話時,即開始偏行己路。

然,誠如這位智慧的婦人,恰恰與所羅門王相反,她用上主賞賜給她的智慧,遵從上主的命令,讓一位瀕臨惡事邊緣的弟兄遠離邪惡趨近智慧。願我們的一生,行在上主語裡,一生一世不偏離,作個「智慧的人」。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祈禱靈修(二)泰澤靈修團體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泰澤祈禱主要的目的不是組織以泰澤為中心的運動。

而是,在參與「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一個階段之後,每個人受邀請在回家後,在自己的環境中活出他們已瞭解的福音,從而更加知道自己的內在生命,也使人意識到在自己的生活環境裡可以實踐的關懷行動。

「為什麼要弄個『泰澤祈禱』?『和平樂活祈禱』不可以嗎?」

有兄姐如此問「為什麼一定要用泰澤?」,本週讓我們來認識關於「泰澤祈禱的精神」,以下整理摘要如下:

信心在人間之旅

泰澤承擔「信心在人間朝聖旅程」,其目地並不是要發起一項以泰澤為中心的運動,而是希望邀請年輕人按自己的處境,以和平的朝聖者、教會間修和、信任的締造者自許。他呼籲年輕人積極參與社區、鄉鎮、和堂區中的活動,與其它年紀的男女老少合作無間。每個人都被邀在回家後,在自己的處境活出他們已瞭解的一切,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內在生命,也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同樣尋求真正重要事物的人是彼此聯繫的。

1986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自許為朝聖者,說道:「人路過泰澤,就如同走近了水泉」。為了支持這個朝聖之旅,羅哲弟兄每年都會寫封信,這封信經人譯成三十國文字,供作下一年度全年默想的基礎。

由於關心人權受尊重的情形,羅哲弟兄有時也審慎地介入各地的衝突地區,居間協調。他也以年輕人的名義,公開呼籲和平。為強調這些呼籲的象徵性質,他身邊伴隨著一群來自各大洲的孩童,藉以顯示他所作所為,並非發乎一位老者的個人立場,而是為下一代備受威脅的未來著想。

1974年,羅哲弟兄在倫敦獲頒敦普雷頓獎 (the Templeton Prize),羅哲利用那筆獎金資助其他洲的貧苦青年參與聚會。同一年,他又獲頒德國和平獎。1988年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和平教育獎。1989年,更因他對歐洲建設的特殊貢獻,而獲得「國際卡斯雷普獎」(Karlspreis)

就這樣,泰澤不斷尋找鼓舞人心的舉措與象徵,俾使植根於人類大家庭的教會得以超越當前困境,重覓新機,並成為「修和、分享、簡樸」的淨土。

共融的比喻

          在分裂的基督徒和相互隔離的種族間,泰澤是修和的標記,它想成為『共融的比喻』,一塊人們每天活出修和的地方。

          基督徒的修和,雖是泰澤使命的核心,卻並非它本身的目標。這是為了使基督徒成為推動世界和平、促進人類修和,重建人間信心的酵母。

多年來,前來泰澤的訪者不斷增加。1950年末,成千上萬有心於尋找生命意義的年輕人,紛紛往訪泰澤參與為期一週的聚會,一起祈禱和反省。嚐試探索信仰和使命、內在生命與團結關懷之間的關連。

1962年以來,團體派遣弟兄和年輕人悄悄地往來泰澤與東歐各國之間,為了接近那些被自己國家邊境封閉的人們。如今圍牆已倒塌,往來東西方的交通往來無阻,與東正教的基督徒的交往有增無減。

1966以來,一個於七世紀前創立的國際性天主教聖安德肋女修會的修女們遷來附近的村莊居住,如今她們負起部份接待來訪的人的任務,有時也得到其他修道團體的修女協助。多年之後,幾位波蘭的聖烏蘇拉修女也來負起接待青年訪者的任務。

          教會領袖也到訪泰澤。團體曾經歡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蒞臨,接待過三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多位東正教都主教,十四位瑞典信義宗主教,以及世界各地無數牧師、神父等。 

    在泰澤一代代的訪客不但對祈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對教會有了更具普世性的視野,同時也對人權產生關懷,對異國人士產生信任,對國際間的事務和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和平共融,則關切更殷勤。泰澤的聚會內容

          從初春至深秋的每一週,來自各大洲的青年陸續抵達泰澤山丘上。他們來自七十五個國家、超過五千人參與並共同尋找生命的意義。藉著走到信任上主這活泉,他們展開內心的朝聖旅程,建立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關係。他們回家後,這個激動人心的經歷繼續下去。他們透過關注深化內修生活,並準備肩負起令世界更適合人類居住的責任,從而體現這個經歷。

在聚會期間,所有訪客每日三次在「修和堂」參加共融祈禱,一起以歌詠和靜默朝拜上主。「泰澤祈禱歌詠」韻味獨到,其歌詞以多國文字寫成,簡單易解;其旋律一再重覆,藉以表達一個基本實相。與會者涵詠其間,很快便能心領神會,並於不知不覺間受到潛移默化。晚間祈禱之後,泰澤弟兄留在修和堂中,會悟有心發問或商談私人問題的訪客。

          早上有團體的修士講解聖經導言,然後是反省和討論的時間;參加者也協助實際的工作。參加者也可選擇以靜默的方式度過這一週,讓福音光照生命的更深處。

在下午,設有多個小組,討論特定的題目,讓參與者把信仰的活泉與當代社會多元的現實聯繫起來:「寬恕是否可能呢?」「全球化的挑戰,」「我們如何回應上主的召喚?」「我們所想的歐洲是怎麽樣的?」…也有關於藝術和音樂的題目。

一方面在祈禱與個人反省之中體會與主共融,另一方面體驗人與人之間的共融與團結。在泰澤的一週正好實現這兩種經驗是息息相關的。

每星期五晚上,將十字架聖像置於教堂中央;眾人圍繞於十字架四周,默默祈禱,將自己和他人的心頭重荷交託給上帝,並參與基督的受難與復活;面臨考驗的人,基督長相左右。每星期六晚上的祈禱,猶如復活之光的慶典;這是羅哲弟兄從莫斯科帶回來的這樣一種儀式。

在開放與聆聽的氣氛裏跟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會面,參與者發現能够在多元的文化與基督徒傳統中開闢通向合一的道路。這提供穩固的基礎,讓人在深受分裂、暴力與孤立傷害的世界,成爲信心與和平的締造者。

分享:

在歐洲,泰澤祈禱的確想要帶起這世代的年輕人回轉向神,活出基督活潑的生命與共融的生活;因此,三十歲以下的青年到泰澤祈禱生活都是免費,只要準備機票錢就可以背起行囊前往。對於我們在主面前,無論年紀大小又豈不是「小子們」,願我們以一顆年輕的心就近神,學習修和共融之心,也讓我們在認識泰澤祈禱靈修方式中,找到一條我們與主親近的神聖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