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家庭 (Family)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10.26
作者:蔡茂堂 牧師

聖經非常重視家庭。根據創世記第一章27-28節的記載,上帝親自創造男女兩性,並且祝福他們的婚姻與家庭。舊約的耶和華也將以色列民視為他的家庭而加以保護 (亞9:8)。到了新約,主耶穌把所有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都視為他的家人(太12:50)。保羅則直截了當的說,教會就是上帝的家 (提前3:15)。

從創造的角度來說,所有的人類都來自於上帝的創造,可以說都是上帝所創造的子女。上帝是我們共同的天父,全世界的人類都是屬於一個大家庭,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人類犯罪之前,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享受與上帝和諧的關係以及兩人間相親相愛的關係,這可以說是最理想家庭的寫照。

亞當夏娃的背逆與墮落帶來被逐出伊甸園的後果。人類不僅喪失了與上帝之間的和諧關係,家庭中的夫婦關係也從兩人成為一體的親密關係轉變為轄制與戀慕的權力鬥爭。第一對兄弟之間的關係也從互相愛護轉變為憤怒傷害。罪惡深深的侵入破壞上帝所祝福的美滿家庭關係。

上帝要恢復起初創造人類時所祝福給人類的家庭幸福關係,就從揀選亞伯拉罕一個家庭開始。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靠順服,重新建立了人類與上帝間之親密關係。人類的家庭關係也逐漸的被重建。但是,我們從聖經中所記載的舊約家庭關係中,還很清楚的看出舊約家庭中的夫妻與親子關係,一直都被籠罩於伊甸園墮落所帶來的扭曲陰影之下。這個陰影最明顯的就是父權主義 (paternalism)。

到了新約時代,主耶穌的降生帶來家庭關係更新的盼望。主耶穌的教導直接挑戰當代的父權主義思維。主耶穌說: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也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師尊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尊,就是基督。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 (太23:8-11)。保羅在加拉太書三章宣告了基督教大憲章: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加3:27-28)。在基督裡,所有因為人類墮落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種族、社會、與性別所造成的歧視與壓制都被十字架的大愛所消滅了。所有歧視與壓制所產生傷害而造成隔斷的牆也都被拆毀了 (弗2:14)。十字架饒恕的愛成就了家庭關係中的和睦。

保羅勸告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弗6:1-4)。舊約中父親對子女的絕對權威關係轉變為在主裡的相對親愛關係。

到了啟示錄二十一章,使徒約翰看見一個新天新地,聖城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還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啟21:3)。上帝又恢復了起初創造人類時所祝福的美滿幸福家庭關係。

上帝的心意是要作我們的天父,和我們有親密的父子關係,也要我們彼此之間能夠建立相親相愛的手足關係。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家庭都能夠讓主耶穌基督十字架的大愛來轉變我們彼此的關係,也願我們和平教會能夠成為“屬神小家庭所組成愛的大家庭” ( A big family of love formed by the families of God).

在第三世紀時的古教父特土良 (Tertullian) 所著的一本書中提到,當時的外邦人對於基督徒間的彼此相愛印象非常深刻,他們如此稱呼基督徒:看哪!他們多麼彼此相愛! (See, how they love one another.) 但願這句話也能成為別人對和平教會的稱讚。願榮耀歸給上帝。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軟弱 (Weak)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10.19
作者:蔡茂堂 牧師

軟弱 (Weak) 是一般人不願意承認或接受的特質。大家都喜歡扮演強壯的角色。

德國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曾經寫一篇論文“論道德譜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在該篇論文中,尼采主張,人類可以分為兩種道德,主人道德 (Master Morality) 與奴隸道德 (Slave morality)。

所謂主人道德是指強者 (the strong) 的道德,主張強壯即是美德,強者根據自己的偏好(ego preference) 來決定是非,依照成果 (consequence) 的勝敗來判定英雄。強者為王、弱者為奴是讓人類可以不斷追求進步的推動力。荷馬史詩伊利亞德 (Iliad) 和奧德賽 (Odyssey) 所描述古希臘羅馬高尚的英雄 (noble hero) 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強者的主人道德。

根據尼采的說法,奴隸道德是弱者對強者主人道德的反動。弱者主張,我們不能以結果的成敗來定是非,而是須要考量行為的動機 (motivation)。得勝者對失敗者的壓迫是不道德的。強者幫助弱者使兩者之落差減少才是良善,謙虛是美德。這是由耶穌基督所倡導的強者要對弱者顯出慈悲憐憫的心來幫助弱者。民主精神所強調的平等也是奴隸道德的結果。尼采認為,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基督教宣揚奴隸道德,成功的打敗了西方傳統文化的主人道德,造成西方文明的墮落,英雄被污名化,主人被奴隸化,人類進步的動力被瓦解。

一生鼓吹主人道德強者哲學的尼采在他人生的晚年不幸感染到神經梅毒,造成精神錯亂以及劇烈的頭痛,只好從大學教授教職提早退休,晚年的尼采成為一位軟弱的弱者,完全倚賴他母親與姊妹慈悲憐憫的照顧來終其一生。

舊約聖經中的耶和華是一位憐憫幫助軟弱者的上帝。耶和華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奴役 (出20:2),走過看似絕望的紅海 (出14:29),渡過四十年的曠野漂流 (申2:7),進入迦南流奶與蜜之應許地 (利20:24)。耶和華也吩咐以色列人,要有憐憫的心,在收成的時候不可收割盡淨,要留下田角莊稼與樹上餘果,好讓民中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城內寄居的異鄉客以及無依無靠的孤兒寡婦等貧苦軟弱者可以得著生活所欠缺的食物 (申24:19-21)。

新約聖經中的耶穌基督在出來宣揚天國福音的時候,引用以賽亞書的預言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路4:18-19)。耶穌自己在三年半的傳道生涯中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太9:35-36)。

主耶穌甚至採用我們是否有慈悲憐憫的心腸去幫助各種軟弱的人來作為末日審判的依據 (太25:31-46)。主耶穌自己接納那些軟弱的人作為他的弟兄,並且認同這些軟弱的人。主耶穌說,這些幫助軟弱者的事你既然做在我一個最小弟兄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

使徒保羅除了延續主耶穌的教導,鼓勵初代的教會要扶助軟弱的人 (帖前5:14),保羅自己也用雙手努力工作,除了可以支持自己與同工的生活所需之外,還有餘力可以扶助軟弱的人(徒20:34-35)。保羅對於軟弱,還有一個很寶貴的個人信仰經歷。保羅在有了三層天的奇妙經歷之後,卻發現他的身體有一根刺,這根刺成為保羅的軟弱。他三次迫切的求神醫治他,卻沒有得到上帝正面的回應。上帝給予保羅的回應卻是要給予保羅夠用的恩典。保羅從此就學會了一個寶貴的屬靈功課,就是我們的軟弱也可以成為上帝的恩典,保護我們免於驕傲,並且讓我們更專心倚靠上帝的恩典 (林前12:1-10)。這是在軟弱中因為全心依靠神而得到的剛強。

雅各在雅博渡口與神的使者摔角中受傷瘸腿,讓雅各更緊緊的用雙手抓住神而成為以色列 (創32:24-31)。大衛王在犯罪被先知拿單指責之後,在神面前認罪悔改而更謙卑的仰望神的恩典。他那憂傷痛悔的心被神悅納而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詩51)。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現今的時代-誰是你的鄰人!」 -- 何淑珍

寫作於2008.10.12
作者:何淑珍牧師

耶穌在世講了許多故事與比喻,也親自立了榜樣,要我們照著做,例如: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前給門徒洗腳,祂說:「我剛才”替”你們做的,你們明白嗎?」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你們若能夠實行是多麼的有福啊!」。

耶穌以愛道成肉身,降卑自己,來到世上為要「代替」人的罪,自己在世時又「替」我們立了許多榜樣,醫病、趕鬼、與婦人交談、使貧窮者得到福音,祂將自己「與需要者認同」,祂立了榜樣給我們,就是要我們也能照著祂「替」我們做的去行。去做僕人,去服侍。

然而2000年前的社會處境與我們現在的處境已有許多的不同,被幫助者的需要也有很大的差異性,所以教會必需時時察覺處境的變化和「鄰人」的需要,進而在宣道的模式上有所改變,相同的是我們必須繼續與受壓迫者、邊緣化的邊緣人等弱勢族群站在一起。

因此我們要不斷的檢視我們普世宣道事工的走向,敏銳看見我們「鄰人」的需要,甚至以他們所能接受的方式行動。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不同的處境與不同的社會問題,因此宣道的行動必須要有多元化的思維。例如老人問題、上班族問題、青少年問題、環保問題及家庭問題,這些人的需要就是我們「鄰人」的需要。

上帝已經參與在我們的處境及文化,今日普世教會與基督徒面對宣講上帝的福音,無法避免的課題就是要「愛鄰人」的挑戰。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貧窮 (Poverty) -- 蔡茂堂

寫作於20081012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基督教從設立開始就很關心窮人 (the poor)。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 (liberation theology) 對於如何解決貧窮的議題做了很廣泛與深入的探討。他們的結論是聖經中對於窮人有特別偏愛的重視 (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他們主張,基督徒應該盡全力防止貧窮的產生 (prevention),但是在無法完全避免的情況之下,基督徒則應該盡力去減輕貧窮 (alleviation)。這是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EKD (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Evangelical Church of Germany) 德國福音教會設立一個諮詢委員會來討論如何處理德國貧窮的議題。他們主張,貧窮必須與富裕一起討論,德國的貧窮也必須與全球的貧窮一起探討。傳統上對於貧窮之處理可以分為兩大類:分配性公義 (distributive justice) 以及增能性公義 (enabling justice)。前者是共產主義所強調的社會公義,後者是資本主義所強調的公義。前者主張社會物質資源應該按照各人的需要來分配給各人。後者主張社會應該給予每個人相同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與機會,然後照每個人努力的結果與對社會的貢獻來分配報償。前者可能造成人人等待政府分配物質而不努力工作與付出的依賴性社會福利國家 (dependent social welfare state),後者則會造成人人惡性競爭、弱肉強食的貧富不均兩極化資本主義國家(polarized capitalism state)。德國福音教會主張,我們必須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尋找出一個適當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被稱為參與性公義(participatory justice)。

非志願性貧窮(involuntary poverty)造成貧窮者被排除而無法參與社會 (exclusion from participation) 的生產或消費。志願性貧窮 (voluntary poverty) 則是自願放棄奢華浪費的生活型態,而採取過簡樸生活型態,如此既可以親身體會非志願貧窮者之生活經驗而產生認同團結 (identification solidarity),並且還可以將所節省下來的資源拿來幫助那些非志願貧窮者使其脫離貧窮的苦難與困境。這種幫助應該在幫助貧窮者獲得基本生存所必須之物質之後,優先考慮增加貧窮者從事生產的能力與意願。一般是透過教育與訓練的過程。

舊約聖經一貫強調上帝特別照顧貧窮者。申命記很清楚的告訴以色列民,耶和華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 (申10:18-19)。利未記則教導以色列民,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 (利25:35)。在以色列歷史中,耶和華常常差遣先知,勇敢的向以色列民提出勸告,真正的虔誠與禁食,必須配合在實際生活中,鬆開兇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還要把餅分給飢餓的人,將漂流的窮人接到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如此,他們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他們也會得到耶和華的醫治。他們的公義必在他們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他們的後盾 (賽58:6-8)。

耶穌出來傳道時,在會堂中引用舊約以賽亞書61章1-2節來描述自己的使命,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作: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雅各書清楚的提到,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1:27)。

今天我們看到耶穌在世上所講的最後一個比喻,就是山羊與綿羊的比喻。耶穌很清楚的自我認同那些貧窮到饑寒交迫,流浪街頭的人。我們如何對待這些貧窮人將會決定我們在最後審判的時刻,是會被主耶穌基督歸類到享受永生的綿羊或是忍受永刑的山羊群中。但願我們對主耶穌的信心,可以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對於我們周遭貧窮人的愛心,並且採取適當的實際方法來認同並幫助這些貧窮人,也就是主耶穌弟兄中至微小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