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馬可福音第四章30-32節

何淑珍牧師

馬可福音第四章30-32這三節經文中,提醒了我們三個重要的事:

一、有關上帝國的事

馬可福音的作者很喜歡用「上帝的國」來闡明耶穌在世時傳講的信息,馬可第一章就描述,耶穌出來宣傳上帝國的福音,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一:14-15)

作者認為上帝國與好消息以及耶穌的來臨是相聯的,因著耶穌的降臨,上帝國的臨近,耶穌要求人當以悔改和信心回應福音。耶穌認為要承受上帝國的人要像小孩,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另外,耶穌在解釋天國時,是有特定的對象,因上帝對當時的人們還未能了解天國的奧秘,因此祂對「跟隨祂的人和十二門徒」解釋祂用比喻的原因時就說:「上帝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四:10-12)上帝國是屬乎啟示的,且只臨到像小孩子般全心信靠的人。耶穌再繼續說:上帝國像「一粒芥菜種」,開始時似乎很渺小,但暗中生長後是無比的大,甚至可供天上各種飛鳥住宿。(四:26-29)

二、學習信心的功課

耶穌在比喻中曾屢次提到你們的信心要像芥菜種子,當我們要學習如何用信心跟隨主。耶穌要求人們必須離棄罪惡,信靠基督,聖經中告訴我們信心與醫治的神蹟是相關聯的,當耶穌完成了醫治以後,說:「你的信心救了你」(五:34;十:52)。耶穌醫治癱子時,是回應那些把他抬來的朋友所表現出來的信心。(二:5)另外耶穌也用一句恢復信心的話去鼓勵睚魯:「不要怕,只要信」(五:36)。耶穌治好被鬼附著的孩子,與孩子的父親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談話,耶穌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孩子的父親立即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九:23)這醫治向我們表明,耶穌接納小小的信心,從此也可看出,耶穌尋找卑微的人、能信靠祂的人,即使他們的信心很微小。祂在世幫助窮苦、卑微、社會邊緣人,耶穌雖是神的兒子,但祂所行的路徑是卑微的路徑,如果要跟從祂,我們必須從祂服侍卑微的人中看到祂的榮耀,我們若羨慕這樣的榮耀,我們必須也要與祂走同樣的路。

三、一粒芥菜種子滿載希望

「在最困難的時候,你能不能把自己放下,相信希望?」
這句話是《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的作者在他另一本書的標題。

米奇‧艾爾邦歷經八年探索,深入兩個人物的生命,重新拾起被拋棄已久的自己,最後他得到了一個關於「希望」的領悟。

這兩個人物的生命共同點都是有信仰的人,一位是猶太拉比,已經八十二歲,他邀請作者為他寫「祭文」,作者即開始走訪拉比的故鄉,而認識了另一位在人生下半場才接受基督教洗禮的的黑人牧師,他如何依靠信仰度過艱難的每一日。

米奇發現當你相信上帝的力量,你將會體會真實的安慰。當作者重新再認識「希望」的力量後,他說:「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存在的那一株具有神性的火苗。」同理,神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撒下一粒芥菜種子,這粒種子正在我們心中成長。因此,只要我們願意以愛當土,培育它,用信心當水,澆灌它,用盼望當陽光,給予力量,如此,這小小的信心種子能成為大樹,可讓那微小的厝邊來住,宿在這大樹蔭下。願我們都能成為神手中的芥菜種子。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以斯拉與尼希米

以斯拉與尼希米(Ezra and Nehemiah)
蔡茂堂牧師

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記載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故鄉,重建耶路撒冷城與聖殿的故事。猶太人的聖經將此兩卷書合併為一卷,稱為以斯拉記。這段歷史可以分為兩段。前段在538-516BC年間,是由政治領袖所羅巴伯(Zerubbabel)以及大祭司約書亞(Jeshua) 所帶領的一批人,歸回錫安,重建聖殿。後段在458-432BC年間,由文士祭司以斯拉於458BC帶領第二批猶太人返鄉,省長尼希米則是於445年帶領第三批猶太人返鄉,他們兩位努力從事於猶太宗教之復興運動。

以斯拉與尼希米都是敬畏上帝的宗教改革領袖。兩個人都得到波斯國王的親自授權返國。但是這兩位宗教改革領袖的領導風格卻是相當的不同。以斯拉有很顯赫的身世,他是大祭司亞倫的正傳後裔 (拉7:1-5),還得到亞達薛西王欽命而擁有統治猶太地的絕對權力 (拉7:11-26)。但是,以斯拉卻立刻招募一大群人與他一起返鄉,並且清楚寫下他們的名單 (拉8:1-15)。以斯拉發現這些人的名單當中缺乏利未人,他立刻請一群有名有姓的領袖,去找尋並邀請利未人與尼提寧人,好一起返鄉參與聖殿禮儀的重建 (拉8:16-20)。

以斯拉從一開始,就努力進行團隊帶領的事工,並且肯定同工們的功勞與貢獻。以斯拉選立十二位祭司長,和他一起共同負責將聖殿金銀器皿運回耶路撒冷的重要事工(拉8:24-30),從這十二位祭司長當中,第二階段宗教改革運動中重要的領袖之一。

尼希米任職於亞達薛西王宮中之酒政要職。他也得到亞達薛西王的欽令,得以返鄉投入重建城牆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但是,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尼希米一個人的獨腳戲。如果尼希米是帶領一群人一起返鄉,則他們的姓名與人數完全沒有被記載在尼希米記之中。

以斯拉與尼希米都是用心禱告的領袖。以斯拉在出發之前在亞哈瓦河邊召開禁食禱告會,祈求上帝保守他們一路平安。先是以斯拉曾經請求國王派遣軍隊保護他們,但是在禁食禱告會中,覺得這樣做並不是很好的見證。於是後來就婉拒軍隊的沿途保護措施,只有仰望上帝的帶領與保守,而平安的抵達故鄉 (拉8:21-23)。尼希米在聽到來自故鄉的弟兄哈拿尼,分享故鄉受辱遭難的情況時,他感同身受,自己坐下哭泣、禁食禱告,一直到讓國王發現他臉色不對,探詢他時,才向國王提出想要返鄉重建的請求。尼希米則是接受軍長與馬兵的一路護送,直到返回耶路撒冷 (尼1:1-5; 2:1-9)。在這裡我們也看出以斯拉與尼希米是不同類型的領袖。

以斯拉比較偏向團隊參與,並且對於屬靈的情況似乎比較有敏銳的感覺。尼希米比較習慣於單打獨鬥,而且善於運用手邊的權勢運作。當以斯拉與尼希米有機會配搭事奉時,我們看到以斯拉被人民邀請前來教導律法書,但是以斯拉立刻組成一個教師團隊,一起配搭教導的事工 (尼8:1-8)。

當以斯拉發現猶太人與異族通婚,帶來信仰危機時,他的反應是自責悲泣,撕裂衣服,拔自己的頭髮與鬍鬚,跪下認罪禱告,引起一群人圍觀,並且感動這群圍觀者,也一起流淚禱告,甚至成了認罪悔改大會 (拉9:1-5; 10:1)。以斯拉等待群眾提出如何處理此狀況的建議之後,才同意去進行 (拉10:2-7)。以斯拉採取的是反求諸己,並且讓會眾有參與提出解決困難問題之方法,如此由下而上的處理方法,很容易得到群眾的熱心支持與投入。

當尼希米發現猶太人與異族通婚的相同問題時,他的處理方式則是 “斥責他們,咒詛他們,打了他們幾個人,拔下他們的頭髮,叫他們指著神起誓,必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外邦人的兒子,也不為自己和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尼13:25) 尼希米又引用所羅門王的前車之鑑來說服群眾,並且將與異族通婚的祭司後代趨逐出境的強硬高壓手段 (尼13:26-31)。尼希米採用的是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尼希米在經過十二年的宗教改革努力之後,就返國述職。我們看到當尼希米經過一段時間再重返耶路撒冷時,就很驚訝的發現,他過去十二年的宗教革新努力,幾乎完全崩潰,從祭司到會眾,都背棄了他們所曾經發咒起誓簽名許願的盟誓。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讓會眾能夠投入參與的宗教改革運動,才比較有可能深入民心,持續下去。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成聖 (Sanctification)

成聖 (Sanctification)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在城牆硬體工程重建完工之後,開始進行更困難的人民信仰的軟體重建工程。他邀請文士以斯拉,在城門口寬闊處舉行公開研經大會,並且照所唸的經文內容舉行住棚節慶典,在八日慶典之後,民眾發現自己的生活言行並沒有遵照聖經的律例典章,因而舉行禁食禱告會,在會中大家重新向耶和華許下盟誓之約。盟誓之約的內容包括:謹守遵行耶和華我們主的一切誡命、典章、律例;不會讓子女與周遭異教信仰之人民通婚;謹守安息日為聖日,絕對不會在安息日經商謀利;大家有計畫的捐獻,以支持聖殿敬拜以及神職人員生活之所須。
尼希米另外還設法安排讓足夠的人數,遷入居住在剛建好城牆,卻人丁稀少的耶路撒冷城,安排讓他的弟兄哈拿尼和營樓的宰官哈拿尼雅管理耶路撒冷。尼希米與以斯拉還帶領全體祭司、利未人、詩班、樂團、以及民眾,分成兩隊,繞行城牆一週之後,兩隊人馬集合在聖殿舉行城牆重建完工落成感恩慶典。

尼希米在完成上述這些硬體與軟體的重建,大約十二年之後就啟程返回波斯王宮,繼續擔任亞達薛西王酒政的官職。經過一段時間後,尼希米從他的官職退休,返回耶路撒冷,查看他花了十二年之久所重建的耶路撒冷城牆以及猶太人的信仰生活情況。

結果讓他大吃一驚,硬體的城牆還是完好挺立在那裡,但是所有軟體的重建,猶太人的信仰生活卻是敗壞得一塌糊塗,讓尼希米看了萬分痛心。

很明顯的,哈拿尼與哈拿尼亞並沒有辦法保持由尼希米與以斯拉所發起的靈命復興運動的成果。就像摩西辛辛苦苦的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在曠野漂泊流浪。在西乃山上,耶和華親自與以色列人立下盟誓。然後,耶和華呼召摩西登上西乃山頂,要將十誡以及如何建造會幕的藍圖親自交給摩西。摩西還特別交待亞倫與戶珥,在他到山頂這段空檔時段,要好好照顧以色列人。那裡知道,摩西才離開四十天,以色列人已經逼迫亞倫,為他們鑄了金牛犢。百姓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摩西下山,看到這種情景,也是痛心疾首,立刻要求以色列民眾表明態度,是要專一敬拜耶和華,還是要敬拜金牛犢。摩西除了立刻將金牛犢焚燒磨粉之外,還讓利未人殺死約三千名敬拜金牛犢的以色列人。與摩西相比,尼希米要處理的是以色列人背棄與耶和華所立盟誓的四大內容:安排敵人入住聖殿、停止供應神職人員、在安息日經商圖利、容讓子女異教通婚。為了有效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尼希米也採取了相當激烈的手段。他把多比雅的傢俱拋出聖殿房子、安排可靠人員處理神職人員待遇分配、設立安全警衛管理城門出入、對於與異教徒通婚者尼希米甚至動手打人,還拔人頭髮,逼他們起重誓。

尼希米所採用的激烈手段,就像主耶穌看到猶太人在聖殿中經商圖利時,也是採取很激烈的手段來處理。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約2:15)有神學家把採取激烈的手段來順服上帝的律法的行為稱為 “暴力的順服”(violent obedience)。

主耶穌對於那些會導致我們掉入地獄與神永遠隔離的罪惡,也採用非常激烈的手段來處理。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約2:15) 有神學家把採取激烈的手段來順服上帝的律法的行為稱為“暴力的順服”(violent obedience)。

主耶穌對於那些會導致我們掉入地獄與神永遠隔離的罪惡,也採用非常激烈的手段來處理。主耶穌說: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太5:29-30)保羅勸告羅馬教會的會眾說,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8:13)保羅也勸歌羅西教會說,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西3:5)

親愛的兄姐,成聖的道路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康莊大道,而是一條崎嶇難行的小路。主耶穌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 或許我們對於攔阻我們成聖的罪惡太過於溫柔寬容了,以致於我們在成聖的過程中,常常陷入與尼希米時代猶太人一樣的失敗。

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同被建造(Built Together)

同被建造(Built Together)
蔡茂堂牧師

和平教會在1949年1月成立〝建堂籌備委員會〞,會友同心奉獻舊台幣十二億元,才完成禮拜堂的建造,於1951年3月29日舉行落成獻堂禮拜。大約六十年後,我們也決定,要重建一座新的禮拜堂,好繼續在青田社區做主的見證,傳揚天國福音,拓展上帝國度,榮耀天父聖名。

當我們在同心建造教堂時,主讓我想到建造教堂的硬體本身,應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建造一座更大、更完善的教堂的目的,是要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在這座新的教堂裡面,聽見福音的信息、接受聖靈感動、悔改信靠基督、靈命得到造就、生命經歷更新、成為主的見證。這樣一群人在這座新的教堂中活動,同被建造成為基督的教會。

希伯來書3章4節說,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神。上帝是萬物的建造者。在創造宇宙萬物的時候,上帝用口中說出的話語,從一無所有當中,創造了萬物,並且從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當中,創造出光明生命與秩序。在全世界都陷入罪惡敗壞的情況之下,上帝建造了挪亞敬虔的家庭,藉著方舟渡過了大洪水的審判。當全世界同心聚集在示拿平原,企圖建造一座塔頂通天的巴別城時,上帝親自下來,變亂他們的口音,攔阻了這個叛逆。上帝從迦勒底的吾珥呼召亞伯拉罕,帶領他離開本地、本族、與父家,讓他帶領全家族在迦南地四處飄蕩、在應許地居住帳棚,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10)

上帝使用異鄉客旅的經歷來建造亞伯拉罕與上帝之間的尋求與賞賜的互動關係(來11:6),讓亞伯拉罕被建造成為信心之父。

亞伯拉罕的兒媳利百加肚子裡懷有雙胞胎時,上帝就揀選了老二雅各 (羅9:10-02),這位老二雅各的個性比老大以掃還要工於心計、詭詐欺騙,上帝就通過雅各與母舅拉班之間爾虞我詐的互動 (創29-31),以及在雅博渡口毗努伊勒與神的摔跤時的大腿窩扭傷的經歷 (創32),建造了雅各的信仰,讓他從依靠自己的小聰明的雅各,改變成為只能緊緊抓住神的以色列。上帝又讓他經歷了被他十個兒子同心欺騙而以為約瑟已經在曠野遇難,一直到年老髮白,遭遇饑荒而下埃及糴糧時,才真相大白 (創46)。雅各經歷一生的顛沛流離、挫折失敗,他親身體會上帝是一生牧養他的神,雅各屬靈的生命被上帝建造,在臨終時坐在床頭、扶著杖頭、敬拜上帝 (創47:31)。當以色列人在埃及地淪為法老王的奴隸時,上帝在何烈山焚而不燬的荊棘中揀選了摩西,差遣不太情願的摩西,讓他與法老經歷十大神蹟的鬥法 (出7-12)、走過紅海的驚奇 (出14)、還有流浪曠野的經歷 (民14),建造了摩西,使摩西成為忠心的管家、超過眾人的謙和、與上帝可以面對面談話的親密朋友。

自從我們決定要重建教堂開始,上帝已經讓我們經歷了許多的挫折與困難,但是上帝並沒有將我們離棄或遺忘。我深深相信,在我們同心建造教堂的過程中,上帝也要經由許多的事件與經歷,來建造我們屬靈的生命以及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大家一起同心來建造上帝的教堂,也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接受上帝的建造,好讓我們能夠成為一家可以見證上帝信實與恩典的教會。

大衛不建聖殿的三個可能理由

大衛不建聖殿的三個可能理由
曾昭瑞牧師

讀過大衛生平的人都知道,大衛與上帝的關係非常好。也知道大衛是一個重視敬拜上帝的一位君王。大衛在他一切都得上帝祝福時,很自然地會想要為上帝建造一座聖殿來「回報」上帝。特別是大衛成功地將約櫃迎到耶路撒冷,然後他自己在耶路撒冷建築了一座宮殿(撒下五11;七1),卻沒有認真地建造一座聖殿去安置約櫃。對於這個問題,聖經的解釋是這樣(撒下七章):大衛是被先知傳來的神喻所阻止,於是決定不去建聖殿了。

一般而言,對於上帝不贊同大衛建殿的理由最主要是:大衛是打仗的王,流太多人的血,所以不適合建殿。上帝雖然阻止大衛建殿,但也應許他的兒子將要建造聖殿。不是大衛沒有能力或沒有時間,而是上帝不允許。對於上帝的不允許,歷代志上二十二5-9告訴我們,大衛想要為上帝建造殿,但是上帝說,他流了許多人的血,打了許多的仗。所以上帝不允許他來為上帝的名建造殿宇,只應許他的兒子所羅門,要為上帝的名建造殿宇。

另外一個我們不能忽略的原因是,撒母耳時代,約櫃似乎是被安置在示羅的一間永久的建築物中(撒上一9;三3)大衛雖然想要建殿,但是這似乎與先知所念念不忘的衝突,耶和華的崇拜在沙漠中起源的,長久以來約櫃就是放在隨時可以移動的會幕中,這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時所形成的敬拜文化。雖然今天的以色列人,已經由一個移居的民族,成為一個定居的國家。但是往昔這種在曠野敬拜的文化仍然潛藏在心中,因此有人感覺到木石所造的殿宇不適用於上帝的崇拜。

上帝自己說,祂乃是要在自己的子民中「支搭帳棚」。在許多的先知群中有這種想法,上帝是住帳棚的上帝,不是住殿宇的上帝。大衛提出建造聖殿的構想,今天我們來看或許覺得很正確,但是在當時對耶和華崇拜的文化是很大的衝擊,律法書的許多規定都是以會幕的架構寫成的,若是建造聖殿,等於是把會幕除去,對於由會幕改為永久性的建築物對以色列人的崇拜有何影響,是建殿之前不得不評估的。或許受到先知們不同意見的表達,大衛對於先知的這種意見十分的理解,也覺得自己應該順應這種感覺,於是建殿的事也這樣的擱置下來了。

另外一種理由,就是上帝不要大衛以為自己可以主導什麼,上帝是上帝,大衛是受造者。是上帝在幫大衛建造,不是大衛在幫上帝建造。上帝沒有否定大衛的動機,但是要他小心。因為人對上帝的敬拜若有一點點的偏差,就可能以自己取代上帝,將自己抬高到一個不適當的位置。這個不適當的位置,往往會帶給人毀滅性的災害。美麗的天使長是如此,亞當夏娃想像神一樣是如此。

從上帝對大衛的神諭,我們看見是上帝在掌權,使他安靜,大衛聽見了上帝的話,就安靜感恩,這是一個成熟信徒的記號,比我們為上帝獻上一大堆金銀財寶更重要。「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六6)我們順服上帝的旨意,比我們獻上財物祭祀更合神的心意。大衛在此所學習的功課,也是每位成熟基督徒所要學習的功課。

驚奇神學(Theology of Wonder)

驚奇神學(Theology of Wonder)
蔡茂堂牧師

上帝賞賜給每一個小孩子一種驚奇的本能(The instinct of wonder)。他們對於身邊的每一個事物,都會睜大眼睛,充滿驚喜,讚嘆神奇,探索學習。但是,當我們逐漸成長,我們的知識與經驗(knowledge and experience)逐漸累積,我們也開始追求掌控與效率 (control and efficacy),我們對於周遭事物的驚奇也逐漸的褪去。就像我們臉上的皮膚一樣,逐漸失去了彈性,而留下了歲月的皺紋痕跡。

驚奇(Wonder)是一種混合的情感,包含著敬畏(reverence)、害怕(fear)、讚嘆 (marvel)、驚愕(amazement)。當我們站立在大峽谷 (Grand Canyon)面前,眼中看到這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象;或是在海邊聽見大海嘯(Tsunami)的浪濤洶湧;或是進入羅馬西斯汀大教堂(Sistine chapel)裡面,抬頭觀賞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雄偉美麗的壁畫;或是坐在國家音樂廳,聆聽交響樂團與詩班所表演出來的彌賽亞(Messiah)震撼心弦的樂章,我們內心的深處,就可能會浮現這種驚奇的感覺,這是人類靈魂深處的顫動。

詩篇139篇14節: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I praise you because I am fearfully and wonderfully made; your works are wonderful, I know that full well.)-詩篇8篇1節與3-4節: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 當我們對於我們的身體與心靈以及周遭的事物感到驚奇時,我們對於創造我們與萬物的上帝應該更為感到驚奇。因此,驚奇也是人類宗教經驗的重要來源。
猶太拉比神學哲學家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 1907-1972)主張,當我們真正去面對一朵花、一幅畫、或是一個人時,我們會感受到一切萬物都展現出上帝的照顧與關懷而感到驚奇,這種驚奇是對超然開放的態度(openness to transcendence),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中看到無限的意義(sense the immense significance in the ordinary)。驚奇是我們面對現實的奧秘與宏偉所產生的誠實反應(honest response to the grandeur and mystery of reality)。我們可以用理性去解決我們的疑問,但是驚奇是連問題都無法提出。

科學主義者(Scientism)相信,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瞭解與解釋,驚奇是原始無知的結果。生命失去了意義,生活成為慣例(routine),我們將現實制約成概念,把奧秘轉化為教條(we condition reality into concepts, and transform mystery into dogma.)。但是,現實超過資訊,生命高於概念(reality is more than information, and life is more than concepts.)。

聖誕節是一個充滿驚奇的季節(Season of Wonders),我們卻將神聖轉為世俗,奧秘變成神話,群體成為商業(sacred to secular, mystery to mythology, and commune to commerce.)。聖誕節的驚奇是數說不盡的。掌管宇宙萬物的全能主宰竟然成為完全依賴馬利亞的無助嬰孩;創造天地的造物主竟然降生成為被造的人;榮耀的上帝竟然出生於卑微的馬槽裡;無限的神竟然成為有限的人;造宇宙的主宰竟然找不到容身的所在;該撒亞古斯督的命令竟然成就了數百年前的預言。讓我們學習當代的牧羊人,從驚奇到追尋,從見證到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