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一起建造孩子好性情及好品格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對所有身為家長的人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們從小到大的性情、品格、學業、才藝、健康、人際關係、處事之道,這些都是每位家長所關心的。雖然,我們很容易找到許多如何幫助孩子課業、才藝、健康、人際關係的資源,但是關於如何用信仰培育孩子們的性情、品格,就相對的少了許多。


大部份的家長從孩子的兒童時期,即開始注重他們的學業、才藝,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卻驚覺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同時無法讓他們對信仰保持興趣,而驚覺孩子可能失去信仰、好品格。

在教會負責青年事工的我,必須關心從中南部北上台北讀書的大學青年,每一年的暑假總是會遇到一些家長,當他的孩子考上台大、師大之後固然滿心歡喜,卻也發覺孩子對信仰完全沒有興趣,家長很用心地希望孩子能夠穩定在台北聚會,希望孩子能夠建立信仰的生活,也希望孩子能夠在教會的關心下,有好的品格、言行。但是這些已經長大、有主見、不再受父母二十四小時看管的「準大人」們,往往是父母此刻再多的用心,也不易改變他們。對於這些心急的家長,我很想關心、協助,但是效果卻非常地不理想。當然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後,有不少人對於信仰再也提不起興趣,而這些家長真實地經歷到,眼看著孩子有好的課業、好才藝,但是卻失去了信仰、品格、性情的建造。如今,想要再建造孩子的這部分特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種慘痛的代價,往往令人後悔不已。

培育委會今年上半年,為了師資培訓,同時關心教會孩子們,特別舉辦了一場親職講座,希望透過這場講座,一起來幫助教會的家長、兒童、青少年輔導、主日學老師一起學習如何建造孩子們的好性情與好品格。我們特別邀請了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的兒童輔導及親職教育講師、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的特約輔導員,同時是新竹北門聖教會的周玉筍傳道與我們來分享「落實愛與公義的管教---建造好性情及好品格的孩子!」。要與各位家長、老師、輔導同工一起分享如何「愛與界線明確—建造孩子的屬靈生命」、「有效管教---建造孩子的屬靈生命」、「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建造高EQ孩子」,並提供現場的Q&A,讓家長能夠與講員針對教養孩子實際問題進行溝通問答,藉此來幫助大家能更實際有效地教養、輔導孩子們。周玉筍傳道經常受邀到各小學,協助老師、父母關懷孩子,她的分享生動、感人深刻,又實際有用,非常受到大家的歡迎,這次和平教會能邀請到她來,相信對每一位參加的兄姐會有很大的幫助。

若您有興趣參加,請記得把六月二日(六)上午9:30-下午3:30的時間空下來,為了方便家長參加,我們有準備孩童照顧的同工,幫助家長可以專心聽講座、並且有準備午餐。若您家中有十六歲以下孩子,這是一個非常適合您的講座哦。這次分享的地點是在華神六樓的禮拜堂,大家只要當天早上在現場報名參加就可以了。

再次地邀請各位家長、輔導,提醒您一起來關心我們的孩子,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一起來建造孩子的好性情與及好品格吧!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要判斷勿論斷(Judging Without Being Judgmental)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主耶穌啟示給被流放在拔摩島的老使徒約翰,要他親筆寫信給當代位於小亞細亞的七間教會。主耶穌在每封信中,對於每間教會所面對的挑戰,所活出美好的見證,以及所須要悔改的缺點,都很清楚的表達出來。每封信都用下面這句話來作為結尾。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由此我們知道,主耶穌要使徒約翰寫這七封書信的目的,不只是要給當代小亞細亞七間教會的門徒,更是要給歷世歷代全球各地的基督門徒中凡有耳的,都應當聽的寶貴信息與重要教導。

這七間教會當中,推雅推喇教會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教會裡面產生一位自稱為女先知很有教導恩賜的屬靈領袖,她提出有關宗教混雜主義 (religious syncretism) 的主張,甚至誤導了教會中的許多屬靈領袖。推雅推喇教會的基督徒,對於這位自稱女先知所主張的宗教混雜主義教導,有幾種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接受她的論點,在敬拜上帝的同時,也參與異教崇拜儀式;有些人更進一步的,把這位自稱女先知所主張的宗教混雜主義理論,拿來教導別人;只有少數基督徒,拒絕接受與跟從這位自稱女先知有關宗教混雜主義的教導。但是,推雅推喇教會是很有愛心且愛心不斷成長的教會,全教會的兄姐,對於這位自稱女先知所主張的宗教混雜主義教導,都採取尊重寬容 (respectful tolerance) 的態度。而這正是主耶穌基督對該教會最主要的批評與提醒。

在後現代的潮流中,寬容 (tolerance) 是最主要的美德。一般認為對於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應該採取互相尊重、彼此寬容的態度來彼此接納。不應該將自己所認同、相信的價值觀與道德觀視為絕對化 (absolutizing),而是應該視為相對化 (relativizing)。後現代的寬容主義唯一無法寬容的,是將自己絕對化的不寬容主義。 The postmodern tolerance can’t tolerate the intolerance of the absolutism.

保羅說,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林前13:9, 12) 因此,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絕對化。主耶穌也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太7:1) 所以,我們對於與我們相異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應該給與尊重與寬容的態度。但這卻也導致很多後現代的基督徒,把尊重與寬容的態度,詮釋成為各種價值觀與道德觀都具有相同的效度與信度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而放棄對於各種價值觀與道德觀之比較判斷與建設性批評 (comparative judgment and constructive critique)。如此反而將寬容主義絕對化 (absolutizing tolerance)。這也是推雅推喇教會的最主要缺點。

當上帝創造亞當與夏娃時,撒但以蛇的形像進入伊甸園,引誘亞當與夏娃,使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警告與吩咐,而是用自己的手去摘取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來喫,藉此來奪取與上帝同等的知識,也就是獨立判斷是非善惡的知識。這是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的鼻祖。從此人類就陷入徒然具有分別是非善惡的知識,卻缺乏行善拒惡的生命的窘境,常常會發出與保羅相同的嘆息──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7:18) 因此,上帝為了要拯救我們人類脫離這樣的窘境,就差遣主耶穌降世為人,活出完全順服上帝的生命。但我們不只有主耶穌作我們的榜樣,主耶穌說,你們是以外貌(原文作憑肉身)判斷人,我卻不判斷人。就是判斷人,我的判斷也是真的;因為不是我獨自在這裡,還有差我來的父與我同在。 (約8:15-16) 所以,主耶穌差遣聖靈保惠師到我們中間,幫助我們,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

因此,我們需要依靠聖靈的光照,先判斷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且對於各種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持續不斷進行彼此尊重寬容與互相建設批判的對話 (engaging in continuing mutual respectful tolerance and bilateral constructive critiquing dialogue)。如此,我們才不會陷入推雅推喇教會的錯誤與危險。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關於論斷他人的教導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選錄自《沙漠教父語錄》


與他人做比較,是努力使自己靈性卓越的人揮之不去的試探。本篇節錄了一些不要論斷他人的勸勉。

有一天,教父以撒去一個修道院,他看見有個弟兄犯錯,就責備他。當他回到沙漠,上帝的天使站在他的隱修小屋門口,說:「我不讓你進屋裡去。」但他堅持要進屋,就問天使:「這是怎麼回事?」天使回答:「上帝派我來問你,你想把剛才責備的犯錯弟兄丟到哪裡去?」教父以撒立刻悔改,說:「我犯罪了,求主赦免我。」天使對他說:「起來,上帝已赦免你了。但從現在起,你要謹慎自守,在上帝施行審判之前,不要論斷他人。」

勸勉I

教父馬卡流斯(Macarius)說:「若你責備他人,就是被憤怒牽著鼻子走,你只是在宣洩自己的激動;因此,不要失喪自己,以便使他人得救。」

勸勉Ⅱ

教父摩西說:「如果修士不在心中自認為罪人,上帝就不會垂聽他的禱告。」弟兄說:「在心中自認為罪人,那是什麼意思?」老人說:「當人的心裡想著自己所犯的錯,就看不見鄰舍的錯。」
勸勉Ⅲ


教父尼盧斯(Nilus)說:「你對那傷害過你的弟兄所做的每一個報復行為,在禱告時必回到你的心中。」

勸勉Ⅳ

據說,教父約翰前去西思提斯曠野的教會時,聽到有些弟兄彼此爭吵,於是轉身回去自己靈修小屋。他先繞著屋子走三圈,才進入屋內。有些弟兄看見了,不能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就去問他。他對他們說:「我的耳朵裝滿了他們的爭吵,所以我轉一轉圈子,以便把耳朵清乾淨,心平氣和地進入屋內。」

勸勉Ⅴ

有個弟兄問教父波曼(Poemen):「開口說話或保持緘默,哪一個比較好?」老人對他說:「為上帝的緣故開口說話,好得無比;為上帝的緣故保持緘默,一樣好得無比。」

勸勉Ⅵ

有個弟兄來問教父波曼,說:「我發現了一個安靜、不受弟兄打擾的地方。你會勸我住在那裡嗎?老人對他說:「最適合你的地方,是一個你不會傷害弟兄的地方。」

勸勉Ⅶ

有個弟兄問教父波曼,說:「有些弟兄與我同住,你要我管理他們嗎?」老人對他說:「不,你只要安靜地做自己的工,若他們想要像你一樣,就會自己照樣去行。」弟兄回答說:「然而,父啊,是他們要我管理他們的。」老人說:「不,你要做榜樣,不要做那個為他們訂規矩的人。」

馬太福音第七章1節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論斷」有禁止之意,是指喜好議論的習慣,苛責、惡評。這字的原意是分開、分辨、識別。而適當的分辨或許是被容許,但卻不是下斷言,或心存成見的評斷。接著耶穌說:「免得你們被論斷」此句現代中文譯本翻得較接近原文之義「上帝就不審斷你們」。此句指「被人論斷及受神的審判之意」。

雅各書也提到論斷弟兄「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 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雅4:11-12)新譯本中的翻譯為「弟兄姐妹們,不要互相批評。誰批評或評斷弟兄姐妹,就是批評和評斷摩西的法律。如果你評斷法律,你就不是服從法律,而是評斷它。只有上帝是立法者、審判者;只有他能拯救,能毀滅。你是誰,竟敢評斷你的鄰人!」。這二處經文,都很清楚的向我們表明,「論斷」、「評斷」、「審斷」皆是主上帝的事,不是人的事。因此,只有那位全能、全知的神,有能力、有權力有資格審斷人。我們需要時常儆醒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評論」之罪中,當學習教父的訓勉,且謹記上主的吩咐,謹慎自守。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牧函--泰國短宣體驗隊(一)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
◎ 緣起
肯亞短宣隊 
2010年一月感謝小會通過接納我有一個月的宣道假,在當年暑假八月參加中華牙醫服務團肯亞短宣隊,並多留兩週在肯亞貧民區與宣教師一起學習跨文化宣教與侍奉,那是我開始學習跨文化宣教的第一站,也是我年輕夢想非洲宣教的成真,更是當時尋求海外長宣侍奉的初探。 

跨文化宣教研討會 
2010年三月蔡牧師知道我心渴想學習跨文化宣教,從email轉寄給我嘉義基督教醫院宣教中心將在五月舉辦「小人物大使命—跨文化宣教研討會」的訊息,於是我報名參加。當時教會正值建堂初、中期,事先知道有些和平人將會與會,其中包括董倫賢牧師、翁瑞亨醫師夫婦…等,於是五月與會時,我帶著一袋袋裝有建堂特刊和建堂紀念品的小包前往問候致贈。研討會結束的那晚,有機會和翁醫師夫婦短短茶敘,臨走前他們對我說:「以後有機會來曼谷,來看看我們!」。那是我第一次認識翁醫師夫婦,那時是他們前往泰國作宣道師的第二年。 

從肯亞到泰國 
2010年八月肯亞短宣出發前一週,由於我將在肯亞多停留一些時間,而非與短宣隊團進、團出。因此旅行社來電確認我回程時間,臨要掛電話時,服務員問我:「牧師,你過境曼谷轉機時,可以免費停點三天,你要不要在曼谷玩玩呢?」,此時,我的腦袋即時閃過翁醫師夫婦對我說的話「以後有機會來曼谷,來看看我們!」,於是在很短的時間裡,e-mail聯絡只見過一次面的翁醫師,定下三天短期拜訪,同時旅行社也順利為我找到回程的機位。從肯亞短宣回台灣的途中,一個臨時短暫停留的拜訪行程,卻成為上帝另一個帶領。那是我第一次與泰國的接觸,也是在翁瑞亨宣道師夫婦身上第一次感受到,參與跨文化宣教沒有推辭、沒有年齡的限制,只有是否有願做的心與呼召。 


肯亞與泰國短宣 
2010年九月到2011年三月,從肯亞與泰國回台後,我繼續尋求上帝在跨文化宣教上的帶領,同時為肯亞福音禾場和COMIDO School的需要代禱和推動教會參與,也策畫著2011宣道年會的主題內容與講員邀請,最後,宣道部決定邀請翁瑞亨宣道師夫婦回台主講和座談。四月藉著翁宣道師夫婦回台述職的機會與他們深入交談,更多了解泰國宣教的需要;事實上,無論是肯亞、是泰國、在台灣或是其他國家都需要福音、都需要宣教師前往委身侍奉,問題是,究竟何處是上帝呼召之處?決定2011年七~八月再度前往肯亞與泰國短宣,祈禱著上帝啟示何處是祂差遣所在「主啊!垂聽那一個個馬其頓的呼聲,求你差遣宣教士或是我去到他們中間!」,奇妙地,五月間得知有一所宣道學院的兩位畢業生將前往肯亞COMIDO School作實習宣教師,八月到肯亞短宣時看見這兩位實習宣道師做成美好的善工在當地,也看見台北這一間大教會全力支持、奉獻與推動教會參與貧民區學校的建造;但在七月我到泰國短宣時,卻聽到翁宣道師夫婦即將屆滿三年泰國宣道的差派,正在禱告尋求上帝下一步的帶領,而當地新開拓的泰國教會需要牧者與宣教師,我問:「主啊!你的心意是什麼?是不是就是…」。(待續…)


◎ 分享
無論是遠在非洲的肯亞,或是只要三小時半的泰國,還是三分鐘出門可見的青田社區,都上主福音所要傳揚的地方;但在我們的經驗裡,不管是只要三分鐘的腳程或是十幾二十小時的機程,「跨出」第一步似乎都是同樣距離的「遠」和「難」。將我們教會第一次做跨文化短宣隊稱作「泰國短宣體驗隊」,是因為,我們還在學習探索如

何參與跨文化宣教,也是除卻我們膽怯掛慮與以為沉重的心。唯有真正去體驗跨文化的生活、感受福音的需要、經歷傳福音的不易與奧妙,才會有真實的感動與呼召,使我們有真切的下一步¬¬—願意被主差遣出去、與主一起收成祂的莊稼。「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太1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