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6日 星期日

門徒的代價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2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潘霍華牧師(Dietrich-Bonhoeffer)於主後1906年2月6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父親為柏林大學精神科教授。十七歲進入Tubingen大學攻讀神學。1931年參與普世教協運動。當希特勒崛起時,他公開表示反對其獨裁傾向並組織“認信教會”(Confession-Church) 與“國家教會”(State-Church) 劃清界線。1933年前往倫敦牧養兩間小德語教會,1935年返回德國在Finkenwald神學院任院長教導認信教會神學生,1937年完成他的名作“門徒的代價”(The-Cost-of-Discipleship)。1939年Reinhold Niebuhr邀請他前往美國,但是幾個禮拜後他又重返德國並加入反希特勒組織。1943年他因幫助一些猶太人逃亡而被補下獄。1945年4月9日未經公開審判而被希特勒下令吊死於Flossenburg監獄的一棵樹上,就在第三帝國崩潰前三週。那棵樹上僅留下一個小木牌,上面刻著幾個字“潘霍華,在弟兄中成為耶穌的一位見證人。”

在“門徒的代價”一書中潘霍華認為“無價的恩典”(Priceless-Grace)被教會扭曲成為“廉價的恩典”(Cheap-Grace)。無價的恩典是上帝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犧牲祂那寶貴的生命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恩典。上帝將這無價的恩典白白的賜給所有願意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3-24)但是上帝給世人的恩典並不止於“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主耶穌基督也呼召所有信他的人要進入“受苦成聖”(Sanctification)的學校。“廉價的恩典”只是告訴人們成為因信稱義的信徒,卻沒有邀請他們也要成為受苦成聖的門徒。

主耶穌呼召每一位因信稱義、蒙恩得救的信徒都要一生跟隨祂的腳蹤行,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耶穌很清楚的告訴那一大群跟隨他的群眾,要作主耶穌基督的門徒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門徒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必須超越一切人世間的親密關係;門徒為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必須願意捨棄一切物質的擁有;不止如此,門徒還必須願意為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忍受被這世界唾棄與逼迫的苦難,甚至到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程度。(路14:25-33)

我們看看潘霍華牧師的一生,他可以說是用他的生命寫下“門徒的代價”這一本書。他的殉道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人。主耶穌基督在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主耶穌向那曾經三次不認祂的彼得三次詢問說“西門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主交待彼得要牧養他的小羊。主耶穌要彼得用愛心來栽培更多主耶穌基督的門徒。主耶穌以告訴彼得,他年老時將為主殉道來作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但是主耶穌卻要另外一位主所愛的門徒為主而活來做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一直到看見主再臨的異象。門徒的代價是生命的代價。或是為主而死,或是為主而活。保羅說“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 (羅14:8)但願我們互相勉勵,一起在主耶穌基督成聖的學校中效法我們的主耶穌的榜樣,跟隋祂的腳蹤前行,直到我們見主的面。 

2005年6月19日 星期日

小組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最近幾十年來,正統的主流教會都面臨成長遲滯甚或老化衰退的困境。上帝在教會之中,悄悄的興起另一波教會更新的運動。根據德國神學家史華茲 (Christian-Schwartz) 的研究,教會在歷史過程當中曾經歷了兩次教會更新。第一次教會更新發生在主後十六世紀德國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所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 (Reformation Movement),強調因信稱義的真理,我們可以稱之為“神學改革”(Theological-Reformation)。第二次教會更新發生在主後十七世紀德國司班諾(Philip Jacob Spener) 所發起的敬虔運動(Piety-Movement),強調信徒個人須要建立與主耶穌基督的親密關係,我們可以稱之為“靈命改革”(Spiritual-Reformation)。在教會踏入主後第三千年的二十一世紀時,教會又經歷另一次的更新運動,這次的更新是從教會組織與結構上的更新,我們可以稱之為“教會改革”(Ecclesiastical-Reformation)。

教會改革的重點在於強調教會應該不是以雄偉的教堂建築 (Property) 或是專業的宗教節目(Program) 為重心,而是應該以信徒的彼此關係(Person) 為重心。他們主張教會組織應當回復到使徒時期的教會組織,是以家庭為主要的組織架構。(參閱羅16:3-5; 林前16:19; 西4:15) 只有在“小組”的組織架構下,才能夠建立真正親密的人際關係。主耶穌基督離世之前所交待他的門徒的新命令是“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只有在小組的組織架構之下,教會內的兄弟姊妹才能真正落實彼此相愛的互動關係。

我們可以將以節目為中心的教會和以小組為中心的教會作一個比較如下:

比較 節目為中心的教會 小組為中心的教會
聚會場所 教會禮拜堂 會友家庭
教會組織 長執會、委員會 家庭小組
會友職責 參加聚會 彼此相愛
主要活動 主日敬拜 周間聚會
成員數目 成百上千 12-15
委身投入 約5% 約95%
領袖人物 神學院畢業的專業牧師 受過訓練的平信徒領袖
人際親密 偏低 較高
彼此責任 偏低 較高
傳揚福音 偏低 較高

我們和平教會不一定要完全放棄原有的教會組織與功能,但是我們應該可以鼓勵會友們成立許多家庭小組,好促進彼此的親密關係,並且能夠落實主耶穌基督“彼此相愛”的新命令。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洗禮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       

洗禮是主耶穌為我們所設立的兩個聖禮典之一。(太28:19; 路22:19) 我們非常高興今天有一位姊妹要接受成人洗禮,一位姊妹要接受堅信禮,還有兩對父母要將他們的子女帶來接受幼兒洗禮。

常常有人對洗禮提出各種問題。其中較常見的是,一定要受洗才能得救嗎?從聖經上所記載與耶穌同時被懸掛在十字架上兩位強盜中的一位。他在臨終前在十字架上向耶穌認罪並求恩。耶穌對他說,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23:43) 這裡並沒有提到他有受洗,但是主耶穌的確接納他的認信而應許他當天就可以和主耶穌同在樂園裡。由此可見,受洗並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誠心相信但是沒有機會受洗的人仍然可以蒙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

另外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所有受洗的人一定會得救嗎?保羅在加拉太書 6章15節說, “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 如果說舊約的割禮就是預表新約的洗禮,那麼我們似乎也可以這樣說, “受洗或不受洗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洗禮也不是得救的充分條件。必須要有認罪悔改、重生得救、在基督裡作新造的人的經歷,才能得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

根據上述的說法,洗禮既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得救的充分條件,有的人就會說,那我為什麼要接受洗禮呢?保羅拿丈夫與妻子彼此間相愛的親暱關係來比喻與形容主耶穌基督與蒙恩得救的人所建立教會之間的關係。(弗5:21-33) 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從這樣的比喻關係來瞭解受洗在我們跟主耶穌基督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從兩位彼此真誠相愛的一對男女而言,結婚典禮本身並不能保證結婚以後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所以,結婚典禮並不是婚姻美滿的充分條件。在特殊情況下,沒機會舉行結婚典禮而私定終生結為夫婦的夫妻也不一定就會成為怨偶。因此,結婚典禮也不是婚姻幸福美滿的必要條件。其實讓婚姻幸福美滿的是兩人之間的堅守盟誓、互相扶持。那麼結婚典禮對一對願意堅守盟誓、互相扶持的男女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我認為結婚典禮對一對願意堅守盟誓、互相扶持的男女而言,至少有下列三個意義:

1. 這是將兩個人私下海誓山盟的彼此承諾借著結婚典禮向雙方家長、親朋好友,作公開的表白,以獲得大家的祝福與肯定。

2. 這是將兩人之間將自己毫無保留的完全奉獻給對方的愛向所有的其他可能進一步交往的異性友人作公開的宣告。從今天我們兩人已經完全屬於對方,不再接受任何其他親密的異性關係。

3. 如果這是新娘一生當中最榮耀、最快樂的時刻,新郎將萬分樂意盡心竭力的將結婚典禮辦得很神聖隆重。這也將成為兩人一生當中最值得回憶與懷念的時刻。

從這樣的比喻來看,受洗典禮就好比我們跟主耶穌基督的結婚典禮一般。我們可以借著受洗典禮加入屬上帝的屬靈大家庭,得到主內弟兄姊妹的祝福與扶持。我們也可以借著受洗典禮向這宇宙間所有的靈界宣告我們已經完全屬於耶穌基督,成為基督的新娘,不再接受他們的任何瓜葛與攪擾。主耶穌這樣愛我們,把祂的生命賜給我們,祂希望我能夠受洗,我當然十分願意受洗來滿足祂的心意。

2005年6月12日 星期日

母愛如鷹(四)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6/1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32:11) 耶和華以母鷹與小鷹的關係來比喻祂和以色列民之間的關係。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來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成長過程中的互動與關係。

當母鷹希望小鷹開始學習飛翔時,不能夠只有把鷹巢弄得讓小鷹覺得不舒服,不舒服的感覺只能夠降低小鷹賴在安樂窩的傾向,並無法讓小鷹學會飛翔。母鷹也不能夠只是反覆的將小鷹撞出鷹巢外,小鷹常常只會按照地心引力定律往地上墜落,或是頂多也只是在驚惶失措中,毫無章法的亂動牠的全身肌肉。到頭來也只是搞得全身酸痛,卻還是學不會如何飛翔。

當我們仔細觀察老鷹在籃天白雲之上遨翔的優美雄姿時,你是否曾經注意到老鷹的飛翔和麻雀的飛翔完全不同。麻雀的飛翔是依靠雙翅不斷的拍動才能飄浮在天空不致於掉落於地。因此,麻雀的飛翔看起來手忙腳亂、力疲氣喘的。老鷹卻是張開雙翅,御風而遨翔。老鷹如此遨翔,飛得省力輕鬆,也飛得比麻雀更高,飛得比麻雀更遠。原來上帝賦予老鷹一種對熱氣流(Thermal) 特別敏銳的覺察力。老鷹常常是站在高高的懸崖峭壁或是大樹頂端,等待熱氣流的來臨。當一股熱氣流飄到老鷹面前時,老鷹就兩翅搧展、縱身一躍的跳入緩緩旋轉上昇的熱氣流之中,讓熱氣流把牠的身體緩慢地、旋轉地、向上向前飄過去。等到熱氣流上昇到一定的高度與高空的冷空氣接觸而被冷卻,失去上昇的力量時,老鷹就張開雙翼,從高處往牠要前行的方向滑翔。老鷹一面滑翔,一面也尋找下一波的熱氣流。當老鷹遇到下一波的熱氣流時,牠又會再度兩翅搧展、縱身躍入那緩緩旋轉上昇的熱氣流之中,讓熱氣流再度將牠旋轉上昇。

老鷹這種遨翔的方法給我們帶來一些屬靈的教導。我們在傳福音或是推動教會聖工時,也要學會有屬靈的敏銳觀察力,看看聖靈已經在什麼人的心裡動工。我們就順著這種聖靈動工的方向去分享福音或是推動聖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享受到與神同工的甜美(參閱:約15:26-27; 林前3:9; 林後6:1)。全世界第一隊宣教士團隊的差遣與事奉的方向也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進行的。

母鷹在攪動巢窩之後,就在小鷹以上兩翅搧展。這就叫作 “示範動作”( Role-Modeling)。這是所有教學方法當中效果最好的一種。俗話說得好,言教不如身教。當我們在教導子女學習敬虔的操練時,我們要祈求上帝教導我們自己先進行敬虔的操練。不要向孩子們說,“你們要照著我所說的去作,不要照我所作的去作。”如此光說不練的教導常常無法產生較長期的學習效果,也會讓孩子們逐漸失去對我們的尊敬。耶穌也曾警告當代的百姓要小心避免陷入法利賽人 “能說不能行” 那假冒為善的窘境(太23:3)。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兄姊說“你們當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 彼得前書 2章21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但願我們大家能夠彼此勉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效法主耶穌基督所留下那佳美的腳蹤,好讓我們也能夠成為別人在信仰上面可以效法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