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6日 星期一

思想影響生命 -- 蔡幸昇 牧師

寫作於2006.06.26
作者:蔡幸昇 牧師

能擔任和平教會的小會議長是我作夢都沒想過的事,但思想到這是上帝的安排,能與蔡茂堂牧師及和平的長執一起同工,也有機會接觸這裡愛主的弟兄姊妹就很平安,心中也充滿喜樂和感恩。

思想決定行動,這句話大概人人知;思想影響生命,可能就更值得深思了。多思想應該思想的問題,少思想不該思想的問題,「你要保守你的心,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這裡所說的「心」就是心思意念,由此可見生命是由思想定型的。正確的思想可以馳騁在榮神益人的信仰過程,錯誤的思想讓人沉陷於影響和損害健康,甚至是我們的生命的泥坑。

事實證明:凡是健康長壽與事業成功的人,並不是他們沒有困難和失敗,挫折和痛苦,而是他們有一種積極健康的思想。基督徒也不例外,我們更要有上帝的思維與眼光,不管遇到多大事情,都能靠主得勝,看得開、放得下、過得去。“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直抵勝利的彼岸。反之,那些在人生花園裏過早凋落者,則大多思想消極幽暗,他們面對困難和失敗,一籌莫展、心灰意冷、失去生活的信心,並由此最終萎縮和消失在自己的罪性與軟弱中。

環境和思想,對健康和生命的影響實在太重要了!紛至遝來的各種資訊和事件,時刻撩撥著我們的心弦,刺激著我們的神經,驅趕著我們的腳步。既給我們創造幸福,也給我們製造痛苦,使我們永遠無法滿足,無法平衡,無法安寧。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思想方式,無論在家或出外,工作或休息,都要思想、談論上帝的話語。你我也都要被主興起,但我們的思想要先改變!只有這樣,在我們生命境界才會擴大,信仰步伐才會穩妥。

有一次放假我跟師母幸運地訂到火車票回娘家,上車之後卻發現有位婦人和一個孩子坐在我們的位子上,師母示意我先站著,卻沒有請這位婦人和孩子讓位。我仔細一看,發現她右腳有一點不方便,才了解師母為何不請她讓出位子。我們就這樣從台北一直站到台中,從頭到尾都沒向這位女士表示這個位子是我們的。

下了車後,我跟師母說:「讓位是善行,但從到台北到台中站這麼久,大可中途請她把位子還給我們坐一下。」師母卻說:「人家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這二小時而已。」聽到師母這麼說,我相當感動,原來愛心真的可以不欲人知,坐在一個陌生的鄰舍身上,讓我覺得對的思想能帶來愛的行動。

思想心念一轉,世界可能從此不同。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轉向的能力,就看我們怎麼想,怎麼轉,怎麼選擇了。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結果,如果能夠將正面的思想成為自己的一部份,世界會變得美麗一些,自己也會開心一點。

2006年6月25日 星期日

批判與論斷(Criticism and Judgment)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6/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多元文化的後現代(Pluralistic-Postmodernism)人際關係中,倫理道德與是非善惡的分辨與批判(Criticism) 常常會很容易就被扣上“論斷”(Judgment) 的大帽子而被嗤之以鼻。這是絕對相對主義者(Absolute-Relativist) 的特徵。

在這樣的時代當中主耶穌基督有關論斷的教導常常會被絕對相對主義者斷章取義、引喻失義的採用來支持他們的觀點。讓我們再一次詳細來察看這段出於馬太福音第七章的經文。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1-5)

如果不看整段經文,只拿出其中的第一句話“你們不要論斷人”我們就會斷章取義的宣稱連主耶穌基督也支持絕對相對主意者的主張,那就是所有的分辨與批判都是論斷,也都是主耶穌所不喜歡的態度。但是如果我們將整段經文仔細分析便會發現,我們無法用一個簡單的等號來處理論斷與批判的關係。我們也不會輕易的將批判的嬰兒連同論斷的洗澡水一起潑到門外了。(Throwing-out-the-baby-of-criticism-with-the-bath-water-of-judgment. )

論斷與批判都是與眼睛的觀點有關,而我們的眼睛都有一個限制,就是眼睛只能看到別人的眼睛,卻無法看到自己的眼睛。當我們自己的眼睛有梁木時,當我們在觀看別人的眼睛時,這個梁木便會投影在別人的眼睛中而成為你所看到別人眼睛中的刺。因此,在我們要幫別人去掉別人眼睛中我們自以為看到的刺之前,我們應該願意請別人先幫我們察看我們的眼睛,看看是否有梁木,如果連續幾個別人都看到我們的眼睛上面有梁木時,我們應該先請一位眼科醫師很小心輕手(溫柔)的幫我們移去眼睛上的那根梁木,然後我們才能夠看得清楚,並且在拿到眼科專科醫師執照之後才能小心翼翼的幫別人移去他們眼睛中的那根刺。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建設性的批判(Constructive-Criticism) 是經由互相觀察、彼此糾正的動態互動過程(dynamic-interactive-process),以達到大家的視野會更寬廣、視力會更清晰、投射會更減少、共識會更提高的目標。自義性的論斷(Self-Righteous-Judgment) 則是拒絕接受別人的檢視,將自己的觀點絕對化、並且堅持要將自以為是別人眼睛中的刺移走的態度。

求主幫助我們,能夠除去自義性論斷的盲目,採納建設性批判的態度來彼此洗腳、互相規勸,好讓我們大家都能夠越來越有耶穌基督的形像與馨香(西3:10; 林後2:15)。

2006年6月11日 星期日

敬重(Respect)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6/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敬重 (Respect) 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康德 (Immanuel Kant) 主張人性 (Humanity) 具有理性抉擇的道德能力,因此也具有被絕對敬重的尊嚴 (Dignity of Respect)。
芬伯 (Feinberg) 研究發現人類對別人的敬重可以再區分為下列三種:

A. 敬畏 (Respekt):因為對象具有威脅權力而產生的害怕專注。例如:一般百姓對街頭幫派或是小孩對有暴力傾向父母那種敬而遠之的態度。我們對敬畏的對象往往會採取小心翼翼、曲意承歡的反應。

B. 敬尊 (Observantia):因為對象具有正當地位而產生的尊重禮遇。例如:東方文化所強調五倫關係 (君臣、父母、兄弟、夫婦、朋友) 彼此之間所應當保持的尊重與禮遇。我們對敬尊的對象會有恭敬禮讓的反應。

C. 敬愛 (Reverentia):因為對象具有高尚人格而產生的崇敬仰慕。例如:一般人對於金恩牧師、聖雄甘地、慈濟聖嚴、德蕾莎修女等人的崇高品格都會產生發自內心深處的讚美與欽羨的反應。

在這三種敬重之間,敬畏主要是源自於自保的害怕,常常只會帶來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逃避遠離以免遭受處罰痛苦的互動反應。敬尊主要是源於遵守社會的規範常模,常常只會帶來行禮如儀、有口無心的盡到做人的本份以免遭遇社會的制裁的表面反應。只有第三種敬愛才會帶來發自內心的尊崇而帶來願意學習其榜樣並效法其腳蹤而帶來我們人格修養道德品性的更新。

在我們與子女之間的互動,希望不是依靠敬畏來規範子女的行為,也不是只依靠敬尊來求取子女的外在孝敬表現。但願我們都能夠先接受聖靈的更新 (羅12:2),在我們的為人處世上面能夠活出滿有基督馨香之氣 (林後2:15),成為基督榮耀的見證(徒23:11),如此不只我們的的子女會從心裡敬愛我們,也會效法我們的腳蹤 (林前11:1),接受聖靈的更新,讓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2006年5月7日 星期日

界線(Boundary)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5/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跟據米紐慶 (Salvador-Minuchin,-1974)的家庭系統理論(family-system-theory),家庭中之父母與子女間會形成不同的次系統(subsystem),例如:夫妻、親子、兄弟、姊妹等。在次系統之間與個人之間會形成一種界限以釐清各次系統以及個人在家庭中之角色扮演、自我認同、彼此關係、尊重自主、抉擇負責等。這些界限的彈性維持對於一個人的正常心理發展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家庭以及次系統與個人都須要一個清楚的界限來劃分內外,這個界限必須像細胞膜一樣具有半透性薄膜(semi-permeable-membrane)的特質。細胞膜必須足以將細胞膜內的細胞質與細胞膜外的環境有效的隔開,如此細胞才會生存,細胞膜如果無法作此區隔,則該細胞會溶解入環境而死亡。但是細胞膜又不能為了保護細胞的生命而將細胞質與環境完全阻絕,因為細胞的生存還須要持續的與環境作交流互動,如此才能從環境獲取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養分與氧氣,細胞也須要將自身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排送到環境中,以免自己被其毒死。同樣的,我們每個人的心理生命也須要在其四周形成一個半透性的保護膜,稱為界限(boundary)。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人格界限有時候會因為父母的作為而將子女的心理界限溶解。根據布朗與克律(Brown-and-Kerig,-1998)的研究,這種子女心理界限之溶解有四種可能的形式。

一、糾纏(enmeshment):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與思想皆糾纏不清,造成子女無法形成健全的自我認同,長大後無法與父母分離,或是成為邊緣型人格。

二、侵犯(intrusiveness):父母過度掌控與強制(control-and-coerce)子女的思想與情感,無法尊重子女人格的自主性(autonomy),子女常因此而得憂鬱或叛逆。

三、父母化(parentification):父母轉從子女身上獲得心理須求之滿足,如此父母與子女的角色逆轉(role-reversal),子女因而喪失其童年的樂趣而被逼表面早熟。

四、配偶化-(spousification):婚姻失和的父母往往會轉向異姓子女以獲取親暱情感的支持,甚至有發生亂倫關係。也有父母將夫妻間的失望與憤怒發洩在子女身上,讓子女的人格整全與性別角色遭致很大的傷害。

相反的,有時候父母因為自身的困擾而無法與子女建立健康的親暱關係,造成彼此關係過度疏離(disengagement),如此子女無法從父母得到所須要的溫暖與支持,長大後也可能造成親暱困難或自暴自棄等問題。

保羅在加拉太書6章2節說到: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這代表我們彼此之間應該建立互相幫助、彼此關顧的親密關係。但是保羅緊跟著在加拉太書6章5節又說: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這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必須清楚瞭解這個重擔是我的,還是你的。我不應該幫助你挑你的擔子到一個程度你變成無擔一身輕,那你我間就陷入了界限溶解的情況。

但願我們在學習互相擔起重擔的同時,也學習分清各人的重擔,如此才能避免陷入界限溶解的困境。

2006年4月16日 星期日

路易士與四種愛

寫作於2006/04/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路易士(Clive Staples-Lewis常被簡稱為C.S.-Lewis)是愛爾蘭人,他雖然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但是他坎坷的一生讓他對上帝充滿了憤怒以致於成為無神論者。四歲時他的愛犬Jacksie被汽車壓死,他從此將自己改名為Jacksie,長大以後才慢慢改為Jack。他所最摯愛的母親Flora在他十歲時因病身亡,雖然他拼命為母親禱告,上帝似乎無動於衷。後來他被送到管理嚴格的宗教寄宿學校,使他對上帝更加深惡痛絕。十五歲時輟學而私下拜師學習。

路易士從小就很有想像力與表達天份,立志成為一名詩人。十八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深造。隔年被徵入伍並被送往法國前線投入戰爭。他的好友Paddy喪命戰場,路易士也受傷遣返休養,Paddy的母親Jane-Moore給路易士很好的照料。戰後路易士與其兄Warren甚至與Jane三人集資合買一屋且住在一起許多年。

路易士與一些牛津大學的學者辯論信仰的結果又讓路易士在三十三歲時重新拾回他在青少年時期所唾棄的基督教信仰。他把這個心路歷程寫成一本書“驚喜”(Surprised-by-Joy)。後來他很長時期在劍橋大學任教職,與一些好友組成一個稱為Inklings的小組,對當代科學主義所帶來對人性的摧殘持反對態度,嘗試以寫小說(Space-Trilogy)方式來表達他的觀點。

在他又成為基督徒以後,他就運用他的文學才華寫出許多信仰有關的小說The-Chronicles-of-Narnia,The-Screwtape-Letters,護教學作品Mere-Christianity,-The-Problem-of-Pain,Miracles. 他也逐漸成為家戶皆曉的作家與電台名嘴。路易士對耶穌最有名的論證被稱為“三難”(Trilemma),當代有許多人願意承認尊敬耶穌為道德的老師。但路易士強力反對這種見解。因為在聖經中耶穌很清楚表明他是上帝的兒子。路易士主張,我們不能逃避耶穌基督這個自我宣告。如果耶穌自知不是上帝而宣告如此,那麼耶穌是一個騙子而不是道德老師。如果耶穌自以為是上帝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則耶穌應是一位精神病患而不是道德老師。如果耶穌真的是上帝而如此宣告,那麼他就是上帝,而不只是一位道德老師。所以不論如何,耶穌都不可能只是一位道德老師而已。

路易士一直到五十八歲才跟一位離婚婦女Joy結婚,半年後Joy被診斷罹患骨癌。經過禱告與治療後癌症消退,讓他們可以小渡蜜月,不幸的是一年多以後癌症又復發,而且一路下坡到婚後四年Joy去世。路易士將這錐心之慟的經歷寫成A-Grief-Observed.

從路易士這坎坷的一生來看他在這本“四種愛”(The-Four-Loves)對親情、友情、愛情、與恩情的描述實在令人有很深的感觸。路易士認為在人世間由於血緣而來的親情,由於興趣而產生的友情,以及由於兩性相吸所迸出愛情的火花都是上帝給予他所創造人類的寶貴禮物。但是這三種愛都有他的限制與被扭曲的危險。只有第四種愛是來自上帝對人類的愛。這種恩情是完全無私的愛,是付出的愛,是讓被愛者生命更豐盛的愛。只有這種愛可以讓前面三種愛更成熟,也更不會被自私的動機所扭曲與變質。

但願我們都能夠從神領受這種恩情的愛,也能夠學習主耶穌基督以這種恩情的愛來彼此相愛。

以馬忤斯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以馬忤斯是一個在聖經中只出現一次的一個耶路撒冷附近的小鎮。根據路加福音的描述,以馬忤斯距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路24:13),但是路加並未標明它是位於耶路撒冷的那一個方向。聖經考古學家提出六個可能的地點(http://en.wikipedia.org/wiki/Emmaus),但是都無法取得進一步的共識。

路加福音所記載的以馬忤斯事件是發生在兩位耶穌的門徒身上,其中一位名字叫作革流巴(Cleopas),有些聖經學者主張他就是那位站在十字架下的馬利亞的先生革羅巴(Clopas)(約19:25),另外有聖經學者認為他是耶穌十二門徒中一位稱為雅各的父親亞勒腓(Alphaeus)(太10:3)。 早期教父優瑟比烏斯(Eusebius)甚至聲稱革流巴是耶穌世上父親約瑟的弟弟。但是革流巴的真正身份則在聖經學者間也尚無法取得共識。另外一位門徒則一直是無名氏 (anonymous),他們兩位也都不是列於耶穌十二使徒之中。

以馬忤斯事件告訴我們,復活的主耶穌也關心十二使徒以外的門徒,在他復活之後的第一天居然發了大半天的時間陪這兩位對聖經認識不清、對耶穌復活的好消息信心不堅的門徒,從耶路撒冷一路走到以馬忤斯,從日正當中走到日頭平西。主耶穌先以請教者的態度傾聽兩位門徒訴說他們在過去一週中所經歷的痛苦、失望、與混亂。耶穌並且還為這兩位以前上課不專心或是理解力不佳的門徒特別加開了一個下午的舊約詮釋學密集班,從摩西五經到先知歷史書,將其中有關彌賽亞必須先受苦犧牲之後,才能進入榮耀的經文都再詳細為他們講解一遍,而且講到讓這兩位學生心裡火熱。可惜這兩位心裡火熱的學生對於這位陪他們走半天路的復活的主耶穌,居然還是視而不見。

當他們終於走到以馬忤斯小鎮時,耶穌基督並沒有要求這兩位門徒再決志或要他們作任何改變,而是給予這兩位門徒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這個下午的路上神學院(seminary -on-the-road)所開舊約詮釋學密集班的課程內容。聖經說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還好這兩位對聖經瞭解不清,對耶穌也認不出來的門徒還緊記住主耶穌基督的教導: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他們看天色已經晚了,耶穌看來又像是外地人,因此,他們就勉強耶穌留下來與他們一起晚餐。他們作夢也沒有想到他們所留下來招待一頓晚餐的陌生出外人,居然就是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

當耶穌基督跟他們一起在餐桌邊坐下時,祂居然反客為主,拿起麵包、將其擘開、為之祝謝、並將其分給兩位門徒(take, break,-bless,-give)。這兩位門徒就在主耶穌作這四個動作時,眼睛被打開了,他們才認出這位陪他們一個下午一路從耶路撒冷走到以馬忤斯的陌生人,竟是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他們的生命整個被這個發現所徹底改變,從以馬忤斯又跑回耶路撒冷,從傷心失望的門徒成為分享快樂的見證人。

親愛的兄姊,當你遭遇挫折失望時,那裡是你的以馬忤斯呢?但願我們都能夠在我們自己的以馬忤絲路上遇見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也深願我們能夠用感恩與信心的雙手來領受我們的主耶穌那為我們被舉起、被擘開、被掛在木頭上捨命並為我們帶來祝福的犧牲大愛,讓我們屬靈的眼睛被這樣的大愛所打開好看清那從死裡復活的主所給我們帶來的盼望,我們的生命也被轉換成為充滿盼望與喜樂的讚美與見證。

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耶穌與政治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的一生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耶穌出生時,東方來的占星學博士們迢迢千里、風塵僕僕的趕到耶路撒冷要來向他致敬。結果卻引起了一場血腥的政治風暴。當權多疑的希律王為了防範未然,居然下令將伯利恆附近兩歲以下的小孩全部屠殺。耶穌的父母在慘案發生前漏夜潛逃國外,幼兒耶穌才保住一條小命。但是在伯利恆小城卻充滿了自己的無辜幼兒死於非命而哀慟逾恆的母親。(太2:1-18)

耶穌被羅馬外來政權法院判為唯一死刑定讞的罪名就寫明在那片釘在他頭上的那塊木板上面:猶太人的王。他的死刑罪名也是政治性的內亂罪。在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伏法之前,他還經過很複雜的宗教法庭預審定罪,再轉送政治法庭審理,當中又發生管轄權不確定所產生的踢皮球插曲。(路22:54-23:38)

耶穌一出道,他所傳講的中心信息是: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可1:15) 這個信息在當時處於被羅馬外來政權軍事壓制下痛苦難當而先知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喧囂雲端的猶太人來講,正是久旱盼甘霖,群起跟隨。耶穌有一次為了解決廣大群眾的晚餐問題而用一個小孩五餅二魚餵飽群眾,甚至導致有人要強力抬他上轎,逼使耶穌只好夜遁山上,甚至施展輕功、涉水過岸。(約6:1-21) 耶穌的學生當中也有隨身攜代匕首主張武裝革命的短刀黨員。(太26:51-52) 甚至有一些聖經學者猜測:猶大是因為對耶穌在騎驢進城所造成的群眾運動中,沒有把握良機、揭竿起義、一舉趕走羅馬政府的外來政權而感到灰心失望,因此想要採取像水滸傳的激將法把耶穌逼上梁山,卻萬萬沒有想到預估錯誤,將自己的恩師送上十字架。因此,後悔莫及,雖然將髒款退回,最後還要以一死來明志。(太27:3-10) 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們所關心的問題還是以色列國何時被復興的政治議題。 (徒1:6-8)

耶穌在面對彼拉多法官的審問時很清楚的聲明: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約18:36) 但是耶穌的許多教導卻是與政治有關。耶穌接受該撒的統治權柄 (可12:13-17),但是又加上了上帝在該撒之上的絕對權柄。耶穌也以非常激進的方法重新詮釋猶太人奉為圭臬的摩西律法。(太5:1-48)耶穌很清楚教導他的門徒有關天國的人際關係倫理與規範。(路6:26-49)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耶穌的政治觀是革心的(regenerative),而不是革命的(revolutionary)。他們引用耶穌的比喻說他的國像麵酵一樣,開始時是非常微小的,但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在整個社會發揮它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太13:33) 這個社會力與主耶穌再臨時新天新地那個永恆國度間之關係則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比較樂觀的前進主義者(progressivism) 認為這個影響力終會改造整個世界成為新天新地,比較悲觀末世論者(pessimistic-apocalypticism) 則相信我們還是要仰望主耶穌再度親自從天而降才能真正建立新天新地的上帝國度。

2006年4月2日 星期日

垃圾神學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考古學家挖入地層下為我們發現了許多上古文明的真相。聖經考古學家更為我們發現許多與聖經相關的古代語言與生活。最近由亞利桑那大學教授William-Rathje推展運用考古學的方法去挖掘當代人們所產生的垃圾,由此發現我們的生活習慣、意識形態以及與大自然的關係。他們被稱為垃圾學家(garbologist)。由此發現而探討我們的信仰的就是垃圾神學(garbage-theology)。

美國是世界上製造垃圾最多的國家。美國每人每天製造兩英磅的垃圾,約是印度的五十倍。在垃圾堆中我們發現人類永無止境的追求方便與偷懶,忽略他人與其他生物的生存需要,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人類貪婪浪費,為了追求完美的水果將毒藥灑進大自然。有關衛生、健康、安全的廣告與包裝成為垃圾堆中主要成分,表示我們對此的迷表示我們對此的迷戀。紙張佔垃圾的百分之四十,其中還包括許多保護地球生態的出版品。這在紙張可以輕易回收再利用的情況下實在需要大家更進一步的努力。為了追求整齊劃一,我們發明許多機械定時割下大量的樹枝草葉。

我們所信的上帝是賞賜給我們好生活的上帝,但現代人認為好生活就是方便、奢華、享受、安全。我們相信人類的科技可以解決這世界所有的問題,包括我們為追求方便舒服所造成的問題。管家的成效是以國民生產毛額來衡量。上帝創造的大自然是供給我們任意消費的。

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應該是沒有垃圾的。那些富有者視為垃圾的可能是拾荒者的寶藏。人類對自己所產生的垃圾必需負責,不是任意的拋棄在自己眼不見為淨的地方。愛鄰如己應該包括垃圾的分類回收與掩埋焚化地點之考量。

台灣最近在推動的垃圾分類是值得我們大家積極投入的。我們的冰箱角落也常常是垃圾產生的地方。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豐盛食物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是我們可以互相鼓勵學習的功課。台灣是福爾摩沙的美麗寶島,我們應該珍惜不要讓她淪為垃圾之島。不久前曾唸到一篇網路上的文章,是一位參加台灣高山山谷垃圾清除的志工所寫的。他描述他們怎麼冒跌落山谷的危險小心翼翼的以繩索將自己墜下山谷,然後很辛苦的把那些被拋棄在山谷中的垃圾拉上來。結果發現大部份的垃圾是那些路邊販賣水果食物的攤販所丟棄的。因此他呼籲大家上山時,自己攜帶水果食物,拒絕向那些攤販購買,希望如此可以減少攤販丟棄垃圾污染我們的美麗島。但願我們都成為上帝所賜予我們這美麗寶島的好管家,讓福爾摩沙永遠美麗乾淨,讓我們的代代子孫孫也可以在在這個美麗島上享受上帝所為我們創造的美麗世界。

2006年3月26日 星期日

什一與奉獻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3/2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我們對什一與奉獻之間的關係常常模糊混淆。有些人認為什一就是奉獻的一種,是舊約時代的奉獻,也有人甘脆就把什一與奉獻放在一起,稱之為什一奉獻。但是我們如果詳細查考舊約,就會發現什一與奉獻雖然都是對上帝的供物,但是兩者間也有些差異。什一是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從所有農牧收成中之首先十分之一分別為聖,歸於耶和華,主要目的是要維持以色列人宗教信仰活動所須要的慶典崇拜開銷、聖所專職人員生活支持、以及社區弱勢族群幫補等等的需要。奉獻則包括除了上述這些項目之外的其他所有個人自願的獻祭,如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還願祭、甘心祭等等(申12:6)。什一是按照收成的十分之一(固定比例)獻上以分擔會幕或聖殿正常運作所需的經費。奉獻則是隨自己感動與意願來決定是否要獻上以及所獻上之數額。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對什一提到兩次,兩次都是針對當代法利賽人將什一扭曲成為避重就輕的藉口或是成為自命清高輕視他人的驕傲。使徒保羅則完全沒有提到什一這件事。有些人主張既然主耶穌批判什一的扭曲,保羅的完全不提什一,這表示什一是舊約時代的律法規定,我們已經在新約時代的恩典時期,我們不需要再有什一了,只要有隨自己意願與感動所獻上的奉獻就可以。有些聖經學者根據保羅在歌林多後書的教導,認為舊約的固定比例的什一分擔已經改為按照收入高低的層次的比例分擔(Graduated-Proportio-Tithe)。這就很像現代許多國家的課徵所得稅稅率是依照收入所得高低來訂定稅率百分比,所得越高的部份課徵較高的稅率。在舊約以色列人農牧時代,貧富差距不大,以固定比例的十分之一來分擔還可以達到均平的效果。到了新約羅馬帝國時期,貧富落差懸殊,則是以收入高低的層次比例來分擔比較能達到均平的效果。(參閱林後8:12)。

在我們目前的情況,除了地方教會以外,上帝也興起了許多宣揚福音的宣教機構(mission-organization) 以及關懷弱勢的福利機構(welfare-organization),這些機構也都需要基督徒的關心與經濟上的支持。為了維持地方教會正常運作所需要的教堂建築物的購置與維修、全職同工的生活支持、崇拜慶典的開銷費用、教育訓練的教材採購、貧病急難的關顧幫補等等,也需要全體教會會友按照自己的經濟能力來比例分擔。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按照個人的感動與能力來盡力奉獻支持那些宣揚福音的宣教機構以及關懷弱勢的福利機構等等。

但願上帝賞賜給我們每位兄姊有健康的身心、安定的社會、教育與訓練、幸福的家庭、就職的機會、以及夠用的恩典,好讓我們可以在供應自己以及家庭的生活需要之外,還可以按照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經濟能力來分擔教會正常運作所需的經費,並且能依感動與意願來支持宣教或福利的機構。

2006年3月5日 星期日

奧秘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3/0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對奧秘(Mystery)而言,我們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一方面經由理性、科學、與科技我們一直努力要揭開宇宙奧秘的面紗;另一方面我們又覺得沒有奧秘的世界過於平淡無聊,我們渴望經由媒體、幻想、宗教經驗去享受奧秘的神奇(Fascination-of-the-Mystique)。

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位奧秘的上帝,“是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提前6:16)因此,若不是上帝樂意向人類彰顯祂自己,則人類永遠無法認識祂。上帝使用祂的作為 (Work) 來向人類自我啟示,這包括祂所創造的宇宙萬物 (羅1:20)以及對宇宙萬物會觀察思想的人心(羅1:19)。上帝也用祂的話語(Word)經由先知們來向祂的選民啟示祂的心意(來1:1)。到了日子滿足的時刻,上帝更差遣祂的獨生愛子降世為人、住在我們中間、凡事認同我們、傳揚神國福音、服侍軟弱貧病、留下愛的榜樣、並為我們的罪孽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且死後三天復活、給我們帶來復活的盼望。使徒約翰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上帝的這些啟示,卻不是人類的複雜理性所能瞭解的,而是必須用單純的信心才能領受的。(參閱路10:21)

這些我們用單純信心所領受從上帝經由耶穌基督所彰顯的自我啟示,對人類的理性而言,卻一直保持著其奧秘性。我們對這些奧秘越多的認識,我們越發感受到其奧秘性的深邃,也越發感到自己理性的有限性。因此,我們對上帝的奧秘是無法用我們的理性來加以完全的解釋,我們只能以讚嘆的態度對上帝作虔誠的敬拜(Wonder-&-Worship)。

當我們用單純的信心來領受上帝所啟示的奧秘並且用讚嘆的態度來敬拜這位向我們啟示奧秘的上帝時,我們並非排斥理性(Rationality),而是拒絕理性主義(Rationalism)。我們並非採取反智的情緒主義(Anti-intellectual-emotionalism)而是承認上帝的無限性遠超過我們人類有限理性所能掌握與詮釋。(參閱賽55:8-9;羅11:33-34)我們在這位奧秘的上帝面前學習像大衛王一樣的態度,“耶和華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測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詩131:1-2)耶穌對他的門徒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太13:11-13)比喻就是一種奧秘,它有淺顯的含意,但也有深沉的含意。淺顯的含意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但是深沉的含意確只有那些有信心領受並且肯用心思去追求的人才能夠體會。因此,比喻既是啟示,也是隱藏。但願我們大家都能擁有像斷奶孩童在母親懷中那樣單純的信心來領會上帝經由耶穌基督所要向我們啟示的福音奧秘。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