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作主門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4/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根據馬太福音第四章12-17節的記載,耶穌是在聽見施洗約翰被補下監之後,就從猶太地退到加利利去。或許有人會認為耶穌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暫時避避風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許有人會認為耶穌是清楚知道這不是他應該犧牲生命的時刻 (參閱約7:6)。但是根據馬太福音作者的詮釋,耶穌從猶太地退往加利利,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1-2) 耶穌的父親約瑟選擇在拿撒勒落腳成家 (太2:23),因此,拿撒勒成為耶穌長大的家鄉,耶穌也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拿撒勒小城是屬於西布倫族的範圍。但是耶穌在離開猶太地之後,沒有選擇加利利的政治大城提比哩亞 (Tiberias),卻決定從拿西布倫的拿撒勒小城遷往位於拿弗他利族範圍內的海港小鎮迦百農 (太4:13)。耶穌沒有去結交當代的權貴菁英,卻到加利利海邊去呼召四位忙著撒網或補網的漁夫。這些漁夫的職業在當代是被社會所輕視排斥的行業。當耶穌呼召他們的時候,他們正忙著自己手邊的謀生工作。當代的猶太拉比是在家裡等待有心向學的門徒前去叩頭拜師,請求拉比收為入門弟子,好從拉比學得一身學問與品格。耶穌的門徒卻是由耶穌主動的去尋找與邀請,並且耶穌所尋找的是當代社會的中下層藍領工作社會邊緣人。

如果我們只讀馬太福音第四章的記載,我們會以為耶穌是一位深具個人魅力的領袖,只有說一句「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 這兩對單純的漁夫兄弟就捨船別父,全心全意的跟從耶穌。但是當我們再對照去唸其他四福音的記載時,我們就會發現,實際的情況可能並不是這麼簡單。根據約翰福音第一章的記載,施洗約翰不只在約旦河為耶穌施洗,並且親身看見了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因而確認這位接受他施洗的耶穌就是猶太人等待已久的彌賽亞 (約1:32-34)。約翰同時把他兩位心愛的門徒轉介去跟從耶穌,其中一位叫做安得烈。他跑去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的哥哥西門,並且帶領西門去見耶穌,而耶穌也給西門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磯法 (翻譯出來就是彼得) (約1:40-42)。然後,彼得又回去捕魚了。在馬太第四章,我們看到耶穌又親自來呼召彼得,彼得也將手邊的漁網放下,跟從了耶穌 (太4:20)。但是不久,他們又都回去捕魚了。到了路加第五章,我們看見彼得與同夥前一夜沒捕到魚,隔天,耶穌來向他借用他的魚船作為臨時佈道所的講台。在講完道之後,耶穌叫彼得在大白天又開船到水深之處下網。彼得心不甘情不願的勉強撒網,那裡知道,卻網到一大群魚,叫了雅各與約翰的另一艘船來幫忙,才好不容易把這一網魚拉上岸。彼得的反應卻不是捕一大堆魚的歡樂,而是到耶穌面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彼得自形慚穢而求主離開他。但是耶穌卻再一次的呼召他來跟從 (路5:1-11)。最後一次,當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之後,彼得又帶領那一小群漁夫門徒們再度出海,重操舊業。奈何這次一樣手氣不順,一夜無獲。天將明時,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與空空的漁船返航途中,卻看到復活的主站在岸邊。主耶穌再一次教他們如何下網打魚,再一次讓他們捕獲滿網的大魚。主耶穌還親自為他們預備炭烤的餅與魚作為早餐。早餐之後,主耶穌再一次呼召彼得來跟從他 (約21:1-22)。

我們從彼得作主門徒的經歷學習到一個很寶貴的屬靈功課。我們能夠作主的門徒完全是出於主的恩典。是主耶穌主動的把我們從自己忙碌的工作中呼召出來,是主耶穌給我們一個新的名字與期盼,是主耶穌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罪惡,是主耶穌赦免我們的軟弱跌倒,並且再一次呼召我們來跟從他,我們才能繼續作主的門徒,感謝讚美主。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