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拓植教會的新約聖經基礎


聖經是所有價值、判斷、憑靠、行動的源頭。聖經不是替我們背書的工具,我們乃是藉由聖經所揭示的真理,做出合乎時代處境的作為。因此,所謂的開拓教會本來就是聖經所敘述的命令,並不是一個新時代所產生的新詞彙,也不是一種現代的新觀念;它是自耶穌復活後就留下對世界應當採行的措施。所以,在討論關於開拓教會──不論是差遣和培訓開拓者,或是研究開拓的組織、策略、方法,或使用現代市場調查工具或心理學指標──這些行動都不能離開聖經的根本。企圖從新約當中尋找關於開拓教會的討論,主要有三個部分:

一、  大使命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這句話指出宣教的行動是「去」。開拓教會正是「去」的實踐。大使命中,有三個重要任務是:(1)使萬民作門徒,(2)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3)教導遵守耶穌的吩咐。初代教會藉著拓植新的群體來實現「作門徒」、「施洗」、和「教導」這三項任務,而整個過程就是順服在大使命之下。加爾文說:「無論在哪裡,我們若發現上帝的道,被人純正宣講,聽到,而且聖禮也按照基督的吩咐施行,毫無疑問,那裡就有了上帝的教會。」大使命提到的作門徒、施洗(施行聖禮)、教導(宣講聖道)正是一間教會應有的本質。因此,在萬民中建立教會,造就門徒,正是開拓教會所做的工作。

二、  普世教會參與宣教

普世的宣教觀,可從彼得前書二章9節看到「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教會受揀選,並在特別的身份當中宣揚上帝。聖經使用普世性的宣告,表達教會是因基督耶穌的寶血所贖的。原本無份於救恩之約的人,因著耶穌加入普世教會而得到指望:「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上帝。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2:11b-13)。開拓教會之所以能成為普世教會參與的宣教行動,是因為原在外面不屬於上帝國度的人,可以藉由基督十字架,與聖徒兩下合而為一,成為上帝家裡的人。范榮真(Charles Van Engen)說的好:「因為(普世)教會是萬民的,它就要永不停歇地召喚、邀請、吸引所有的人進來。」




三、  初代教會的榜樣

使徒行傳所載的初代教會,是開拓植堂最重要的範本。觀察使徒行傳的每一次拓植,都是從禱告開始,接著,聖靈感動和差派。使徒領受了命令,在教會弟兄姊妹的祝福中,以團隊的方式,去從來沒有聽過耶穌基督的外邦人中宣揚福音。他們所到的地方都是商業、政治、交通、軍事的重要城市。每到一個地方,先找到有獨一神信仰背景的希臘化猶太人,然後向他們傳講耶穌。有了幾個人信主之後,栽培、訓練並堅固他們的信仰,同時繼續在該地傳福音,直到聖靈帶領他們去下一個地方。到了新的地方,使徒還會再找機會回去過去所建立的教會,或是透過信件,勸勉、安慰和鼓勵他們。初代教會的拓植樣式(Pattern)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然而學者提醒,必須要留意現代文化與地區處境已經與早期教會不完全相同。我們要注意分辨:什麼是不改變的原則?什麼是可變通的策略?這樣才對現代處境的拓植教會有正面的果效。

開拓教會的新約聖經基礎,在和平教會裡面我覺得我們可以學習三件事情:

一、拓植教會應從禱告開始。初代教會起初並沒有強烈的拓植想法,直到在禱告中領受了聖靈的能力和帶領。禱告是能讓我們明白上帝的心意,幫助我們謙卑和順服。因為拓植教會不是仰仗自我的才華勢力,而是依靠上帝的靈才能成事。

二、上帝賜我們大方向後,我們需要學習使徒們有智慧地策略展開拓植和福音工作就如保羅的拓植團隊,知道哪裡重要具有關鍵性,不論難易皆勇敢的去;到了當地,先從最有可能成為同工的人開始,接著才繼續逐步地擴大。我們應該要有策略、有智慧的計劃拓植,思考這一次的拓植對和平教會的意義是什麼?對整體上帝國的意義是什麼?拓植教會不應過度理想化,而要腳踏實地的逐步邁前。

三、栽培和訓練跟隨主的門徒,更勝過有一棟教會建築物。過去拓植教會常採用「硬體植堂」,購買房舍,支付傳教師謝禮,直到成為獨立堂會為止。這種觀念應該要被打破,因為這不是聖經的教導。聖經教導的拓植教會是建立一群作主門徒的信仰群體,而不是所謂的「獨立堂會」;建造門徒才是拓植教會的核心,而非表面的教會經濟自立。

至於什麼是關乎核心的建造門徒(或是門徒訓練),以後會再多作介紹。願上帝幫助我們一起學習成長,更認識祂對地上教會的心意,並透過拓植教會參與在上帝國的宣教當中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