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受洗之後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上主日(8/22)我們和平教會有十一位兄姐接受成人洗,兩位兄姐本宗轉籍,兩位兄姐外教派轉籍,三位小朋友接受幼兒洗禮。這是上帝賞賜給和平教會很大的恩典,也是責任的託付。我們非常盼望,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足夠的福音夥伴,願意陪伴這些兄姐,在人生信仰的旅途中,一起走第二里路。

這次受洗的兄姐中,有幾位是在幼稚園或是國小時期,就有機會接觸到耶穌基督的福音。這個福音的種子,在他們心底深處,潛伏了四、五十年之久,才找到機會生根發芽,結出福音的果子。
有幾位是在中學時,由基督徒同學帶領而接觸基督信仰,經過十幾年的教會與團契的生活與栽培,終於自己決定要公開告白信仰,接受耶穌基督做救主,以及生命的主宰。
有幾位是因為自己的配偶或是女朋友的好見證、代禱、與帶領,而漸漸的被主的愛所摸著,決定進入主愛的大家庭。
有的是被自己的女兒或是鄰居帶領,而接觸教會。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上帝帶領每一個人信主,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以及關係。因此,我們向所愛的親人傳福音,不要氣餒,求主幫助我們,能夠活出美好的生活見證,並且在適當的時機,開口為主作見證。
然後,替他們主前的代求不要停止,等待上帝所預定的時間。我們的幼主、兒主的事工也是非常重要的撒種工作。
我們不知道所撒的福音種子,什麼時候會發芽成長。我們也要鼓勵我們少年團契的契友,有機會就要帶領同學來參加少契的退修會或聚會,上帝也會藉由此而將福音的種子撒下。時候到了就會發芽。有一位是因為職場上受邀請參加小組,而被神的愛感動,前來教會受洗。我們教會的職場小組非常稀少。懇求上帝,興起更多願意在職場傳福音的兄姊。

有一位是被鄰居帶領信主的。求主幫助和平的兄姐,能夠成為好鄰舍,用美好的見證來帶領鄰舍信主。

這次受洗的兄姐當中,有不少是家裡面第一位成為基督徒的。他們受洗之後,在家裡須要面對許多與家人因為信仰不同,而帶來的緊張與壓力。祖先牌位的跪拜,常常是他們要面對的挑戰。

讓我們舉起禱告的手,為他們主前代求,求主保守他們,在受洗之後,能夠在家裡活出美好的見證,也能夠常常為家人禱告。真盼望聖經中“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的應許,能夠早日應驗在他們的家裡。盼望我們的教育部牧長同工們,能夠為他們開初信造就課程,好讓他們屬靈的生命,能夠得到好的栽培與照顧。

我們小組部的牧長同工們,能夠努力安排,讓每一位剛受洗的兄姐,都能夠有所歸屬於一個小組或團契,在實際生活上面,能夠有好的關懷網將他們托住在主的愛裡。

讓我們替他們主前代求,求主在這些剛受洗的兄姐心中,興起愛靈魂的心,能夠開始成為領人信主的福音夥伴。讓我們大家手牽手、心連心,在主的愛裡,彼此扶持,互相鼓勵,建立充滿主愛的大家庭,拓展上帝的國度。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在好茶部落的學習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來到好茶部落,我們有很多學習。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天真、純真,雖然在物質上不一定很富足,但是從來沒有減少他們的快樂。在孩子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關係的滿足。孩子們的快樂,是來自於與部落中其他孩子有美好關係的快樂。孩子們的快樂,是來自於部落中,許多哥哥姐姐的關心照顧。從這些關係當中,我們有許多的學習、反省。

我們學到了,應該對自己的群體多付出一些責任、多一些關心。不是單單把自己給照顧好,也同時要關注到整個群體的需要。我們反省到,信仰絕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就足夠了,信仰是一個群體關係的呈現,群體間的互動,肢體間的關係、往來,都是真實呈現出我們所相信的。

從孩子們的身上,我們看見部落的力量,雖然在大水過後,我們許多人離開了原本的家,但是我們還是在部落之中,部落就是我們的家,許多人在部落中,重新站起來,孩子們在部落更多地認識信仰。有族人聚集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部落,從中我們實在願意看到,這樣的部落,在瑪家農場,再次地發揮影響力,幫助我們的族人,使我們能夠不斷地面對挑戰。

我們知道五天的營會能夠給他們的很少,我們所做的不足以改變他們什麼,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夠的,來關心、愛這些孩子們,讓他們感受到他們是被關心的,雖然我們做的並不多,但是我們期望他們能體會上帝的愛透過我們讓他們體會到一點點。

我們會記得為這群孩子禱告,記得為教會禱告、為部落禱告。因為我們能做的有限,禱告是我們能給你們最持久的祝福。我們相信,福音隊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在主裡的愛與關心,卻是可以持續下去的。也請你們為我們禱告,讓我們能夠願意更謙卑地向你們學習,與人分享、彼此關懷,在關係中找到真正的滿足。

看見孩子們學習信心、勇氣與愛心,我們期盼這些孩子們,將來長大都能成為一個有信仰的勇者,帶著對族人、部落的愛心,來承接我們的文化。我們是一個樂觀、知足,又愛唱歌敬拜上帝的民族。願上帝與我們同在,在我們新的家園中,帶著信心、勇氣與愛一起來建造。
(成果發表晚會與好茶兄姐的分享)


好茶教會主日學校長來信
校長何泉盛

感謝天父的慈愛,保守了我們此次的(英數品格體驗營)能夠平安順利圓滿結束。更感謝貴會能鼓勵許多有感動,且對原住民災區兒童的課業加強及信仰的增長有極大負擔的老師們,願意犧牲暑假的時間來帶領部落的孩童,體驗一個不一樣的暑期夏令營。

從孩子們快樂的表情中,看得出他們是非常的滿足於老師們的帶領。同時,教會的兄姐及小朋友的家長,也再一次的肯定和平教會的同工們的熱情與對部落孩子的關愛,每一次的互動中總是會讓孩子們有不一樣的領受與體驗,再一次的代表兒童主日學全體師生們,致上最真誠的感謝。願主大大的施恩祝福在這群願意委身在偏遠部落中服事弟兄姐妹的老師們,都能靈命增長,身體健康,凡事興盛。更期待日後能常常有這樣的機會,彼此服事,彼此學習。倘若於此次活動中有招待不周之處還請同工們多多包涵。

敬祝
主恩滿溢
以馬內利

好茶兒童主日學
校長 何泉盛 敬上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報答動機

撰寫:蔡茂堂牧師

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在八福的門徒生活倫理教導之後,接著提到他對於十誡的詮釋,從動作的禁忌 (The taboo of motion) 延伸到動機的檢視 (The scrutiny of motive)。緊接著耶穌就談到有關敬虔的議題。猶太人認為敬虔有三大柱石 (Three pillars of Jewish piety):施捨、禱告、禁食 (almsgiving, prayer, fast)。

主耶穌對於這三個敬虔的行為,有相同的教導內容,當門徒在從事這些敬虔的行為時,不要像那些假冒為善 (hypocrite) 的人,故意叫人看見,要得人的榮耀。因為,存著這種動機的人,已經得到他們的賞賜 (paid in full)。主耶穌要門徒選擇在暗中進行這三項敬虔的行為。這樣,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4, 6, 18)

主耶穌的教導,對於從事敬虔行為者的尋求報答 (reward seeking) 動機,似乎是抱持接納或肯定的態度。主耶穌只是對於他們尋求報答的內容,抱持不同的見解。主耶穌認為,假冒為善者從事敬虔行為的動機,是在於追求別人的看見與榮耀,也就是追求今生的名望地位 (temporary reputation)。主耶穌稱他們是假冒為善者 (hyprocrite)。這個字的希臘文原意是演員 (actor)。希臘羅馬時期的歌劇演員,會戴上各種不同的面具,來表演不同角色的處境與心情。主要的目的,是討觀眾的歡喜。如果有一位男演員是要表演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的愛情故事,他會戴上情意綿棉的面具,把男女主角間之愛情表演得非常逼真,以贏得觀眾的喝采。但是,在面具的背後,這位扮演羅密歐的男演員的心裡,對於扮演茱麗葉的女主角,則是一點感情也沒有。因此,當他傑出的演技,獲得滿堂的鼓掌時,這位男演員,已經得到他企圖獲得的全部報答了。這位男演員,絕對得不到這位女演員的芳心與愛情。

敬虔是我們發自內心對於上帝愛的行為表現。如果我們對於上帝根本沒有愛的感覺,那麼我們所從事的敬虔行為,只是要讓不知情的別人誤以為我們非常敬愛上帝,從而博取他們對我們的尊敬與佩服。那麼,我們就成為假冒為善的人了。我們也永遠無法得到上帝要賞賜給我們的報答了。

如果我們所從事的敬虔行為,動機是發自於對於上帝的愛,那麼,我們期待將來上帝會給我們怎樣的報答呢?一個男孩子如果對於一個女孩子發自內心的愛情而做出種種讓女孩子感受到他對於她真心愛情的各種行為,那麼這個男孩子最期待來自女孩子的報答是什麼呢?豈不是那位女孩子也是發自內心真誠對這個男孩子愛情的回應以及永遠同在、不離不棄、親暱互動、兩人一體的完全合一 (complete unity) 的喜悅嗎?

如果一個男孩子對於一個女孩子所表現出來發自內心愛情所做出的各種讓女孩子感動的行為,但是這個男孩子所期待的,卻不是這個女孩子本身和他更親暱的盟誓合一關係,而是這個女孩子父親的鉅額遺產,或是可以讓他找到更好工作的機會,那麼,我們會認為這個男孩子是把愛情工具化了(instrumentalization of love)。

我們敬虔行為的動機,應該是對於上帝單純的愛。這樣的愛所期待的報答,應該是將來與上帝之間更親密的關係,以及完全的合一的喜悅。這也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章為所有門徒在上帝面前的禱告: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1-23)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100歲 ê 父親節


1910年由美國的約翰伯士特夫人發起,每年6月第3個主日為父親節,今年剛好100歲。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以後,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一位威廉斯馬特先生,生活勤儉,雖非富有,但卻快樂無比。有一天農場夫人突然大病不起,終撒手而去,留下6名兒女,長子13歲,小的尚在襁褓中,斯馬特先生父兼母職,堅強扶養6名子女,數10年後,斯馬特先生逝世,他的女兒約翰伯士特夫人為了紀念父親,於1910年春,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她努力奔走,於1910年6月19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舉行全世界第一次父親節聚會。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發布每年6月的第3個主日為父親節,同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父親節對一般人而言,似乎不像母親節如此被重視,但聖經中教導我們孝敬父母,是需涵蓋父親,也需要我們全心全意關懷他們。聖經提到:『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0:12);『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1-2);『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23:22),也有提到關於教導兒女的經文:『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另一處亦提到:『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父親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家人的榜樣、典範,一個好父親,知道如何培育兒女的志氣,而不是激動兒女的氣,好父親對孩子以親切、全心的照顧兒女,用聖經的話語教訓他們,好父親會用「愛」來陶塑兒女的「心」,好父親能成為兒女的榮耀。聖經說『父親是兒女的榮耀。』(箴17:6),好父親更要負起教導兒女的責任。

保羅在以弗所書所提:「惹」兒女的氣,「惹」有主動引發或使之…,保羅要作父親的不要主動引發,無理的責打、斥責,使兒女失去信心、失去志氣。保羅提醒作父親當孩子在律法或宗教禮儀上有犯錯時,要糾正他,警戒、指責並改正,所以一個父親是要培養兒女的志氣,而不是激發兒女的氣,使之失去志氣。(西3:21)

兒女給父親最好的父親節禮物,並非金錢,而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聖經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且在父母年老時不藐視、不遺棄,用愛回應父母的養育之恩;父親給兒女最好的禮物,也不是金錢、物質,而是愛。有愛的家,所養育出的兒女,是會肯定自己為人的價值,有豐富的人生,行為不致混亂,且會有各種美德,更重要的是學會彼此相愛、付出愛,好父親不用負面的話罵兒女,或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兒女的身上,且不會用不當的方法管教兒女,例如:過度的溺愛,盡可能滿足兒女的需求,不責備不良的舉止。過度的期望,以強制的手段要求兒女符合自己的期望。父母不會妄用權威使兒女喪失信心,而只要照的主的教導教育他們。

在基督的家中,父母與兒女以愛彼此相待,建築一個有愛的父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