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投資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2/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資本主義的啟蒙時期,資本與勞力是生產與獲利的兩大要素。科技的進步使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工的勞力,資本的重要性也漸漸的凌駕於勞力之上。工業革命帶來了產量的提高,自由市場的經濟體系促進了物資的流通以及財富的累積。為了提高在自由市場的競爭力,各種公司行號不斷的成立,以聚集更大的資本來求取更高的獲利。投資也逐漸成為謀利的重要管道。

剛開始生產事業與社區有很緊密的依存關係。但是在生產事業公司化 (corporationalization)與經濟體系全球化 (globalization) 之後,這些關係逐漸的被稀釋與唯利化 (profitization)。公司為了在全球自由市場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不斷設法尋求降低成本的管道以提高獲利的能力,才能獲得投資者的喜愛而累積更多的資本。很多公司就設法把生產單位轉移到勞力成本較便宜或是環保要求較低的地區,甚至辭退成人勞工而改用工資較低的女工或童工。工作場所的安全與工人的健康問題也常常在追求利潤的前提下被犧牲了。投資者一般也是對公司的營運狀況毫不知情,只關心其獲利能力。

近年來有些教會團體開始注意有關投資倫理 (investment ethics) 的問題,他們把教會的退休金投資到他們認為在營運方面不會對工人、環境、社區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司。也逐漸的有一些投資公司以 “倫理投資” (ethical investment) 的口號來吸引投資客的青睞。

1990年 英國皇家藝術學會 (Royal Society of Arts) 會長漢帝 (Charles Handy) 在一場演講中主張公司並非只是營利的機構。公司必須在投資商、雇員、顧客、供應商、自然環境、與社區環境等多重壓力之下尋求平衡的發展才有永續性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受其影響有些投資銀行在挑選其投資對象時,也開始改變只考慮其短期投資報酬率的短視作法,同時也評估這些公司的永續發展性:除了獲利能力以外,還會全盤考量公司是否重視研發新產品、強調員工再教育以提高服務品質、與上游供應商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階層的營運理念、對顧客的售後服務、對社區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措施等等都在其評估的範圍之內。他們如此研究的結果發現,得分高的公司獲利能力篇高而且永續發展性較強。

主耶穌基督曾經說一個有關於一位不義管家的故事 (路16:1-12)。這個管家的聰明在於他的前瞻性與利他性的作為。不只主人誇獎這個管家作事聰明,連主耶穌也誇獎他在世事之上比光明之子聰明。但願我們在金錢的投資上也能夠學習這位管家的前瞻性與利他性,而不是只作短期獲利能力的考量。

2006年2月12日 星期日

起造家庭祭壇 -- 許承道 牧師

寫作於2006.02.12
作者:許承道 牧師

經文:創12:1-9

中國時報060118一篇南方朔觀點,論到日本的「隱蔽少年」,避開人生、關閉自己。他提到「國際前鋒論壇報」轉載「紐約時報雜誌」上的一篇報導,對當今日本「隱蔽少年」(HIKIKOMORI)的問題,做了相當詳細的討論。

日本的所謂「隱蔽少年」,指的是有許多十幾歲,甚至廿來歲的人,由於拒絕人生,而把自己關在臥室內,只看電視、聽唱片、或者打打電腦,只有大家都不在的時候,才溜出來找吃的,或偶爾孤寂的前往便利店買點東西。他們的人際互動已降到了最低。只要把自己關起來超過六個月,就可算「隱蔽少年」,許多人都一關數年,或者十餘年。估計全日本的「隱蔽少年」在十萬人到卅二萬人之間,甚至還有學者估計為百萬人,相當於日本人口的百分之一。「隱蔽少年」的問題不是病,而是一種具有文化特殊性的社會徵候群,它在同屬東方的南韓、台灣,也都有急速趕上之勢。

日本的「隱蔽少年」問題,乃是攸關人類未來極其嚴重的新課題。從前,我們都相信所謂「社會化」的學說,它指的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透過與別人的互動來磨練自己,而讓每個「個人」成為懂得適度表達自己,與人相處的「社會人」。

但這種「社會化」的過程,在目前這個家庭成員日益忙碌,社會則因相互競爭而人際關係更趨緊張的時代;相對的則是電視、電腦、手機等又讓人有了更大的逃避空間,於是,人的低度「社會化」即告出現。它表現出來的,乃是人們從小只會透過手機和固定的死黨交往,對應付的挫折,表達感情更缺乏「社會化」所帶來的經驗。所謂的「草莓族」即是它造成的結果之一。

*****************************

「家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單位,這是人一出生所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現代家庭結構和住宅的改變,以及個人對自我實現的多元期待,已經使過去家庭所發揮的社會化功能減弱許多。<例如:以前堂表兄弟姐妹、厝邊頭尾親戚的生命血淚互動,變成鑰匙兒孤寂成長史>。最基本的「社會學」沒機會完成,就在同儕中「換帖、交心」,或是走入「隱蔽少年」行列。

其實,透過與別人的互動來磨練自己,讓每個「個人」成為懂得適度表達自己,學習與人相處之道,這並不是一個「社會人」的全部;人是受造物,必須在受造眾生中尋得定位,更必須在與造物主之關係中,學習生命的敬虔。基督教信仰說這是「人與上帝、人與自己、人與受造界(他人及自然界)」,向上、向內、向外(向旁)三個向度的生命功課。其中,人與上帝(向上)是所有關係的基礎。

亞伯蘭75歲時,冥冥之中得到指引,「帶妻子莎萊、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擁有的財物和所有的奴僕,向迦南出發」(創12:5)經過跋涉,來到迦南示劍,摩利聖樹附近。「上主向亞伯蘭顯現,對他說:「我要把這片土地賜給你的後代。」亞伯蘭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上主建了一座祭壇。後來,他向南遷,來到伯特利城東邊的山區,山區的西邊鄰接伯特利,東邊靠近艾;他在那裏紮了營,又建了一座祭壇,敬拜上主。」(12:7-8)『建造家庭祭壇』為亞伯蘭的生命帶來超越人經驗的將來。

土地,用來建屋起家、繁衍後代、農作收成。祭壇,則是敬拜上主、豐富生命、培育宗教心。一個是上帝所賜,一個是人的回應;「家庭祭壇」,提供神人會遇的場景。

「敬拜上主」,台語聖經譯為「求叫耶和華的名」。看得到的祭壇提醒我們以敬虔、敬畏向看不到的上帝祈求,也提醒我們在生命的向度中,尋得正確的位子。無論年少、學生、戀愛,或是在事業、家庭、服事,因為有求告耶和華生命祭壇,不致錯置而迷失方向、出軌。

家庭祭壇是生命中第一個祭壇,不但是最重要的祭壇,也是最長久的祭壇,需要每個人真實面對,認真經營。

2006年2月5日 星期日

金錢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2/0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金錢是人類社會文明進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發明。上古時期人類社會以物易物(barter) 的交易行為非常的不方便,因此就有人發明用貝殼 (shell) 作為商業貿易的媒介。在560BC 呂底亞王克羅素(Lydian-king-Croesus) 首先鑄成金幣作為金錢使用。金與銀等貴金屬本身都具有經濟價值,被稱為“商品性金錢”(commodity-money)。後來政府用貴重金屬作擔保而開始發行紙鈔。紙鈔被稱為是“代表性金錢”(representative-money)。1971年美國政府決定取消黃金擔保紙鈔的價值,而是完全由政府的保證給予紙鈔其票面價值,被稱為“政令性金錢”(fiat-money)。到了電子時代,信用卡與債務卡的發行產生了“塑膠金錢”(plastic-money),網路時代的來臨更帶來了“虛擬金錢”(virtual-money)。

金錢有三大功能:

A.交易的媒介,促使貨品服務的順利流通。
B.會計的單位,供給不同商品價值之比較。
C.價值的儲存,將來可以立即轉換為商品。

金錢除了上述的社會功能以外,也衍生出其他的功能,金錢除了作為“交易媒介”(medium-of-exchange) 之外,也逐漸成為 “交易目的”(end-of-exchange)。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很早就發現金錢有此功能,他認為“經濟學”(economics) 是研究金錢如何作為交易媒介的學問,這是自然的,自我設限的功能。但是“致富學”(chrematistics) 則是研究如何累積更多的金錢為目的,是不自然的,是無止境的。當工業革命時,(Adam-Smith)史密斯提出“富國論”(The-Wealth-of-Nations),鼓吹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馬克斯對其理論提出嚴厲批判而提出-“共產主義”以反制。蘇聯政府的解體顯出共產主義的破產,但是今日世界貧富兩極化的緊張也顯出資本主義所給世界可能帶來的大災難。

金錢從經濟學進入致富學以後,整個人類社會價值體系在不知不覺之間被轉換,所有的人類文明成就都被金錢所“量化”(quantified),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互動也被金錢所“數化”(calculated),人類的倫理道德也受到非常嚴厲的考驗。人類價值體系被金錢所“價格化”(value-system-priced),人類工作生產被“商業化”(commercialized),人類休閒遊樂被“消費化”(consummerized)。當金錢如此廣泛的滲入人類生存的各個層面時,金錢本身被人類 “偶像化”(idolized),人類已經不再是金錢的主人,而淪落成為金錢的奴隸了。

主耶穌基督知道金錢對人類具有如此可怕的影響力,因此他一直呼籲他的門徒,不要陷入拜金主義的牢籠,要先求神的國與義,要信靠上帝的供應與照料,要幫助那些貧困的鄰舍。主耶穌說,我們不可能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願神保守我們,全心全意信靠上帝並且盡心盡意事奉上帝,也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愛鄰如己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