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生之冒險

生之冒險
李晶晶牧師

看到「冒險」這兩個字,你會想到什麼?
想到高山峻嶺,還是衝鋒陷陣?想到勇氣挑戰或是超越極限?
冒險與信仰有關嗎?你曾否經歷過信仰的冒險?那又是什麼?

十九世紀哲學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喜好將他的哲學思想訴之文學,他善使用反諷的寓言來表達信仰與哲思,在他的寓言中有兩則,說:「有一顆每個人都想擁有的寶石,放置在遠方一個結凍的湖上,而湖上的冰很薄,由危險死神監視著,但走近去看,冰顯得十分安全…。如果在一個熱情的時代,有人冒險去拿那顆寶石,那麼群眾會為他的勇氣喝釆;他們看到他的決定性行動很危險,會為他而顫慄,跟他一起顫慄;如果他溺死了,他們會為他悲傷;如果他拿到了,他們會發出羨慕讚嘆的眼神。但在一個沒有熱情而沉澱的時代,情況就不同,人們會共同認為冒險去那麼遠的地方是非理性甚至是不值得的行為;他們會互相嘉許成為聰明及有著共同的集體想法及觀點,所以把一些非常規的行為,例如「熱心」、「冒險」、「忘我」……變成「技藝」,在安全網中表演一下,極其量在安全網邊緣來個看似危險的動作,而群眾就屏息的說﹕「天啊!多麼瘋狂,他正冒著生命的危險。」(齊克果寓言)

齊克果曾說:「冒險造成焦慮,不冒險卻失去自己。」是的,冒險就會有焦慮,處理那些焦慮不安則是冒險的必修課程;在信仰上帝之旅,從懷疑到信心,從信心到感謝的中間過程就是冒險,是要親身經驗並要堅持到底,信心的本身就是一個冒險,成功或失敗是一個人的信仰成熟與人生功課。

齊克果另一則寓言,說:一個人所訓練的一群鵝每主日都會來到教會聆聽牧師的訊息,講道的內容都是說到飛行的好處與奇妙,只要飛起來就可以到想去的地方,拜訪想要見的朋友。聚會結束之後,這群鵝就嘎嘎地阿們,然後離開教會,下主日再次來到教會,聆聽牧師所說飛行的奧妙。而這些鵝所沒有做的是:沒有拍打翅膀起飛。你覺得這群鵝為什麼沒有做呢?被動式的「聽」是容易的、安全的、舒適的,積極主動式地「體驗」則是需要勇氣,是一種冒險。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指出:〝勇氣總是包含一種冒險,這種冒險或者失去自我而變成整體事物中之一物,或者是在空虛的自我相關中失去自己的世界,但是,勇氣還有另一種冒險,這種冒險是不願意世界被喪失,而願意體驗世界那個永恆、絕對與無限的根源本身,有著這種冒險的勇氣就是接納「我們被那根源本身接納」這一事實的勇氣。這樣的勇氣成就一種信仰的超越,使得我們願意冒險用無限的熱情與終極的關懷來相信那個存在的根源,也使得我們把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對空虛和無意義的焦慮、對罪過和譴責的焦慮,給納入自身,在擔當它們的過程之中肯定自己。〞(存在的勇氣)

在「生之冒險」一書中,作者保羅‧杜尼耶(Paul Tournier)牧師,也是一位心理分析醫生,將冒險當成人類特有的本能,是每個人內心需要滿足的渴望,是人生創新求變的生命歷程。因此,從人類各項科技的發展演變、歷史上的革命創舉,一直到人性時常無法抗拒的賭博、藥癮,這些現象都是冒險心理的外在表現。對基督徒而言,上帝是一位最有創意的冒險家,祂創造天地、介入歷史與人相遇;不但如此,上帝最偉大的冒險之舉就是讓耶穌來到世上,為了愛的緣故祂付出重價、帶來一個邀請。

在我們的內心是否也有著這樣的本能、需求,接受這樣的邀請「生之冒險」,冒險地將自己投諸於「祂」、在生活每事上尋求祂的旨意與引導,並且冒險地跟隨祂而「拍打翅膀而飛」…
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牧師,在「何必上教會」(Church: Why Bother)一書中的前言提道一位約翰‧繆爾(John Muir)登北美黃杉(Douglas fir)頂端的事蹟:〝他是位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北美洲西部邊陲地帶最勇敢、最受人崇敬的探險家。1874年間,繆爾到鋸齒山脊尤巴河(Yuba)支流的山谷拜訪朋友。某個十二月天,太平洋上颳來一陣暴風雨,繆爾應該在此時乖乖地待在朋友家中,一個非常溫暖舒適的環境中,靜等暴風雨過去。然而,繆爾的想法卻與一般人不同,此時他卻到了一個極為危險之處,體會在暴風雨下的生命經歷,在一般人的想法,會認為繆爾是個傻子,竟拿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抵擋大自然。結果是他平安返回他朋友所住之溫暖小木屋,與朋友分享此段奇妙的經歷。畢德生認為繆爾只是不願意作一個生命的旁觀者,而是期望與造物主面對面,體會生命中豐富的變化。〞(何必上教會)

在這生命旅程,我們是在尋找適當的避難所躲過風雨,還是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往後回看,我們反省生命;往前瞻望,我們活出生命」(齊克果)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掃羅的失敗

掃羅的失敗

曾昭瑞牧師

掃羅的名字是「求問」的意思,但是很可惜的是,掃羅雖然是以色列人的王,但是他並沒有在許多的事情上求問耶和華,他常常以自己的方式來面對人生。當他順利的時候,他會自己決定;而當他與上帝關係破壞後,想要再修補時,卻找不到方法。對掃羅而言,撒母耳是最有影響力的人,也是他與上帝的關係的一個重要橋樑。但是掃羅在登上王位後,卻與撒母耳關係絕裂,這也連帶影響了掃羅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因為掃羅從來不是一個能夠自己與上帝建立正確互動的一個人。失去了撒母耳的協助,掃羅就失去了上帝與他同在的有力證明。在舊約,一個王沒有上帝的同在,幾乎就是失敗的同義詞。

掃羅的失敗,不單單是他個人的失敗,也是以色列人要求立王這種信念的失敗。以色列人經過長期士師的治理,國家一直沒有形成,致使他們受到亞瑪力人、非利士人、亞捫人的侵擾。以色列人慢慢的相信,自己沒有辦法對抗外力,是因為缺少一個王來治理他們,如果有一個王能夠治理、團結、指揮他們,以色列人必然有能力來抵擋這些外力。在這種心態下,掃羅成了以色列人的第一任王。事實上,掃羅一開始表現的很不錯,他取得了對亞捫人的勝利(撒上十一),之後又打敗宿敵非利士人(撒上十三、十四),以色列人控制了整個中央山地,以色列人的安全得到了空前的保障。

我們可以這樣說,掃羅在位的整個時間,大多數的精力都放在戰爭之中,而掃羅也像以前的士師們一樣,是以舊式的「靈力」的英雄身份興起的,他有上帝的同在,當掃羅被認為有上帝的同在時,就吸引許多人來跟從他。這證明了他是上帝的戰士領袖,是祂所「指定」的人。掃羅的失敗也是因為他失去了「靈力」,當他與撒母耳絕裂時,上帝的同在已經轉移到大衛的身上了。掃羅對於這一點也相當的敏感,他意識到,他的王位即將不保,於是他對大衛百般的追殺。

一開始掃羅是成功的,但是他的失敗卻是全盤的,以色列人後來的情況幾乎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壞。以色列人在基利波的潰敗,使自己落入非利士人之手,因為非利士人乘勝追擊,把他們在掃羅登基之前所佔領的土地都收回了,以色列人失去了中央山地,國土被分割成南北兩地,最慘的是,掃羅的三個兒子被殺,而掃羅自己也因重傷而伏刀自盡了,非利士人找著掃羅的屍體,把他的頭砍下,連同他兒子們的屍體,一同釘在伯善的城牆上。後來,還是基列雅比的居民,感於掃羅從前對自己的恩惠,冒險去把這些屍體取下來。

此時的以色列似乎是絕望了,以色列人的第一個王,卻是落得如此失敗的下場。以色列人要求立王來改變自己民族命運的信念受到空前嚴重的打擊,掃羅家族的菁英全部戰死,以色列人失去了中央山地的控制權,國土遭到南北分割,以色列人陷入無人領導的真空狀態,面臨被各個擊破,甚至發生滅族亡種的可能。但是非利士人並沒有馬上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這使得以色列人有了喘息的空間,很快的她便立即捲土重來,在數年內,以令人難以致信的速度成為了巴勒斯丁與敘利亞最前進的國家,而這是另一個王,大衛的成績。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免疫 (Immune)

免疫 (Immune)
蔡茂堂牧師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命的世界是個殺戮戰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於一個生物而言,它的生存環境可能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體內環境。這種寄生的關係常常會造成被寄生者的疾病,甚至死亡。因此,被寄生之宿主生命為了保護自己,免於疾病或是死亡,會在自己的身體中,設下層層的防衛體系,來阻檔外來寄生生命的入侵,或是對於入侵者加以消滅,以保持自己生命的健康。

這個防衛體系,從最原始單細胞生命的半透性細胞膜,形成細胞內部環境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阻隔(barrier)開始,一直到最複雜的有頜脊椎動物(jawed vertebrate)的防衛體系為止,可以分為防止入侵的阻隔體系(barrier system),真核生物(eukaryote)就具有的固有免疫體系(innate immune system),以及有頜脊椎動物的適應防衛體系(adaptive immune system)。人類的防衛體系,就包含了上述三大體系在內。我們的皮膚是保護身體免於被外來異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表皮層有二、三十層已經死亡的扁平麟狀角質細胞(flat squamous keratinocyte)彼此很緊密的連結在一起,除非有外傷破壞這個保護膜的完整性,否則異物是無法侵入的。但是人類為了維持生命,必須從環境得到養分與氧氣,也必須將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排出到環境,就必須另外有一個區域,是以黏膜(mucosa)來做阻隔。黏膜的阻隔能力,就不像表皮細胞那麼嚴密,因此,消化系統與呼吸系統的黏膜表面,都會再分泌一層黏液,以增強其阻隔力。我們的呼吸系統與外界最接近的鼻子,就有很多鼻毛,先將空氣中大顆粒的異物過濾,鼻腔裡面還有彎彎曲曲的鼻岬骨,造成吸入空氣在鼻腔中形成亂流,提高異物被過濾的機會,呼吸道的黏膜細胞表面佈滿微纖毛,所有微纖毛都朝向鼻孔的方向擺動,將被黏在黏膜表面黏液中的入侵異物掃出去,大部份的異物與黏液就一起被掃到喉咽交會處,被嚥入胃裡面。在胃裡面所分泌的胃酸就把所有的入侵生物殺死了。呼吸道的黏膜層也有很敏感的神經系統,一有異物入侵,就會產生噴嚏或咳嗽的反應,用強有力的氣壓,將這些異物排出體外。我們的泌尿系統,則是在排尿時,膀胱用大水沖龍王廟的方法,將入侵的生物沖到體外去。我們的皮膚與黏膜,也都會分泌一些有殺菌效力的分泌物,將附著於其表面的微生物殺死。另外,我們的大腸,則住滿了對於我們的身體有益無害的共生菌,這些共生菌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會將外來入侵的致病菌排擠。

當外來入侵的微生物,躲過了上述的層層阻隔,而終於侵入體內之後,我們身體就會動員第二道防衛體系,也就是比較沒有辨別力與學習力的一般性、即刻性防衛體系。這包括我們身體裡面到處巡邏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他們一見到這些入侵的異物,二話不說就一口將他吞下去。被入侵地區的細胞,也會立刻拉警報,釋放出發炎化學物質,使得該地區產生紅腫熱痛的現象,吸引更多的巨噬細胞與白血球集中到這個地區來圍勦這些入侵者。我們的血清中有一連串的小蛋白質,稱為補體(complements),會被發炎訊息所吸引群集,依附在入侵微生物的表面,並且啟動一連串的活化作用,最後形成一個尖銳的圓柱,刺破該微生物之細胞膜,使其爆裂而死亡。這一道防衛體系是所有的真核生物都具備的能力,被稱為固有免疫體系。

如果入侵的微生物還是躲過第二道防衛體系的追殺,我們的身體就會動員第三道防衛體系,這是最進步的防衛體系,它的啟動最慢,但是對於入侵微生物之辨識力最強,可以集中攻擊該微生物,而不會殃及無辜,而且會將這些識別力保存在記憶細胞的基因裡面,下次再有同類微生物膽敢入侵,這些有案在檔的微生物會立刻引起很快、很激烈、很有效的反制動作,將再度入侵者在最短時間內完全殲滅。這個體系被稱為適應免疫體系(adaptive immune system)。我們的醫學界就利用這個特殊的適應免疫體系而發展出各種疫苗。

感謝上帝的恩典,賞賜給我們這麼完備的三層防衛體系,讓我們可以平安健康的生活。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母愛 (Mothering Love)

母愛 (Mothering Love)
蔡茂堂牧師

母愛是我們在大自然中到處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近日新聞報導,在宜蘭頭城農場,有剛孵育幼鳥的藍鵲,為了保護幼鳥而奮不顧身,攻擊過度貼近鳥巢的遊客。農場主人在藍鵲鳥巢附近,掛上〝殺很大—小心鳥友〞的警示標語,以提醒遊客,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動物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一直很有興趣,想要解開有關母愛現象的謎底。到底這是經由環境學習的影響,還是經由生物基因的遺傳?

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母愛對於兒女的身心靈健康與人格行為都有很重大的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家香檳(Frances Champagne)的研究指出,母親的母愛行為會傳給她的女兒。如果母親常常擁抱女兒,這位女兒將來長大生子之後,也會常常擁抱她自己的女兒。就像以西結16章44節所說的:母親怎樣,女兒也怎樣。香檳與她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盼望能夠釐清這個女兒如同母親的現象,是經由基因遺傳,或是經由環境影響。她研究的結果顯示,母親的行為,會影響女兒某些基因的表現,進而影響女兒的體內荷爾蒙,以及其將來的母愛行為表現。因此,過去一直在學者之間爭辯不休的自然或養育(nature nurture debate)的議題已經成為歷史了。養育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基因的表現,再經由荷爾蒙而影響下一代的行為表現。繯境與基因之間呈動態互動的關係。這種現象稱為〝表觀基因原則〞(epigenetics)。

香檳與她的研究團隊觀察母老鼠對於她所生的小老鼠表現出來的母愛行為。有些母老鼠會發很多時間去舌舔以及梳理小老鼠的毛髮,有些母老鼠則比較不會做這些動作。他們研究比較這兩組小老鼠的基因表現,那些比較少被母老鼠舌舔與梳理毛髮的小老鼠的某些基因,會發生甲基化(methylation)的現象。這些被甲基化的基因,就無法被轉錄(transcription)成為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再進一步在細胞質中被轉譯(translation)成為有各種功能的蛋白質,包括:會引起母愛行為的雌性激素(estrogen)與催產激素(oxytocin)。這些雌小老鼠在長大之後,懷孕生出下一代的小老鼠時,由於雌性激素與催產激素的缺乏,就無法表現出舌舔或梳理下一代小老鼠的母愛行為了。

如此,母老鼠的母愛行為,就經由〝表觀基因原則〞而代代相傳下去了。香檳與她的研究團隊將比較不會舌舔或梳理小老鼠的母老鼠所生出的小老鼠分成兩組。一組由這隻母老鼠繼續乳養,另外一組則轉交給比較會舌舔或梳理小老鼠的母老鼠來乳養。結果這些第二代的小老鼠長大以後的母愛行為,是會依照他們養母的母愛行為,而不是照他們生母的母愛行為來表現。

出生時母親對於子女的母愛行為表現是很錯綜複雜的,香檳與她的研究團隊所研究的只是其中有關愛撫與觸摸的部份。我們相信,上帝賞賜給每一位母親,有足夠的智慧與愛心,知道並且願意做出各種母愛的行為,給子女帶來身心靈的健康,以及可以代代相傳的愛心行為與互動。每一位敬畏上帝的母親,在知道自己已經懷有身孕之後,會不停的替肚子裡的胎兒禱告,會注意自己的生活起居以及飲食運動的習慣,來為胎兒預備一個最為理想的成長環境。在新生兒出生之後,母親除了按時餵奶與換尿布之外,會常常將新生兒抱在自己的胸前,唱歌給他聽,說故事給他聽,以慈愛的眼神注視著他的眼睛,逗他笑與逗他玩。相信這些母愛的動作都與新生兒的身心靈健康成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感謝上帝的恩典,賞賜給我們每一個人一個如此疼愛我們,褓抱我們的母親或是養母,我們才有我們今天的生命。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皮膚 (Integument)

皮膚 (Integument)
蔡茂堂牧師

皮膚(skin)是我們身體最大的器官。它的面積最大,約有兩米平方。它的重量也最重,佔體重的百分之七,約是五公斤左右。它含有全身約三分之一的血量。它貯存全身五分之四的脂肪。我們的皮膚系統除了表皮(epidermis)以外,還包括了真皮(dermis),以及皮下組織(hypodermis)。在這三層組織當中,還埋藏了毛髮、脂腺、汗腺、微血管、以及末梢神經的各種受器(receptor)。

皮膚對身體最大的功能是保護身體,免於受到來自環境的侵襲與傷害。皮膚覆蓋我們全部的身體,成為我們身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界線(boundary)。來自外在環境的物理侵襲,包括:磨擦、重壓、拉扯、穿刺、切割等,我們的皮膚總是首當其衝。表皮的最外層是由25-30層已經死亡的扁平鱗狀細胞緊密的連結成完整的一片薄膜,稱為角質層(stratum corneum)。角質層細胞裡面含有堅韌的角質(keratin),具有抵抗摩擦,防水滲透,以及抗菌入侵的功能。老化的角質層細胞會不斷的從身體表面剝落,再由基底層(stratum basale)不斷分裂增殖的角質細胞(keratinocyte)往外推送補充。基底層除了角質細胞之外,還含有8%的黑素細胞(melanocyte),它負責製造黑色素(melanin),傳送到位於其上方的角質細胞內。當有害的紫外線(ultraviolet light) 射入皮膚時,這些黑色素會移位到角質細胞核的近光區,將這些紫外線吸收,以免角質細胞的細胞核,因為紫外線的刺激,而產生致癌的變化。基底層除了90%的角質細胞以及8%的黑素細胞之外,還含有1%的默克細胞(Merker cell),默克細胞與傳導輕觸覺的知覺神經末梢相連,將來自環境接觸到皮膚的異物資訊快速送到大腦,好讓大腦及時啟動適當的反應措施。當這個來自環境的異物不是你所熟悉或歡迎的東西,你會採取斷然的攻擊或逃避反應(fight or flight)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另外還有最後1%的細胞是與細胞免疫有關的朗格漢細胞(Langerhans cell),這些細胞是屬於巨噬細胞(macrophage),他們會與T型淋巴球合作,將入侵的細菌與微生物消滅,以防止他們更深的侵入體內。表皮層完全不含任何的血管。

在表皮層的下面與其緊密相連的是真皮層(dermis)。真皮層可以再區分為佔約1/5厚度的乳突真皮(papillary dermis),以及佔約4/5厚度的網狀真皮(reticular dermis)。乳突真皮呈指狀突起,與表皮的基底層有廣大而緊密的接觸。乳突真皮的微血管將養分與氧氣充分的供應基底層的細胞,以維持他們的生命與活力。乳突真皮還有自由神經末梢(free nerve endings),把痛覺快速傳往大腦,以動員全身採取適當的防衛反應。除了自由神經末梢之外,乳突真皮還有一種稱為麥氏微粒(Meissner’s corpuscle)的神經末梢受器。這個受器由神經末梢迂迴繞行在一些扁平的支持細胞所組成。他們遍佈全身,對於輕微的接觸特別敏感,除了保護身體之外,他們特別密集的分佈在情慾區(erogenous zone)的皮膚,例如:指尖、手心、腳底、臉龐、嘴唇、舌頭、乳房等等。

麥氏微粒對於我們享受兩情相悅的肌膚之親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網狀真皮含有很豐富並且交叉分佈的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以及彈性纖維(elastin fiber)。這些纖維讓我們的皮膚可以對來自環境的外力拉扯具有足夠的張力(extensibility)[當外力拉扯時,皮膚可以具有展延性,而不會輕易的被扯破或拉開。]以及彈力(elasticity)[當拉扯的外力消失時,皮膚具有恢復原狀的能力,而不會因被拉扯展延而永久變形。]

除了上述表皮與真皮對於身體有各種保護作用之外,皮下層的脂肪可以貯存能源物質,以供緊急必要時維持生命,汗腺則有調整體溫的功能,脂腺的分泌物可以使表皮及毛髮保持柔軟溼潤,不會因為乾燥而容易斷裂,並且具有殺菌的功能。

感謝上帝,賞賜給我們這一件終身不會壞的保護層來保護我們的身體。上帝還賞賜給我們誡命與良心,以及屬靈的敏感性來保護我們的屬靈生命。讓我們存感恩的心,保守自己在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各種保護層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