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6日 星期日

路易士與四種愛

寫作於2006/04/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路易士(Clive Staples-Lewis常被簡稱為C.S.-Lewis)是愛爾蘭人,他雖然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但是他坎坷的一生讓他對上帝充滿了憤怒以致於成為無神論者。四歲時他的愛犬Jacksie被汽車壓死,他從此將自己改名為Jacksie,長大以後才慢慢改為Jack。他所最摯愛的母親Flora在他十歲時因病身亡,雖然他拼命為母親禱告,上帝似乎無動於衷。後來他被送到管理嚴格的宗教寄宿學校,使他對上帝更加深惡痛絕。十五歲時輟學而私下拜師學習。

路易士從小就很有想像力與表達天份,立志成為一名詩人。十八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深造。隔年被徵入伍並被送往法國前線投入戰爭。他的好友Paddy喪命戰場,路易士也受傷遣返休養,Paddy的母親Jane-Moore給路易士很好的照料。戰後路易士與其兄Warren甚至與Jane三人集資合買一屋且住在一起許多年。

路易士與一些牛津大學的學者辯論信仰的結果又讓路易士在三十三歲時重新拾回他在青少年時期所唾棄的基督教信仰。他把這個心路歷程寫成一本書“驚喜”(Surprised-by-Joy)。後來他很長時期在劍橋大學任教職,與一些好友組成一個稱為Inklings的小組,對當代科學主義所帶來對人性的摧殘持反對態度,嘗試以寫小說(Space-Trilogy)方式來表達他的觀點。

在他又成為基督徒以後,他就運用他的文學才華寫出許多信仰有關的小說The-Chronicles-of-Narnia,The-Screwtape-Letters,護教學作品Mere-Christianity,-The-Problem-of-Pain,Miracles. 他也逐漸成為家戶皆曉的作家與電台名嘴。路易士對耶穌最有名的論證被稱為“三難”(Trilemma),當代有許多人願意承認尊敬耶穌為道德的老師。但路易士強力反對這種見解。因為在聖經中耶穌很清楚表明他是上帝的兒子。路易士主張,我們不能逃避耶穌基督這個自我宣告。如果耶穌自知不是上帝而宣告如此,那麼耶穌是一個騙子而不是道德老師。如果耶穌自以為是上帝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則耶穌應是一位精神病患而不是道德老師。如果耶穌真的是上帝而如此宣告,那麼他就是上帝,而不只是一位道德老師。所以不論如何,耶穌都不可能只是一位道德老師而已。

路易士一直到五十八歲才跟一位離婚婦女Joy結婚,半年後Joy被診斷罹患骨癌。經過禱告與治療後癌症消退,讓他們可以小渡蜜月,不幸的是一年多以後癌症又復發,而且一路下坡到婚後四年Joy去世。路易士將這錐心之慟的經歷寫成A-Grief-Observed.

從路易士這坎坷的一生來看他在這本“四種愛”(The-Four-Loves)對親情、友情、愛情、與恩情的描述實在令人有很深的感觸。路易士認為在人世間由於血緣而來的親情,由於興趣而產生的友情,以及由於兩性相吸所迸出愛情的火花都是上帝給予他所創造人類的寶貴禮物。但是這三種愛都有他的限制與被扭曲的危險。只有第四種愛是來自上帝對人類的愛。這種恩情是完全無私的愛,是付出的愛,是讓被愛者生命更豐盛的愛。只有這種愛可以讓前面三種愛更成熟,也更不會被自私的動機所扭曲與變質。

但願我們都能夠從神領受這種恩情的愛,也能夠學習主耶穌基督以這種恩情的愛來彼此相愛。

以馬忤斯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以馬忤斯是一個在聖經中只出現一次的一個耶路撒冷附近的小鎮。根據路加福音的描述,以馬忤斯距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路24:13),但是路加並未標明它是位於耶路撒冷的那一個方向。聖經考古學家提出六個可能的地點(http://en.wikipedia.org/wiki/Emmaus),但是都無法取得進一步的共識。

路加福音所記載的以馬忤斯事件是發生在兩位耶穌的門徒身上,其中一位名字叫作革流巴(Cleopas),有些聖經學者主張他就是那位站在十字架下的馬利亞的先生革羅巴(Clopas)(約19:25),另外有聖經學者認為他是耶穌十二門徒中一位稱為雅各的父親亞勒腓(Alphaeus)(太10:3)。 早期教父優瑟比烏斯(Eusebius)甚至聲稱革流巴是耶穌世上父親約瑟的弟弟。但是革流巴的真正身份則在聖經學者間也尚無法取得共識。另外一位門徒則一直是無名氏 (anonymous),他們兩位也都不是列於耶穌十二使徒之中。

以馬忤斯事件告訴我們,復活的主耶穌也關心十二使徒以外的門徒,在他復活之後的第一天居然發了大半天的時間陪這兩位對聖經認識不清、對耶穌復活的好消息信心不堅的門徒,從耶路撒冷一路走到以馬忤斯,從日正當中走到日頭平西。主耶穌先以請教者的態度傾聽兩位門徒訴說他們在過去一週中所經歷的痛苦、失望、與混亂。耶穌並且還為這兩位以前上課不專心或是理解力不佳的門徒特別加開了一個下午的舊約詮釋學密集班,從摩西五經到先知歷史書,將其中有關彌賽亞必須先受苦犧牲之後,才能進入榮耀的經文都再詳細為他們講解一遍,而且講到讓這兩位學生心裡火熱。可惜這兩位心裡火熱的學生對於這位陪他們走半天路的復活的主耶穌,居然還是視而不見。

當他們終於走到以馬忤斯小鎮時,耶穌基督並沒有要求這兩位門徒再決志或要他們作任何改變,而是給予這兩位門徒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這個下午的路上神學院(seminary -on-the-road)所開舊約詮釋學密集班的課程內容。聖經說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還好這兩位對聖經瞭解不清,對耶穌也認不出來的門徒還緊記住主耶穌基督的教導: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他們看天色已經晚了,耶穌看來又像是外地人,因此,他們就勉強耶穌留下來與他們一起晚餐。他們作夢也沒有想到他們所留下來招待一頓晚餐的陌生出外人,居然就是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

當耶穌基督跟他們一起在餐桌邊坐下時,祂居然反客為主,拿起麵包、將其擘開、為之祝謝、並將其分給兩位門徒(take, break,-bless,-give)。這兩位門徒就在主耶穌作這四個動作時,眼睛被打開了,他們才認出這位陪他們一個下午一路從耶路撒冷走到以馬忤斯的陌生人,竟是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他們的生命整個被這個發現所徹底改變,從以馬忤斯又跑回耶路撒冷,從傷心失望的門徒成為分享快樂的見證人。

親愛的兄姊,當你遭遇挫折失望時,那裡是你的以馬忤斯呢?但願我們都能夠在我們自己的以馬忤絲路上遇見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也深願我們能夠用感恩與信心的雙手來領受我們的主耶穌那為我們被舉起、被擘開、被掛在木頭上捨命並為我們帶來祝福的犧牲大愛,讓我們屬靈的眼睛被這樣的大愛所打開好看清那從死裡復活的主所給我們帶來的盼望,我們的生命也被轉換成為充滿盼望與喜樂的讚美與見證。

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耶穌與政治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的一生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耶穌出生時,東方來的占星學博士們迢迢千里、風塵僕僕的趕到耶路撒冷要來向他致敬。結果卻引起了一場血腥的政治風暴。當權多疑的希律王為了防範未然,居然下令將伯利恆附近兩歲以下的小孩全部屠殺。耶穌的父母在慘案發生前漏夜潛逃國外,幼兒耶穌才保住一條小命。但是在伯利恆小城卻充滿了自己的無辜幼兒死於非命而哀慟逾恆的母親。(太2:1-18)

耶穌被羅馬外來政權法院判為唯一死刑定讞的罪名就寫明在那片釘在他頭上的那塊木板上面:猶太人的王。他的死刑罪名也是政治性的內亂罪。在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伏法之前,他還經過很複雜的宗教法庭預審定罪,再轉送政治法庭審理,當中又發生管轄權不確定所產生的踢皮球插曲。(路22:54-23:38)

耶穌一出道,他所傳講的中心信息是: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可1:15) 這個信息在當時處於被羅馬外來政權軍事壓制下痛苦難當而先知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喧囂雲端的猶太人來講,正是久旱盼甘霖,群起跟隨。耶穌有一次為了解決廣大群眾的晚餐問題而用一個小孩五餅二魚餵飽群眾,甚至導致有人要強力抬他上轎,逼使耶穌只好夜遁山上,甚至施展輕功、涉水過岸。(約6:1-21) 耶穌的學生當中也有隨身攜代匕首主張武裝革命的短刀黨員。(太26:51-52) 甚至有一些聖經學者猜測:猶大是因為對耶穌在騎驢進城所造成的群眾運動中,沒有把握良機、揭竿起義、一舉趕走羅馬政府的外來政權而感到灰心失望,因此想要採取像水滸傳的激將法把耶穌逼上梁山,卻萬萬沒有想到預估錯誤,將自己的恩師送上十字架。因此,後悔莫及,雖然將髒款退回,最後還要以一死來明志。(太27:3-10) 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們所關心的問題還是以色列國何時被復興的政治議題。 (徒1:6-8)

耶穌在面對彼拉多法官的審問時很清楚的聲明: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約18:36) 但是耶穌的許多教導卻是與政治有關。耶穌接受該撒的統治權柄 (可12:13-17),但是又加上了上帝在該撒之上的絕對權柄。耶穌也以非常激進的方法重新詮釋猶太人奉為圭臬的摩西律法。(太5:1-48)耶穌很清楚教導他的門徒有關天國的人際關係倫理與規範。(路6:26-49)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耶穌的政治觀是革心的(regenerative),而不是革命的(revolutionary)。他們引用耶穌的比喻說他的國像麵酵一樣,開始時是非常微小的,但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在整個社會發揮它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太13:33) 這個社會力與主耶穌再臨時新天新地那個永恆國度間之關係則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比較樂觀的前進主義者(progressivism) 認為這個影響力終會改造整個世界成為新天新地,比較悲觀末世論者(pessimistic-apocalypticism) 則相信我們還是要仰望主耶穌再度親自從天而降才能真正建立新天新地的上帝國度。

2006年4月2日 星期日

垃圾神學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04/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考古學家挖入地層下為我們發現了許多上古文明的真相。聖經考古學家更為我們發現許多與聖經相關的古代語言與生活。最近由亞利桑那大學教授William-Rathje推展運用考古學的方法去挖掘當代人們所產生的垃圾,由此發現我們的生活習慣、意識形態以及與大自然的關係。他們被稱為垃圾學家(garbologist)。由此發現而探討我們的信仰的就是垃圾神學(garbage-theology)。

美國是世界上製造垃圾最多的國家。美國每人每天製造兩英磅的垃圾,約是印度的五十倍。在垃圾堆中我們發現人類永無止境的追求方便與偷懶,忽略他人與其他生物的生存需要,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人類貪婪浪費,為了追求完美的水果將毒藥灑進大自然。有關衛生、健康、安全的廣告與包裝成為垃圾堆中主要成分,表示我們對此的迷表示我們對此的迷戀。紙張佔垃圾的百分之四十,其中還包括許多保護地球生態的出版品。這在紙張可以輕易回收再利用的情況下實在需要大家更進一步的努力。為了追求整齊劃一,我們發明許多機械定時割下大量的樹枝草葉。

我們所信的上帝是賞賜給我們好生活的上帝,但現代人認為好生活就是方便、奢華、享受、安全。我們相信人類的科技可以解決這世界所有的問題,包括我們為追求方便舒服所造成的問題。管家的成效是以國民生產毛額來衡量。上帝創造的大自然是供給我們任意消費的。

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應該是沒有垃圾的。那些富有者視為垃圾的可能是拾荒者的寶藏。人類對自己所產生的垃圾必需負責,不是任意的拋棄在自己眼不見為淨的地方。愛鄰如己應該包括垃圾的分類回收與掩埋焚化地點之考量。

台灣最近在推動的垃圾分類是值得我們大家積極投入的。我們的冰箱角落也常常是垃圾產生的地方。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豐盛食物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是我們可以互相鼓勵學習的功課。台灣是福爾摩沙的美麗寶島,我們應該珍惜不要讓她淪為垃圾之島。不久前曾唸到一篇網路上的文章,是一位參加台灣高山山谷垃圾清除的志工所寫的。他描述他們怎麼冒跌落山谷的危險小心翼翼的以繩索將自己墜下山谷,然後很辛苦的把那些被拋棄在山谷中的垃圾拉上來。結果發現大部份的垃圾是那些路邊販賣水果食物的攤販所丟棄的。因此他呼籲大家上山時,自己攜帶水果食物,拒絕向那些攤販購買,希望如此可以減少攤販丟棄垃圾污染我們的美麗島。但願我們都成為上帝所賜予我們這美麗寶島的好管家,讓福爾摩沙永遠美麗乾淨,讓我們的代代子孫孫也可以在在這個美麗島上享受上帝所為我們創造的美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