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職場宣教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從死裡復活要被接升天之前與祂的門徒們聚集在加利利山上,耶穌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這是我們的救主耶穌離開世界以前對祂的門徒們所說的最後一段話,我們把它稱為“大使命”(The-Great-Commission)。在這段教會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宣言中,耶穌是獨一的差派者,所有的門徒都是接受主耶穌基督所差派到各地傳揚福音的宣教士。

當門徒們遵從主的命令走遍各城各鄉、宣揚天國福音、建立地方教會一段時間以後,安提阿的教會領袖們在一次為教會禁食禱告的時候,清楚領受到聖靈的感動,就差派巴拿巴與掃羅,成為由聖靈與教會所共同差派出去的第一支宣教士團隊。這支宣教團隊經由四次宣教之旅把福音傳到地中海許多不同的文化與地區。(徒13:1-4)

我們可以看到從教會開始的使徒時代就存在有兩種不同的宣教理念:一個是每一位基督徒都是宣教士,另一個是只有少數特別蒙召的人被教會差派才能夠成為宣教士。這兩種不同的宣教理念在教會歷史中呈現彼此消長的現象。當教會逐漸走向制度化與體制化以後,這種傳道人與平信徒兩極化的兩分法(Clergy/Laity-Dichotomy) 也逐漸明顯,到中古世紀更接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變本加厲的演變成聖俗兩分法(Sacred/Secular-Dichotomy)。教會高舉傳道為神聖的事奉,平信徒的工作與職業就相對的被貶為世俗的謀生。

這種聖俗對立的兩分法一直到宗教改革時期才有所改變。馬丁路德主張每一個工作都是上帝的呼召(Vocation),讓每個基督徒可以藉著工作服事鄰舍而服事上帝。因此,工作都是神聖的。加爾文則認為工作是人類活出上帝形像(Imago-Dei)的一部份。每位基督徒都是祭司(Priesthood-of-all-believers),在工作中為主作見證,成為地上的鹽與世上的光。(太5:13-14)

後來敬虔派(Pietism) 興起,並且演變成為福音派(Evangelism),在職場上為主作見證又逐漸的被窄化成為採用一套有效方法在短時間內幫助慕道友作決志禱告的活動。英國一位皮鞋匠威廉凱立(William-Carey) 於1793年前往印度加爾各達當宣教士前後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掀起了十八世紀風起雲湧的普世宣教運動。宣教士逐漸成為被教會差派前往落後地區衝鋒陷陣、從事跨文化傳揚福音建立教會的專業人士。把他們差派出去的教會弟兄姊妹們則是留在家鄉為他們主前迫切代禱並且奉獻金錢支持他們宣教事工的後勤支援。被差派的宣教士是為主擺上一切的全職傳道人。差派他們出去的教會弟兄姊妹則成為平信徒。

二十世紀全世界各國紛紛由歐美殖民地尋求獨立自主。第三世界的教會也逐漸被建立,甚至在靈命增長與宣教參與上超越第一世界的教會。共產主義國家迫害驅逐宣教士以及回教國家嚴峻拒絕宣教士入境傳教逼使傳統宣教事工尋求因應之道。帶職事奉(保羅的織帳篷宣教法Tentmaking-Mission) 逐漸的成為這些地區宣教活動之主流。二十一世紀我們更看到聖靈在各個地方不同教派教會的基督徒當中又興起“職場宣教”的浪潮。每一位基督徒在他的職場上都是一位宣教士,都願意在職場上不效法這個世界,心意更新而變化,去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人。

2005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靈恩運動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我們所信奉的是三一真神上帝,也就是聖父、聖子、聖靈。聖父上帝是創造宇宙的主宰,聖子耶穌是救贖人類的救主。但是在我們的信仰生活當中,聖靈似乎比較被忽略。根據聖經的記載,聖靈是耶穌得榮耀以後 (約7:39) 所差來的保惠師 (約15:26),祂要永遠與我們同在,住在我們裡面 (約14:16),叫我們為罪自責 (約16:8),讓我們想起主耶穌的話 (約14:26),並能明白一切真理 (約16:13)。我們在受洗歸入基督蒙恩得救以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銷滅聖靈的感動 (帖前5:19),我們的靈命會在成聖的道路上 (帖後2:13),不斷長大成熟。我們的生命,也會結滿聖靈的果子(加5:22)。

聖靈除了在我們的靈命上會幫助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以外,祂還會賞賜給予我們各種屬天的恩賜 (弗4:8)。主耶穌在復活以後升天之前,吩咐祂的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聖靈從上頭所賜下的能力 (路24:49; 徒1:4)。這個應許,在五旬節時聚集在馬可樓上禱告等候的一百二十位門徒終於得到了聖靈降臨所帶來說方言的恩賜,為主作見證,帶領三千人信主。 (徒2:4) 這 個聖靈充滿會說各國方言的神蹟現象,後來在初代教會演變成為會說天使的話語 (林前13:1),甚至還造成哥林多教會混亂的問題 (林前12-14)。漸漸的在主流教會當中就慢慢發展出“靈恩停止論”(cessesionism),主張聖靈的恩賜只限於使徒時期的教會,當正典形成、教會建立以後,這些神蹟性恩賜就停止了。除了極少數的五旬節教派以外,聖靈在教會的角色也逐漸式微。

一直到1900年代,在美國Topeka的Agnes Ozman在一次禱告會中突然被聖靈充滿而說起方言,然後由Azusa Street的William Seymour加以發揚光大,造成一股說方言的靈命復興運動。他們被稱為第一波五旬節主義 (First Wave Pentecostalism)。

在1950年代聖公會牧師Dennis Bennett也經歷到聖靈充滿,他並不強調說方言,而是注重神蹟奇事的醫病恩賜,這個運動漸漸的影響到很多的主流教會,甚至連天主教也受影響。Kevin Ranaghan在 Indiana的Notre Dame大學也掀起一股熱潮。這被稱為第二波靈恩主義 (Second Wave Charismaticism)。

在1980年代由 John Wimber所帶領的Vineyard教會產生許多神蹟醫治以及趕鬼治病的現象,由在福樂神學院的Peter Wagner發揚光大,強調靈力宣教 (Power Evangelism)以及屬靈爭戰 (Spiritual Warfare)的觀念,自稱為第三波 (Third Wave)。

目前在全球各地,由這三波靈恩運動帶來許多教會的復興以及許多的人因此信主得救。我們或許可以從他們當中學習一些寶貴的屬靈功課。我們不一定要像他們一樣高舉這些神蹟性的屬靈恩賜現象,但是我們也不必像過去傳統教會一樣,主張這些神蹟性的恩賜在使徒時代以後就完全消失了。聖經說: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 我們應該可以存敬畏開放的心來歡迎聖靈在我們教會今日所要賞賜給我們的各樣恩賜。不管那個是話語性恩賜或是服事性恩賜或是神蹟性恩賜,只要弟兄姊妹的恩賜可以被發揮,我們的生活需要可以被滿足,教會整體可以被建立,上帝的聖名可以得榮耀,我們就要存感恩的心來領受。

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成形(SHAPE)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美國加州馬鞍峰教會的華理克牧師 (Rev.-Rick-Warren)在他所著的暢銷書“標竿人生”(Purpose-Driven-Life)一書中提到上帝把我們捏成形(forming-and-shaping)(伯10:8)的目的是要塑造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可以服事祂。華牧師利用SHAPE這個英文字提出上帝塑造我們每個人獨特(unique) 生命的五個方法。

Spiritual-gift-代表聖靈的恩賜。這是上帝賞賜給每一位信徒的特別恩賜,可以用來事奉教會以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要在教會中去發現、發展、發揮上帝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恩賜。我們常常是經由嘗試教會中各種不同的服事中去發現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各種屬靈的恩賜。

Heart 代表我們的熱心(passion)與偏好。當我們從事我們所喜愛的工作時,會盡心盡力去做,並且做得非常高興與滿足,不會覺得是盡責任或忍受折磨,而是享受快與成就。
Ability 代表我們與生俱來(nature) 的才幹(talent)或是後天學習(nurture)獲得的技術(skill)。這些都可以用於教會的服事。教會如何去發掘每個兄弟姊妹的才幹與技術並且鼓勵他們把這些用於教會的事奉中是很重要的一種成全聖徒的聖工。

Personality-代表我們獨特的個性。就像耶穌十二位門徒各有不同的個性,但是都可以被主使用於建立上帝國度的事工上面。內向或外向,理性或感性,守成或創新,自制或表達,合作或競爭,待人或接物等等不同的個性特質並無是非優劣之別。這是上帝賜給每一個人不同的禮物。

Experience-代表我們的生命經歷。這些生命經歷包括從出生到如今的努力成功、挫折失敗、幸福美滿、哀悼創傷、屬靈高峰、靈命低潮、教育專業、教會事奉等等。我們在這些生命經驗中所學到的各種功課都能夠成為將來我們幫祝別人與服事教會很寶貴的資源。羅馬書8章28節說“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保羅也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

我們不要羨慕或仿傚別人的樣子(shape),我們只要按照上帝所幫我們成形的恩賜、熱心、才幹、個性、經歷等等使用在上帝所賜給我們服事的教會與福音的工場上,我們就是上帝所賜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當我們教會在選舉今年的長老與執事的時刻,但願我們每位兄姊不只是以禱告的心尋求上帝的引領,以選出合神心意的同工,來帶領和平教會繼續在上帝的國度中為主發光作美好的見證,我們也要同時看看上帝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所塑造出來的成形(shape)

並且願意與我們所推選出來的長老執事一同投入教會的各樣事工,“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願一切的榮耀歸給三一真神上帝。

2005年10月2日 星期日

一連得的僕人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耶穌所說的比喻當中,記載於馬太福音25章14-30節有關三個僕人的比喻中的第三個僕人的遭遇有時會激起我們的同情。一開始他就被分到最少的他連得,當另外兩個僕人分別從主人拿到五個他連得和兩個他連得的資金時,他卻只拿到一個他連得的資金。主人似乎一開始就對他不太有信心!

他似乎對自己也很沒有自信心。他擔心把主人的資金放到起浮不定的市場可能會因為判斷不確而遭遇斷羽而歸的悲慘命運。他不只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對主人的作人態度也是沒有信心而認為主人是個視財如命、唯利是圖、不可理喻的老板,甚至沒有投下資金也想獲取利潤。因此在擔心可能會血本無歸的害怕之下,他作了他所能作的最保險且萬無一失的安排,就是把主人所託付的資金妥善保存在一個安全無虞的處所。我們會想他至少沒有將主人的資金浪費虧損,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算沒有獎勵,至少也不應該得到那麼嚴厲的處罰。

我們如果再仔細研讀這段經文,就會發現主人並非他所想像的那麼嚴苛無情。主人在分配資金時,已經考慮到三個僕人理財的才幹並不完全一樣程度。因此,他是因材授責,最有理財能力的那一位僕人分配到最多的資金,也承擔最重的責任。理財能力較普通的那位僕人則分配到較少的資金與營運職責。最沒有理財能力的僕人則分配到最少的資金。因此,資金分配的多寡是主人知才適任的考量,而非偏心歧視的作祟。我們從主人回來時前兩位僕人所提供的營運盈虧報告中,可以看出主人是位知人善任的好主管。

當這位分到一他連得的僕人企圖以主人之嚴苛與自己的害怕作為自己不把主人所託管的資金拿去營運圖利的藉口時,主人對他的回答就顯出主人的寬厚以及那位僕人的偷懶。主人說,你如果真的是害怕將資金投入市場營運可會血本無歸,至少你也可以把這些資金拿去定存在有國家安全保險銀行的裡面,而為主人賺取一些利息。可見這位主人雖然判斷第三位僕人至少有處理一他連得的理財能力,但是主人並未要求他一定要賺到一他連得才會接受。可見這位主人並未如同第三位僕人所說得那樣過度嚴苛、毫無恩典。

我們不知道,如果第三位僕人拿主人這一他連得資金前往投資,卻真的不幸遭遇股市崩盤而血本無歸的悲慘下場,這位主人會如何處理這位投資不利的僕人。我個人的猜測是如果這位主人是商場老兵,在檢討過投資過程並無不當之後,應當可以“勝敗乃兵家常事”,經商總是有賺有賠,不至於對這位僕人有苛責之處罰才是。

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也是這樣。信心的人生旅程也是一趟冒險之旅。我們對上帝的慈愛愈有信心就會愈敢為上帝去冒險。為主來夢想以及為福音而有創意都是對上帝的恩典與慈愛有信心的人才敢作的信心冒險。讓我們互相鼓勵,在上帝的大愛中克服對將來不確定性的害怕與恐懼的束縛與綑綁,而享受在父神慈愛恩典中冒險前行的自由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