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暑期青田品格歡樂營

和平教會去年回到新堂,重新舉辦停辦了五年的青田品格營。由於五年沒有舉辦,重新開始,我們的同工不免會有一點壓力。一來大多數的同工沒有經驗,二來不知道社區對於這樣的營會,會有怎樣的反應。
去年我們在開始報名的一個禮拜內,就幾乎達到了爆滿的程度,我們不得不限制社區學童報名的人數。而短短的五天營會,許多小朋友的反應熱烈,家長也覺得這樣的營會對社區的兒童非常的好。甚至有學童回家後,會要求吃飯前要謝飯禱告,讓家長覺得,自己應該也要好好買一本聖經來認識這個信仰。
事實上,青田營對社區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我們的教會,不是單單為「基督徒」而存在,教會有許多的事工是為了社區居民而存在,包括我們的社區講座、繪本館、社區的音樂會、青田品格營…等,這些活動,都是教會對社區正面貢獻的活動,也是教會積極在社區中成為光鹽的角色。而青田品格歡樂營,因為接觸社區的孩童,孩童的反應更為直接、明顯,所以,有許多的家長,因著這些孩子們,得以第一次接觸教會,雖然只是個開始,但是卻是美好的經驗。
今年,和平教會的青田品格歡樂營,將在7/1(二)-7/5(六)每天的上午9點到下午4點30分舉行。內容包括了造型氣球、水苔球製作、熱帶魚編織、烤餅乾、蝶古巴特與表演戲劇等。我們很期望透過這些活動,讓教會能夠與社區的孩子們、家長建立關係,讓和平教會不單單只是存在於社區的巷子裡,也是存在居民的記憶裡,因為他們曾經一起參與在教會的這些活動中。
我們也很期望和平教會的弟兄姐妹,能夠一起來關心這個事工。我們知道,大多數的會友,其實是沒有辦法來參與在這項服侍中。但是,我們很盼望不論是否有參與在這項事工服侍的兄姐,都能一起來關心、代禱,求神幫助我們在這短短的五天營會中,讓我們能夠有好的準備,使得來到我們當中的每一位小朋友,他們都能夠有機會接觸福音,認識這個信仰,並且他與他們的家長,都能夠對教會留下好的印象。
我們也要請大家為青田營的同工禱告,求神幫助我們的青契、少契、兒主、婦女團契的同工群,從營會的籌備開始,就能夠經歷上帝豐富的恩典,經驗祂的同在,雖然知道服侍很辛苦,但是都能在服侍中經歷成長,經驗上帝的保守,使我們手中所做一切的工,都能夠得蒙神的祝福。
我們也為著教會的同工、器材,在營會期間,都能夠被適當、有效的使用,使得孩子們與家長來到和平教會,能夠因著我們豐富的影音器材、寬敞舒適的空間,而能夠在學習上有更多的收穫。
也求神藉著這個青田營的活動,讓福音在青田社區撒下種子,落在好土地當中,我們希望和平教會在社區當中,越來越有影響力,得到更多正面的評價,讓人社區居民的口中,常常述說的是和平教會對社區所做的美事,讓上帝的名能夠得到高舉,使我們與社區能夠建立更美好、和諧、友誼的關係。
我們很需要大家的代禱,求每位兄姐一起用禱告來托住青田營的事工,讓這個事工能夠能在社區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見證人與作見證

        今年復活節和平教會聯合詩班獻唱由Lloyd Larson所編著出版的清唱劇 “見證 (Witness)”。他從親身主觀經歷救主耶穌基督恩典的角度來闡述復活節的意義。這是後現代傳福音很好的方式。科學的進步把人類從傳統文明 (tradition) 帶入現代文明 (modernity),現代文明所強調的思維是爭辯式的證明 (debating prove)。從1930年代開始,語言學的發展把人類從現代文明又往前帶進後現代文明 (postmodernity)。後現代文明的思維強調的是分享式的見證 (sharing witness)。
        證明的思維是相信人類有能力發現並闡述客觀的絕對真理。證明的前題是相信世界的現象是可以歸類成為黑白分明、正誤雙方的兩大陣營。參與現代式爭辯的人會努力企圖證明自己的觀察與論述是絕對正確的真理。這種證明式的結論具有強制性與排他性,對於不同觀察與論述通常是抱持批判性譴責的態度。
         見證的思維是相信人類沒有能力發現並闡述客觀的絕對真理。人類只有能力發現並闡述對客觀真理的主觀相對詮釋。我們都浸泡在當代文明世界觀與價值體系裡面,帶著當代的前設眼鏡來觀察世界並給予主觀的詮釋。不同的文化與時代背景的族群對於相同的客觀世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像與詮釋。這些不同的影像與詮識就成為各種見證。不同見證之間可以互相分享與比較,每個人在這些分享比較的過程中可以作出個人的主觀判定與抉擇。(羅2:15) 當自己發現來自他人不同的影像與詮釋比自己原來擁有的影像與詮釋可能更為接近真相或真理時,可以決定將自己原有的影像與詮釋更新與調整,這就是學習與成長的過程。或者甚至是將自己原有的影像與詮釋完全捨棄,而擁抱一個全新的影像與詮釋,這就是悔改與皈依的過程。
        見證人 (Being Witness) 對所見證的對象必須有親身的主觀經歷,作見證 (Bearing Witness) 時所強調的並不是真理或真相 (truth or reality),而是真實與真誠 (veracity or sincerity)。見證人作見證時,只能完整全面分享自己所曾經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或是親手摸到的第一手主觀資訊,(約壹1:1-3) 不是風聞或聽說的二手資訊,或是加上自己想像力的無中生有,或是誇大扭曲,或是會產生誤導聽者的只透露部份資訊。聽見證者可以從不同見證者聽到有關同一對象的不同見證。這並非彼此矛盾,或是擇一判定,乃是可以從眾多不一致的見證內容來形成更全面、更立體的對於該見證對象的瞭解與認識,同時擁有自己從這些見證內容中取捨而產生自己對該對象的影像與詮釋的自由度。
         新約聖經收集四個作者對於主耶穌生平與身份的不同見證,後來再加上使徒保羅與其他使徒們的許多各式各樣有關他們對主耶穌基督的影像與詮釋。盼望我們每一個人在唸了這許多人對於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以後,能夠對於主耶穌基督產生足夠的信心,邀請主耶穌進入我們的生命當中,讓我們和這些使徒們一樣,也能夠親身體驗主耶穌救贖恩典與照顧慈愛的第一手主觀經歷,加入成為主耶穌見證人的行列。當我們週遭的親朋好友,從我們的生命當中看到主耶穌恩典與慈愛的彰顯,並向我們詢問我們心中常存盼望的緣由時,我們能心裡尊主基督為聖,常做準備,用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為基督作那美好的見證。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受苦的僕人、榮耀的基督

今天是大齋節期的第六主日,也就是棕樹主日。所謂大齋節期是指主耶穌復活前40天,信徒以靈修、思念、默想救主愛世人、為世人犧牲捨命的恩典。以此,重新再次與主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的靈修節期。
大齋節期的目的:是期待信徒在這個節期中,常以祈禱、讀經、靈修、禁食、救濟貪困、幫助弱勢、服務社會來落實信仰。也藉此更加謙卑、感恩、順服、等候、盼望復活的喜樂與平安。
而棕樹主日是主耶穌宣告主權的開始,他要門徒「去告訴錫安城的兒女:看哪,你們的君王來了!他謙遜地騎在驢背上、騎在小驢的背上。」這是要應驗主前500年的先知撒迦利亞的話:「錫安的居民哪,要歡喜快樂!耶路撒冷的人民哪,要歡呼!看,你們的君王來!他得勝,凱旋而來,卻謙虛地騎著一匹驢一騎著一匹驢。」接著,有許多的群眾猶如迎接君王般,拿著衣服鋪在地上夾道歡迎他,聖經記載:「有人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驢背上,然後請耶穌騎上去。群眾中有許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太21:7、8)在猶太人的傳統裡,人民以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迎接某人,這是有其迎接君王的象徵,例如:耶戶被膏立作以色列王(參列王紀下9:1-3;12-13)。
接著也有些人拿樹上砍下的樹枝鋪在路上,而棕櫚樹在當時象徵著:歡慶、盛宴、榮耀。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是盼望的意義,對沙漠中的旅行者而言,找到棕櫚樹時,即意味著找到可安歇、飲水之地。
聖經繼續告訴我們:眾人前行後隨大聲呼喊:「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21:9)「和散那」音譯自一個晚期希伯來文「Hosia-na」出自詩篇118:25-26:意思是:救我們、拯救我們之意。
接著耶穌在全城騷動,眾人歡呼擁護下進入了耶路撤冷,群眾完全陷入在極度歡欣之中,以致遺忘了在舊約中另一傳統,在主前約600年的一位先知-以賽亞已預言:「受苦的僕人」,以賽亞說:
「上主說:我的僕人要完成使命;他要受讚美,他要恢復從前的偉大和榮譽。、、、他的子民回答:誰會相信我們的傳報?上主的大能向誰顯示呢?這是上主的旨意:他的僕人要像幼苗抽芽,像花草在乾旱的土壤裏生根。他既無威儀,也不英俊,不能吸引我們的注意;他的儀表平凡,不能引起我們的傾慕。他被藐視,被人棄絕;他忍受痛苦,經歷憂患。人都掩面不看他一眼;他被藐視,我們不敬重他。但是,他承當了我們的憂患;他擔負了我們該受的痛苦。我們反認為他該受責罰,該受上帝的鞭打和苦待。為我們的罪惡,他被刺傷;為我們的過犯,他挨毒打。因他受責罰,我們得痊愈;因他受鞭打,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像一群迷失的羊,各走自己的路。但我們一切的過犯,上主都使他替我們承當。他受迫害,受虐待,但他一言不發。他像待宰的小羊,像被剪毛的羊,他一聲不響。他被拘禁,受審判,被處死,沒有人關心他。他為了我子民的罪惡離開人世,為了我子民的過犯被置於死地。他被拘禁,受審判,被處死,沒有人關心他。他為了我子民的罪惡離開人世,為了我子民的過犯被置於死地。雖然他從來沒有凶暴的行為,也沒有撒過謊,他卻跟邪惡人葬在一起;他和財主共墓穴。上主說:他挨打受苦是我的旨意;他的死是贖罪的祭。他會看到自己的後代;他有長久的歲月。藉著他,我要實現我的計劃。經歷了一生的痛苦,我的僕人要重新得到喜樂;他必知道受苦不是徒然。我公義的僕人將因認識我而使眾人成為義人;為了他,我要赦免他們的罪。所以,我要使他在偉人中有地位,在強盛的人中得榮譽。他自願犧牲生命,承擔罪人的命運。他擔當了眾人的罪,為他們的過犯代求。」(賽52:13-53章)
當時的猶太人遺忘了這段預言,只想要迎接榮耀的君王,然而主耶穌以君王之勢進城的同時,也是進入受苦之路的開始。可惜的是猶太人只想要有君王的榮耀,卻忘記君王需完成上主的使命。只有當君王完成了使命,他便會恢復原本尊榮的身份。
在這靈修節期中,我們當懷著感恩的心來記念「受苦的僕人與榮耀的基督」。因為這位受苦的僕人,不是因自己的罪受苦,仍是為要代替你、我的罪走這苦路,如今他已順服獻上自己,完成了使命,復活恢復了他的榮耀。因此當我們渴望與他同得榮耀時,我們也必須先與他同受苦,才能一同享受復活的生命。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我的生命故事

大家好!
謝謝蔡牧師的邀請,讓我寫第一次的牧函!
首先來個自我介紹吧!我的名字叫石素英,來自一個傳統的台灣家庭,在十九歲那一年信耶穌,對神學有一種特殊的喜好,也對教會生態和發展充滿好奇。為了準備讀神學院,擔任過勵馨基金會社工員兩年。台灣神學院畢業以後,出國進修,直到2004年,回到台灣服務。我的家人雖然大部分還在慕道中,卻很支持我學神學和服事教會。母親七十歲時,在台北雙連教會受洗,目前在台南東光教會聚會,從不會禱告,到現在每天為國家、教會祈禱,以及為其兒孫一一提名代禱。
下決心讀神學院完全是因為自己需要認識真理,想像中應該如大學上課一般,弄清楚到底基督教信仰是甚麼!越來越清楚以後,就有越來越多的改變,原來自己所想像的基督教信仰和神學家解釋的差那麼遠!逐漸意識到真理值得花一生去追尋,往往也是在自身認知錯誤和轉頭之間,逐漸看見上帝的旨意,也學習和教會一起面對上帝在每個時代給我們的使命,認為這就是我的呼召!
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主修約翰加爾文的人觀,主題是上帝的形象。因為我的指導老師倡導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所以有機會參與神學與社會學、神學與科學、神學與教育學、神學與文化的對話。這些對話幫助我看見教會往往容易落入意識形態(ideology)的固定想法,舉例來說,新教在宗教改革以後,往往以教會要不斷改革為其傳統,然而我們可以看見加爾文主義越走越狹隘的教義解釋(Tulip),以及失去生命力的教會景況,無法支持當代信眾的信仰。科際整合的形式,刺激教會和神學面對當今社會現況,讓信仰與當代社會可以對話,而在這過程當中,人是甚麼?一個現代人如何呈現上帝的形象?成為有趣的課題。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當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豐富的資訊,以及較好的物質生活,逐漸成為成熟的人類時代,教會的重要課題,在於如何支持現今時代人的靈性,也就是一群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受到科學技術包圍、常常旅行、時間被占滿的人們。台灣的教會既是宣教區,也是二十一世紀的教會,其呼應過去教會歷史中,不同時期發生的靈性形式,必須以不同靈性實踐的多元形式來看待,有些人需要一些安靜的氛圍、有些人需要激烈地感受神的同在、有些人需要好的講道、有些人需要深入理解聖經的經文;在多元社會中,也需要跨族群的敬拜,一起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享受上帝對不同族群的重視和創造,更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對上帝的回應!
記得2007年夏天起,在台東卑南鄉比努悠瑪雅呢區會的比那斯基教會擔任駐堂傳道一年,在偏遠的地區,感受到人口流動,以及城鄉差距等問題,但這並不影響當地人接收豐富的資訊,只是文化的負面性往往在偏遠地區,更為明顯,例如忽略兒童的需要,因此教會從事兒童安親班和社區工作,就得到非常好的回應,也經驗台北都會教會,樂意在各方面協助弱小教會。當時我們和平教會宣教關懷團契也贊助我在當地的服事,有分於該宣教工作,我想和平教會參與許多的宣教工作,雖是部分的參與,其實很符合多元形式的走向。
從台東回到神學院教書三年,不斷碰觸到台灣教會必須直接面對的議題,例如靈恩現象、性別、族群、網路時代等議題,於是開始研究福音與文化的關聯,剛好英國愛丁堡神學院有關於靈恩現象和現代性的研究,於是申請擔任訪問學者,在英國從事研究一年,之後再返回台灣!
最近和平小會邀請我到和平教會團隊服事,雖是短期的過渡時期,覺得是很好的機會,一方面是回母會服侍,覺得比較能夠上手;另一方面是可以在和平教牧團隊中多學習,相信這將是一個新的嘗試,還請兄姊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