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看見女人、聽見女聲、認識女性 「婦女事工紀念主日」的意義--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7.07.29
作者:李晶晶牧師


本主日是本會訂定「婦女團契紀念主日」,三堂禮拜從司會、司獻、獻詩以及招待同工,皆由婦女團契的姐妹們事奉之,這實在有其深切的意義,突破傳統對於教會中婦女參與事奉的角色—常被定位在「家政事工」(備餐、插花……),鼓勵婦女積極參與多元事奉,從廚房走入會堂、走進主日學教室、走向各項事工的參與服事,學習分享女性的信仰經驗與想法、參與研擬與領導。在我們的教會實是提供婦女多元事奉的機會,從插花、餐點、詩班的參與、主日學的教學、招待事工、電話義工、長執會事奉,至現在嘗試小組聚會,擔任小組長、帶領破冰、敬拜、信息討論分享……從一個配搭事奉、忙碌穿梭的參與角色,學習成為一個發聲分享的領導者,看見許多的恩賜的展現與上帝對婦女的呼召,看見女人、聽見女聲、認識女性。

1995年長老教會也在第42屆通常年會中,通過設立「婦女事工紀念主日」,訂定每年三月第一主日為其紀念日。以下摘要總會婦女事工幹事林霓玲牧師「總會設立婦女事工紀念日的意義」一文,認識我們的教會婦女事工與期許。

「婦女主日」為什麼設在三月?首先因為三月對教會內或社會上的婦女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月份。三月第一個週五是「世界公禱日」,每個中區會的婦女事工部大都會舉行大型的祈禱禮拜,與全世界的婦女同心祈禱,每年關懷一個國家,並為一個宣教團體奉獻。 1995年姊妹們也特意選擇提議,設立這樣的日子(三月第一主日)為「婦女事工紀念主日」。

  另外,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的婦女在尋求人權、安全和尊嚴的歷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早在一百多年前,1857年3月 8日,有數百名來自美國各地的女性勞工聚集在紐約,藉著罷工、遊行來抗爭,要求改善女性勞工「低薪資,長工時,及不人道工作環境的處境」。53年後,1910年8月,首屆的「國際婦女代表大會」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全世界的婦運領袖決定,為了紀念在紐約舉行的的罷工遊行,設立 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開始國際婦女團體互相聲援的先聲。之後,聯合國在1975年「國際婦女十年」的肇始, 開始在3月8日慶祝「國際婦女節」,並在兩年後,即1977 年 12月的年會中,正式通過議案,要求每一個會員國選擇一天設立為「國際婦女節」,來促進婦女的人權和國際間的和平。

此一主日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個由婦女為主體(如講道、司會、招待、司獻、獻詩等皆由婦女擔任)所設計的主日,喚起教會和婦女一起來聽見「女聲」,突破「女性很少站講台,或擔任公眾領導者角色」的情況或想法,藉此開拓婦女在教會服事的多元角色,鼓勵婦女積極參與服事,貢獻女性的信仰經驗,智慧和力量。我們相信,當一向在教會中沈默的婦女開始學習為主發出她們的聲音,分享她們所領受的恩典和呼召時,不僅能使自己的恩賜和潛能得到發揮,還能激勵那些被「卑微」和「不能」所綑綁,無法站出來服事的兄姐,並且豐富教會的信仰生活經驗。

在多數女性的成長過程中,女性還是比男性不容易取得發言空間,或被鼓勵擔任領導者的角色,所以自然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學習空間,才能適切地將自己所領受的信仰體驗呈現在公眾面前。我們深切期待藉著「婦女事工紀念主日」的推行,能夠激勵中教會的姊妹,積極地發揮恩賜,參與教會各項服事,並且貢獻婦女觀點與經驗,來豐富信仰的內涵;同時,也期待教會能夠深自反省根植於我們意識中的性別歧視,和社會中普遍壓抑女性的現象,致力於消弭一切性別不公義的現象,真正成為弱勢婦女的解放與盼望!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燈台Menorah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7/2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燈台的希伯來文是hrwnm (Menorah)。在英文聖經譯本中欽定本 (KJV) 為candlestick,而修訂本 (RSV) 則譯為lampstand。根據出埃及記27章20節這個燈台的燈是用搗成的清橄欖油作為燃料點亮的,而且當時可能也還沒有發明製造蠟燭的技術,因此,lampstand應該是較為貼切的英譯。在新版的欽定本 (NKJV) 已經改為lampstand,可謂是從善如流了。和合本與現代中文本都是譯為燈台,是很好的翻譯。

會幕的器皿當中,只有燈台是完全使用一整塊純金所打造完成的。燈台也成為以色列國的官方正式象徵圖像 (emblem)。當以色列建國時,英國政府就贈送一個巨大的銅製燈台安置於耶路撒冷城以色列國立法院 (Knesset) 的庭院中。

耶和華呼召摩西上西奈山四十晝夜,親自指示摩西要如何小心製造會幕的各個細節 (出25:40),其中就包括這個金燈台。在以色列的歷史當中,這個金燈台隨著以色列國的災難也歷盡滄桑。第一支金燈台是由摩西吩咐比撒列 (Bezalel) 親手打造的 (出36:1-2),它的下落和整個會幕一樣無法考據與追蹤。第二批金燈台則是約1000BC所羅門王時的一位巧匠互蘭 (王上7:13-14, 49) 在建造聖殿時所製造的,而且一口氣就製造了十座金燈台。這十座金燈台豎立在內殿中照亮整個內殿有四百多年之久,在586BC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滅亡南國猶大時把這些金燈台跟聖殿中所有的器皿都擄去放在巴比倫他自己神明的廟裡 (代下36:7)。538BC波斯王古列 (Cyrus) 攻滅巴比倫,下令准許猶太人返鄉重建耶路撒冷城以及聖殿,並且歸還尼布甲尼撒王所擄去聖殿中所有的器皿,當然包括那十座金燈台在內 (拉6:3-5)。

186BC敘利亞的西流夕王朝 (Seleucid Dynasty) 安提阿古四世 (Antiochus IV) 強力推行希臘化。167BC他率軍攻入耶路撒冷,進入聖殿,將之褻瀆。他在聖殿裡安放宙斯 (Zeus) 的神像,立宙斯的祭壇,並在宙斯壇上獻豬給宙斯,他甚至將豬血帶入至聖所。

這些倒行逆施引起耶路撒冷城西的莫頂 (Modi'in) 小城中一位老祭司馬他提亞 (Mattathias) 發起「馬加比革命」(Maccabean revolt)。 165BC 老祭司的兒子猶大馬加比 (Judah Maccabee) 收復耶路撒冷,在基斯流月 (Kislev) 25日進入被沾污的聖殿,清除所有異教物品,聖殿終於再被潔淨。 他們也找到了一座金燈台。

當他們準備把修茸、潔淨了的聖殿奉獻給神時,卻發現殿中只剩下一瓶純淨的聖橄欖油可用來燃點金燈台。那瓶聖油只足夠燃點一天,但祭司需要八天才可作出更多聖橄欖油。結果,那一瓶聖橄欖油竟奇蹟地燃燒了八天,使聖殿大放光明! 從此猶太人為了記念神的拯救與奇妙的作為,每年基斯流月25日開始,一連八天,大事慶祝,並且舉行獻殿禮。這節日被稱為漢努迦節 (Hanukkah),意即眾光節,也稱為修殿節。修殿節的燈台有九枝,正中的那一枝通常比較高些,是用來點燃其他八枝的。那八枝是記念節期的八天,在節慶期間,每晚會點燃一枝。

根據猶太歷史學者約瑟夫 (Flavius Josephus) 的記載,這座第二聖殿中的金燈台於70AD羅馬帝國提多將軍 (Titus) 彌平猶太人叛亂時又攻破耶路撒冷城,火燒聖殿,並將聖殿中所有器皿,包括金燈台都擄到羅馬的平安廟 (Temple of Peace) 裡面。羅馬城至今尚存的古蹟提多拱門 (Titus Arch) 上面的浮雕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到金燈台被猶太俘虜抬在肩上參加提多將軍凱旋遊行的樣子。455AD范達族 (Vandals) 將金燈台由羅馬擄去迦太基 (Carthage),533AD 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貝利撒流將軍 (Belisarius) 把金燈台擄到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此後金燈台就下落不明,直到今日。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祭壇(Altar)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7/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祭壇(Altar)是全世界許多文化與宗教都有的舉行獻祭或聖禮的場所。猶太教、基督教、神道教(Shintoism)、印度教、佛教、道教以及許多上古的宗教都有祭壇的聖所。

祭壇的希伯來文是xbzm(mizbeach),它的字根是xbz(zabach),意思是宰殺 (slaughter)。作為犧牲(sacrifice) 的動物被牽到這個宰殺之地 (賽53:7),被獻祭者宰殺流血捨命以為獻祭者贖罪(atonement)。被獻在祭壇上的除了被宰殺的動物做為犧牲以外,還有獻上穀物作為素祭(利2:1),獻上酒作為奠祭(民15:10),獻上香作為馨香之祭。舊約聖經有記載的第一個築祭壇獻祭給耶和華的是挪亞。最早期的祭壇可能只是一堆較高的土堆(出20:24)。在米索波大米亞(mesopotamia) 地區還留有用泥磚所堆成土壇的遺跡。後來可能因為土壇經過風吹雨淋,很容易就被風化或被雨水沖刷而崩塌,就改為採用較能經得起風吹雨打的石頭來築石壇(出20:25)。在巴勒斯坦地區還有留下一些石壇的遺跡。石壇或是採用整塊的大磐石作為石壇(士6:19-24; 13:19-23)。也有採用沒有經過鐵器鑿過的石頭所堆砌而成的石壇(出20:25; 王上18:30-39)。為了要跟迦南人的石壇有所區別,以色列人的石壇是不可以有臺階(出20:24-26) 而是採用斜坡好讓祭司可以就近來處理焚燒祭牲的事宜。在別是巴(Beersheba) 出土屬於大衛王朝時代有一個巨大的石壇,還有四個角(出27:2)。

在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耶和華召喚摩西登上西奈山頂四十晝夜,詳細交待摩西有關如何建造會幕的細節(出24:18-31:18)。耶和華吩附摩西在會幕中要製造兩個祭壇,一個是用金包裹的金香壇(golden-incense-altar),放置於會幕內最西邊就在遮蔽至聖所的帳幕前方,另外一個是用銅包裹的燔祭壇(bronze-altar-of-burnt-offering),放置於會幕外院子裡面最東邊靠近入口之處。

每天清晨與傍晚祭司都要在銅祭壇上面各獻上一隻一歲的羊羔作為燔祭,還要加上細麵伊法十分之一與搗成的油一欣四分之一調和作成的素祭,以及酒一欣四分之一作為奠祭,作為獻給耶和華馨香的火祭 (出29:40-42)。耶和華就會在會幕與以色列人親近對話。銅祭壇上面有三堆木柴所燒的火,其中最大的一堆就是用來焚燒燔祭的火,第二堆是讓祭司從其中取炭火,拿到會幕的聖所當中去點燃金香壇中的香(利16:12-13)。第三堆是永遠持續燃燒不可停止的火(利12:5)。除此每天兩次的燔祭以外,還有安息日(民28:10)、每月初一(民28:11)、每年一月逾越節一連七日(民28:16-23)、每年莊稼初熟節(民28:26-27)、每年七月初一吹角節(民29:1-2) 也都要獻上各種燔祭。以上的燔祭是祭司照節期為整體以色列民所獻上的燔祭。根據利未記第一章的記載,個人若要來到會幕敬拜耶和華也需要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獻上公牛或山羊或綿羊或斑鳩或雛鴿作為燔祭 。

根據希伯來書的作者,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所為我們預備作為燔祭的羔羊,祂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為我們流血捨命,讓我們罪得赦免。因此我們今日憑信心來依靠主耶穌的寶血,得以與神和好,並且能夠與神親近。不必要再每天獻上燔祭才能進入會幕親近神。主耶穌同時也邀請我們為了祂的緣故,將自己也完全奉獻與上帝,過捨己背十架跟隨主的生活,成為讓神悅納的活祭 (羅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