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大齋節期(Lent)




大齋節期 (Lent) ,是基督教年曆一個節期,英文「Lent」,是春天的意思,充滿新生與盼望。拉丁教會稱「Quadragesima」,意即四旬、四十天,天主教會也稱「四旬期」,改革宗信義宗則稱為「預苦期」。

    大齋節期的時間是以復活節(Easter)前的四十天,中間會經過六個主日(但不計算在四十天內)。大齋節期開始的第一天不是在主日,而是從禮拜三開始,通常稱為「聖灰禮拜三」 (Ash Wednesday)或「撒灰日」,直到復活節前一日為止。傳統上從初代教會開始一直都有紀念大齋節期,在聖灰禮拜三當晚舉行特別的禮拜,有些教會會在禮拜堂門口安排同工捧著一盆灰,由牧師或長老塗灰在與會的兄姐額頭上或畫十字架記號,表示懺悔的意思,以此代表內心的悔改,預備進入這個節期,迎接耶穌基督的救恩與復活的盼望。從撒灰日這一天開始,一直到復活節前一日這段期間都稱為大齋節期,中間會扣掉六個主日,所以加起來一共四十天。第六個主日稱為棕樹主日 (Palm Sunday),這一天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看似榮光,但事實上祂是預備要走上十字架道路,擔負人的罪受難受死,因此從棕樹主日一直到復活節前一日的這一週稱為受難週 (Holy Week),禮拜五那天是受難日 (Good Friday)

為什麼要用四十天預備心來迎接復活節呢?是起源於耶穌在接受約翰洗禮之後,到曠野禁食禱告受試探之後出來傳道侍奉,完成所差的使命。以此期望我們通過為期四十日之久的屬靈操練,一方面體驗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日的歷程,一方面激勵幫助信徒在復活節來臨前,省察、警醒、更新自己的信仰生活,並重新立志建立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大齋節期是上帝所賞賜的禮物,幫助我們發覺到基督徒的旅程乃是不斷接受改變,以進入主基督的生命和聖潔的過程。這個延續一生的過程,包括回轉、更新,也包括研讀聖經,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大齋節期也是禱告的時間,定睛為基督、教會、世界所作的服事和所擔負的使命,甚至是尋求生命的目標與計畫。大齋節期給我們機會重新委身、更新,更忠實地的活出基督徒愛神愛人的生命。

初代教會時期,基督徒在這段時間必須潔淨、齋戒,以懺悔的態度等待受難週的來臨,這個傳統如今仍保留在希臘正教、天主教裡。基督新教在近代也漸漸恢復這個節期的精神,天主教會在大齋節期裡,信徒會以齋戒、施捨、克苦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罪惡與認罪,準備慶祝耶穌基督的由復活的「逾越神蹟」。

在大齋節期中,傳統上教會聖壇的佈置會使用不同顏色來表達與提醒信徒信仰反省,整個節期裡會使用「紫色」,代表反省悔改的意思,提醒我們本是罪人,需要悔改,仰望主來拯救。在「棕樹枝主日」則使用「紅色」,象徵流血,表示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是預備要進入受難;紅色也象徵聖靈,因此在聖靈降臨節也使用紅色佈置。到了「受難日」那天則換成「黑色」,象徵憂傷、痛苦和懺悔。到了「復活節」則用「白色」或「金色」,表示真光和喜樂的色彩。 除了顏色,這段期間最重要的標記就是十字架。耶穌為我們的罪被釘十架,使我們與神和好。 此外,荊棘、釘子等物也能幫助我們更深體會耶穌的受苦。復活節的象徵物還有百合花和蛋。百合花象徵神聖與純潔,代表耶穌的聖潔;狀似喇叭則有宣揚好消息之意。蛋象徵新生命,堅硬的蛋殼象徵墳墓。蛋殼無法限制裡面正孕育的新生命,墳墓無法阻擋復活的主。

分享
今天主日傳統上稱為「棕樹主日」,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受難週」,這一週五晚上是「受難日」。或許我們不是用大齋節期整整四十天來做靈修操練,也不習慣以此長時間來迎接復活節,但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個禮拜的時間更多親近神,透過讀經、靈修和禱告來操練自己,除了一些傳統功克己身的方式:禁食禱告、避靜禁語...等之外,也可以選擇放棄一項自己所愛的美食或喜好:咖啡、甜點、酒、整天上網、連續劇…等,或是立志改變一項不良習慣:遲到、負面口頭禪、罵髒話、抽菸…等,或是暫停參與一些育樂活動,以此來體會主耶穌受苦的歷程、調整自己生命的舊我、迎接復活節的更新。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團契是個家

撰寫者:曾昭瑞牧師


家是一個人生長的地方;家也一個人覺得安全、被保護的地方;家更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地方,同時也是與人一起分享的地方。

初代教會的弟兄姐妹,天天交接擘餅,他們不是只有禮拜天聚會,聖經記載他們是「天天交接」,也就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用分享主愛的方式一起生活。這種在主愛裡分享的生活方式,就是詮釋「團契是個家」的理想模式。

一個團契,不該只是一個組織,也不該只是一個聚會。團契應該是提供人們可以一起生活的地方。因為團契是分享、是彼此相愛、是相互學習、是讓生命得以成長的地方。團契就該像個家,讓每個人回到這裡,都能有卸下重擔,得以學習愛與被愛的生活,讓團契成為每一個人感受溫暖、重新得力的一個地方。



在過往的幾十年中,和平教會曾經有許多的學舍,當然學舍後來帶給教會管理上的不少困難,並且衍生出許多不易處理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曾經有一段時間,住在學舍的弟兄姐妹,他們就像一個家,在那裡有比一般契友更親密的關係,在那裡他們有更多深入的分享、在那裡他們得到了信仰的成長與造就。如今和平教會不再有學舍了。但,重要的不是再去重新透過經營學舍來營造家的感覺。而是,我們如何從現況中,在團契裡孕育出「家」的氛圍。

每一個和平人都知道,和平教會的異象是「成為萬民的祝福」,成為萬民的祝福,表示我們不單單是滿足於現狀,而是有眼光、有異象去看見上帝在我們當中所要成就的計畫,也為這樣的計畫預備自己。我們希望和平教會成為「學青的祝福」,我們希望的是讓更多的學生進入這個教會,讓他們被上帝的愛所觸摸、更新,使年輕人因著上帝的愛,願意委身在上帝國度的事工裡。我們期待,和平教會的學生團契,能夠成為年輕人的家,而不單單只是一個聚會的地方,不是一個教會的組織,或只是為了完成某項事工,或是教會增長底下的一個數字。更重要的是,這裡是一個相愛、學習、成長、經歷上帝的地方。讓學生不只是聚會的時候才想到來教會、來團契,而是這裡是他們屬靈的家,他們的弟兄姐妹就在這裡,讓團契成為學生天天想要回來的家。

從信仰生活的觀點來看,不是聚會才是團契,不是一定要拿著一本聖經才算分享。當我們學習以信仰的態度與別人互動,就是團契的生活。團契是個家,是希望讓每位年輕人來到教會,都能學習以信仰的態度來與別人互動,不論是在功課的學習、服侍的參與、人際關係的往來,甚至在運動、遊戲中,只要能夠以信仰的態度來與別人互動,這就是團契的生活。

團契是個家,重要的是,讓每個人學習到,我的生活就是實踐我們的信仰,當我們與弟兄姐妹一起互動的每一項活動、事物,都可以是落實信仰的一種方式,這不限於禮拜六、日,也不限於特定的「神聖」事物。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有這樣的體認,這是我們的團契,這是我們的弟兄姐妹、這裡就是我們屬靈的家。所以我們因著上帝的愛,我們願意用信仰的態度來接納彼此的不完全、願意承認自己的軟弱不完全,願意真誠的分享與他人互動,也願意學習成長與經歷更新。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溫暖、安全、使人成長的家。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牧函-整全外展事工模式(Wholistic Outreach Ministry Model)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主耶穌基督死裡復活之後,上帝差遣天使,向兩位在主日清晨趕來墳墓,想要為耶穌的屍體抹香料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以及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 (參閱太28:1; 27:56) 顯現,告訴他們主耶穌已經復活的大好消息,同時也交待他們,要趕快去告訴主耶穌那十一個門徒,到加利利的某個山上去與復活的主見面。(28:5-7) 在途中,主耶穌親自向這兩位馬利亞顯現,並再度重申要十一位門徒趕到加利利山上與復活的主相見。(28:9-10) 十一個門徒聽了這兩位馬利亞的話,雖然心中充滿疑惑,還是一起趕到加利利的山上。主耶穌在那裡,給予他們他離世升天前最重要的交待,我們稱之為 大使命 (The Great Commission)。主耶穌向他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28:18-20)主耶穌的大使命包含三個動作:去、洗、教 (Going, Baptizing, Teaching) 以達到使作門徒 (Discipling)的目的。這三個動作就是差傳、宣道、培訓。

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主耶穌在加利利山上交待十一位門徒大使命之後,在以馬忤斯路上向兩位陷入靈命低潮的門徒,講解聖經中有關自己的記載。(24:25-27) 然後又親自到耶路撒冷城內,十一位門徒所聚集的地方向他們顯現,教導他們明白聖經,並重述大使命,最後吩咐他們,不要衝動莽撞的馬上就去,要停留在耶路撒冷禱告等候,直到他們領受從天上來聖靈大能的澆灌。(參閱路24:44-49; 1:4, 12-14) 主耶穌也更進一步指示門徒,要以同心圓往外擴展的方式去傳福音 (1:8) 。最後主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橄欖山上,在十一位門徒圍繞當中,被一朵雲彩迎接升天 (參閱徒1:9, 12; 24:50-51)

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我們看到主耶穌的這十一位門徒,遵主吩咐在耶路撒冷等候,迫切禱告,一直到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他們才開始在耶路撒冷傳揚福音。之後耶路撒冷教會遭遇逼迫,門徒四散,有的在猶大全地傳揚福音,有的前往撒瑪利亞傳揚福音。(8:1) 。而安提阿教會的門徒,則開始嘗試跨文化的宣道事工 (11:19-20)。聖靈在安提阿教會差派第一個宣道團隊,開始了地中海地區跨文化的宣道事工。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就這樣,代代相傳、同心圓擴展,到全世界各個角落,也傳到台北的和平教會。
宣道學家把使徒行傳一章八節主耶穌所說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1:8) 以同心圓的模式來說明。耶路撒冷代表同文化、同地區的福音外展、教會增長事工,稱為M1。猶大全地則是同文化、遠地區的宣道植堂事工,稱為M2。撒瑪利亞是近文化的宣道植堂事工,稱為M3。直到地極則是跨文化的宣道植堂事工,稱為M4。我們建堂事工在今年底以前應該會完工,我們從上帝領受這麼大的恩典,更要思想我們應當如何才能參與這個大使命的同心圓普世宣道事工:M1是指我們應該努力建立與青田社區居民的良好互動關係,成為他們的好鄰舍,愛鄰舍如同自己,並且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然後再找適當的機會,與他們分享主耶穌救贖的恩典;M2則是我們應該進行在台灣福音缺乏地區的福音移民,栽培傳道人前往進行拓荒植堂的事工;M3乃是我們要該參與台灣客家福音事工、原住民福音事工、中國地區福音事工;M則為4我們正要開始學習到泰國向泰國人傳福音的短宣事工,我們更盼望能夠同時開始在台北地區的泰國外配與泰勞的福音外展事工。此外,網路福音事工也是一個我們可以更積極投入發展的普世福音外展事工。

牧函-智慧的婦人II

撰寫者:何淑珍牧師


選錄自《沙漠教父語錄》
        有兩個從敘利亞阿帕米亞來的商人,兩人是朋友,一起到國外做生意。一個十分有錢,一個財富中等。有錢人有個美麗的妻子,後來事實證明,她也是個貞潔的婦人。因為她的丈夫死了,另一人因她的財富,想要娶她為妻。男子因為害怕被拒絕,正猶豫著是否要告訴婦人,婦人十分聰明,心裡明白發生什麼事,就對他說:「西門先生,我看你好像心事重重,請告訴我你的感受,我會解開你的疑慮。」一開始,他遲疑著是否要表白,後來還是向她坦承心事,請求她成為他的妻子。婦人對他說:「如果你照我的吩咐去做,我就答應你。」他回答:「不管妳叫我做什麼,我都會照樣去做。」婦人對他說:「我要你待在你的店裡禁食,直到我叫你來。這期間我也不會吃任何東西,直到我叫你來。」男子同意這樣做。可是婦人並沒有明說,究竟什麼時候,會叫他來。

男子開始禁食,經過一天、兩天、第三天,婦人還是沒有叫他。然而他繼續禁食,若不是出於對她的愛,就是因為上帝已經安排一切,並且讓他堅忍。他看見上帝要在那個地方呼召他---因在經歷這一切之後,他成了上帝揀選的器皿,到了第四天,婦人打發僕人去請他來,他的精力已經消耗殆盡。他因受折磨而無法自己走路,只能被抬到婦人面前,婦人預備了一桌豐盛筵席,又鋪好了床,對他說:「看啊,這是豐盛的筵席,這是鋪好的床,你想從哪裡開始呢?」他回答說:「我懇求妳施恩憐憫,給我一點食物吃吧,因為我軟弱無力,如果先從女人開始,我根本無能為力,因為我是如此虛弱。」因此婦人對他說:「看啊,當你肚子餓的時候,愛食物勝過愛我及任何一個女人,也勝過愛肉體的歡愉。因此,每當你有這樣的慾念,服用這帖良藥吧,如此你將可以擺脫每個污穢的念頭。你讓我確信在我丈夫死後,我不該嫁給你或其他人。在基督的庇蔭下,我希望維持自己寡婦的身分。」
於是他憣然悔悟,驚奇於婦人的智慧和自制,就回答她說:「因為上主看為美好,透過妳的智慧,看守我的救贖,妳說我該怎麼做呢?」她因他的年輕俊美而心動,婦人當下格外謹慎,免得自己也因這樣的試探受苦,就對他說:「因著神,我相信你愛我勝過其他人。」他回答說:「確實如此。」婦人對他說:「來自上帝的真相是,我也愛你。但是主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26)為上帝的緣故,讓我們彼此分離,讓上主知道你已為了祂的緣故棄絕了妻子,我也為了祂的緣故,棄絕了我的丈夫,我們所住的阿帕米亞,有個隱修士居住的修道院,如果你全心全意想得著救贖,就去那裡成為修士,你就可以真正蒙神悅納。」他立刻放棄了他的生意,匆匆趕往那個修道院,並待在那裡直到死去。人們尊敬他,因為他擁有一顆純淨的心靈,他看待事物合乎中道,並有屬靈的洞見。
主耶穌在路加福音1426節所講的這一段話讓人看得很不自在。路加福音1425-33節這段經文,是耶穌面對一群盲目的跟隨者所說出的一席話。在此,耶穌向眾人提出一個警告---作為一個「真理」的跟隨者,是必須付上代價的。追隨「真理」是不容避重就輕的解釋,甚至刻意沖淡必須付的代價。因此,「真理」的跟隨者必須在心中存在一個信念,就是--愛所跟隨的真理,勝過一切。亦即,我們若決定跟隨主耶穌,我們就必須愛他勝過一切,甚至應超越愛惜自己性命。
一旦你愛他勝於一切時,你將因著這個愛的本相,以致能愛你自己、愛父母、愛妻兒、愛手足,甚至愛你的性命。就像這位智慧的婦人,對這位商人說:「來自上帝的真相是我也愛你」這當中或許讓人不解,為何要先愛上帝才能有能力去愛?因為愛從神而來,人若不從神支取愛的本相,人就無法真正去愛。因此我們愛是因我們有上帝的本相,惟有住在這個本相中,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愛」。故,主耶穌才對門徒說:「先求的國、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如此方能成為他的門徒。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牧函--祈禱靈修(三)泰澤祈禱的音樂

撰寫者:李晶晶牧師




「在主內」這是泰澤詩歌,請您試試看先哼哼曲子、再慢慢吟唱歌詞,並反覆吟唱幾次,試著記下這短短地詩歌與歌詞,如果您願意,閉上眼睛緩緩地向上主吟唱這手泰澤詩歌,作為您的祈禱與主的詠唱。

這樣的方式、這樣的簡約、這樣的反覆吟唱與默想,是泰澤詩歌的特色。這次要來介紹泰澤祈禱的詩歌:

泰澤詩歌特色

在泰澤,生活的重心就是每天三次的共融祈禱。唱詩是為了預備領受神的話語,因此所使用的詩歌是極其簡單,優美又富默想性。利用三言兩語便能表達信仰的基本真諦,很快地任何人都可以學會並領會。就因為它簡單,很快地就能幫助人們在日間或夜間獨處時仍能享受寧靜的時刻,並透過「無休止」地吟唱、不斷歌誦祈禱著。

歌詠既然是祈禱崇拜最主要的部份之一時,歌唱祈禱的目的就不是要表現完美的歌聲,而是可以用很簡單的歌詠來表達我們的祈禱。這也是為什麼在共同祈禱之前的練唱,已可當作是祈禱的一部份。

每首詩歌的最後版本建立於詞曲作家在泰澤祈禱體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創作之後才問世的。經過這樣的努力,每首歌曲有其自身的整體性和自己的風格。這樣的共同努力與泰澤團體在年輕人中的牧職上緊密相連,也與不斷地探尋一種適合在泰澤和其他人數衆多的大型聚會時使用的祈禱方式緊密相連。

1.自由無限與和諧寧靜:泰澤詩歌給人第一印象是安祥和諧的的特殊性,在短短的八小節詩歌,反覆詠唱與無休止的方式賦予祈禱崇拜時獨具默想意味的特性,因此,唱詩時間的長短就成為泰澤音樂賦予敬拜者相當大的自由空間。

2.經文式獨唱:在泰澤音樂裡,會眾與經文獨唱者各自擁有自己的旋律,再加上有時也有會眾的語言與當天獨唱者的語言不同,這種無形中形成的競唱,就形成有趣的對比。它並不要求超人式的競鳴演唱方式,有時一方回音或重複另一方。

3.語言的豐富性:泰澤祈禱詩歌經常使用不同的語言與音樂,為使來自不同洲陸國家的人們,在短時間內馬上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使所有參與者沒有語言的困擾而輕易的記住,在詩歌下方將常用的語言一一標示出,譯文最多不超過十二種語言。讓每一位加入團體的祈禱者使用不同的語言祈禱敬拜,「讓真正的祈禱者通過音樂表達自己」。另外這些反覆詠唱的的疊歌也大量地使用拉丁語,並非出於傳統或是習慣,而是因為「對於任何人而言,它都是外語,因而具有中立色彩」。

泰澤音樂因為具有平民性格,因此廣受歡迎已經在音樂界獨領風騷,在德國聖詩裡已經把泰澤音樂也納入聖歌本中。在過去年間台灣許多天主教與基督教會也廣泛接受和運用在禮拜與祈禱中。

◎泰澤祈禱一週的禮儀:

1.每日的禱告,一天三次,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後的祈禱,每次1560分鐘。
 2.十字架的禱告,又稱受難日晚禱,在週五晚上舉行。
 3.復活節的禱告,包括星期六復活節前夕的守夜。

分享

記得第一次到法國泰澤祈禱時,有一個不習慣,因為整場祈禱禮儀中「沒有指揮」,沒有任何一個主理者告訴你要唱那一首詩歌,或是唱幾遍,或是何時停止,對於習慣被引領指揮的我們感到焦慮而東張西望,但不多時,就習慣並且享受在其中,因為體驗到「聖靈親自的引領」。看著台前的燈號變化就知道唱那一首詩歌,詩歌反覆吟唱到漸漸慢下來時就知道休止了,聽到不同語言的讀經就知道接下來是默想與祈禱的時間,感受到聖靈自由的運行、感受到自己跟著祂的節奏行。喜歡泰澤詩歌的音韻與歌詞,在簡單中的神聖敬畏之情,在反覆吟唱中彷彿提醒自己與上主的關係也是如此不斷不斷地訴說著、前進著、進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