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莊信德傳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莊信德傳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生命更新 -- 莊信德

寫作於2008.11.09
作者:莊信德 傳道

生命更新莊信德傳道「生命更新」是基督教信仰中一個核心的應許,然而,對許多生活失望沮喪,甚至是絕望的基督徒而言,卻經常擺盪在渴望更新與無疾而終的困局之中。其實,聖經提供了非常多關於生命更新的教導,其中一段在約翰福音十一章當中,耶穌將生命更新置放在一個群體的脈絡之中,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教導。

當耶穌聽聞拉撒路生病之後,他特意延遲2天,才從所在之處啟程前往拉撒路的家,我們在這個行動之中,看見生命更新的前提乃是在耶穌主動的計劃之中。許多看似美好的事物之所以延遲,是因為我們的主有一個超過個人改變的計劃在祂的心中,因為祂是那位叫「萬事互相效力」的主。那真正更新的神蹟,絕對不是屬於拉撒路個人,而是屬於身邊所有人共同的經歷。

當耶穌抵達哀戚的喪家,在那裡聚集的親人全都籠罩在深度的絕望之中,眾人對耶穌的延遲也有著強烈的不滿,我們可以從馬大與馬利亞兩姐妹見到耶穌的第一句就清楚知道大家內心的怨懟,她們都不約而同地對主說:「你若早在這裡,拉撒路就不會死了!」基本上,馬大與馬利亞的反應奠基在過去的經驗之中,她們對於耶穌的醫治大有信心,但是僅僅限於「醫治」,而不是「死人復活」,因為這遠遠超過她們過去的經驗。在此,我們看見攔阻更新的一個驚人事實,那就是「建立在經驗上的信心」!

很多基督徒都知道信耶穌會有新生命,但是對於新生命的體會,常常停留在過去教會裡面的經驗,而不知道我們的主其實能夠翻轉我們整體的生命,不僅僅是個人的生命,更是群體的生命;不是觀念知識上的改變,而是真真實實的翻轉。當我們看見馬大和馬利亞,在這位生命的主面前陷入深度的絕望時,我們是否瞥見熟悉的身影?

我們的主深知眾人信心的視野,與生命經驗的限制,於是祂向著那象徵人類世界最無助、最絕望的墳墓大聲宣告:「拉撒路,出來!」,偉大的神蹟就在這個宣告中啟動了,然而,整個神蹟最重要的完成並沒有停留在這個宣告,而是隨之而來的命令,我們的主對周圍站著的人說:「解開,叫他走!」。正是在這個令人震撼的命令中,我們看見了生命更新的真理!

我們的主清楚地讓我們看見那關乎生命更新的真理,我們的主並非獨立完成這個新生命的神蹟,而是邀請每一位勇於站在「不潔凈」的拉撒路身邊的人們,一起參與在這個神蹟的過程中。我們的主儘管可以獨立行使這個神蹟,但是祂卻邀請了微小的我們共同參與在這個美好與令人感動的一刻!親愛的弟兄姐妹,你是否願意參與在弟兄姐妹生命的蛻變過程中?是否勇於接近那在人看來似乎不完全的生命?有罪的人、有品格瑕疵的朋友?我們的主正命令我們說:「解開,叫他走!」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站在亞略巴古的關鍵年代 -- 莊信德 傳道

站在亞略巴古的關鍵年代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時間 2008.8.17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當中,一路被迫害而轉進不同城市的保羅來到了人文薈萃的雅典,雖然只是短暫數天的停留,保羅卻刻畫出一個極爲深刻的宣教形象,讓歷世歷代的基督徒從中領受宣教的亮光與智慧。保羅把握在雅典城過境的短暫時間,參訪了著名的雅典神廟,並且細細地觀察、分析每一尊他所看見的神像,也站上當時候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匯集的雅典議會:「亞略巴古」。面對當時候斯多亞學派(Stoicism)與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對於宇宙觀和神觀的挑戰。斯多亞學派的宇宙觀奠基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之上,並從中產生「自然即是神」的主張,據此,保羅從希伯來傳統的創造論出發,將位格上帝的概念傳講出來,「我現在告訴你們: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使十七23~24)。

據此,保羅進一步回應了柏拉圖主義中神人關係是放射性流散的説法,當時候柏拉圖主義主張的神人關係,是一種遙遠的,沒有意識的斷裂關係,一切萬物的存在只是從永恒的彼岸流散稀釋的結果,在柏拉圖主義影響下,上帝是一個非位格的存在觀念。然而,保羅卻在此宣告了一位,主動創造世界,與世界建立關係的上帝,並且將人與神的關係緊緊繋在一起:「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使十七28)最後,保羅則是回到福音信息的核心歸結道:「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使十七30~31)

以現代的語言來詮釋當時候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可以說,保羅的福音之愛讓他不僅超越聖俗二分的斷裂,進入行香煙裊繞的天宮參觀,並且也進入誠品書店閲讀當時最暢銷的排行榜書籍,以了解當時影響雅典人最深刻的思想體系,最後更站上立法院議會大廳中,對著立法委員諸公進行電視及時轉播的佈道宣教。在這場扣人心弦的佈道大會中,保羅儘管沒有獲得滿堂彩,卻也深深地影響了多位知識分子信從了耶穌基督的福音真道。沒有一篇完美的講章、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宣教策略,但是卻總是有向上帝負責,向時代承擔的福音態度。保羅在雅典展現了這樣的態度,我們呢?

台灣高等教育的結構性缺失已經是近年來最被社會詬病的議題之一,神學院決定在這樣的時刻進入教育部管理的高等教育體系,雖然並不是依循著聯招的入學形式,卻表達出一個重整神學教育、承擔當代福音使命的意志。希望神學教育朝向正規化經營,能夠與所有國際的神學教育接軌。事實上,台灣神學院自從1872年創立之後,就已經扮演了台灣北部高等教育的角色,只是礙於當時許多教育法規的限制(如:大學必須教授三民主義國父思想,設立教官等規定),神學院拒絕進入教育部的行政系統,而留在内政部的管理之中。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部對於宗教教育進行重新的評估,針對私校法部分條文進行修改,並爲宗教研修學院制定較爲符合現況的條文。台灣神學院決定調整過去自外於高等教育體制的心態,重新面對高等教育在形式與内涵上的挑戰。一方面是讓長期處於禁建狀態的土地得以解禁,並加速學校整體硬體建設的發展,二方面則是讓神學教育重返高等教育機制的正途。

不過,「申請教育部立案」僅僅只是形式上與象徵意義上的行動,歸結到底我們更需要的是實質上的更新與突破,神學院需要一群同心禱告,共同尋求上帝心意的教職員團隊,積極地思想上帝要台神在這個末後時代,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衝擊中,扮演怎樣宣教的角色。如何走出傳統神學教育的安逸模式,啓動積極宣教、提振神學研究的機制,是未來台神需要弟兄姐妹不斷關心守望的破口,希望大家在實際的奉獻與禱告中紀念上帝所設立的神學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