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福音伙伴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4/2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章23節這樣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比較接近新國際版的英文翻譯版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 I do all this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that I may share in its blessings.” 我個人覺得這句經文的英文翻譯版本當中,新美語標準版(New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NAS) 的翻譯最貼近希臘文聖經的原文。 “ I do all things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so that I may become a fellow partaker of it.” 

我們將這兩個英文翻譯版本一比較,就可以看出其間的差異在於對此句經文後半句的翻譯有所不同。後半句的希臘原文是 “ ina sugkoinwnov autou genwmai ”,我們若將其逐字翻譯成為英文,應該是 “ so that -- fellow partaker -- itself – I become” 由此可見NAS的翻譯是比較貼近希臘原文。如果容許我嘗試將此後半句再翻譯成中文如下:因此我可以成為福音的伙伴。

這後半句經文的鑰字是sugkoinwnov這是個複合的希臘字,是由su/n以及koinwno/v 兩個字所合成,前者是介系詞意思是 with,後者是名詞意思是 partner, associate, comrade, companion。 個人感覺“成為福音的伙伴”的含意比“同得福音的好處”更為寬廣。後者似乎只表達了傳福音的目的是與人分享福音所帶來的好處。傳福音似乎是傳福音者將福音的利益帶給了接受福音者的單向動作 (one directional action)。前者的含意除了包括後者的將福音的利益帶給接受福音者之外,還包括邀請接受福音者也加入這個“福音的伙伴團契”。因此,接受福音者在接受福音時,除了消極領受福音所帶來的恩典與利益以外,也同時積極回應福音所帶來的挑戰與代價。

“福音伙伴團契”是由一群用信心接受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犧牲所完成的救贖恩典的人所組成。他們因為主耶穌十字架上那犧牲之愛的激勵,從被動消極領受救贖恩典中被主的愛興起,用主的愛來學習彼此相愛,並且學習愛鄰舍如同自己,盼望經由愛的見證,能夠讓周遭的鄰舍也能夠被主的愛所吸引而願意相信並接受主耶穌基督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恩典而加入這個“福音伙伴團契”。在這個福音伙伴團契中的成員彼此的關係是平等的,在基督裡大家都是同蒙恩典同被救贖的罪人,大家也都是一起學習用主的愛來彼此相愛並且愛鄰舍如同自己來為主作見證的傳福音伙伴。因此,傳福音的事工將不再是個人談道的一對一關係,而是由一小群福音伙伴一起來關心一位福音朋友的團隊服事關係,大家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不只如此,當上帝從這個“福音伙伴團契”當中呼召人成為專職宣道士時,整個“福音伙伴團契”的主內兄姊將成為這些專職宣道士背後禱告以及實際上全力支持的後盾,這時大家一起成為宣道工場上的同工。當周遭的政治社會環境對於耶穌基督的福音產生敵對的態度時,“福音伙伴團契” 的兄姊將會一起學習互相扶持來共同為福音的緣故,忍受逼迫與患難。將來主耶穌基督再臨時,“福音伙伴團契” 的兄姊將會一起與主同享那天上永遠的榮耀與喜樂。 

和平教會教牧團隊的牧師们,目前正一起在上帝面前用禱告與學習來尋求上帝在和平教會的心意,我們盼望能夠找到一個共同的異象與策略,也祈求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許多的 “福音伙伴團契”。讓我們教會的每一位兄姊,也能夠像使徒保羅一樣的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好讓我們都能夠成為福音的伙伴。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主活著 (He Lives)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7.04.22
作者:李晶晶 牧師

這是一首古老的聖詩「主活著」:

1. 我事奉一復活主,祂今在世活著;
我知道祂確活著,不管人怎麼說;
我見祂手施憐憫,我聞祂安慰聲,
每日當我需求祂,總必答應。

2. 在我所處環境中,主愛常在我旁;
願榮耀哈利路亞,但卻不會絕望;
我知救主引領我,衝破狂風怒潮,
不日我主必再來,大顯榮耀。

3. 歡樂歡樂!眾聖徒都當揚聲歌唱;
願榮耀哈利路亞,永歸基督君王;
祂是尋者的盼望,又是求者力量,
無一人像祂可愛,仁慈善良。

〈副歌〉主活!主活!救主今天活著!
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過。
主活!主活!賜人得救宏恩;
你問我怎知祂活著,因祂活在我心。

  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艾克理牧師(Alfred Henry Ackley,1887-1960),美國賓州人,出生於 1887年1月21日。自幼隨從父親學習音樂,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曾在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作曲;除了演奏鋼琴,也是享有盛名的大提琴家。他一面參與演奏,一面攻讀神學,於1914年受長老會按立為牧師,先後在賓州和加州長老會牧會。John Brown 大學為表揚其成就,贈予聖樂博士學位,他一生之中寫作過一千多首福音歌曲,最後於1960年安息。

艾克理牧師(A.H.Ackley)做這首詩的原因:是在1933年當他在主領連日佈道會後,一位年輕的猶太學生進前來問了一個具挑戰性的問題:「我為什麼要接受一個死去的猶太人?」,此時,立刻就有兩個字(He Lives)浮現在艾克理牧師心裏,他隨即對這青年說:「祂活著!我所相信的不是一個死去的猶太人,而是一位永遠活著的耶穌。他比以前更真實,在我和千千萬萬人的生活經歷中,我們有著數不盡的見證。」這青年又問到:「你怎麼知道他是活著呢?」,艾克理牧師懇切地讀著聖經中數段關於復活的信息為他作解釋,並勸勉他要接受這位復活的基督為生命的救主。

聚會結束後,「你怎麼知道他是活著?」這問題依然盤旋在艾克理牧師心裡,這次的個人談道讓艾克理牧師對「主活著」有一個全新而深刻的感受,隨著聖靈感動,在其心中湧出音符,他走到琴旁坐下,一面彈、一面唱,將那談道的內容與感動寫成了這首詩歌,《主活著》就如此產生了!艾克理牧師再沒有碰見過那位猶太青年,但他希望藉這首詩歌盡訴他心中的答案,也希望那猶太青年有機會能聽到這首歌。

在2002年,台灣出版了一張以「復活」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因祂活著』。在這張專輯中,福音流行歌曲創作人邰正宵將這首老詩歌《主活著》,編成新式鄉村搖滾風,在電視電台上多次被播放,也讓許多時下的年輕人朗朗上口吟唱這首古老優美的詩歌。

但是,這首詩歌也曾引起爭議,特別是副歌最後一句「你問我怎知主活著?因主活在我心」,其爭論點在於,當人問及基督徒:「你怎知主活著?」基督徒回答:「因耶穌活在我心。」這樣的答案似乎忽略了歷史性的耶穌復活,而只將「主活著」推到心靈的層面。福音派學者斯托得(John Stott)表示「肯定耶穌藉聖靈與我們同在,與肯定耶穌復活是兩回事…」。斯托得的警告或許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主活著」是一個超自然的歷史事實,但同時也是人真實經歷中心靈的見證。有人說:「一首聖詩,不啻是結合靈性催化、正統神學教義的功能,加上唱者的虔誠讚美,透過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就使敬拜達到高潮。」因此,當我們以詩歌敬拜時,一面頌讚、一面思想、一面經驗這已經復活又住在我們心中的神,成為我們信仰的告白與靈性的需要。
在詩歌中說:「我見祂手施憐憫,我聞祂安慰聲,每日當我需求祂,總必答應。」「主活!主活!救主今天活著!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過。」你所信仰與經驗到的上帝是這樣一位又真又活復活主嗎?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杵臼社」 -- 黃予庭 神學生

寫作於2007.04.15
作者:黃予庭神學生

親愛的弟兄姐妹平安: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再過一個半月,就結束在和平教會的實習。我想藉此與大家分享兩件事,其一分享實習心得,其二神學院的原住民團契「杵臼社」。

一、實習心得:

回顧剛來到和平教會時的心情,極害怕又緊張。害怕實習期間表現不夠好、害怕新環境無法適應、害怕安排的事工無法勝任、害怕自己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等,這樣緊張又害怕的心情一直持續到現在。就連自己已上完的歸納法查經及預備這一次的講道,我都是戰戰兢兢的去面對,害怕這麼重要的事奉,會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嚴重影響所擔負的事奉。在文化背景不同的環境之下,在加上和平教會是一個高知識化的團契,面對重要的事奉總會讓我感到害怕又膽怯,害怕所擺上的無法滿足你們的需要。在和平教會的服事,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或許跟我成長的環境有關,我長期在原住民的教會事奉,也習慣原住民教會的敬拜模式,更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與習性,原住民教會重量不重質,相對的牧長們也會依據他們的水平供給糧食。高級的糧食他們無法吸收,只有普通而無加料的糧食才會吸收。所以身為原住民的我,在面對高知識化的教會服事壓力極大。

即便如此,我仍然感謝上帝,祂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在不同的族群當中學習,祂也讓我在和平教會收獲良多,我在這裡學到很多原住民教會所沒有的,例如:教牧團在事工上的協調、長執的擺上、教會事工的推展、各團契的運作、成人主日學的推動、行政事工的管理及財務的運作等等,看到教會軟體上的建構,讓我看見和平教會是一個蒙神祝福的教會。我何等有幸,能在這樣充滿知識、充滿宣教、充滿關懷、充滿福音的教會中實習。期待自己,將來回到原住民的教會能將在此所學習、所經歷、所看到的一切實際貢獻在教會事奉上。也期待弟兄姐妹繼續為予庭禱告,讓予庭在學校的學業能夠順利完成。

最後我要感謝教牧團這幾個月來,用心的讓我參與在個各事工上,幫助我透過參與、觀摩、操練培育予庭將來成為優良的傳道人,你們的用心、你們的付出讓予庭更加珍惜如何擺上最好的服事,你們是予庭未來牧會時的榜樣,謝謝你們用生命來影響我,讓我知道如何用謙卑的態度來事奉神。也謝謝長執們為予庭開啟這道門,讓我在此有機會學習和平教會的好。最後,謝謝各團契的接納,讓我在參與的當中能認識你們。願上帝豐厚的恩典充滿你們。

二、台神原住民團契「杵臼社」簡介:

原住民在台灣是一個少數民族,但上帝非常恩待我們,只要有原住民出現的地方,那個地方就充滿歡樂,這是上帝特別給我們的恩典。在神學院中,原住民深受老師及同學的喜愛,因為原住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族群,所以只要有歌唱、有舞蹈,原住民一定受邀演出,透過原住民的歌舞與熱情,帶給神學院帶來極大的歡樂,這似乎是上帝給原住民特別的使命。如果我們的歌舞與熱情,可以帶給人歡樂,那麼我們願意將上帝賦於我們的恩賜與使命,落實在信仰生活中,以實際行動來為主宣揚福音。為此,過去的原住民學長姐秉持著傳福音的心志,為了回應上帝的恩典,在台神成立原住民團契。最早這個團契命名為「山友社」,由一群原住民牧者及一些神學生所組成,常關心部落教會的發展及事工,也照顧前來接受裝備的神學生,之後改名為「杵臼社」。

「杵臼」是原住民飲食來源的重要工具,取「杵臼」之名是期待每一位契友皆能在未來的服事禾場上,盡力扮演一位傳揚、分享天國靈糧的牧者,餵飽部落族人的靈命。

「杵臼社」也在每年的暑假到各個族群的部落去佈道,所以我們成立暑期佈道團,為期十天。主要事工以詩歌見証及社區服務為服事目標。台灣近幾年來,社會開始著重社區服務及鄉土關懷,此時,杵臼社佈道團也響應原住民部落的需要,來調整部落關懷及事工服務的方針。

除此之外,佈道團也針對部落的長者做一些調查,透過對部落長輩們身心靈的調查,來協助關懷老人的服務。另外,佈道團還針對老人的部份作了居家老人照顧的事工,我們會前往行動不方面的老人家做清潔打掃的工作,使老人家能居住在乾淨的環境裡。

再來最重要的是針對原住民部落的現有問題,包括酗酒、家暴等來加以關懷。主要與當地教會牧長合作,前往有需要的家庭作關懷輔導的工作。並在教會團契中以戲劇來呈現酗酒、家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採用活潑方式的聚會來吸引年輕朋友對部落的問題產生覺醒。

二、佈道團的現況及部落的需要:

1.佈道團的現況:

佈道團的成立是因為看見部落弱小教會的需要,聽見他們如此迫切的呼聲,身為神學生的原住民,自然不能落於人後,但是在經費的有限下,我們憑著信心來信靠上帝。目前佈道團的需要在於器材的簡陋,常常因為服事的需要,團員們到處像學校單位或是校外人士借取音箱、布幕、電子琴、投影機等,又因為合作的教會在資源上有欠缺,使我們在進行佈道的事工上有需多的困難,但感謝神,在有限的設備中,神仍然保守我們,使佈道順利完成。

因為有限的資源,原住民同學除了面對學校繁重的課業,還需利用五、六月份期末的時間,必須為著佈道團的經費前往各教會進行募款。藉由這些募來的款項,來進行佈道所有事工。

2.原住民部落的需要:

長久以來,部落原住民教會常常會面對酗酒、家暴及失業的問題,又因土石流肆孽,造成環境生態嚴重受損與污染,相對的生活也深受影響,使得原住民部落常常面臨物質上的缺乏,部落教會當然也因為沒有豐厚的奉獻,以至教會也面臨物質上的肌荒。在此方面,教會則更需要外界的援助。部落無論在信仰或生態上面臨極大的衝擊,使得教會更需要花時間來仔細思量,上帝給我們台灣原住民的使命是什麼?而教會在原住民部落的使命又是什麼?期待「杵臼社」的同學共同努力來完成神所託負的使命。

在牧函中與大家分享「杵臼社」,主要因為予庭也是杵臼社的一份子,也是今年佈道團的同工,看見佈道團經費上的需要,想藉此與大家分享台神有怎麼一個團契,暑期期間帶著使命前往原住民部落佈道,同時也讓你們知道原住民的現況與需要,特別在今年的暑期,我們要前往南投縣一個馬烈霸的部落,那裡的教會非常需要被關懷,因此我們想藉助教會的力量來籌募所需經費,期盼主把這樣的感動與負擔放在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一起為神的國度努力。

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十字架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4/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有一天一位小姐在珠寶店挑選十字架的項鍊,在店主人給她看了各式各樣的精美十字架之後,她突然看到有耶穌像掛在上面的一個小十字架 (crucifix),她說:我很喜歡這個十字架,上面掛個小人像看起來好可愛喔!

對耶穌基督的門徒來說,十字架一點也不可愛,十字架是羅馬帝國用來嚇阻那些對羅馬帝國的統治與和平造成威脅的強盜或叛亂罪行所設計出來最羞辱最殘酷的死刑刑具。當一個罪犯被判釘十字架罪刑確定之後,他還要被迫自己扛著該十字架的橫桿遊街示眾,從最熱鬧的城市中心走到刑場,然後才被當眾釘上十字架。十字架被豎立起來以後,該罪犯就全身赤裸的被懸掛在十字架上,受到圍觀群眾的嘲諷與譏笑,受到飛鳥昆蟲的啄食與圍繞,然後在太陽的烤炙之下,逐漸虛脫,無力支撐自己的體重而窒息死亡。有些比較身強體壯的受刑犯可能在十字架上懸掛三、四天還在苟延殘喘,執刑兵便會拿棍子打斷他們的小腿,讓他們加速死亡。

當我們瞭解在耶穌的時代十字架的歷史背景之後,便比較能夠體會當耶穌挑戰門徒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路9:23) 門徒所感受到那強烈的錯愕與恐懼。我們也較能明瞭為何在教會初期,十字架會成為傳福音的困擾。使徒保羅說: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林前1:22-23) 長久以來,有關基督耶穌受釘十字架的影像,除了Mel Gibson所導演的 “耶穌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Christ) 以外,大多數的圖畫與影片都將其淨化與美化,讓我們不再感受到那羞辱與痛苦的情境。加上近年來亨通福音 (Prosperity Gospel) 佈道家把福音表達成正面思維 (positive thinking) 的加強劑,十字架那令人害怕的黑暗面就逐漸的被現代人淡忘了。

羅馬帝國已經埋入歷史的灰燼,十字架的酷刑也成為歷史中黑暗的回憶。對於今天的基督徒來說,十字架的意義何在?我們如何才能捨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呢?有一位作者 C.M. Clowe寫過一本這方面的書 “基督徒經驗中的十字架” (The Cross in Christian Experience),對於人生當中所遭遇的苦難與挫折和十字架的關係有很好的闡釋。他認為人生當中我們會有三種苦難,第一種稱為重擔 (Burden),這是每一個人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痛苦與艱難,像是苦澀的青春期危機或是憂傷的更年期飲泣,我們的人格在經歷這些痛苦與艱難中逐漸成熟茁壯。第二種稱為荊棘 (Thorn),這是某些人在人生旅程中所遭遇的意外傷害與折磨,像是天災人禍、疾病殘障等等。前兩種苦難是我們無所選擇的發生到我們的身上,我們只能忍受或是勝過這些艱難。第三種是十字架 (Cross),這種苦難與前兩種苦難不相同的是它不是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無奈,而是當我們看到周遭的人們由於他們所遭遇的生命成長的重擔或是人生意外的荊棘而受苦難當時,我們出於基督愛的激勵而自願自發的前往分擔並減輕他們的苦難與艱難。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說過: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他是呼召他來經歷死亡。(When Jesus calls a man, He bids him come and die.) 我們如果沒有願意捨己犧牲自我的精神,就不可能選擇去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以基督的愛去分擔別人的重擔與荊棘);我們如果沒有被基督的愛激勵去學習背負自己的十自架,就不可能跟從耶穌的榜樣與腳蹤。但願我們大家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都能夠常常經歷主耶穌大愛的激勵,願意以自我犧牲的捨己精神,自願選擇去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以基督的愛去分擔別人的重擔與荊棘),而且在背負十字架的過程當中,還能夠學習跟隨主耶穌那柔和謙卑的榜樣。

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天犬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4/0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天犬(The-Hound-of Heaven) 是由英國詩人湯普生(Francis-Thompson, 1859-1907) 所著作的一首描述他個人生命經歷的長詩(biographical ode)。在這首長詩中湯普生描述他自己如何用各種方法來逃避上帝愛的追逐。他把上帝對世人的愛比喻為天上的獵犬,在嗅到他的味道以後,就一直尾隨在他後面,以不慌不亂、鎮定莊嚴的腳步緊緊跟隨,讓他聽到那腳步聲的答滴,以及句句愛的囈語。

湯普生努力的想要在人間尋找各種經歷與滿足,希望能夠藉此逃離那來自天上愛的追逐。他先逃進自我的內在心靈世界,在那裡有思想與感情、眼淚與歡欣、害怕與遠景。但是他無法逃離天犬那愛的追逐的腳步聲音。他轉向追求人間的熱戀,神愛之天犬仍緊追不倦。他奔向那浩瀚的天際,將自己埋入那宇宙的奧秘,但是卻無法從神愛天犬的追逐中成功的逃離。湯普生嘗試在小孩的天真中尋找人生的滿足,那純真的孩童卻突然消失;他轉向大自然的美麗尋覓心靈的安息,聆聽巨浪拍打海邊、眺望白雲飄於藍天、凝視清晨旭日的東昇、沉浸晚霞五彩的繽紛,晚霞之後的灰暗卻讓他黯然神傷,耳邊又響起那來自天上之愛的低聲呼喚以及天犬追逐腳步滴答作響。

湯普生嘗試用人世間各種方法來滿足自己對愛的追逐,最後終於發現這一切都只能給他帶來短暫的滿足。年青的一切努力與嘗試最終都歸於塵土,面對神愛天犬的追逐自己顯得完全赤裸與無助。到這時候湯普生才看清楚那絢麗的紫袍以及荊棘的冠冕,還有那那掛在十架上主耶穌那充滿慈愛的臉。那一直不放棄而尾隨追逐的天犬喘息聲彷彿海浪包圍在自己的身邊,慈祥的告訴我在這一生中所有的剝奪都是為了賞賜給我那最美麗永恆之愛的生命花朵。

這首182行長詩 “天犬”所使用的是比較古老的英文,因此對我們來說會有一點艱澀難懂。這首長詩也像自傳一樣描述了湯普生的一生遭遇與經歷。1859年湯普生出生於英國普萊斯頓(Preston),父母都是嚴謹的天主教徒,父親是醫生,1870年他被送到烏蕭神學院(Ushaw-Seminary)深造,盼望能成為神父。1877年神學院長以個性太懶散而將他辭退。父母將他送入醫學院,但是在六年的醫學院生涯中他只喜歡文學與詩詞,對於數理科學毫無興趣。他的母親在他十八歲時送他一本戴昆西(de-Quincey) 所著作吸食鴉片而獲得文學靈感的自白,引起他對鴉片的興趣,後來並逐漸染上鴉片毒癮。他在向父親承認吸食鴉片並且不想繼續念醫學而與父親大吵一架之後就離家出走,到倫敦去闖天下,夢想自己有一天會成回舉世聞名的詩人。鴉片毒癮讓他身體健康受損,無一技之長讓他工作不穩,在換了幾個收入微薄的工作,像是賣火柴、修皮鞋等之後,他淪落成為流浪倫敦街頭、三餐不繼、衣不蔽體的街友,身體也染上痼疾,使他更難脫離鴉片的短暫自我痲痺。在幾乎走投無路的時刻,上帝讓一位也是流浪倫敦街頭的妓女向他伸出友誼的手,讓他有地方可以棲息、有食物可以充饑。後來在他的文學才華被一對天主教小報紙主編梅聶爾(Meynell)夫婦發掘並且接他到醫院與修道院接受戒斷治療與收容照顧時,這位妓女就此消失無蹤,湯普生將她視為自己的救主,也堅持拒絕將她的姓名公諸於世。

湯普生是在1887年2月間用一些皺折破爛的紙片將他所寫的一首詩詞 “馬利亞之受難” (The-Passion-of-Mary) 郵寄給梅聶爾先生。由於所用的紙過於破爛,梅先生將它閒置於桌上三個月,一直到有一天梅先生不經意的將這首詩詞抽出來唸,就被裡面的情境所震撼。但是湯普生只留一個郵局的地址,而郵局無法找到這位到處流浪的街友。最後梅先生決定先將他的詩詞發表於他所主編的報紙上面,希望作者能夠出面領取稿費。湯普生因此得以與梅先生見面。梅先生夫婦就安排讓他先到醫院接受鴉片戒斷治療,再送他到一間修道院去接受長期復原照顧。湯普生就是在這段期間完成這首膾炙人口且令人深受感動的自傳式長詩“天犬”(The-Hound-of-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