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擁有復活生命

家在花蓮鄉村的我們從小就要和父母親一起種田,由於小時家裡並不富有,田地也不算大,大部分經濟農作都是自己人工種植。我還記得有一次父親會去農會買入一批已防蟲害的玉米粒,一家大小每人提起一桶玉米,穿上長袖、長褲和長統膠鞋,在已經犁好的田裡,一行一行地種玉米。大概是考量成本的關係,我們種玉米並不像電視影片一把向外撒開,而是在固定的距離放下兩、三粒玉米後,然後用腳輕輕撥土把種子蓋住。這種種植法很費工,但至少可以清楚估量購買種子的數量,又可以防止斑鳩和野雞啄食。這樣,種植之後大約兩個禮拜就會看到整遍玉米田冒出綠色的嫩芽;生機勃勃的田園總是會讓人有樸實的喜樂。
耶穌是一位能善用生活語言的拉比,他以在地農民熟悉的農務經驗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耶穌面臨苦難的前一刻,他講了一個簡短的比喻,不久後他如同比喻所說的,走上各各他,並且死在十字架上。然後耶穌不是死了,而是像麥種或玉米粒一樣死在地裡,卻在地裡重新活過來,並且欣欣向榮。感謝上帝,耶穌復活了!
耶穌的復活可以給我們個人小小的省思。一般基督徒會說,耶穌的復活是見證祂戰勝死亡,同時也帶給我們復活的盼望。的確,復活在基督裡是很美麗、真實的應許。不過,除了戰勝死亡和復活盼望,復活的耶穌有沒有因著他的死,而活在我們身上呢?所種的若是麥子,照理來說,應該長出麥子,所種的若是玉米,就應會長出玉米,那麼,耶穌生命的種子在我們身上種下,我們的身上是不是擁有像耶穌的復活生命呢?
除了個人省思,教會群體對耶穌復活的生命亦應該有所省思。當耶穌受害死在十字架上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上帝國的事。」(徒1:3)接著,在耶穌升天之前,向眾門徒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耶穌復活不僅是對個人有意義,同時也宣告凡跟隨他的人應有呼召與使命,因為「你(天父)怎樣差我(耶穌)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門徒)到世上。」(約17:18)換句話說,耶穌期待基督徒不是僅自己得到十字架和空墳墓的愛就好,還希望基督徒能夠像他一樣,走入世界並落在土裡面,埋入,發芽,然後再長出許多子粒。教會其實就好像一株玉米,在上帝愛的當中漸漸成長,經過日曬和雨水,以及農夫辛勤的除草和施肥,最後厚實茁壯,長出一根根的玉米穗。這株玉米經過上帝的恩澤和農人的努力,若是將玉米穗上的飽滿的玉米粒收起來,放在倉庫裡不去使用,最後一只有腐爛和生蟲一途。但是若將這子粒好好地種在某個空地上,就有機會再長出許多相同茁壯的玉米。和平教會是一間擁有復活生命的教會嗎?
和平教會的拓植事工給了一個實踐復活生命的機會,因為我們教會不僅是領受恩典而豐富強壯,同時希望可以成為落入土裡,發芽生長,再結出子粒的復活生命的教會。今年三月三日小會通過南港地區的拓植提案,目前正和七星中會及北四區積極交換意見中。南港區過去一直是台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然而現在正急速發展,可以預期將來人口的增長必然帶來大量的福音需求。在慶祝耶穌復活的今天,在思想復活對我們個人意義和教會意義的時候,我們的弟兄姊妹當中是否有願意和拓植團隊一起試試看,學習像耶穌受天父差遣,以實際行動落在南港的土裡,埋入深處,然後經歷上帝讓生命發芽生長的奇妙?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你也可以參與在其中


和平教會在建堂期間,已經超過有四年沒有舉辦青田兒童夏令營了,說起來,很多人都成了沒有經驗的生手。今年新堂完成,我們要來好好來準備這一個必須付上高度人力、時間、精神的營會,對同工而言,這是一項不小的挑戰。過往兒童夏令營被認為是兒主老師、青少年的事工。他們很辛苦、很忙,花了很多時間辦了一個營會。但是,有沒有可能,這個五天的營會,也是我們可以一同參與的營會呢?
今年我們暑期的福音隊,目前暫定要前往烏來的福山、下盆兩間泰雅族的教會,這兩間教會小小的,人不多,似乎不需要動員到大批人力去服侍。但是我們計畫邀請金華國中的四十位服務社同學一同與和平教會的青契、少契學生共同出隊。福音隊以往也被認為是「青契」的事工,與大多數的教會弟兄姐妹似乎是比較不相關的。
但是,事實上,過去幾年來,和平教會的福音隊,已經不是單純的「青年福音隊了」越來越多的教會長輩,安排他們的時間,請假參與在福音隊的侍奉中,有些人幫忙煮飯、採買、打掃環境甚至投入教學的課程中。真的很感謝這些願意把時間分別出來的兄姐,他們讓這項服侍成為所有弟兄姐妹共同的服侍。
今年我們要在和平教會舉行回到新堂的第一次兒童夏令營,我們期盼的,不是有很多學生而已,我們盼望的,更是有弟兄姐妹一起來參與。我們盼望這是全教會弟兄姐妹一起參與的事工,從行政支援的報到、分發名牌、點名。到進班帶課、主持分班討論活動,或是帶領小朋友在青田街的導覽安全維護。甚至是協助準備午餐、點心與幫忙環境的清潔,這些都是有心就能夠參與的。
這一次的福音隊,我們計畫結合金華國中的服務社團,前往福山、下盆進行社區服務。除了與以往一樣以兒童課輔為主,同工我們還需要帶著一群國中生,到社區中,進行社區服務。盼望我們去到當地進行一個營會,不單單是去與當地的小學生互動,而是能夠深入社區的各個角落,給予適當、實質的幫助。雖然我們能做的也許有限,但是很希望從中,我們能夠有不同的學習機會。
在這當中,包括出隊編組、人員的掌握、環境的整潔、協助簡單的農務學習、每日餐飲的準備、學生課業的輔導、戶外活動的設計…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弟兄姐妹來參與的。由於福山是距離和平教會約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可以當天來回,不必住宿。(事實上我們也可能沒有那麼多空間可以住)所以,如果能三、五會友揪團前來支援,對於出隊的同工,就是極大的幫忙。可以讓我們專注在帶領小學生、與金華國中的學生上面。
在青田兒童夏令營與福音隊當中的許多的工作,並不一定要求全程參與,而是能夠來一天,就可以支援一天,只要做好事前的規畫、事工安排。很多人是可以一起來短程、
分程參與的。我們盼望這樣的服侍,不僅僅是年輕人的服侍,也同時是全教會弟兄姐妹的服侍,大家能夠挪出一點時間來參與、關心、投入,會讓我們的禱告更不一樣,也會讓我們從傳聞中有這項服侍,成為參與在服侍其中。我們歡迎您來參與,若您真的有心,請留意近期的教會週報。再與培育委員會的曾牧師接洽。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奉獻袋與奉獻箱(Offering Bag and Box)

當我唸臺大醫學院時來到和平教會,就我記憶所及,舊禮拜堂大門入口,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奉獻箱。但我幾乎沒見看過任何人,將奉獻放入那個奉獻箱。印象中和平教會,一直都是在禮拜中使用奉獻袋,來收取會友的奉獻。我也從來沒有認真深入的去探討,關於使用奉獻袋或奉獻箱,這兩者的意義與差異。
2005年我們接受和平教會小會邀請,離開美國芝加哥台福教會,返回和平教會牧會。我發現,在第三堂禮拜,用奉獻袋收取會友奉獻時,投影片上會出現這些字:奉獻是基督徒感謝上帝恩典的一種回應,通過奉獻,我們回應上帝在生活中的引導、保守;回應上帝在主日禮拜中的同在;同時也回應主日所領受上帝話語的教導。若您是新來的朋友或仍不清楚奉獻意義的請無須奉獻。我感到規劃第三堂禮拜的同工,對於用奉獻袋收取會友的奉獻時,對於新來的朋友或是福音朋友,可能會感到壓力或對收取奉獻產生誤會,做了很貼心的說明與教導。
教堂改建時,為了考慮遷回新堂後,禮拜中若繼續使用奉獻袋收取奉獻,需要更多司獻同工,同時收取奉獻時間可能會延長,我在2012年8月5日第511次小會中提出是否在遷回新堂後,將奉獻袋改為奉獻箱收取奉獻。小會經過討論之後,決議維持奉獻袋收取奉獻。遷回新堂以後,負責安排司獻的執事在2013年1月13日第709次長執會中,再次提出是否考慮將奉獻袋改為奉獻箱収取奉獻。由於該案在小會已經討論並議決,因此,決議請小會就此案再議。
在小會與長執會的討論中,我發現大家對於奉獻袋與奉獻箱的使用,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因此,我特別向台灣神學院禮拜學蔡慈倫教授,新約神學鄧開福教授,教會歷史鄭仰恩教授請教,有關奉獻袋與奉獻箱的禮拜學、神學、與教會歷史學等相關的資訊。我將從三位教授所得到的資訊內容整理如下:
1.聖經中並無使用奉獻袋收取奉獻的記錄。舊約是把奉獻給耶和華的祭物獻在祭壇上面(代上16:40),或是納入耶和華殿中的府庫 (王上7:51)。新約中記載主耶穌誇讚一位寡婦將兩個小錢投入銀庫 (可12:41-44)。這可以視為奉獻箱的前身。
2.初代教會的禮拜程序中,並沒有收取金錢奉獻的項目。當代禮拜中的奉獻(Offering),是會友把家裡所預備的餅與葡萄酒,拿到神職人員面前,接受祝福後,作為聖餐使用。一直到十六世紀馬丁路德與加爾文宗教改革時,都還沒有在禮拜中使用奉獻袋,收取金錢奉獻的記錄。使用奉獻袋收取金錢奉獻從何時何地開始,目前找不到歷史記錄。
3.根據鄧開福牧師的觀察,歐洲大陸的教會大多數使用奉獻箱,英國教會有使用奉獻袋,非洲的教會則是在禮拜中,會友排隊唱歌跳舞,到講台前面奉獻。
4.三位教授都建議,各教會可以視情況,決定採取奉獻袋或奉獻箱來收取會友的奉獻。
2013年2月3日第517次小會中,我將請教神學院三位教授所得的資訊向小會員報告,小會經過更詳細討論之後,議決將此案交給下次長執會討論議決。2013年3月10日第710次長執會中,很多位長執就奉獻袋與奉獻箱的比較與利弊發表意見。最後經由不記名投票,長執會以些微票數差異決議,將奉獻袋改為奉獻箱收取奉獻。同時,由各委員會推派代表,成立工作小組,負責研擬由奉獻袋改為奉獻箱之配套措施與時程,提下次長執會報告並議決。
法國改革宗教會有一句有名的格言: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翻成中文是改革宗教會永遠在被改革中。當我們教會面臨從奉獻袋改為奉獻箱的改變時,求上帝帶領我們,讓我們大家能夠再一次認真,並深入思想有關奉獻的意義,並且讓我們都能夠,從單一金錢的奉獻轉為 “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12:1-2)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分享無牆事工(一)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弗2:17-18)
每一個基督徒都接受了一個重要的恩典任命,就是勸人與神和好,傳和平的福音。我們教會領受了一個使命,就是成為萬民的祝福,從M1到M4,從猶大全地—青田社區開始往外拓展,「廟埕」概念的異象與事工是我們目前正在思考、學習與尋求的。廟埕的想法顧名思義是希望教會成為一個「無牆教會」是友善和張開雙臂歡迎社區朋友、會外朋友、福音朋友,都能在上帝的家門口駐足並進門來,成為上帝家裡的人。在禱告與思考如何規劃時,發現許多的機構和事工,我們先稱他們為「無牆事工」,讓我們接下來的每個月,一起來發現和學習。首先跟大家介紹的是香港九龍的「禧福協會」:於1997創立於香港九龍,是一個基層福音事工機構。
1.名義與精神
「禧福」之名稱源自路加福音4:18-19「主的靈在我身上,因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2.禧福的使命
是要訓練神的子民,得著聖靈大能及恩膏,又讓禧年整全的祝福轉化貧窮的社區,並催化教會同樣將整全的福音傳給貧窮人。
3.禧福的目標:
是幫助神的子民及教會經歷聖靈的大能,在四牆之外延展神國多方面的豐富及祝福。是叫窮人有福音可聽,廣設基層信徒群體。天國福音是整全的,不只叫人的靈魂得救,亦叫他們身心靈得飽足,生命喜樂跳躍,家庭、職場滿有和諧,社會各種的不公義被消除。「禧福」這名字亦遙望聖經所預言的千禧年,然而此日臨到之前,福音必先要傳遍天下。因此,「禧福」以宣教為重,以神國降臨為念。
4.禧福的事工之一二:
(1).無牆教會「耶穌幫」
禧福於2009年在荔枝角道公園成立為露宿者而設的無牆教會「耶穌幫」。其中多有黑社會及吸毒背景,自暴自棄,亦被社會遺忘。他們無論思想,情緒、人際關係、人生目標等都不健康。「無牆教會」帶他們到耶穌面前得幫助,生命變得健康。在這個為露宿者而設的教會中,流浪者被接納,被了解,不感自卑,可以重新做人。信主的過來人,從前如何「跟大佬」,現在就如何「跟耶穌」。他們組成「耶穌幫」,用著自己的經歷,幫助其他露宿者重建生命。他們的口號是:「生命要健康,去搵耶穌幫﹗」
無牆教會的聚會:每週日黃昏5:30~6:30pm,他們招聚了約60-70位露宿者一起在公園中聚會。當中有派飯﹑敬拜﹑聖經訊息分享。成立「耶穌幫」無牆教會,這些年來已有12位露宿者受洗歸入教會。
需要信仰栽培及生命成長:這些在生命中經歷了很多破碎和坎坷的過來人,要他們信主已很不容易;在信主後的信仰歷程也是起起跌跌,比平常人需要更多時間和經歷更多掙扎,才讓生命重新被神扭轉。為此,「禧福」更是藉著小組教導,從身、心、靈、社交四方面的操練,幫助他們帶來生命改變。設立門訓,培育有潛質的過來人成為門徒,建立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關愛關係。
需要危機處理:當中若遇到高危險個案,「禧福」安排個別輔導及跟進。另外,「禧福」還設有「盼望之家」及「貴重之家」,讓願意接受被神陶造生命的露宿者入住,在彼此扶持的群體中改變生命。
邀請教會加入:為發展更多服侍點,禧福與許多教會及團體合作,開拓更多服侍點,在其他地方發展無牆教會「耶穌幫」。
(2)公園事工:
- 無牆兒童教會:週日下午2時至5時:露天補習班﹑遊戲﹑聖經故事。
在香港旺角地士道公園週日有五十多名孩子在玩耍,很多都來自新移民家庭。為此,禧福協會開始了露天補習班給他們,約有25名孩子參加。孩子們很喜歡牧師,甚至張開雙手,熱情地奔向他,高聲喊著:『耶穌!』。原來,我們代表著耶穌服事他們,他們便從我們身上感受到耶穌的愛。
除了孩子們非常享受這每週一次的快樂時光,家長亦向禧福同工表達感謝。其中有家長表示,她的孩子才來參加幾個星期,行為舉止就乖了許多呢﹗
露天崇拜:週日下午4時至5時:為長者及一眾婦女而設的無牆聚會,有敬拜、宣講信息、見證、禱告服事,讓耶穌的愛吸引這些會到公園不會到教會的福音朋友們。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屬靈的家--需要你(妳)

有一個家庭,家中有四個小孩,有一天孩子們的都爭著對母親說 :『媽媽我愛你』。

大兒子以利說 : 『沒有人比我更愛媽媽,因為我最大,我愛媽媽最久。』

老二安娜說 : 『我更愛媽媽,因為我是家中惟一的女孩。』

老三雅各說 :『媽媽,我非常喜歡你,如果有熊追趕你,我要一槍把牠打死。』

最小的撒母耳說 :『媽媽,我愛你,但我不知道要怎麼說。』說著兩手抱著母親的頸項,親她的嘴。

接著其他三個孩子都和母親親嘴。母親說 :『很好,孩子們,我很高興聽你們說愛我。』一會兒,門鈴響了,郵差送來一封信。孩子們都搶著要將那個遞給母親。母親拆開信,讀完以後說 : 『這封信很要緊,必須立刻回信,今晚要送到郵局。誰願為我送去?』

以利望望窗外並說:『現在外頭正在下雨,而且我還有五個算術題要作,這信能不能留到明天上學之時再一道送去呢?這樣不是很方便嗎?』

二兒子雅各也望望窗外並說:『現在天已黑了,又下著雨,我不想出去』

老三安娜心想:『我是女孩,媽媽不會讓我去的,況且以利和雅各不都在家裡嗎?媽媽應該會叫他們吧!』

此時,母親寫好信出來,看見孩子們都在做自己的事;唯獨小兒子撒母耳已經穿好靴子和雨衣,並望著母親。 母親把信給他,對他說:『外面下雨,又冷又黑,你自己去不怕嗎?』撒母耳回答說:『媽媽,我不怕,因為我愛妳。』

你們想,哪個孩子是最愛母親的呢?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像這四個孩子一樣,爭著向上帝說:『我有多愛祢。我是多麼的深愛祢給的屬靈的家,然而我們是否也同時審察,當主向你說:『誰願為我而去!』時,你是否會輕易的講出一串長長的理由說:『我不方便,現在不方便為祢而去,等我……等我……較方便時,我一定會盡力為主作牛作馬。我一定會為主的家付出,那怕是付出任何代價,我都願意,但不是現在…….而是我方便的時候。』 『然而上帝的時刻表,往往與我們的時刻表不盡相同,因此,你願意相信上帝的時刻表比你的更美善嗎?還是你堅持你自以為是的時刻表呢?

屬靈的家需要你,上週教會舉行和會時,偉華長老報告說 : 『我們從三百坪的教會到現在一千五百坪』,試想,主的屬靈之家會增加多少工作量呢?再來,我們盼望我們的屬靈之家能增加到千人,若真如此,我們這屬靈的家,豈不更加需要關懷服侍的同工呢?因此今年,教會的重點事工就是要成立小組,讓每個弟兄姊妹來到這屬靈的家時,都能被關懷,都能感受到溫暖的支持,都能讓人進到這屬靈的家中,與這家中的人建立情誼,成為一家人的關係。在這裡可以放心交託,可以學習成長,願意體恤別人的需要,願以家的時間表行動,而不是以自己的方便(上學時再順道去的時間表) 當屬靈的家問道:『誰願為我而去?』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