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敬拜和宣教有什麼關係?

從七月,我們教會樂活讀經將進入詩篇,詩篇中記載了許多詩人們寫下對上帝的讚美,並常常被用在敬拜之中。而從七月,我們教會也將開始青田營和接續的金華服務隊,前往南投的清水國小服務,這是宣教和社區的外展活動。如果問大家,關於「敬拜」和「宣教」,這兩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是前因和後果的關係,對內和對外的關係,還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這兩者之間究竟是很有關係,還是沒有關係?以下我們試著來釐清這關聯。
(一) 敬拜是目的,宣教是途徑
約翰・派博(John Piper)牧師的曾說過:「為何教會今天要從事宣教?因為還有千萬人還未向真神敬拜!教會最終極的目標不是宣教,敬拜才是。」上帝終極的心意是要萬人向祂敬拜。在教會的事工分類中,常將宣教看作是教會的一項「外展」工作,對社區或偏鄉作一些服務,雖然是一件好事,卻常認為這與教會「本身」沒有直接的關係。有這種觀念,正是因為忽略了敬拜與宣教兩者間不可分割的關係,往往也造成僅有少數的人參與在宣教活動中。殊不知宣教的目的是為將更多人引領來敬拜上帝,敬拜的教會就會是宣教的教會。
(二) 敬拜是燃料, 宣教是行動
真實的敬拜是甚麼?坎特伯雷威廉教堂的前任大主教就曾給它一個美麗的定義:「敬拜是讓神的聖潔激勵我們的本性,以神的真理來餵養我們的心思,以神的美麗來淨化我們的意念,向神的愛敞開心靈,並將自己的意志獻予神的旨意。」因此敬拜不在於當下內心的感動,雖然這是敬拜中的真實經歷,但敬拜更是燃料,當我們在敬拜中經歷到上帝榮耀、聖潔、尊榮、權柄和慈愛時,會使我們願意獻身投入宣教作為回應行動。就如先知以賽亞在他領受呼召時所經歷的那樣--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中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六:1-3,8) 受差遣的宣教,是始於與榮耀的主相會。
(三)敬拜是進入神的同在, 神的熱情(passion), 宣教是此情懷的流露
張國定牧師指出:「福音不單使我們有資格敬拜神,並且激發我們引領更多更多的人聚集一起敬拜。在神的恩典裡,我們能夠以祭司的身份,跟隨大祭司的榜樣為萬國代求,引領萬民呈獻至誠的敬拜 (提前二1-6)。這樣,教會的敬拜必然不能離開宣教,而宣教也不能離開敬拜。」因著在敬拜中進入與神同在並感受神的熱情,更讓我們不斷地想向那些尚未認識神的人分享祂的愛。人若沒有真正認識神並傳揚祂,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敬拜祂,宣教與敬拜乃二合為一。
因此,宣教產生敬拜,敬拜又產生宣教,宣教再帶來更廣闊的敬拜,更廣闊的敬拜又推將宣教推向更高的一層樓,直至終極敬拜的出現,指向那個當主再來之時,萬國萬民萬族在屬天寶座和聖羔羊面前的敬拜。
最後,我們可用這例證作為結論的說明。曾有宣教士在分享宣教事工時,在投影片上出現一個大的的英文字母「M」,是關於「宣教」(Missions),然後當他把這投影片上下倒置過來,原來的英文字立即變成「W」,就成了「敬拜」(Worship)這個英文字的字首。「宣教」和「敬拜」是一個銀幣的兩面,是二合一,是不能分割。
誠願我們和平教會要成為敬拜神的教會,也要成為宣教的教會。而在七月,讓我們透過樂活讀經的詩篇讀經,一方面注目在上帝的榮耀來敬拜祂,並用禱告和行動,關心參與教會的宣教。如果今年您來不及投入實際的幫忙,也一定要成為第一線同工的後盾和守望者,用積極的言詞來鼓勵他們,如同摩西、亞倫和戶珥來為約書亞禱告,一同爭戰,同享榮耀。

水獺阿布拉

阿布拉是一隻可愛的水獺,不過他不喜歡別人說他可愛,他覺得「強壯的水獺」才適合形容他。當然,他到底是可愛還是強壯?每個人的見解不太一樣。不過阿布拉是隻很熱心的水獺,這一點兒也不會有問題的,每每他看到有人在築巢,他都會主動跑去幫忙找材料;或是有人要出個遠門,他也會幫忙看孩子。  總之,阿布拉很討人喜歡,也很值得人家的信任。
不過,最近阿布拉看起來有點憂鬱,而且精神不好。關心阿布拉的朋友都想知道為什麼?只是阿布拉總會打起精神地揮揮手,表達自己沒有問題,一切都很好。只是大家看在眼裏,實在很難相信阿布拉都很好,尤其是有一天,阿布拉走著走著還不小心睡著了,差點撞到村中的長老,大家更是覺得事有蹊蹺。

這天兔子光子偷偷地跟在阿布拉的後面,想看看到底阿布拉怎麼了。夜越來越深,守在阿布拉家門口的光子以為阿布拉是不是早早就睡覺了,差點要放棄,準備離開。忽然看見阿布拉走出家門,往河的另一邊游去。這對於不會游泳的光子來說,可真是一大失算。  「唉呀!我沒想到他會跑到河的另一邊,這下子今天可真是白作工一場了」。光子懊惱了一會兒,索性繼續等著,想著或許能看看阿布拉回來後,到底會做甚麼?再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夜更深了,光子一不小心打了個盹,撲通地掉進水裡。「唉唷,救命啊,救命啊!」水流雖然不急,但是不會游泳的光子掉進水裡,還是驚恐地呼叫求救。只是,這個大深夜的,怎麼可能會有人呢?眼見光子的力量都快用完了,被水嗆到昏倒的光子,慢慢地沉到水底。有那麼一刻,光子覺得自己的一生應該就這麼結束了吧。

過了好一會兒,光子慢慢甦醒,自己正躺在阿布拉的家裡面,看阿布拉細心的照顧著他,光子為著自己還能活著深感慶幸。「你怎麼會在那麼晚的時候還跑來這裡呢?」阿布拉不解地問著光子。光子回答阿布拉說:「我擔心你,想看看你到底怎麼了,平常問你,你又不說。所以我就擅自做主地跑來看看你到底在做甚麼?結果你過了河,我不會游泳,跟不上你,只好在岸邊等著,一不小心睡著了,就掉進水裡了。」阿布拉聽到光子如此地擔心自己,心裡實在過意不去。很不好意思地開口說:「真是抱歉,讓你們擔心了,因為我想跟鄰村的阿美結婚,所以想建一個我們結婚的新房,不過我實在不敢麻煩我們村裡的人,畢竟那實在太遠,所以我就一個人慢慢的,每天晚上做一點,做一點的在河的另一邊築巢」。光子有點不開心的跟阿布拉表達,「大家平常都受你那麼多的照顧,現在你有需要,讓大家可以幫得上忙,你卻這樣偷偷摸摸的,你不覺得你太看不起大家了嗎?我們不是一家人嗎?怎麼可以覺得怕麻煩我們,而自己去面對一件那麼大的事情呢?」

阿布拉被光子這麼一說,心裡實在是五味雜陳。第二天,光子把阿布拉的事情告訴全村的人,大家都熱烈地表示願意幫助阿布拉,本來阿不拉預計要蓋三個月的房子,沒想到,一個禮拜就完工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看著新屋的完成,大家慶賀著阿布拉新的生活將要開始,阿布拉知道,未來的路,絕對不再是一個人了。

若遇敵攻擊,孤身難擋,二人就能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易折斷。傳道書 4:12

就像在天堂

六月12-13日兩天,教會舉行長老執事的同工分享會。在禮拜五晚上一起看了這部「就像在天堂」的影片。片中主角丹尼爾是位知名的指揮家,童年時因同學的霸凌而離開家鄉小村莊,母親告訴他「往好的方向想,只要相信就會更好」,然而十四歲比賽當天,母親意外死亡。當他經歷這種重大的哀傷和失落,便封閉自己於音樂中,長大後雖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家,心中卻不滿足。直到他有一次指揮時,因心臟病發作昏倒需要療養,開始一段日程表完全空白的生活。他選擇回到小時候的村莊,在無人相識的情況下重新生活。意外地被邀請成為教會詩班的指揮,面對詩班的成員們,每個人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生命經歷。丹尼爾對詩班成員說,一切從聆聽開始、去領悟,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音質,去認出它。音準是發自內心,要集中精神。在詩班全新的嚐試中,並體會到喝咖啡休息的時間也很重要。
在這群人當中,席芙是原詩班代理的指揮,擔心價值感的失落和被否定。蓮娜是一位不斷交男朋友,渴望愛,周圍的人卻在知情下隱瞞她前男友已婚的事實。牧師娘--很想自由、得釋放、自在跳舞,在詩班中享受到快樂,告訴牧師她很久沒那麼快樂了。牧師—嚴厲、罪惡感、自責、性壓抑、外表扮演牧師的角色但卻活得痛苦,需要被尊重、怕失去位子、不信任、忌妒丹尼爾,並用錯誤的上帝形像教導有毒的信仰。車行老闆阿恩—想要被看見、掌控、對權力地位渴望、需要被尊重卻不尊重人。胖子霍姆—終於勇敢說出被阿恩言語暴力的氣憤、委屈、痛苦,卻已足足忍耐了三十五年。托爾—一位智能障礙、不能讀寫的青年,有著獨特的聲音,被接納成為詩班的一員。大卡車司機康尼—有暴力傾向、沒自信、猜疑、想被尊重又怕失去、渴望愛又不知如何表達,他厭惡妻子蓋比艾拉參加詩班,甚至大打出手。而蓋比艾拉—在面對先生家暴,自我價值低落,因著丹尼爾的聆聽,她勇敢地唱出屬於自己的歌,並因為先生暴力傷人,最後決定離開她先生。
為什麼這部片子取名「就像在天堂」呢?最後一段劇情,他們報名參加一個詩班音樂比賽,指揮丹尼爾卻因意外受傷,無法及時趕回現場,當詩班在台上焦急不知所措的苦等,突然那位智障的青年托爾開始發聲,唱出單音,詩班成員也開始唱出和聲,逐漸感染全場其他詩班加入,一起回應合唱。在當下,每個人唱出自己的聲音,沒有歌譜、沒有指揮、勇敢唱自己的聲音,也聆聽別人的聲音,就如同在天堂的美好。
這次長執的同工分享,以這影片做為起點,在隔天禮拜六全天,透過各樣活動、討論分享、禱告,要讓大家去察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都是那麼獨特,塑造出特別的生命需求、內在信念與信仰的著重點,以致每個人是如此不同。同時,也帶大家去檢視,人也因為罪的緣故,常無法活出整全的自我,面對這看似無能為力的處境,如何在此限制下,依靠恩典來面對同工合一與彼此聆聽的挑戰。
但是,感謝神,因為耶穌曾說過「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相信透過這次的同工分享,帶著大家一起去察覺自己的內在,了解彼此的差異,承認自己受傷之處並尋求醫治,在安全受保護的環境中,試著活出上帝創造的我,並尋求與神人物我間有合宜的關係。以此作為教牧團隊牧養教會同工的起點,期待讓我們和平教會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像天堂。我們預計7/5(日)下午兩點在B1禮拜堂撥放此片,歡迎有興趣的兄姊一起來觀賞。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十字架事件、萬物與人的拯救

上主日講道,因為時間的限制,也擔心模糊焦點,因此沒再說明關於耶穌死而復活與上帝赦免人的罪之間的關係,也沒提到其與萬物得到更新和釋放之間的關聯。在保羅處理上帝主動與人和好的經文脈絡中,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這是歌羅西書所強調的內容),使人與上帝重新建立合宜的關係。同時耶穌基督也是更新人和萬物的那一位,因此拯救或是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被上帝稱為義),不僅是上帝賜予人未來永恆的生命,更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透過聖靈工作,在現今生活中,開始更新基督徒的生命;而對於上帝的創造,則是恢復原先創造(尚未墮落以先)的美好秩序,正如起初上帝看其所造一切為美好。
保羅提到「創造」,在羅1: 20和西 1: 15 原文用κτίσεως,其名詞是ktisiz; 動詞是ktizw,意思是上帝所造的萬物或創造。另外保羅也用萬有一詞,原文是ta panta (羅4: 7;林後 4: 6),表達經文所說的的創造空間,以及其中的天、地、海等受造。在創世記經文中,上帝創造世界之後,人被安置在伊甸園。
面對今天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危機,我們要問: 上帝的拯救計畫中,是否把萬有包括在其中?若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在伊甸園沒有犯罪的萬物,為何需要更新和釋放?在保羅的羅馬書和歌羅西書中,萬有(整個創造)與十字架事件所帶來的更新和釋放息息相關,主要是保羅對創造者上帝和創造之間的關係,是延續舊約的看法,羅馬書第五章提到在伊甸園犯罪的亞當,將罪引入世界;耶穌基督則是成就上帝的恩典,使人與上帝可以復和,亞當和基督成為對比(羅5)。在羅8: 19-22提到一切被造(ktisiz),因為罪的緣故,上帝使其變成虛空,仍等候和盼望上帝的釋放和更新。聖經的解釋傳統,一般都同意,是人犯罪而使得大地受咒詛,人類使受造萬物與神的愛隔離,因此,耶穌基督十字架的事件,不僅使人與上帝和好,也使受造萬物更新,恢復其創造的美好秩序。
加爾文的看法,則是認為十字架的救恩也更新萬物,因為亞當在伊甸園犯罪時,一切受造也都受咒詛,因為上帝創造萬有與人的受造不可切割,舉例來說,大地不再像創造之初為人效力。就如人墮落以後,變得空洞貧乏;大地受咒詛之後變得貧瘠、枯燥。除了一切受造與人的創造息息相關之外,上帝還與人以及一切受造立約(創9: 6)。加爾文解釋創世記第九章關於上帝與挪亞以及他的後裔立約,明確指出約(covenant)的效應,雖然上帝是與挪亞和他的兒子們立約,其實是與全人類立約,這約是延續到世世代代。從挪亞、挪亞的兒子、延伸到所有人類,這個延伸也及於動物、飛鳥和全地。因為約的形式,是上帝在一切當中工作,為要成就上帝自己的旨意,使上帝的兒女得益處。加爾文的拯救解釋是典型以人類為中心,未強調萬物受造本身的尊嚴和價值,因為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是為了打造一個可以居住的家或環境,讓人生活居住。雖然加爾文已經在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或是萬物中,看見一個程度的上帝的形象和榮美,但仍是以人的拯救為首要的解釋。
二十世紀潘霍華則把亞當在伊甸園的犯罪,進一步解釋為關係的破壞,即是人犯罪使得人與上帝的關係、人與人、人與大地、人與動物、人與世界的關係都破壞了,雖然潘霍華強調唯有透過耶穌基督,人才能修復與上帝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人與大地、人與世界的關係,但是他並沒有特別強調人與自然關係的修復。不過,將「犯罪」以關係破裂或是隔絕、孤立來說明,提供了一個不同主體之間互動的思考。換句話說,人與上帝、人與人的關係,是不同主體的互動;人與自然或環境之間的互動,也是不同主體間的關係互動。這使得人在思考自然或環境時,對環境本身的尊嚴和價值有新的看見,上帝所創造的萬物,有其本身的價值和尊嚴。而潘霍華對伊甸園事件的關係性解釋,也呼應保羅對更新的了解,因為在耶穌基督裏,所有破裂的、阻隔的關係都被修復,除去人類之間種族、性別、階級的隔閡;正如加拉太書3: 28所說的,「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耶穌基督的生命裏,都成為一體了。」
另外,Rolston提出人類生態學的看法,使得新舊約之間可以用約的觀念重新解釋人和生態的關係。在舊約的律法中(西奈山之約),也就是上帝藉著摩西所頒布的律法,上帝已經提醒以色列人如何和環境共處,永續維持人與自然環境的友善關係,特別是人在經濟活動上分配的形式,如何達到公義,使生態可以永續發展,可以連結到新約中,耶穌基督如何以自然的事物,傳講上帝國的降臨。這些對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及被現代科技環繞的人,有很好的提醒,創造宇宙萬物的主關心人類靈魂的拯救和更新,他也關心他一切的受造,這讓想積極參與建造上帝國的基督徒有進一步思考的方向和參與。上帝國的君王已經降臨,他邀請我們參與在他的更新和拯救的工作裏,我們需要的只是芥菜種子一般的信心,看見與人立約的上帝必然在其奧秘中,不斷更新我們與人、與社群、與環境的關係,使我們因為參與其中而感到雀躍。
註:相關講道內容請上教會網站聆聽5/31主日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