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0日 星期六

無條件接納(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8.3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亞伯拉罕馬斯樂 (Abraham Maslow) 認為心理學有三大潮流,第一潮流 (First Force) 是由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主張的精神分析學派 (Psychoanalysis School);第二潮流 (Second Force) 是由瓦特森與斯金納 (John B. Watson and B. F. Skinner) 發展出來的行為學派 (Behaviorism School);第三潮流則是由亞伯拉罕馬斯樂與卡爾羅傑斯 (Carl Rogers) 等人所推廣的人文主義學派 (Humanistic School)。

人文主義學派強調人性是無法縮減為其成份的 (irreducibility);人性是在人性情境中形成的 (human context);人性是具有與人互動關係中的自我意識 (self awareness);人性是擁有自由抉擇並為其負責的 (choices and responsibilities);人性是具有企圖性而會追尋意義、價值與創意 (intentional to seek meaning, value and creativity)。

在人文主義心理學當中,卡爾羅傑斯主張,每一個上帝所創造的生命都具有朝向將潛能完美發展之驅力 (Self Actualization Tendency),這個驅力讓我們產生機體價值體系 (Organismic Valuing)。在這價值體系中我們最珍惜的是四周人們給予我們的正面肯定 (Positive Regard),這包括愛心、注意力、親暱、養育 (love, attention, intimacy, nurturance) 等等。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就可以發展出正面自我肯定 (Positive Self Regard),包括自尊、自信、自我形像、自我價值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image, self-worth) 等等,讓我們發展成為真實的自我 (Real Self)。

一個健全發展的真實自我具有下列功能:對真實情感的開放與接納 (open to feeling);對目前實存的生活 (existential living);機體的自我信任 (organismic self trusting);自由抉擇與負責的體驗 (experiential freedom);參與貢獻的創意 (contributing creativity)。

但是當人類社會發展出各種文明時,也同時產生各個文明的特別價值體系。為了要栽培下一代以符合這些特別價值體系,我們的父母、師長、同儕、媒體等會用這些特別價值體系的內容做為給予我們正面肯定的條件,這就是有條件的正面肯定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在有條件正面肯定的壓力主導之下,我們逐漸形成有條件的正面自我肯定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我們的人格被扭曲成為理想的自我 (Ideal Self)。

當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發生不一致 (incongruity) 的落差時,我們便會感到受威脅而產生焦慮 (anxiety) 的精神官能症 (neurosis)。為了減少焦慮,我們便會採取各種防衛 (defenses) 來減輕焦慮,包括否認 (denial) 與扭曲 (distortion)。但是這些減輕焦慮的企圖只有將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間的落差加大,而產生更大的威脅與焦慮。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果無法獲得緩解,人格便會破裂,陷入精神病的發作。

當面對一位因為有條件正面肯定的成長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精神官能症或甚至是精神病患者時,卡爾羅傑斯主張一位心理治療師所能給予個案 (client) 的最佳幫助乃是以真誠 (genuine congruence) 的態度,同理個案的感情 (empathy),並且給予個案無條件接納的尊重 (respect of 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這就是有名的個案中心羅傑斯式心理治療 (Client Centered Rogerian Psychotherapy) 的三大特色。

主耶穌在世上面對各式各樣痛苦的人們時,也是先用無條件接納來建立信任的關係,然後對方就產生正面的改變,例如:主耶穌面對行淫被抓的那位婦女時,先對她無條件接納與保護,然後才鼓勵他不要再犯罪。主耶穌看見爬在樹上的撒該時,先對他伸出無條件接納的友誼雙手,隔天撒該的生命發生驚人的轉變。但願我們也會學習主耶穌這樣的無條件接納來彼此相處。

2 意見:

林瑜琳 提到...

心理學給我們一副眼鏡,幫助我們發現上帝在聖經中心理方面的真理。願所有基督徒,在對待鄰舍上,都更像耶穌!

草戊尚土 提到...

Dear YuLin, Peng An,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This was one side of the story. Psychology sometimes had presumptions hostile to Christianity or incompatible with Christian faith. Thus we had dilemma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There were different schools debating about this relationship.
Actually, this was one academic area I was very interest of engaging in further dialogue and musing.
God b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