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堅忍之愛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3/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當教會在舉行婚禮時, “愛永不止息” 是一首很令人陶醉的詩歌,也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講題。但是當新郎與新娘沉浸在那粉紅色羅曼蒂克愛河裡面的時刻,這個短句所傳達給他們的,除了在他們目前的幸福歡樂中加上善意的祝福與虔誠的祈禱之外,應當還有激勵與挑戰,好讓新郎與新娘可以共同學習如何在往前充滿許多不確定與挫折失望的實際婚姻生活中兩個人能夠繼續保持今天在上帝與眾親友面前許下婚姻盟誓時所有的甜蜜愛情,使其歷久彌新,甚至在經歷各種打擊與創傷之後,還能屹立不搖。

愛永不止息的短句是來自哥林多前書13章8節。它的希臘原文piðptw/(pipto)可以傳達兩個相關而不完全相同的含意。第一個意思是表達其對時間的長久性 (permanence in time),[NRS]的英文聖經將其翻譯為Love never ends,中文聖經的翻譯 “愛永不止息” 也是表達此含意;第二個意思是表達其對打擊的堅忍性 (perseverance in adversity),[NKJ] [NIV] [NAS]的英文聖經則將其翻議為Love never fails,中文可以翻譯為 “愛永不失敗”。個人覺得在這兩個含意當中,前者所表達的似乎像是在許多童話愛情故事中的美滿結局“從此王子與公主就永遠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後者所表達的比較貼近我們每一對夫妻的實際經歷,也就是這樣的愛常常是須要在現實的嚴酷考驗之下,兩個人一起學習如何用汗水與眼淚來編織一個共同的未來。

在自由戀愛的社會當中,男女雙方開始時都是彼此被雙方的某些優質特性所吸引而相識、相知、相親、相惜,一直到相攜手踏上紅地毯的那一端,許下此生此世將要相顧相守的諾言。但是當美妙的婚禮結束時,我們常常會突然發現躺在我們身旁的人並不是我們心目中那位理想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杜克神學院教授史坦萊 (Stanley Hauerwas of Duke Divinity School) 甚至大膽的宣稱 “我們都是跟錯誤的對象結婚” (You always marry the wrong person.),或是在結婚後不久我們才發現另一位比我們配偶更理想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而相見恨晚。幸福的婚姻並不是建立在兩個理想的人彼此相愛的根基上面,而是建立在互相用堅忍的愛去學習接納與欣賞有缺點的配偶並且互相鼓勵彼此幫助去克服自己的缺點,讓彼此都能夠更為成熟與理想的互動過程。

十九世紀丹麥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1847) 在他所著的一本書Works of Love中對愛有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其中有一章討論到 “愛永不止息” (Love abides)。齊克果嘗試用兩個圖像來表達這種堅忍的愛的意境。齊克果說,愛是一種結連,愛人者與被愛者一起被這個堅忍的愛結連起來,我們可以用 “愛人者—被愛者” 來表達他們中間愛的結連。可是在現實環境的打擊之下,被愛者或許無法再承受這個打擊而決定要離開這個愛的結連,這個時候愛人者對被愛者的愛如果是堅忍的愛,就會呈現 “愛人者— ” 這樣一個不完整的句子,齊克果認為這個不完整的句子並非無法修補殘片而是尚待完成的句子。讓這個不完整的句子保持尚待完成的可能性的正是那位不輕易放棄的愛人者所繼續伸出來那堅忍的愛。

齊克果所使用的另外一個圖像是一對跳探戈 (tango) 舞曲的夫妻,在跳舞的當中由於某些打擊或創傷讓其中一位共舞者無法再承受下去而離開,在這個時刻那位被遺留在舞台上的舞者如果繼續保持那兩人共舞探戈的姿勢,則觀眾會期待這是一個尚未結束的探戈舞曲,或者那位因故暫時離開舞台的舞者會返回而與仍然等待在舞台上的舞者共同跳完這個探戈舞曲。

堅忍之愛是一種對婚約盟誓堅持信守的信實之愛 (faithful love),也是對於有缺點的配偶繼續鼓勵支持的接納之愛 (accepting love),更是在對方已經決定放棄這段姻緣的危機中繼續保持盼望與期待的等待之愛 (waiting love)。但願我們每對夫妻都能學會這堅忍之愛的功課。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