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以斯拉與尼希米

以斯拉與尼希米(Ezra and Nehemiah)
蔡茂堂牧師

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記載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故鄉,重建耶路撒冷城與聖殿的故事。猶太人的聖經將此兩卷書合併為一卷,稱為以斯拉記。這段歷史可以分為兩段。前段在538-516BC年間,是由政治領袖所羅巴伯(Zerubbabel)以及大祭司約書亞(Jeshua) 所帶領的一批人,歸回錫安,重建聖殿。後段在458-432BC年間,由文士祭司以斯拉於458BC帶領第二批猶太人返鄉,省長尼希米則是於445年帶領第三批猶太人返鄉,他們兩位努力從事於猶太宗教之復興運動。

以斯拉與尼希米都是敬畏上帝的宗教改革領袖。兩個人都得到波斯國王的親自授權返國。但是這兩位宗教改革領袖的領導風格卻是相當的不同。以斯拉有很顯赫的身世,他是大祭司亞倫的正傳後裔 (拉7:1-5),還得到亞達薛西王欽命而擁有統治猶太地的絕對權力 (拉7:11-26)。但是,以斯拉卻立刻招募一大群人與他一起返鄉,並且清楚寫下他們的名單 (拉8:1-15)。以斯拉發現這些人的名單當中缺乏利未人,他立刻請一群有名有姓的領袖,去找尋並邀請利未人與尼提寧人,好一起返鄉參與聖殿禮儀的重建 (拉8:16-20)。

以斯拉從一開始,就努力進行團隊帶領的事工,並且肯定同工們的功勞與貢獻。以斯拉選立十二位祭司長,和他一起共同負責將聖殿金銀器皿運回耶路撒冷的重要事工(拉8:24-30),從這十二位祭司長當中,第二階段宗教改革運動中重要的領袖之一。

尼希米任職於亞達薛西王宮中之酒政要職。他也得到亞達薛西王的欽令,得以返鄉投入重建城牆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但是,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尼希米一個人的獨腳戲。如果尼希米是帶領一群人一起返鄉,則他們的姓名與人數完全沒有被記載在尼希米記之中。

以斯拉與尼希米都是用心禱告的領袖。以斯拉在出發之前在亞哈瓦河邊召開禁食禱告會,祈求上帝保守他們一路平安。先是以斯拉曾經請求國王派遣軍隊保護他們,但是在禁食禱告會中,覺得這樣做並不是很好的見證。於是後來就婉拒軍隊的沿途保護措施,只有仰望上帝的帶領與保守,而平安的抵達故鄉 (拉8:21-23)。尼希米在聽到來自故鄉的弟兄哈拿尼,分享故鄉受辱遭難的情況時,他感同身受,自己坐下哭泣、禁食禱告,一直到讓國王發現他臉色不對,探詢他時,才向國王提出想要返鄉重建的請求。尼希米則是接受軍長與馬兵的一路護送,直到返回耶路撒冷 (尼1:1-5; 2:1-9)。在這裡我們也看出以斯拉與尼希米是不同類型的領袖。

以斯拉比較偏向團隊參與,並且對於屬靈的情況似乎比較有敏銳的感覺。尼希米比較習慣於單打獨鬥,而且善於運用手邊的權勢運作。當以斯拉與尼希米有機會配搭事奉時,我們看到以斯拉被人民邀請前來教導律法書,但是以斯拉立刻組成一個教師團隊,一起配搭教導的事工 (尼8:1-8)。

當以斯拉發現猶太人與異族通婚,帶來信仰危機時,他的反應是自責悲泣,撕裂衣服,拔自己的頭髮與鬍鬚,跪下認罪禱告,引起一群人圍觀,並且感動這群圍觀者,也一起流淚禱告,甚至成了認罪悔改大會 (拉9:1-5; 10:1)。以斯拉等待群眾提出如何處理此狀況的建議之後,才同意去進行 (拉10:2-7)。以斯拉採取的是反求諸己,並且讓會眾有參與提出解決困難問題之方法,如此由下而上的處理方法,很容易得到群眾的熱心支持與投入。

當尼希米發現猶太人與異族通婚的相同問題時,他的處理方式則是 “斥責他們,咒詛他們,打了他們幾個人,拔下他們的頭髮,叫他們指著神起誓,必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外邦人的兒子,也不為自己和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尼13:25) 尼希米又引用所羅門王的前車之鑑來說服群眾,並且將與異族通婚的祭司後代趨逐出境的強硬高壓手段 (尼13:26-31)。尼希米採用的是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尼希米在經過十二年的宗教改革努力之後,就返國述職。我們看到當尼希米經過一段時間再重返耶路撒冷時,就很驚訝的發現,他過去十二年的宗教革新努力,幾乎完全崩潰,從祭司到會眾,都背棄了他們所曾經發咒起誓簽名許願的盟誓。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讓會眾能夠投入參與的宗教改革運動,才比較有可能深入民心,持續下去。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