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大衛定都耶路撒冷

大衛定都耶路撒冷
曾昭瑞牧師

大衛為了致力於以色列人內部的團結,便於希伯崙登基後數年,設法攻取了耶布斯人的耶路撒冷城,搬入去居住。藉此,大衛一方面在國土的中央消除了迦南人餘下來的居地,一方面也得著統治全國的首都。位在南方又在猶大領內的希伯崙,是難於被北方各支派接受為永久首都的。但若把首都設在北方,則又難被猶大所接受。耶路撒冷位於兩者的中央,又不在任何一個支派的領土之內。便自然成為優美的折中辦法了。

大衛是怎樣攻取耶路撒冷,事實上我們不是很清楚。因為撒下五6-10的這段經文的意含並不明確,我們無法從經文本身得到足夠的說明與證據,只能根據可能的推測。耶布斯人對大衛說:『你若不趕出瞎子、瘸子,必不能進這地方』,這句話引來許多不同的解釋。1有人說這是嘲笑大衛的軍隊都是老弱殘兵。2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縱使派瞎子、瘸子看守這個城池,也能守得住。3猶太史家約瑟夫認為,耶布斯人為了戲謔大衛,真的把瞎子、瘸子擺在城牆上。4拉比傳統則認為瞎子、瘸子指的是迦南的偶像。5近代有關赫人文化的研究發現,瞎女、聾男在士兵宣誓儀式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有人主張耶布斯人真的把瞎子、瘸子排列在城牆上,作為宣誓儀式中的一部份。誓言說:「除非你能趕出瞎子、瘸子,否則你不能進城。」而誓言的下半部是:「如果有人傷害瞎子、瘸子,他也會變成殘廢。」6一些猶太人的拉比、解經學家認為經文上的「瞎子與瘸子」實際上是兩個巨大恐怖的神像,這兩個神像高高地倚立在進入耶路撒冷的城門口,利用險要的地勢控制著進入耶路撒冷的門戶。

總之大衛不是從正面攻擊耶路撒冷,而是繞過去攻打耶路撒冷水道,這水道中的秘密我們也不得而知,只能用想像推測。而且他是用自己的軍隊,不是各支派的人馬。耶路撒冷後來成為大衛自己的產業(大衛的城)。原本住在城中的耶布斯人即沒有受到屠殺,也沒有被趕出去(參廿四18-25),這就是說,當時並沒有大量的以色列人一次擁進城裏去,雖然在以後的歲月中,越來越多以色列人進入耶路撒冷城。但,最初之時,除了大衛自己的家人和一些扈從和保護他的衛隊遷入以外,大概是很少人遷入這個新都。而這個新都無疑地能把政府的地位提高,超然於各支派間的猜忌之上。

但是以色列受治一個有非以色列背景的首都,這個首都又是王的私產,這些現象都表示,這個國家已經漸漸脫離過去支派同盟的舊秩序了。這種現象是掃羅在當以色列王時所沒有的,掃羅在當王的時候,雖然以色列已經是一個王國了,但是舊的支派同盟的力量還是很大,掃羅王不過是支派同盟共同推舉的一個共主。但是到了大衛時期,大衛所擁有的力量,明顯超越支派同盟,他成功地將以色列人團結在王的力量之下,打破了支派同盟對各支派的控制力,而全心全意共同效力於王的統治之下。

而耶路撒冷正是大衛實踐他統一以色列人的重要首都,事實上聰明的大衛,不但在地理上藉用耶路撒冷來作為政治的中心,他更進一步地設法將耶路撒冷轉變為宗教的中心。大衛熱心地將約櫃迎接到耶路撒冷,使得耶路撒冷頓時成為以色列人地理、政治、宗教、經濟的中心。從團結以色列人的角度來看,大衛在耶路撒冷建都的這件事情上,取得驚人的空前成功,耶路撒冷自此成為猶太信仰的中心,至今仍然沒有改變。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尼哥底母與井旁婦女 (Nicodemus and Woman at Well)

尼哥底母與井旁婦女 (Nicodemus and Woman at Well)

蔡茂堂牧師

自從布郎寧 (Don Browning) 於1986年提出〝全球化聖經詮釋學〞(Globalization of biblical hermeneutics)的議題之後,大家才發現過去被奉為釋經圭皋的傳統歷史批判釋經 (historical critical hermeneutics) 很明顯的具有歐洲中心與男性中心 (Eurocentric and androcentric) 的傾向。大家願意從過去被忽略或邊緣化族群的處境與角度,再度詮釋經文的可能含意,以及經文對被邊緣化族群所面對問題的可能回應。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重新檢視約翰福音第三章與第四章所記載,主耶穌與尼哥底母以及井旁婦女的兩段對話。這兩段對話被包含於迦拿的兩個神蹟之間。第一個神蹟是主耶穌在一個婚宴中將水變為酒,第二個神蹟是主耶穌為迦百農大臣兒子治病的故事。尼哥底母與井旁婦女被擺在兩個迦拿神蹟之間,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尼哥底母是猶太男性、法利賽官長、在夜間主動來請教耶穌;井旁婦女是撒瑪利亞無名式女性、社會邊緣人、在正午到井旁打水時耶穌向其搭訕。

尼哥底母雖然被耶穌稱為是以色列人的先生,但是在整個對話過程當中,他對於主耶穌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拉比的尊敬態度。他對於主耶穌所提出的重生議題,或是從水與靈所生 (參閱結36:25-27) 的事情,似乎完全無法領會,只提出兩個很物質性 (physical) 的簡單問題。對於信耶穌得永生的邀請與挑戰,也沒有做出任何正面的回應。尼哥底母在這次與耶穌短暫的面談之後,除了後來有兩次經文提到他之外,我們無法瞭解他對於救恩是否有進一步的回應。這兩次經文的第一次是約翰7章50-51節,他向法庭提醒審判耶穌時應該注意程序正義問題。第二次是約翰19章39-40節,他提供一百斤沒藥沉香幫助暗中作主耶穌門徒的亞利馬太人約瑟為耶穌的遺體安葬。因此,從整個聖經的資料來看,尼哥底母是對耶穌有興趣,離天國不遠,但可能還是在天國門外的耶穌同情者。


井旁婦女的背景與尼哥底母比較之下,好像更不可能對於主耶穌所傳的福音,會有任何正面的回應。故事一開始,主耶穌是一個經過長途跋涉、走過沙漠曠野、忍受烈日曝曬、又累又渴的出外猶太客旅。他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沒有旁人在場之時,開口向一位獨自前來井旁打水的撒瑪利亞婦女開口搭訕,藉口要討一口水來喝。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這個突兀的動作,讓這位孤獨的撒瑪利亞婦女,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他對於主耶穌的第一句話〝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他對於耶穌的認識,只是一位陌生的猶太男子。
但是主耶穌對於這位井旁婦女如此的反應,並不以為忤,反而更進一步向他提及有關活水的議題。井旁婦女從耶穌自己根本沒有打水器具,馬上聯想到自己所屬文化的偉大傳統,向耶穌提出猶太與撒瑪利亞傳統之爭議。耶穌對於這兩個文化傳統之爭議並不回應,而是進一步帶領井旁婦女,從對於水的物質性 (physical) 詮釋轉到心靈性 (spiritual) 含意的瞭解,並且激起這位井旁婦女對這個可以直湧到永生的活水的渴慕與追求。

井旁婦女對於主耶穌的認識也從陌生猶太男子轉為拉比先生。主耶穌並沒有順著這位井旁婦女對於永生活水的渴慕而立刻將天國福音傳給他,反而更突兀的要求這位井旁婦女回去請他的先生也來到井旁。井旁婦女對於主耶穌如此唐突侵犯個人隱私性的問題並不想正面回應,想要四兩撥千斤的輕輕閃過。他萬萬想不到主耶穌並不想讓他就這麼輕易的閃避他生命當中的傷慟與黑暗。主耶穌就更直截了當的指出井旁婦女婚姻生活的挫折與無奈,並且肯定其答話的表面真實性。主耶穌展現出如此超然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於井旁婦女部份真實回答的溫柔接納態度,使得井旁婦女對於主耶穌的認識,從凡人的拉比先生,進一步成為神人先知。井旁婦女就將討論的話題從活水再轉到有關敬拜上帝的爭議。主耶穌在此提出一個嶄新的敬拜神學,就敬拜上帝而言,所有的文化、時空的差異都變得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心靈與真誠的敬拜態度。主耶穌並且宣告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井旁婦女對於主耶穌的認識,從一般的傳達上帝旨意的神人先知,更進一步提升為摩西所曾經提到的 “那一位先知” [參閱申18:15],也就是他們所長遠等候的彌賽亞。主耶穌在此向這位井旁婦女講出他對於自己角色身份最清楚的啟示:egw eimi, o lalwn soi,我們如果從希臘文直接譯為英文,應該是 I am, who spoke to you. 中文則應該譯為:我是,向你說話的。主耶穌不只坦白表示他就是井旁婦女所期待的彌賽亞,他更是與那位差遣彌賽亞降世的耶和華具有相同的位格與尊榮。井旁婦女對於此並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與肯定,但是他的生命整個被翻轉,他把水罐子留在井旁,迫不及待的奔跑回敘加城,毫無保留的把他生命的傷慟與主耶穌給他帶來的轉變與眾人分享,他成為第一位宣道士。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羊門 (Sheep Gate)

羊門 (Sheep Gate)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從波斯王國的書珊城,經過四個月的流淚禱告,以及至少三個半月的千里跋涉,終於返回故鄉首都耶路撒冷。尼希米夜半起身,輕車簡從,從谷門出城,向南繞了半個城牆,親自勘察城牆與城門的受損現況。在蒐集好所有相關資料,並且擬妥重建組織分工計畫之後,尼希米才召集所有耶城裡面與近郊的鄉親,與他們分享他對於重建耶路撒冷城牆與城門的負擔與規畫。尼希米的決心與熱忱,激起全體鄉親熱切的回應。他們異口同聲回應尼希米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大家捲起衣袖,同心合意、奮勇重建耶路撒冷城牆與城門。

尼希米很詳細的把這次耶路撒冷城牆與城門重建的參與者姓名身世,以及專業背景,還有各自所負責區段的相關位置,都一五一十的記錄下來,甚至連偷懶而袖手旁觀的,以及熱心而加倍投入的,尼希米也鉅細靡遺的一筆一筆留下記錄。由於尼希米這麼仔細的留下這個寶貴的工作日誌,讓我們今天可以從當中,看出尼希米當年的耶路撒冷城門的名字與相對位置。

在尼希米記第三章所記載的耶路撒冷城牆與城門的重建施工日誌裡面,我們看見尼希米把羊門的重建擺在第一位置以及最末的收尾處。可見尼希米認為羊門有其重要的地位。羊門位於尼希米時期耶路撒冷城牆的東北角,當年要被獻為祭物的羔羊都是由羊門被牽入耶路撒冷城,在進入城門之後,有兩個相靠的水池,稱為畢士大池,其中較大的水池是讓貧窮的人以及生病的人來這裡沐浴洗身,較小的水池是供給將被獻為祭物的羔羊與牲畜在裡面洗淨。根據以色列人的傳統,每一年天使會奉耶和華差遣,前來攪動畢士大水池的池水,當池水被天使攪動的時候,第一時間進入畢士大水池的病人,不論他所患的是什麼疑難雜症,都會立刻不藥而癒。到了耶穌的時代,這個傳統還是被大家所相信與遵守。根據約翰福音五章的記載,有一位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被人放在褥子上抬到畢士大水池邊,盼望當池子的水被天使攪動時,他有下水而得到醫治的機會。但是,很遺憾的是,三十八年來,當池子的水被天使攪動時,總有別的病人比他早一步進入池子而得到痊癒。當時又沒有排隊掛號的系統,因此,這位動作比別的病人緩慢的病人,每年都失望的離開畢士大池。當耶穌看見他又來躺在畢士大水池旁,等候天使來攪動池水時,耶穌問他說:你要痊癒嗎?他抱怨別人總比他早一步捷足先登。耶穌對他動了憐憫的心,吩咐他拿起褥子來走。他的病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走了。因此,有人稱此羊門為恩典之門(Gate of mercy)或是醫治之門(Gate of healing)。

在尼希米第三章所記載的十個城門當中,只有羊門是由大祭司所重建,並且被分別為聖(consecrated)。另外一個讓我們注意到與別的城門不同的地方,是羊門並沒有設閂或鎖。有聖經學者根據尼希米記後來關於大祭司以利亞實與敵人勾結的記載[參閱尼13:4-7,28],認為這是大祭司以利亞實為了將來好讓敵人多比雅與參巴拉容易由此門滲透進入耶路撒冷城而動了手腳。我們雖然不必否認這個歷史解讀的可能性,但是,從屬靈意義的角度來看,這個由羔羊犧牲獻祭而帶來我們蒙恩典得醫治的羊門,沒有閂鎖正代表主耶穌為我們犧牲捨命所帶給我們的救贖醫治恩典是向所有的人都開放的,是不設下門檻的,邀請所有願意領受的人,都可以從羊門進入。主耶穌說他就是羊的門(約10:7-9),當我們存著信心走入羊門時,就可以得救,得到保護與帶領,得到親近與供應。

主耶穌在被門徒猶大出賣的那一夜,就是在耶路撒冷城東的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禱告時,被差役所捕捉,從羊門被帶入耶路撒冷城,開始走上為世人受苦之路(via dolorosa),穿過耶路撒冷城,最後在古門附近的各各他髑髏地被釘上十字架。司提反也是被拖到羊門外,因為他的信仰而被石頭打死,成為第一位殉道士。因此,羊門又被稱為司提反門(Gate of St. Stephen)。我們也應該根隨主耶穌的腳步,以及效法司提反的榜樣,將自己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羅12:1)。

奧圖曼帝國蘇丹蘇萊曼(Sultan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of Ottoman Empire)於1517年為了慶祝征服曼魯克 (Mamluks)而在羊門的城門兩邊各刻上兩隻獵豹(panther),但是被誤認為是獅子,因此,羊門現在也被稱為獅門(Lion Gate)。主耶穌第一次降世為人時,成為神的羔羊,是為了背負世人罪孽而上十字架犧牲捨命。主耶穌第二次降臨時,是猶大支派的獅子,是萬王之王,要降臨來審判並統治全世界(啟5:5-6)。

羊門是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起首,也是城牆重建的末後。主耶穌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是人類歷史的阿拉法,也是俄梅戛(啟22:13)。主耶穌也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與成終者(來12:2)。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大衛與押尼珥

大衛與押尼珥
曾昭瑞牧師

大衛與押尼珥是相互認識的。大衛曾經在掃羅軍隊打過好幾次勝仗,贏得了許多的尊敬。而且押尼珥是元帥常常坐在掃羅王的旁邊,大衛也常常在王的面前,(二十25)。但是押尼珥在哥利亞事件中的角色,當哥利亞在陣前叫陣聖經說,以色列的全軍都非常害怕。對此這位指揮官完全是束手無策。

當掃羅王追殺大衛時,押尼珥支持掃羅王的決定,甚至他帶兵參加追捕大衛的行動。(撒上二十六3-5;13-16)從大衛第二次饒了掃羅的事件中,我們知道押尼珥也在現場。從大衛與他的對話中,我們知道押尼珥不單單負責指揮以色列的軍隊,也負責掃羅王的安全警衛。而大衛竟然可以在押尼珥順利地在眾人熟睡中,取走了王的頭旁的槍和水瓶。事後大衛也公然指出押尼珥的嚴重失職,沒有盡到保護王的責任。

大衛曾經兩次問掃羅「你為何聽信人的讒言,說大衛想要害你呢?」二十四9;「若是人激發你,願他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二十六19)這兩節經文讓我們看出,大衛認為有人在掃羅的面前激發掃羅王去追殺大衛。聖經沒有說那個人是誰,但是押尼珥極有可能就是大衛口中那個煸動王去追捕大衛的那始作蛹者。這是個可能的懷疑,大衛的存在,對押尼珥就是一個威脅,因為大衛是一位偉大的戰士,也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大衛比誰都更適合作為以色列人的元帥?

另外押尼珥是一位與王親近的人,也有直達天聽的權力。事實上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以色列人的元帥,看起來並不是因為他有顯赫的戰功,聖經沒有提到他有什麼戰功,他之所以當元帥是因為他是掃羅的堂兄弟(撒上14:50掃羅的元帥名叫押尼珥,是尼珥的兒子;尼珥是掃羅的叔叔。)如果大衛真的起來做王,他很可能就失去元帥的這個職位。這一點押尼珥不會不擔心。如果押尼珥是那個在掃羅面前進讒言,要掃羅王非致大衛於死地的人,我們也不用覺得意外。另外有一點,讓我們覺得很驚奇,當掃羅與他的三個兒子帶領以色列人與腓利士人爭戰,他們都戰死在戰場上了,但是聖經對於這位以色列人的元帥卻隻字未提,以色列的元帥,在一場最重要的會戰中,就這樣消聲匿跡了,當王在戰場上力戰身亡,他不在掃羅的身旁,這位元帥在那裏?當掃羅王死了,押尼珥卻活下來,而且挾天子以令諸候,成了北方支派的實質掌權者,也是唯一有能力對抗大衛統治的力量。

當我們把所有的元素放在一起後,我們看見他是一個面對危機無力處理,不敢起身對抗哥利亞;他是一個失職在沉睡中沒有盡力保護掃羅,將王陷入險境;在戰場上,他沒有角色,敗戰後,卻設法想要讓自己得到最大的權力。

不過對於亞撒黑被殺的事件中,我們卻看到押尼珥頻頻勸亞撒黑不要追他,否則殺了亞撒黑被殺,他將很難面對約押。這一點來看他其實是出無奈而不得已殺了亞撒黑。只不過押尼珥後來與掃羅的嬪妃發生關係,這一點,是他最大的污點,也顯示他的不忠、不義。

後來押尼珥果然被約押所殺,報了殺弟之仇。大衛卻為他舉哀,事實上像押尼珥這種人,實在不值得大衛如此舉哀。但是大衛為了考量國家早日統一對於政治上的效應,卻不能不考慮。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團隊(Team)

團隊(Team)
蔡茂堂牧師

尼希米在經過四個月的流淚禁食禱告之後,得到波斯王亞達薛西的恩准,而拿到國王頒發的詔書而得以通行無阻、國王派遣的軍兵而得到沿途保護、國王特准的木料而能夠進行重建。當尼希米從波斯首都的書珊城,沿著幼發拉底河谷往西北走去,翻過巴旦亞蘭高地,經過大馬色,終於經過迢迢千里的長途跋涉,而抵達耶路撒冷。經過三天三夜的休息,尼希米在夜半輕騎簡從的從耶路撒冷的谷門出城,騎馬沿著推羅皮翁山谷(Tyropoeon Valley)往南走,經過龍井,一直到城最南端的糞廠門。這裡是耶路撒冷城最低的地方,也是城西的推羅皮翁山谷與城東的汲淪山谷(Kidron Valley)匯流到最低的欣嫩山谷(Hinnom Valley)的交匯點。尼希米發現這一段的城牆被拆毀、城門被焚燒,情況相當惡劣。繞過城最南端之後,尼希米來到東南角的泉門,汲淪山谷太狹窄以致於尼希米的座騎無法通過。尼希米便下馬步行,沿著東邊城牆外的汲淪溪谷往北,溯溪而行。一直走到水門才入城,而回到谷門處,完成他的實地勘察,並且也開始他重建城牆的藍圖規劃。當他規劃好之後,他就召集已經返鄉居住在耶路撒冷以及附近村莊的猶太人,與他們分享他心中的負擔、迫切的禱告、領受的託付、上帝的施恩、國王的支持、勘察的結果,最後,他向這些猶太人發出誠懇的邀請,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很清楚的提出工作的內容與目標。我們看見,尼希米是位很成功的領袖,他如此登高一呼,便立刻獲得全體民眾的熱烈響應。我們似乎可以聽見他們異口同聲的回應:我們起來建造吧!他們的回應,並不是只有在那次大會中熱情的喊喊口號就算了,而是回去之後,就按照尼希米很詳細的規劃與分配,各自認領一個區段,大家捲起衣袖,同時開步,奮勇做這善工!尼希米記第三章,就看到尼希米很詳盡的記載他們分區負責、嚴密組織、緊密連接、互相合作的工作記錄。根據韋式新世界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的定義,團隊(Team)是一群人從事聯合的動作(joint action),其中每個人會將個人的利益與見解拿來服從並支持團隊的合一與效率。在團隊的侍奉當中,個人的成就與看法並非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而是大家願意放下個人成就與看法之追求與堅持,以達到團隊關係之和諧,並最有效率的一起達成團隊的共同目標。團體(Group)與團隊(Team)是不同的。一群人在共同的處境中,遵守共同的規則,從事協調的工作,這是團體,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面行駛的一群汽車一樣,團體當中,個體之間,不一定有親密的關係與合作的互動,更沒有共同的理想與目標。團隊則是除了具有團體的特徵之外,團隊成員之間,會有共同的理想與目標,彼此間為了達成團隊的目標,願意互相忍讓,彼此幫助,而且有互相歸屬之生命共同體之團隊自我意識的產生(Team Identity)。這就好像高速公路上面有一群要一起開往宜蘭去溯溪泛舟的車隊。

表面上看來,這一個車隊的車子和其他在高速公路上開的車子似乎沒有什麼兩樣。每部車子都照著高速公路所規定的速限與號誌,保持安全的車間距離,向著同一個方向行駛。但是,如果我們再詳細觀察,便會發現他們彼此之間,似乎都有一台對講機在保持連繫。如果有別的車子插入他們的車隊當中,他們會設法轉到隔壁的車道,好讓拖太遠的車子可以跟上。當到了一個休息站時,他們會互相招呼,一起開到休息站,上廁所或喝點飲料。這當中,如果有一部車子出狀況,其他的車子會設法留下來幫忙處理。這就是團隊。團體中的個體是各自獨立的(independent),團隊中的個體是互相扶持的(interdependent)。團體中的個體是有各自的目標,團隊中的個體是有共同的目標。團體中個體有各自的工作職責須要獨自去完成,團隊中的個體是有共同的工作職責,而且會協力(collaborate)去完成。團體中個體之間是沒有互相信任的關係,團隊中個體之間的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團體中個體之間是不會有互相教導與學習的互動,團隊中個體之間會常常有互相教導與學習的機會。當團體中個體之間有不同看法時,常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就此分道揚鑣。當團隊中個體之間有不同看法時,團隊會彼此坦誠溝通,互相聆聽,以尋求共識。團體中的個體各自對事情作判斷與決定。團隊中的個體會經由討論與表決的過程,以達到共同的決定。

尼希米的耶路撒冷城牆重建是一個很好的團隊,盼望和平教會的教堂重建,也是一個合神心意的團隊。讓我們一起來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