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生之冒險

生之冒險
李晶晶牧師

看到「冒險」這兩個字,你會想到什麼?
想到高山峻嶺,還是衝鋒陷陣?想到勇氣挑戰或是超越極限?
冒險與信仰有關嗎?你曾否經歷過信仰的冒險?那又是什麼?

十九世紀哲學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喜好將他的哲學思想訴之文學,他善使用反諷的寓言來表達信仰與哲思,在他的寓言中有兩則,說:「有一顆每個人都想擁有的寶石,放置在遠方一個結凍的湖上,而湖上的冰很薄,由危險死神監視著,但走近去看,冰顯得十分安全…。如果在一個熱情的時代,有人冒險去拿那顆寶石,那麼群眾會為他的勇氣喝釆;他們看到他的決定性行動很危險,會為他而顫慄,跟他一起顫慄;如果他溺死了,他們會為他悲傷;如果他拿到了,他們會發出羨慕讚嘆的眼神。但在一個沒有熱情而沉澱的時代,情況就不同,人們會共同認為冒險去那麼遠的地方是非理性甚至是不值得的行為;他們會互相嘉許成為聰明及有著共同的集體想法及觀點,所以把一些非常規的行為,例如「熱心」、「冒險」、「忘我」……變成「技藝」,在安全網中表演一下,極其量在安全網邊緣來個看似危險的動作,而群眾就屏息的說﹕「天啊!多麼瘋狂,他正冒著生命的危險。」(齊克果寓言)

齊克果曾說:「冒險造成焦慮,不冒險卻失去自己。」是的,冒險就會有焦慮,處理那些焦慮不安則是冒險的必修課程;在信仰上帝之旅,從懷疑到信心,從信心到感謝的中間過程就是冒險,是要親身經驗並要堅持到底,信心的本身就是一個冒險,成功或失敗是一個人的信仰成熟與人生功課。

齊克果另一則寓言,說:一個人所訓練的一群鵝每主日都會來到教會聆聽牧師的訊息,講道的內容都是說到飛行的好處與奇妙,只要飛起來就可以到想去的地方,拜訪想要見的朋友。聚會結束之後,這群鵝就嘎嘎地阿們,然後離開教會,下主日再次來到教會,聆聽牧師所說飛行的奧妙。而這些鵝所沒有做的是:沒有拍打翅膀起飛。你覺得這群鵝為什麼沒有做呢?被動式的「聽」是容易的、安全的、舒適的,積極主動式地「體驗」則是需要勇氣,是一種冒險。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指出:〝勇氣總是包含一種冒險,這種冒險或者失去自我而變成整體事物中之一物,或者是在空虛的自我相關中失去自己的世界,但是,勇氣還有另一種冒險,這種冒險是不願意世界被喪失,而願意體驗世界那個永恆、絕對與無限的根源本身,有著這種冒險的勇氣就是接納「我們被那根源本身接納」這一事實的勇氣。這樣的勇氣成就一種信仰的超越,使得我們願意冒險用無限的熱情與終極的關懷來相信那個存在的根源,也使得我們把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對空虛和無意義的焦慮、對罪過和譴責的焦慮,給納入自身,在擔當它們的過程之中肯定自己。〞(存在的勇氣)

在「生之冒險」一書中,作者保羅‧杜尼耶(Paul Tournier)牧師,也是一位心理分析醫生,將冒險當成人類特有的本能,是每個人內心需要滿足的渴望,是人生創新求變的生命歷程。因此,從人類各項科技的發展演變、歷史上的革命創舉,一直到人性時常無法抗拒的賭博、藥癮,這些現象都是冒險心理的外在表現。對基督徒而言,上帝是一位最有創意的冒險家,祂創造天地、介入歷史與人相遇;不但如此,上帝最偉大的冒險之舉就是讓耶穌來到世上,為了愛的緣故祂付出重價、帶來一個邀請。

在我們的內心是否也有著這樣的本能、需求,接受這樣的邀請「生之冒險」,冒險地將自己投諸於「祂」、在生活每事上尋求祂的旨意與引導,並且冒險地跟隨祂而「拍打翅膀而飛」…
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牧師,在「何必上教會」(Church: Why Bother)一書中的前言提道一位約翰‧繆爾(John Muir)登北美黃杉(Douglas fir)頂端的事蹟:〝他是位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北美洲西部邊陲地帶最勇敢、最受人崇敬的探險家。1874年間,繆爾到鋸齒山脊尤巴河(Yuba)支流的山谷拜訪朋友。某個十二月天,太平洋上颳來一陣暴風雨,繆爾應該在此時乖乖地待在朋友家中,一個非常溫暖舒適的環境中,靜等暴風雨過去。然而,繆爾的想法卻與一般人不同,此時他卻到了一個極為危險之處,體會在暴風雨下的生命經歷,在一般人的想法,會認為繆爾是個傻子,竟拿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抵擋大自然。結果是他平安返回他朋友所住之溫暖小木屋,與朋友分享此段奇妙的經歷。畢德生認為繆爾只是不願意作一個生命的旁觀者,而是期望與造物主面對面,體會生命中豐富的變化。〞(何必上教會)

在這生命旅程,我們是在尋找適當的避難所躲過風雨,還是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往後回看,我們反省生命;往前瞻望,我們活出生命」(齊克果)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