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鹵莽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6/10/2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討論愛的真諦時把鹵莽放在傲慢的後面,這正是“傲慢無禮”所要表達的意思。當一個人對自己擁有的優點自視過高而無視於自己的缺點時,他對於別人的態度就會產生傲慢的表現。這種對別人傲慢的態度在實際人際互動中就會產生鹵莽的動作。在新譯本中文聖經就把a)sxhmonew:aschemoneo 這個希臘文翻譯為“失禮”。

禮貌是在人類社會中使人際互動關係成為平滑順暢的潤滑油。這也是傳統華人文化與儒家所最強調與重視的。儒教又被稱為禮教,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中華文化中的禮最起初是由先祖的原始宗教的對天地、鬼神、祖先的祭祀而開始的。“說文解字”說“禮,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到了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將禮的含意擴大到宗法喪服、天子諸侯等政治社會制度上面。(殷周制度考)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地位衰落,讓孔子發出“禮壞樂崩”的感嘆,而開始了恢復禮樂制度的努力。孔子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禮與仁的關係而確立了禮之倫理精神與內涵。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倫語 八佾) 對父母的孝,不應該只在於死後的祭典排場或是生前的生活贍養,而是在與父母相處時所表現出來的恭敬態度。孟子則更把禮的精神進一步擴大解釋為恭敬與辭讓的態度。(孟子離婁上)

使徒保羅認為在愛的關係中不會有粗鹵莽撞的行為。但是在實際生活經驗中我們卻常常反其道而行。我們對待陌生人比較溫文有禮,對待自己所疼愛與疼愛自己的至親卻常常會有粗鹵莽撞的表現。這常常是由於一些不很正確的信念所造成的結果。

我們對較熟悉的人慢慢會失去應有的尊重而在態度上變得隨便。英文說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所謂的近廟欺神).主耶穌在拿撒勒就無法像其他城鎮一樣得到尊敬與愛戴。拿但業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 耶穌的鄉親對他的評語是:這不是那木匠嗎? 引起耶穌感嘆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可6:3-4)

我們對於別人對我們的服事與幫助會立刻表現感恩之心,但是同樣的服事與幫助如果是由我們的親人來做,並且經年累月的做,我們會漸漸的失去感恩的心,而變得習慣成自然,視若無睹。英文稱這種態度作 take it for granted (當作理所當然)。

我們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會注重自己的打扮穿著要整齊清潔才有禮貌。在至親相處的家中我們就比較可以放輕鬆,但是在不知不覺之間,輕鬆逐漸變為邋遢隨便。

我們在外面如果不小心碰了別人一下,會立刻低聲向對方道歉,相同的情況發生在家裡的話,所引起的反應可能是高聲指責對方走路不長眼睛而引起一番爭執與不愉快。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鹵莽小節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去改善或處理,會在不知不覺當中侵蝕我們與至親那愛的關係,甚至會惡化到彼此惡言相向或拳打腳踢的家庭暴力事件。但願我們會接受保羅的勸告,在我們與至親間的愛的關係互動中,特別注意到避免粗鹵莽撞所引起的不愉快。更能夠積極培養彼此尊重、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恭敬推讓的態度。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