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看見女人、聽見女聲、認識女性 「婦女事工紀念主日」的意義--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7.07.29
作者:李晶晶牧師


本主日是本會訂定「婦女團契紀念主日」,三堂禮拜從司會、司獻、獻詩以及招待同工,皆由婦女團契的姐妹們事奉之,這實在有其深切的意義,突破傳統對於教會中婦女參與事奉的角色—常被定位在「家政事工」(備餐、插花……),鼓勵婦女積極參與多元事奉,從廚房走入會堂、走進主日學教室、走向各項事工的參與服事,學習分享女性的信仰經驗與想法、參與研擬與領導。在我們的教會實是提供婦女多元事奉的機會,從插花、餐點、詩班的參與、主日學的教學、招待事工、電話義工、長執會事奉,至現在嘗試小組聚會,擔任小組長、帶領破冰、敬拜、信息討論分享……從一個配搭事奉、忙碌穿梭的參與角色,學習成為一個發聲分享的領導者,看見許多的恩賜的展現與上帝對婦女的呼召,看見女人、聽見女聲、認識女性。

1995年長老教會也在第42屆通常年會中,通過設立「婦女事工紀念主日」,訂定每年三月第一主日為其紀念日。以下摘要總會婦女事工幹事林霓玲牧師「總會設立婦女事工紀念日的意義」一文,認識我們的教會婦女事工與期許。

「婦女主日」為什麼設在三月?首先因為三月對教會內或社會上的婦女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月份。三月第一個週五是「世界公禱日」,每個中區會的婦女事工部大都會舉行大型的祈禱禮拜,與全世界的婦女同心祈禱,每年關懷一個國家,並為一個宣教團體奉獻。 1995年姊妹們也特意選擇提議,設立這樣的日子(三月第一主日)為「婦女事工紀念主日」。

  另外,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的婦女在尋求人權、安全和尊嚴的歷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早在一百多年前,1857年3月 8日,有數百名來自美國各地的女性勞工聚集在紐約,藉著罷工、遊行來抗爭,要求改善女性勞工「低薪資,長工時,及不人道工作環境的處境」。53年後,1910年8月,首屆的「國際婦女代表大會」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全世界的婦運領袖決定,為了紀念在紐約舉行的的罷工遊行,設立 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開始國際婦女團體互相聲援的先聲。之後,聯合國在1975年「國際婦女十年」的肇始, 開始在3月8日慶祝「國際婦女節」,並在兩年後,即1977 年 12月的年會中,正式通過議案,要求每一個會員國選擇一天設立為「國際婦女節」,來促進婦女的人權和國際間的和平。

此一主日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個由婦女為主體(如講道、司會、招待、司獻、獻詩等皆由婦女擔任)所設計的主日,喚起教會和婦女一起來聽見「女聲」,突破「女性很少站講台,或擔任公眾領導者角色」的情況或想法,藉此開拓婦女在教會服事的多元角色,鼓勵婦女積極參與服事,貢獻女性的信仰經驗,智慧和力量。我們相信,當一向在教會中沈默的婦女開始學習為主發出她們的聲音,分享她們所領受的恩典和呼召時,不僅能使自己的恩賜和潛能得到發揮,還能激勵那些被「卑微」和「不能」所綑綁,無法站出來服事的兄姐,並且豐富教會的信仰生活經驗。

在多數女性的成長過程中,女性還是比男性不容易取得發言空間,或被鼓勵擔任領導者的角色,所以自然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學習空間,才能適切地將自己所領受的信仰體驗呈現在公眾面前。我們深切期待藉著「婦女事工紀念主日」的推行,能夠激勵中教會的姊妹,積極地發揮恩賜,參與教會各項服事,並且貢獻婦女觀點與經驗,來豐富信仰的內涵;同時,也期待教會能夠深自反省根植於我們意識中的性別歧視,和社會中普遍壓抑女性的現象,致力於消弭一切性別不公義的現象,真正成為弱勢婦女的解放與盼望!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燈台Menorah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7/2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燈台的希伯來文是hrwnm (Menorah)。在英文聖經譯本中欽定本 (KJV) 為candlestick,而修訂本 (RSV) 則譯為lampstand。根據出埃及記27章20節這個燈台的燈是用搗成的清橄欖油作為燃料點亮的,而且當時可能也還沒有發明製造蠟燭的技術,因此,lampstand應該是較為貼切的英譯。在新版的欽定本 (NKJV) 已經改為lampstand,可謂是從善如流了。和合本與現代中文本都是譯為燈台,是很好的翻譯。

會幕的器皿當中,只有燈台是完全使用一整塊純金所打造完成的。燈台也成為以色列國的官方正式象徵圖像 (emblem)。當以色列建國時,英國政府就贈送一個巨大的銅製燈台安置於耶路撒冷城以色列國立法院 (Knesset) 的庭院中。

耶和華呼召摩西上西奈山四十晝夜,親自指示摩西要如何小心製造會幕的各個細節 (出25:40),其中就包括這個金燈台。在以色列的歷史當中,這個金燈台隨著以色列國的災難也歷盡滄桑。第一支金燈台是由摩西吩咐比撒列 (Bezalel) 親手打造的 (出36:1-2),它的下落和整個會幕一樣無法考據與追蹤。第二批金燈台則是約1000BC所羅門王時的一位巧匠互蘭 (王上7:13-14, 49) 在建造聖殿時所製造的,而且一口氣就製造了十座金燈台。這十座金燈台豎立在內殿中照亮整個內殿有四百多年之久,在586BC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滅亡南國猶大時把這些金燈台跟聖殿中所有的器皿都擄去放在巴比倫他自己神明的廟裡 (代下36:7)。538BC波斯王古列 (Cyrus) 攻滅巴比倫,下令准許猶太人返鄉重建耶路撒冷城以及聖殿,並且歸還尼布甲尼撒王所擄去聖殿中所有的器皿,當然包括那十座金燈台在內 (拉6:3-5)。

186BC敘利亞的西流夕王朝 (Seleucid Dynasty) 安提阿古四世 (Antiochus IV) 強力推行希臘化。167BC他率軍攻入耶路撒冷,進入聖殿,將之褻瀆。他在聖殿裡安放宙斯 (Zeus) 的神像,立宙斯的祭壇,並在宙斯壇上獻豬給宙斯,他甚至將豬血帶入至聖所。

這些倒行逆施引起耶路撒冷城西的莫頂 (Modi'in) 小城中一位老祭司馬他提亞 (Mattathias) 發起「馬加比革命」(Maccabean revolt)。 165BC 老祭司的兒子猶大馬加比 (Judah Maccabee) 收復耶路撒冷,在基斯流月 (Kislev) 25日進入被沾污的聖殿,清除所有異教物品,聖殿終於再被潔淨。 他們也找到了一座金燈台。

當他們準備把修茸、潔淨了的聖殿奉獻給神時,卻發現殿中只剩下一瓶純淨的聖橄欖油可用來燃點金燈台。那瓶聖油只足夠燃點一天,但祭司需要八天才可作出更多聖橄欖油。結果,那一瓶聖橄欖油竟奇蹟地燃燒了八天,使聖殿大放光明! 從此猶太人為了記念神的拯救與奇妙的作為,每年基斯流月25日開始,一連八天,大事慶祝,並且舉行獻殿禮。這節日被稱為漢努迦節 (Hanukkah),意即眾光節,也稱為修殿節。修殿節的燈台有九枝,正中的那一枝通常比較高些,是用來點燃其他八枝的。那八枝是記念節期的八天,在節慶期間,每晚會點燃一枝。

根據猶太歷史學者約瑟夫 (Flavius Josephus) 的記載,這座第二聖殿中的金燈台於70AD羅馬帝國提多將軍 (Titus) 彌平猶太人叛亂時又攻破耶路撒冷城,火燒聖殿,並將聖殿中所有器皿,包括金燈台都擄到羅馬的平安廟 (Temple of Peace) 裡面。羅馬城至今尚存的古蹟提多拱門 (Titus Arch) 上面的浮雕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到金燈台被猶太俘虜抬在肩上參加提多將軍凱旋遊行的樣子。455AD范達族 (Vandals) 將金燈台由羅馬擄去迦太基 (Carthage),533AD 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貝利撒流將軍 (Belisarius) 把金燈台擄到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此後金燈台就下落不明,直到今日。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祭壇(Altar)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7/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祭壇(Altar)是全世界許多文化與宗教都有的舉行獻祭或聖禮的場所。猶太教、基督教、神道教(Shintoism)、印度教、佛教、道教以及許多上古的宗教都有祭壇的聖所。

祭壇的希伯來文是xbzm(mizbeach),它的字根是xbz(zabach),意思是宰殺 (slaughter)。作為犧牲(sacrifice) 的動物被牽到這個宰殺之地 (賽53:7),被獻祭者宰殺流血捨命以為獻祭者贖罪(atonement)。被獻在祭壇上的除了被宰殺的動物做為犧牲以外,還有獻上穀物作為素祭(利2:1),獻上酒作為奠祭(民15:10),獻上香作為馨香之祭。舊約聖經有記載的第一個築祭壇獻祭給耶和華的是挪亞。最早期的祭壇可能只是一堆較高的土堆(出20:24)。在米索波大米亞(mesopotamia) 地區還留有用泥磚所堆成土壇的遺跡。後來可能因為土壇經過風吹雨淋,很容易就被風化或被雨水沖刷而崩塌,就改為採用較能經得起風吹雨打的石頭來築石壇(出20:25)。在巴勒斯坦地區還有留下一些石壇的遺跡。石壇或是採用整塊的大磐石作為石壇(士6:19-24; 13:19-23)。也有採用沒有經過鐵器鑿過的石頭所堆砌而成的石壇(出20:25; 王上18:30-39)。為了要跟迦南人的石壇有所區別,以色列人的石壇是不可以有臺階(出20:24-26) 而是採用斜坡好讓祭司可以就近來處理焚燒祭牲的事宜。在別是巴(Beersheba) 出土屬於大衛王朝時代有一個巨大的石壇,還有四個角(出27:2)。

在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耶和華召喚摩西登上西奈山頂四十晝夜,詳細交待摩西有關如何建造會幕的細節(出24:18-31:18)。耶和華吩附摩西在會幕中要製造兩個祭壇,一個是用金包裹的金香壇(golden-incense-altar),放置於會幕內最西邊就在遮蔽至聖所的帳幕前方,另外一個是用銅包裹的燔祭壇(bronze-altar-of-burnt-offering),放置於會幕外院子裡面最東邊靠近入口之處。

每天清晨與傍晚祭司都要在銅祭壇上面各獻上一隻一歲的羊羔作為燔祭,還要加上細麵伊法十分之一與搗成的油一欣四分之一調和作成的素祭,以及酒一欣四分之一作為奠祭,作為獻給耶和華馨香的火祭 (出29:40-42)。耶和華就會在會幕與以色列人親近對話。銅祭壇上面有三堆木柴所燒的火,其中最大的一堆就是用來焚燒燔祭的火,第二堆是讓祭司從其中取炭火,拿到會幕的聖所當中去點燃金香壇中的香(利16:12-13)。第三堆是永遠持續燃燒不可停止的火(利12:5)。除此每天兩次的燔祭以外,還有安息日(民28:10)、每月初一(民28:11)、每年一月逾越節一連七日(民28:16-23)、每年莊稼初熟節(民28:26-27)、每年七月初一吹角節(民29:1-2) 也都要獻上各種燔祭。以上的燔祭是祭司照節期為整體以色列民所獻上的燔祭。根據利未記第一章的記載,個人若要來到會幕敬拜耶和華也需要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獻上公牛或山羊或綿羊或斑鳩或雛鴿作為燔祭 。

根據希伯來書的作者,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所為我們預備作為燔祭的羔羊,祂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為我們流血捨命,讓我們罪得赦免。因此我們今日憑信心來依靠主耶穌的寶血,得以與神和好,並且能夠與神親近。不必要再每天獻上燔祭才能進入會幕親近神。主耶穌同時也邀請我們為了祂的緣故,將自己也完全奉獻與上帝,過捨己背十架跟隨主的生活,成為讓神悅納的活祭 (羅12:1)。

2007年6月24日 星期日

神聖相會 (Numinous)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6/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澳洲神學家哈伯 (Norman Habel) 認為人類的宗教經驗可以分為媒介經驗 (mediated experience) 與直接經驗 (immediate experience) 兩種。前者的宗教經驗是透過某種媒介才能得到,例如:特別的場所、儀式、或人物等。後者的宗教經驗則是直接的經驗,可以再分為下列幾種: 

1. 靈魂出竅 (Ecstasy):靈魂脫離軀殼而與靈界直接接觸的經驗,乩童常會有靈魂出竅的經驗。使徒保羅似乎也曾經有過此類經驗 (林後12:2)。

2. 神靈附身 (Possession):感覺有被神靈影響或掌控自己身體的經驗。先知以西結是這種經驗最頻繁的先知 (結1:3)。

3. 神秘合一 (Mysticism):感覺自己的靈魂與神靈之間沒有阻隔與距離,完全融合成為一體。有人認為主耶穌為門徒禱文中就提到這樣一個與神完全合一的經驗 (約17:21-23)。

4. 神聖相會 (Numinous):感覺自己的靈魂與神靈相會時所經驗到的神秘震撼與希奇。摩西在曠野那焚而不燬的荊棘旁有這種經歷 (出3:1-12)。

神聖相會 (Numinous) 的觀念是由德國神學家歐圖 (Rudolf Otto, 1869-1937) 所提出。歐圖認為人類的宗教可以有三方面的表現:

a. 理性解釋 (Ratio Aeterna)

b. 倫理辨明 (Ethical) c. 神聖相會(Numinous) 這三方面的表現當中,神聖相會是宗教經驗中最獨特 (unique)、非理性 (nonrational)、非知覺 (nonsensory) 而且無法將其簡化 (reduced) 或描述 (described) 的經驗。這是人類與自己“絕對他者”(Wholly Other)的存在相會時所有的經歷。

歐圖嘗試去描述這個無法描述的宗教經驗。他用一個拉丁片語來表達。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 ,我們如果將此拉丁片語直接譯成英文,可以譯為 trembling and fascinating mystery. 中文或可以譯為 “戰兢又吸引的神秘”。當人類與神聖相會時,會產生三種反應。

1.神秘反應 (mysterium):神聖是一個 “絕對他者” 的存在,人類無法對其分析、瞭解、描述、或掌控。只能目瞪口呆、啞口無言。(提前6:16)

2.戰兢反應 (tremendum):神聖是一個 “超大權能” 的存在,人類在祂面前自覺渺小、不配、恐懼、戰兢。只能敬畏自卑、俯伏下拜。(創18:27)

3.吸引反應 (fascinans):神聖是一個 “超大權能” 的存在,人類在祂面前自覺被吸引、渴望、依靠、親近。盼望得到恩典、憐憫幫助。(來4:16)

在我們一生的信仰旅程當中,是否有過像雅各在伯特利的天梯經驗,像摩西在曠野的焚棘經驗、以賽亞在聖殿的四活物經驗,或是保羅在大馬色的大光經驗?我們對上帝偉大而奇妙的創造是否曾有神秘反應?我們對上帝的公義審判是否曾有戰兢反應?我們對上帝的救贖恩典是否曾有吸引反應?求神讓我們每一位都能夠有與神相會的神聖相會經驗。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關於奉獻的----「納、獻、捐」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7.06.17
作者:曾昭瑞牧師

曾經有一個人問一個問題,「我已經在外面的機構奉獻超過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二的金錢,我還要不要奉獻十分之一給教會。或者是我可不可以把十分之一的奉獻捐給其他的基督教機構?」

對許多弟兄姊妹來說,奉獻常常是我們在信仰裡要面對,考量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來看聖經中關於「金錢的奉獻」有那幾種。

一、聖經中金錢的奉獻,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十一奉獻」

有些人將十分之一的奉獻當成是上限,每個月奉獻只要擠到了十分之一就夠了。其實十分之一不是上限,而是下限。聖經說:這是「當納的」(瑪3:10)。「當納的」表明人在這件事是沒有選擇的,這是一定要的。若沒有奉獻上十分之一,就是在奪取上帝的東西(瑪3:8)。想看看沒有奉獻上十分之一,在上帝的眼中,不是沒有奉獻,而是搶奪上帝的東西。因為該給的沒有給,所以被認為是搶奪。如同「納稅」一樣,「納」是本分,是義務,而且是不可少的。

二、「獻」是在「納」之外給「神」的

「納」是本分。在本分之外,人若有感動,願意甘心樂意額外地「獻上」的就是「獻」。也就是說,信徒在應納十分之一以外,特別奉獻為建堂、宣教、感恩、事工等類的奉獻,都是「獻」,這樣的奉獻聖經一再地強調乃是要出於人的甘心樂意,是沒有勉強的(出25:2)。

三、在「納」與「獻」之外,還有一種奉獻,叫做「捐」

「捐」是本分之外湊款項幫助「人」的,是盡了本分以外的奉獻,因為給的對象是「人」所以與「獻」不同,例如為了風災、水災、地震的捐款,要幫助不足者有困難者的需要。「捐」也是要出於甘心,聖經上說:「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9:7)捐雖然對象是給人,不是給上帝,但是對人所做的,其實是為上帝作的,因為經上說「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13:16)

當我們清楚了聖經對「奉獻」的教導,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如何奉獻,也能更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地管理我們的金錢,並且,在奉獻的時候,知道該怎樣規畫。或許就不會出現「乾坤大挪移」,把「當納的」作為其他事工奉獻使用,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學習在金錢上依靠上帝,做回應上帝的信心操練。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宗教人類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6/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人類學家一直在探討的一個問題是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種類動物有所區別與不同的到底是什麼?從基因組成看來,我們跟最接近我們的猩猩在基因組成上面有98.4% 完全相同。(我們與酵母菌的基因組成也有百分之五十是相同的) 由此可見在基因組成上面我們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差別並不是太大。

在猩猩與人類之間還存在有直立類人猿(Homo-erectus),這是在印尼爪哇以及北京周口店被考古學家所挖掘出來已經絕種的類人猿,他們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使用兩隻後肢穩定站立,使他們能夠自由使用所空出來的兩隻前肢來運用工具改造環境。

現代人類(modern-human)在學名上被稱為智慧人類(Homo-sapiens),他跟直立類人猿或是猩猩之間最大的不同是有一個高度發展的大腦,尤其是額葉部份的發展,使得現代人類成為具有理性質疑、自我分析的能力。這個能力配合直立類人猿已經達成的運用工具的前肢使人類也成為工作人類(Homo-faber)(這是由Hannah-Arendt與Max-Frisch提出的理論)。人類由此而發展出高度的科技文明而對大自然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

現代人類與其他靈長目(primates)一樣,是群居性動物,但是人類的喉嚨以及臉部的解剖結構以及理性思考的大腦配合之下,讓人類可以發展出一套很複雜的語言溝通體系來彼此分享,並且建立互相合作或競爭的關係,而成為社會人類(Homo-socialis)。人類對於旋律、影像、顏色的想像與創意以及彼此間快樂的互動使人類也成為遊戲人類(Homo-ludens)(由荷蘭歷史學家Johan-Huizinga 所提出的理論),由此發展出人類在文學、藝術、音樂、遊樂上的許多成就。

現代人類另外有一項特徵,就是會思考並尋求生存的終極關懷問題:我從那裡來?我往何處去?生命有何終極目標與意義?這是人類具有一個價值體系(value-system) 所表達出來的現象。這種現象使人類也成為宗教人類(Homo-religiosus),這是芝加哥大學宗教歷史學教授伊利亞德(Mircea-Eliade,-1907-1986) 所提出的理論。人類對於自己有限的存在一直存有想要突破的意念,對於所有存在之外可能尚有完全他者存在 (The Wholly Other) (這是Rudolf Otto的理論) 也保持高度的興趣與專注,這是極為複雜的既恐懼戰兢又興奮期待的感覺(mysterium- tremendum-et-fascinans)。所以人類會不斷去尋求一個對象來滿足這個需求。

傳道書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作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人類心中被神所放置的永生則成為人一生的追尋。聖奧古斯汀說:我們的心靈將永遠不得安息,除非安息在祢懷裡。但願我們每一位和平的兄姊都能夠在每次的敬拜中經歷到與上帝親自相會的喜樂,也在上帝的靈裡享受那來自天上的安息。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認識上帝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6/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耶穌基督在大祭司的禱告詞中一開始就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由於上帝是個靈 (約4:24),且住在人所不能近的光中,是人所不能看見的 (提前6:16),所以要認識這位獨一的真神天父上帝的唯一管道,就是認識由聖父所差遣而降世為人的耶穌基督。約翰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約1:18)。

知道關於某人的資訊 (know about someone) 與認識某人 (know someone)之間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前者只是蒐集到與某人相關的許多資料,對於該某人本身並不一定有任何的接觸,後者則是必須與某人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互相建立信任與坦誠的互動之後才能逐漸進入彼此的認識。我認為耶穌在此禱文中所謂的認識應是指後者的認識。

主耶穌基督的門徒在跟耶穌生活了三年多的時間之後,對於耶穌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很膚淺的狀況。約翰福音十四章記載,當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他告訴門徒他將離開他們去為他們預備地方,多馬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宇宙空間的地方,因此他要主耶穌告訴他們那個地方與前往該地方的道路。主耶穌只好告訴他們,主耶穌是我們要前往天父那裡去的唯一道路。因為到天父那裡去並不是到宇宙外太空的某個場所去與上帝相會,而是我們的心靈經由與主耶穌基督的認識而認識上帝並與上帝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到此腓力也顯出他對主耶穌基督認識的膚淺,他請主耶穌將上帝顯明給他們看,他就知足了。主耶穌因此很傷心的向腓力說,認識耶穌基督是我們要認識上帝的唯一管道,主耶穌已經與門徒們相處那麼久,腓力對主耶穌的認識程度還是那麼的膚淺。另外一位學生猶大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主耶穌基督只向門徒們顯現,不向世人們顯現。主耶穌的答案告訴我們,這種位格與位格之間的顯現與認識是必須經過彼此坦誠相愛的互動才能夠逐漸加深進展的。

如果那些有福氣能夠與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一起生活三年多的門徒們對主耶穌基督的認識都那麼膚淺,那我們這些距離主復活升天這麼久遠的信徒們又當如何才能認識主耶穌基督呢?天父為了要幫助我們能夠更認識主耶穌基督,在主耶穌離開這世界以後,當五旬節時特別差遣聖靈降臨,住在我們心裡,常與我們同在,並且要幫助我們進入主耶穌所教導的一切真理裡面。

讓我們大家學習對內駐的聖靈敞開我們的心扉,聆聽聖靈在我們內心深處發出那微小的聲音,並且用心去注意聖靈在我們心靈所發出的小小感動,讓我們用討神喜悅的態度去遵行那些聖靈所發出的聲音與所帶來的感動。如此,我們一定能夠越來越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也更認識我們的天父上帝。

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相會神學 (Encounter Theology)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5/2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馬丁布伯 (Martin Buber, 1878-1965) 是猶太裔哲學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於1923年出版的 Ich-Du。在書中他主張人類與周遭的存在之間可以有兩種互動關係,第一種關係稱為Ich-Du (英譯為 I-Thou,我與你),這是人類與周遭存在彼此真實坦誠的對話式相會 (dialogical encounter),另外一種關係稱為Ich-Es (英譯為 I-It,我與它),這是人類將周遭存在概念化與客體化 (conceptualiz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之後所產生的獨白式經驗 (monological experience)。

現代實證主義 (modern empiricism) 所強調的就是經由我們感官經驗與理性把周遭的存在經過蒐集資訊、分析歸類、假設推理的過程以獲取量化的客觀知識,並且加以利用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在這種 I-It模式的互動中我們是經驗瞭解對方的主體 (Subject),對方則是可以被我們瞭解、預測、掌控並利用的客體 (Object),主體與客體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是客觀的觀察者(objective observer),不受被觀察對象的影響。這是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精神讓我們可以生存在這世界上。當我們只用 I-It的模式與周遭存在互動時,我們的自我也不知不覺的被這種互動模式所影響而被客體化了。我們會感覺到生活完全沒有意義(meaninglessness),這就是現代人存在的苦悶 (existential angst)。

我們與周遭存在之間還可能有另外一種I-Thou的互動模式。在這種互動模式中,我們並不是只使用我們的感官與理性將對方的部份作客觀的觀察與分析,而是將我們的全人積極的投入 (wholistic active engagement),與對方的整體進行對話式的相會 (dialogical encounter)。這種相會將對參與相會的雙方產生轉化性的影響 (transformation)。當一位藝術家全神投入創造一個藝術品的剎那間,藝術品被藝術家創造而產生,藝術家也被該藝術品所影響。在人類的所有的I-Thou互動模式當中,最容易讓我們體會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所有人類在世界上所能體會的I-Thou互動常常是很短暫的,因為我們很快的就會使用我們的感官與理性去經驗與分析這個難得的I-Thou相會關係 (encounter relation),而將之轉成另一次的I-It經驗了。

我們人類對於I-Thou相會關係的渴望以及在現存世界間所能體會那稍縱即逝的短暫I-Thou相會關係,將人類指向另一個永恆的I-Thou相會關係的盼望與期待。馬丁布伯認為這個永恆I-Thou相會關係就是我們與上帝之間才能夠產生的。上帝的存在是超越人類的感官與理性,所以對人類而言上帝是一位永遠的Thou (The eternal Thou),我們沒有能力用我們的感官或理性去把上帝轉化成為It。上帝渴望並願意與人類產生I-Thou相會關係。只要我們願意將全部的自己預備好並且敞開自己,就可以等待上帝降臨來和我們的全人產生I-Thou的相會關係。這個I-Thou的相會關係是無法用人類的語言來加以描述的,但是I-Thou的相會關係對我們所產生的轉化影響 (transformation) 卻是很明顯而易見的,我們將對周遭的存在更用I-Thou相會的模式去互動。

主耶穌告訴我們說:最大的誡命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上帝,其次是愛人如己。(可12:30-31) 主耶穌也勉勵他的門徒: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15:12) 願我們都學習用主的愛來彼此相愛。

2007年5月20日 星期日

玉山神學院 -- 邱淑嬪 牧師

寫作於2007.05.20
作者:邱淑嬪牧師

玉山神學院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因應原住民教會與社會之需要而設立的神學院,以培育具有學術與品德之教會傳道人,以及具有不同專業訓練的基督徒,在原住民教會與社會中服事上帝;並以致力於原住民社會與文化研究,從事實況神學的建構與實踐,以求上帝國福音落實於原住民族社會為宗旨。

為因應台灣社會的急速變遷與原住民社會的快速轉型,原住民的神學教育自然也不能自我設限。玉山神學院自1946年設立以來所經歷的變遷,也可以說就是台灣教會神學教育的更迭歷史。歷任董事會和院長也都清楚,玉山神學院若不能不斷轉型,就無法勝任帶領原住民族教會和社會的使命。從校名的更換、校地的遷移、校舍的更新、師資的提昇到學制的改變,玉神的轉變在在記錄了上帝的恩典與帶領,也反映著眾教會的支持。

玉山神學院每一次的轉型,其實是為了持續實踐學校創設的宗旨,以福音為根基培育具有學術與品德的傳道人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教會與社會中服事上帝。而,無疑的,在各個階段的轉型過程,眾教會和主內兄姊們的關心、代禱與奉獻,是支持我們不斷向前的重要動力。我們深深感激。

今年玉神董事會為因應學生人數增加,師生禮拜和學生上課教室嚴重不足的窘境,通過了包括禮拜堂、原住民神
學與文化圖書館、行政辦公室、研究推廣中心等空間之綜合大樓的建築計畫案。學校盼望在兩年內完成工程預算約7,000萬元的「玉山神學院綜合大樓」。另外,董事會亦通過成立「立案協商小組」,以推動學校的立案申請。這又是一個新的轉型,我們期盼眾教會繼續成為我們轉型的力量。

在玉神過去每次的轉型,上帝和眾教會都是我們力量的來源。我們不時地經驗著上帝的恩典、教會和愛主兄姊的支持。我們除了感激,還是感激。目前,我們期盼眾教會能為玉神的經常費,特別為玉神這次的轉型,綜合大樓的建築、立案申請以及各項事工,代禱與奉獻。

我們深信上帝是最偉大的神學教育者,也是我們在缺乏中隨時的幫助者。然而,上帝也藉由眾教會的主內兄弟姐妹的支持,落實原住民神學教育的可能性。你們的支持就是玉神每一次轉型時的力源。願上帝紀念眾兄姊的愛心與奉獻。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建立與拆毀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5/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箴言十四章一節說: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由此可見在婦人的手中,同時握有建立與拆毀的兩股對立的力量。造成一個婦人是建立或是拆毀自己的家庭的差異在於該婦人是屬於智慧或是愚妄的婦人。 

提到智慧,我們便想起在創世記第三章所記載,第一位受造的婦人夏娃所想要追求的就是智慧。夏娃在經不起撒旦的誘惑之後,禁不住對那棵上帝曾經嚴厲警告亞當絕對不可以吃的那棵樹上所結的果子多瞧幾眼。不看還好,越看越覺得被吸引,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 (創3:6) 從夏娃的角度來看,那棵樹上的果子既好吃、又好看,而且還討人喜愛,又能讓人有智慧,於是她就顧不得上帝的禁令而忍不住摘下來就吃了。不只如此,夏娃還是蠻有分享的愛,就把這個果子也分享給她的丈夫亞當,而亞當也毫不遲疑的一口吞了下去。結果帶來的並不是建立家室的智慧,而是拆毀家室的惡果。根據猶太人的傳說,在犯罪之前,亞當與夏娃滿有上帝榮耀的形像,因此他們全身都籠罩在上帝的榮光之中,非常美麗好看。但是在吃了那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以後,上帝的榮耀就離開了他們的身體,因此他們發現失去上帝榮耀赤身露體的羞恥而設法摘取樹葉來企圖遮羞。當天起涼風的時候,耶和華到園中行走,要與亞當夏娃聊天話家常。知道自己已經犯錯的亞當與夏娃不只不敢到上帝面前認錯,還自作聰明的躲到樹叢中,企圖逃避耶和華的眼目。當耶和華要他們勇敢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時,亞當還是自以為聰明的想要狡辯卸責給夏娃,夏娃也依法泡製,企圖卸責給蛇。但是這些自作聰明的手段並無法遮蔽上帝的鑑察。不只如此,本來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最親蜜兩人一體的關係也從此被扭曲成為轄制與戀慕的權力惡鬥。家庭幸福的根基完全的被破壞了。

箴言一章七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夏娃與亞當因為沒有敬畏耶和華,因此他們雖然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還是沒有得到真正的智慧。只是獲得一些自以為智慧的自作聰明。箴言三章7節勸告我們: 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我們要得到真正的智慧,除了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以外,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可以心存驕傲,因為 “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 (箴11:2) 也不可以藐視鄰舍, “藐視鄰舍的,毫無智慧。” (箴11:12) 要有謙卑受教的態度,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 (箴12:15)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提到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要智慧,可是保羅卻是傳釘十架的耶穌,在猶太人是絆腳石,在希利尼人看是愚拙的。(林前1:22-23) 但是這是上帝的智慧。上帝在十字架所彰顯出來的智慧是用犧牲赦免的愛來拯救挽回自私自利自以為聰明的罪人。但願我們都願意謙卑的到基督的十架面前來領受上帝救贖恩典的智慧,並且求上帝幫助我們,也會效法基督十架上面那犧牲赦免的愛來建造我們的家庭。讓我們的每一個家庭都充滿耶穌基督的愛,也都被耶穌基督的愛所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