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新興教會 (Emerging Churches)

後現代 (Postmodernism) 是二十世紀末所興起,在藝術、建築、與文學批判各領域對現代 (Modernism) 思維的反思與解構 (Deconstruction) 的運動。該名詞第一次出現是查普曼 (John Watkins Chapman) 用來描述繪畫風格開始脫離法國印象派 (Impressionism) 的現象。1921年看見後現代藝術,1925年聽見後現代音樂,1942年唸到後現代文學作品。1939年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 (Arnold J. Toynbee) 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掀開了後現代時代的序幕。1979年法國社會哲學家李歐塔 (Jean Fraçois Lyotard) 描述後現代狀況,電腦已經把知識 (knowledge) 轉化成為資訊 (information)。科學對真相的描述以及哲學對真理的描述,實際上只是權力意志 (will to power) 所把玩的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
後現代思潮追求實用與真誠 (pragmatism and authenticity);看見相對與片面 (perspectivism and relativism);肯定多元與寬容 (pluralism and tolerance);珍惜直覺與體驗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擁抱神秘與模擬 (mystery and ambiguity);強調群體與關係 (community and relation);渴慕靈性與親暱 (spirituality and intimacy);理性與科技有限 (rationality and technology);與生態和諧共存 (ecology and harmony);共同學習的旅程 (journey of learning)。當整個世界的潮流已經往後現代邁進的時候,大部份的主流教會卻仍然緊抱現代主義 (modernism) 的窠臼,而對後現代思潮給與嚴厲的神學批判,產生的結果是基督教會逐漸與時代脫節,被普羅大眾忽視與排斥,教會人數逐漸凋零,許多教堂被迫關門。
看到這樣的警訊,許多基督教傳道人從不同的國家、宗派紛紛自動發起一個草根運動,盼望基督教會能夠再度被聖靈更新與轉化,對當代文化回應與接軌 (respond and engage)。1989年紐西蘭的瑞戴爾 (Mike Riddell) 與皮爾森 (Mark Pierson) 出版 “浪子企劃:走入新興教會之旅程” (The Prodigal Project: Journey into the Emerging Church),鼓吹敬拜更新,強調文化相關、創意媒體、與社群體驗。從此揭開新興教會運動的序幕。2003年澳洲的弗若斯特 (Michael Frost) 與赫市(Alan Hirsch) 出版 “將來之事的形像:二十一世紀教會的創新與宣道” (Innovation and Mis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Church),主張英國傳統教會必須經歷一場革命,成為宣道教會 (missional church),從吸引進入教會轉為差遣進入社會;打破聖俗二分的高牆;從階級領袖制度轉為恩賜領導關係。不久,全世界各教派中屬於X世代的年輕一輩傳道人與基督徒紛紛追尋新興教會模式,如同雨後春筍,遍地開花。2003年美國的馬克拉仁 (Brian McLaren)、瓊斯 (Tony Jones) 與巴濟 (Doug Pagitt) 等人共同建立 “新興鄉村” (Emergent Village),將全世界嚮往新興教會理想的教會領袖以網絡連結,以部落格分享個人對此議題的經驗與觀點,並出版相關書籍,以及舉辦各種研討會,成為大家交談的平台 (conversation platform)。2006年英國的莫斯比 (Ian Mobsby) 出版 “新興教會的新表現” (Emerging and Fresh Expressions of Church),在英國聖公會推動新修道院式的另類崇拜、情境宣道、與後現代社群。
新興教會的主要理念與特徵包括:三一真神教會觀 (Trinitarian Ecclesiology)、後基督教國福音 (Post-Christendom Evangelism)、後現代聖經詮釋 (Postmodern Hermeneutics)、寬宏大量的正統 (Generous Orthodoxy)、基督中心的模式 (Christ Centered Set)、坦誠的彼此交談 (Authentic Conversation)、宣道式生活型態 (Missional Living)、平等參與的社群 (Egalitarian Community)、創意的靈性敬拜 (Creative Spirituality)、科技網路與媒體 (Internet Media Technology)、促進社會的公義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生態系統的復原 (Ecosystem Restoration)。
很盼望和平教會牧師長執同工與會友,能夠有機會更深的認識新興教會,並且盼望和平教會也能夠成為上主在這個世代的美好見證。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