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常常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服侍人力不足。特別是當教會開始增長,事工增加,許多的人力就會產生捉襟見肘的現象。有一些教會為了把人力資源好好掌握,所以漸漸地發展出一套系統,強調從上而下,嚴密的關係系統,要求順服、委身、高度參與。經過這些年,有不少教會漸漸地發現這種強調順服、委身,高度投入參與,出現了一些後遺症。最大的後遺症,就是家庭功能的失調與個人社會角色的失能。在某些教會中,會發現那些越熱心的核心同工,部分人其實沒有家庭生活,因為高度委身於教會服侍,夫妻、子女的關係受到嚴重擠壓,而使得家庭關係亮起紅燈。熱心參與服侍的結果被形容成為「愛主不愛家」,不少核心同工的家庭問題,也漸漸呈現出信徒忽略家庭生活的困難。另外有一些人被過度的強調服侍主的報酬,認為只要服侍主,就會得到主的祝福,所以要「愛主勝過愛這個世界」,這些人在教會裡參與投入,甚至犧牲自己的工作、求學時間,專專地投入教會服侍,長時間下來,在工作、課業上失長期的忽略,日後在工作場域失去了競爭力,這些問題,也讓教會不得不思考強調高度的委身,是否是犧生信徒的生活,以成就教會的事工。
平心而論,教會的資源有限,人力資源更是非常的缺乏,但是,教會以外的人力資源卻是相當的豐富。問題是教會能否使用這些人力資源?教會又要如何使用這些資源。有些人認為「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教會所要做的事,是否能讓那麼多非信徒參與?教會應該保持自己的主體性,以免失去了教會應有的堅持。
但是,事實上,有許多事,教會是可以與社會資源結合的,這些年的牧會經驗讓我有一些感受。教會應當關心這個社會中大家所關心的、熱切的事情,並在不違反我們信仰的原則下,參與社區議題,提供資源或成為資源的整合者。例如,在社區事工中,教會不一定要站在主導的立場,而是參與在社區居民所關心的議題、運動中,共同參與社區營造,成為社區有力的一份子。過往和平教會在青田社區中,一起參與了護樹、保護日式房舍的社區營造,雖然我們不是主導者,但是我們在社區中成為一個熱切的參與者,這也可以是我們「社區事工」的一環。
在八八風災的救災工作中,和平教會動員在一週裡動員了近五百人次前往佳冬地區救災,在基督教救助協會的統計中,這是全台教會動員最多人力的教會。事實上,和平教會在這樣的服務中,是整合大量的社會資源,包括來自各大專院校的非基督徒學生、社會人士、高鐵、台鐵、企業人士、醫療機構,並在總會災區同工的協調幫助下,成功的將140多位的熱心人士(大部分是非基督徒)送往災區協助救災,期間教會最大的工作是做行政資源的整合,聯絡、協調。這是和平教會結合社會資源,服務社會的一個最好例子。
在近年的「學習型服務隊」也是一個整合社會資源的服侍模式,和平教會所做的,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服務偏鄉,而是整合現有的教育體制資源並連結公益團體專業的協助再加上現有的人力資源,透過這三方力量的結合,一起來完成對偏鄉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幫助社區的中學生,能夠在服務中學習成長,重新認識自己,在課業以外的各種能力,對社區的中學生也有特別的幫助。
我相信,能夠與社區居民、社會大眾或社會脈動結合的教會,就更能善用這些社會的資源,在宣道、服務社會、關心鄰舍、愛土地的事工上,見證主的名。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與社會力結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