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十字架事件、萬物與人的拯救

上主日講道,因為時間的限制,也擔心模糊焦點,因此沒再說明關於耶穌死而復活與上帝赦免人的罪之間的關係,也沒提到其與萬物得到更新和釋放之間的關聯。在保羅處理上帝主動與人和好的經文脈絡中,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這是歌羅西書所強調的內容),使人與上帝重新建立合宜的關係。同時耶穌基督也是更新人和萬物的那一位,因此拯救或是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被上帝稱為義),不僅是上帝賜予人未來永恆的生命,更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透過聖靈工作,在現今生活中,開始更新基督徒的生命;而對於上帝的創造,則是恢復原先創造(尚未墮落以先)的美好秩序,正如起初上帝看其所造一切為美好。
保羅提到「創造」,在羅1: 20和西 1: 15 原文用κτίσεως,其名詞是ktisiz; 動詞是ktizw,意思是上帝所造的萬物或創造。另外保羅也用萬有一詞,原文是ta panta (羅4: 7;林後 4: 6),表達經文所說的的創造空間,以及其中的天、地、海等受造。在創世記經文中,上帝創造世界之後,人被安置在伊甸園。
面對今天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危機,我們要問: 上帝的拯救計畫中,是否把萬有包括在其中?若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在伊甸園沒有犯罪的萬物,為何需要更新和釋放?在保羅的羅馬書和歌羅西書中,萬有(整個創造)與十字架事件所帶來的更新和釋放息息相關,主要是保羅對創造者上帝和創造之間的關係,是延續舊約的看法,羅馬書第五章提到在伊甸園犯罪的亞當,將罪引入世界;耶穌基督則是成就上帝的恩典,使人與上帝可以復和,亞當和基督成為對比(羅5)。在羅8: 19-22提到一切被造(ktisiz),因為罪的緣故,上帝使其變成虛空,仍等候和盼望上帝的釋放和更新。聖經的解釋傳統,一般都同意,是人犯罪而使得大地受咒詛,人類使受造萬物與神的愛隔離,因此,耶穌基督十字架的事件,不僅使人與上帝和好,也使受造萬物更新,恢復其創造的美好秩序。
加爾文的看法,則是認為十字架的救恩也更新萬物,因為亞當在伊甸園犯罪時,一切受造也都受咒詛,因為上帝創造萬有與人的受造不可切割,舉例來說,大地不再像創造之初為人效力。就如人墮落以後,變得空洞貧乏;大地受咒詛之後變得貧瘠、枯燥。除了一切受造與人的創造息息相關之外,上帝還與人以及一切受造立約(創9: 6)。加爾文解釋創世記第九章關於上帝與挪亞以及他的後裔立約,明確指出約(covenant)的效應,雖然上帝是與挪亞和他的兒子們立約,其實是與全人類立約,這約是延續到世世代代。從挪亞、挪亞的兒子、延伸到所有人類,這個延伸也及於動物、飛鳥和全地。因為約的形式,是上帝在一切當中工作,為要成就上帝自己的旨意,使上帝的兒女得益處。加爾文的拯救解釋是典型以人類為中心,未強調萬物受造本身的尊嚴和價值,因為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是為了打造一個可以居住的家或環境,讓人生活居住。雖然加爾文已經在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或是萬物中,看見一個程度的上帝的形象和榮美,但仍是以人的拯救為首要的解釋。
二十世紀潘霍華則把亞當在伊甸園的犯罪,進一步解釋為關係的破壞,即是人犯罪使得人與上帝的關係、人與人、人與大地、人與動物、人與世界的關係都破壞了,雖然潘霍華強調唯有透過耶穌基督,人才能修復與上帝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人與大地、人與世界的關係,但是他並沒有特別強調人與自然關係的修復。不過,將「犯罪」以關係破裂或是隔絕、孤立來說明,提供了一個不同主體之間互動的思考。換句話說,人與上帝、人與人的關係,是不同主體的互動;人與自然或環境之間的互動,也是不同主體間的關係互動。這使得人在思考自然或環境時,對環境本身的尊嚴和價值有新的看見,上帝所創造的萬物,有其本身的價值和尊嚴。而潘霍華對伊甸園事件的關係性解釋,也呼應保羅對更新的了解,因為在耶穌基督裏,所有破裂的、阻隔的關係都被修復,除去人類之間種族、性別、階級的隔閡;正如加拉太書3: 28所說的,「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耶穌基督的生命裏,都成為一體了。」
另外,Rolston提出人類生態學的看法,使得新舊約之間可以用約的觀念重新解釋人和生態的關係。在舊約的律法中(西奈山之約),也就是上帝藉著摩西所頒布的律法,上帝已經提醒以色列人如何和環境共處,永續維持人與自然環境的友善關係,特別是人在經濟活動上分配的形式,如何達到公義,使生態可以永續發展,可以連結到新約中,耶穌基督如何以自然的事物,傳講上帝國的降臨。這些對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及被現代科技環繞的人,有很好的提醒,創造宇宙萬物的主關心人類靈魂的拯救和更新,他也關心他一切的受造,這讓想積極參與建造上帝國的基督徒有進一步思考的方向和參與。上帝國的君王已經降臨,他邀請我們參與在他的更新和拯救的工作裏,我們需要的只是芥菜種子一般的信心,看見與人立約的上帝必然在其奧秘中,不斷更新我們與人、與社群、與環境的關係,使我們因為參與其中而感到雀躍。
註:相關講道內容請上教會網站聆聽5/31主日講道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