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8/24講道篇(信心的看見)的補充

8/24主日的講道,沒有時間處理講道篇的現代意義,透過牧函希望可以做一些補充,以下將以生活在全球資本主義影響下的台灣都市居民,其面對消費主義的市場化生活,讓人逐漸習慣<消費>是生活中的必要,基督徒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好像自然而然植入每個城市居民的心中,與信心的看見相關的,就是基督徒有沒有辦法分辨,自己在消費行動時,那些是欲望?那些是需要?或者以需要為由,滿足不斷被養育的欲望,長期在消費主義的薰陶下,基督徒是不是也開始消費教會,消費教會的聚會?  
全球資本主義帶來的商品市場和消費主義掛勾以後,人的生活逐漸商品化,暴露在市場取向的媒體、各種宣傳和廣告之下,人的習性被模塑,接受消費主義的世界觀,這種群體的同化力量,往往制約我們的價值觀,即使無實際消費行動,我們還是市場取向的消費主義者,就是以消費主義思維,衡量人的存在。在消費主義的主導下,進步的社會變得過度消費,除了浪費食物以外,同時是剝削大自然,加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形成經濟階級的問題,人逐漸失去人性,創造力量的反撲,於是佔領運動(例如佔領華爾街)浮上水面,為的是抵制因著消費主義而導致靈魂被貪婪和佔有欲所控制,這些有覺醒的人,期盼建立一個更公平和人性的生活空間,如果基督徒接受耶穌基督的上帝國福音,面對消費主義所帶來的社會負面的價值觀和環境的剝削,基督徒應該有更清晰的對照吧?就是父親的家(浪子的父親)和浪子所去的浮華世界之間的對比,遊走在這兩個國度之間,自己到底是往哪個方向前進?是逐漸被消費價值引誘?還是艱難緩慢地向著回家的路前行?
基督徒在面對選擇多樣化的消費市場,逐漸習慣消費取向,喜歡教會有更多的選項和時間的配合,教會也不斷推出新的優質服務,多元活動和崇拜,符合信徒需求。調查顯示,教會越能符合全家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達到同一時段,家庭每個人可以各取所需,對這個家庭來說,最符合經濟效益。被消費主義包圍的基督徒,用信心的眼睛看現今都市教會的服務和提供的聚會型態,心裡要問自己,在這些多元選項中,到底自己是更深地敬拜三一真神和更願意選擇跟隨耶穌?還是在優質的服務中,積極收集自己的宗教經驗,累積自己的宗教credits?或者是來到教會各取所需,達到自我的宗教感良好?或者是來享受服務?如果只是收集經驗和達到感覺良好,或是只來享受服務,說穿了,還是留在奧古斯丁所說的自戀和充滿欲望的狀態,自我感覺和擁有的欲望優先於認識三一上帝,只是二十一世紀的型態不同,這次是經過消費主義的包裝!
現代人的生活形態和靈性操練的需求,不同於過去的傳統教會,在消費主義的主導下,如果信徒無法從信心的眼光出發,看見福音信仰和消費主義價值的區分,那麼消費主義的取向就可能逐漸入侵教會,我們的消費心態,就會慢慢將傳道人當作是僱員,受雇者要符合市場的需求,而不是遵行上帝的旨意,人與人之間不再建立在耶穌基督裡弟兄姊妹的情誼,而是在教會匿名性越高越好,導向信仰私有化,追求良好的自我感覺,逐漸教會也就無法成為為耶穌基督做見證的團體,培養每一個基督徒在聖靈光照下的信心看見,有其千年不變的更新需要。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