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對於只有人類才特有的宗教現象有許多研究。
這些學術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稱為本質性理論 (substantive theories),研究焦點集中於宗教的本質。第二類稱為功能性理論 (functional theories),研究宗教現象對於人類社會可能具有那些功能。
第二類又被稱為減縮性理論 (reductionist theories)。這些學者從某個層面去研究宗教現象。然後就宣稱宗教只不過是達到某種功能而已,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研究的結論,多少是要否定宗教現象本身有它特有,而且無法簡縮或解釋掉的本質。
在歷史上,第二類學者包括:將宗教解釋成社會階級鬥爭與經濟剝削工具的馬克斯 (Karl Marx);將宗教解釋成為個人心理軟弱而衍生為精神官能症的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以及將宗教解釋成為幫助社會組織與功能的杜克漢 (Emile Durkheim)。
第一類學者包括:人類學家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他認為宗教是人類為了解釋世界現象而產生的對於超自然存在的信念。泰勒相信,這些信念會隨著時間而進化。他認為宗教現象會從神話 (Myths)演進為多神信仰 (polytheism),再演進為單神信仰 (monotheism),最後會演進成為科學信仰 (scientism)。
另外一位學者法拉哲 (James George Frazer) 則追隨泰勒的理論,進一步區分魔法 (magic) 與宗教 (religion)。魔法是人類企圖藉以操控自然而發展出來的儀式與定律,宗教則是建立在人類對於超自然存在的冒險性相信。
神學家奧圖 (Rudold Otto) 主張宗教現象是人類特殊的生活經驗,是無法被縮減 (irreducible)為理性或是感性或是知覺的經驗。奧圖為了說明這種特殊體驗的本質,他採用一個特別的字 (nouminous) 來表達,可以譯為“神聖”(Heilige),英文是 Holy,意義是絕對的他類 (Wholly Other)。他主張這種體驗可以再分為兩個成份,戰兢的奧秘 (mysterium tremendum)與著迷的奧秘 (mysterium fascinans)。前者是人類遭遇宗教現象時會產生恐懼害怕 (terrifying tremor) 的反應,後者是人類遭遇宗教現象時會產生著迷好奇 (fascinating curiosity) 的反應。
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則將奧圖的理論進一步發展,主張宗教是超自然存在向在自然界存在人類顯現時 (Hierophany),人類所產生的感覺與反應。上古的人類渴望接近並參與神聖的存在,是已經失落的樂園 (lost paradise)。歷史的時間墮落成為毫無意義的過程 (meaningless process)。
古代的人渴望回到起初那完美的神聖他世 (nostalgia to return to the otherworldly perfection)。因此,人類在他所生存的時間與空間中,必須劃分出一個特殊的神聖時間與神聖空間,好讓他們比較容易與完美的神聖他世接觸。
人類為了追求完美的神聖,而將時間與空間用各種方法區分為“神聖”(sacred or holy) 與 “世俗”(secular or profane)。如此的兩分法 (dichotomy) 幫助人類去體驗神聖,但是同時也將人類的生活世俗化了 (secularization)。
主耶穌基督從天而降生為人的歷史事件,表明上帝願意將他的神聖,帶入人類的世俗。更進一步可以將人類的世俗再度贖回而成為神聖。
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在受洗接受主耶穌的寶血救贖,而享受因信稱義的恩典之後,就要進入將我們已經世俗化的生活,靠著聖靈的更新與轉化,逐漸成為神聖的終生成聖過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