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8.09.1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在所有的心理學家當中,阿弗瑞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所發展的個人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 最強調勉勵 (encouragement) 對人格正常發展的重要性。阿德勒主張,每一位小孩出生時,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無助、與依賴,這是原發性自卑感 (primary inferiority feeling)。我們的一生,都是從這個原發性自卑感中出發,經過學習與成長,往心目中的自我理想 (self ideal) 去努力。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周遭的重要人物 (父母、師長、兄姐、同儕) 對於我們表現的不完美與缺陷,給予負面批判或冷落。對於我們表現的努力與進步,卻不給予肯定與勉勵,我們的人格就會陷入次發性的自卑情結 (secondary inferiority complex),並且會導致各種過度補償作用 (overcompensation) 所產生的社會退縮、吸引別人注意力、對別人過度批判、奉承諂媚討好等人格異常現象。阿德勒主張,教育應該鼓勵孩童,使其保持與社會同儕的接觸,並且能夠面對生活的實際問題與挑戰,而不要讓孩童洩氣 (discourage) 以致於陷入幻想的自傲情結 (fictitious superiority complex)。適當的勉勵可以提高孩童對於失敗的忍受度。個人心理學的中心精神就是給予無限制的勉勵 (limitless encouragement)。各種心理疾病的症狀都是洩氣的表現 (expression of discouragement)。所有心理治療的成功都在於是否能夠給予患者適當的勉勵。
美國精神科醫師盧朵夫德瑞庫斯 (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 將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進一步發展,詮釋青春前期孩童的不良行為成因與改善的方法。德瑞庫斯認為,青少年的不良行為主要是為了爭取同儕團體的重視而採取的四種手段:吸引注意、權力鬥爭、尋求報復、自暴自棄。改善青少年不良行為的最有效方法並不是傳統心理學的獎勵與處罰 (reward and punishment),而是勉勵與後果[邏輯與自然] ( encouragement and consequence [logical and natural])。德瑞庫斯認為教養兒童發展健全的專業成就與人際關係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最重要的技巧是勉勵。
勉勵是把注意焦點集中於學習與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改善的程度 (effort and improvement) 而不是在於最後的成果展現 (outcome performance)。勉勵是對於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孩童本身給予正面的接納、承認、與相信。孩童並不須要得到榜首才會被稱讚與表揚。勉勵者在基本上認定每一位孩童在本質上是擁有想要與教導者合作來學習的動機。
勉勵基本上並不是使用讚美或獎勵 (praise or reward) 來取得孩童的聽話 (compliance)。讚美基本上是建立於外在、掌控、評斷、階級關係上面 (extrinsic, controlling, judgmental, and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在獎勵的互動下,孩童必須不斷的討好權威並且競爭過同儕 (please the authority and beat the comrade)。讚美只在比賽結束後給予最終獲勝者,勉勵卻是可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給予每一位在學習過程中付出努力而且顯出進步者。
勉勵並不是一種教導孩童的特殊技巧。勉勵是一種教導者對學習者的基本關係與態度。勉勵的態度會有下列六種表現:
1.關係比成績重要。
2.彼此尊重對話。
3.每天給予勉勵。
4.參與共同決定。
5.妥善處理衝突。
6.常常享受歡笑。
勉勵者對人性充滿盼望;相信行為有目標;動機來自內在;影響卻不掌控;彼此地位平等;溝通專注傾聽;認定接納欣賞;激勵挑戰成長;邀請給予選擇;協調合作互助;鼓勵獨特創意;看重努力進步;勇於面對缺點。
天父是那位發慈悲的父,賜給我們各樣勉勵安慰的上帝 (林後1:3);耶穌基督的愛也常常激勵我們 (林後5:14);聖靈更是被稱為 “保惠師,也就是“勉勵安慰者”。但願我們也學習成為一位很好的勉勵安慰者。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勉勵 (Encouragement) -- 蔡茂堂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